2016首屆中國古篆藝術論壇於10月30日下午,在北京馬子愷藝術館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為「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本次論壇是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西城區分會場系列活動之一,由《收藏投資導刊》主辦,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提供支持,馬子愷藝術館、北京新源國能集團等單位共同承辦。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馬新明、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主任孟盼、當代國學藝術名家馬子愷、著名作家卞毓方、著名詩人馮楚、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文化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徐寒、《中國書法》編輯部主任朱中原、韓國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院長孟柱億、北京馬子愷藝術館館長王之忻、中視富邦文化藝術傳播機構首席策略官劉東興、北京新源國能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旭兵等嘉賓參加了論壇,還有來自美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的專家學者接受了《收藏投資導刊》的越洋電話採訪,表達了對中國古篆藝術論壇的支持。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論壇的主題為《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重識,就是通過思考與研討,重新認識書法的藝術屬性與學術價值;新建,就是通過對當代書法傳播形式的全面梳理,新建一個具有完整體系的有效傳播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讓優秀的傳統文化以靈活多樣的形式展現出來。本次論壇的舉辦正是對這一精神的具體實踐。
漢字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之一。幾千年來,漢字的形體經過了多次演變,隨著漢字形體的演變,書法也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優秀藝術。篆書則是從甲骨文走向漢字規範化的重要節點。中國古代的篆書不僅僅是一種滿足實用性書寫的書體,而是幾乎囊括了先民全部智慧的結晶。
馬子愷藝術館和馬子愷先生近年來致力於古篆的研究創作與文化推廣。馬子愷在論壇中指出,我們今天在此所說的「古篆」,定義應為兩種,一是狹義上所指為秦以前的古文字,主要指大篆金文,包括甲骨文、陶文、幣文、璽印文以及六國各種文字等;二是廣義上所指,凡是中國古代文字中的篆書,無論大篆小篆、秦漢唐宋、明清書風都屬此列,是一種集大成的藝術字體。孟子講孔子是「集大成」者,意思就是綜合和總結前人,繼往而開來。「古篆」,通俗的語言就是古老的文字、古代的篆書。學術上的定義準確性,也關聯了藝術創作中的廣泛性。
他說:「眾所周知,中國書法在西方極度缺乏藝術語境,從而限制了書法藝術的對外交流傳播,這已經不是一個簡單的語言溝通問題,已經是東西方文化相互輸出時,所存在巨大差距的窘境怪圈。書法在西方藝術觀念中甚至很難歸類到藝術這個範疇中,即使也有個別藝術家借鑑東方書法,但仍然不能改變這種現象。這在我們近三年在巴黎、米蘭、杜拜、多倫多、紐約、臺北等地所作的『馬子愷古篆藝術全球巡展』中有著深刻的體會。所以要想讓書法藝術『走出去』,放在國際藝術視野之內,就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當前亟需構建一個真正接納書法的世界性的藝術語境。」 與會嘉賓對重新構建中國書法、特別是中國古篆的學術體系以及傳播路徑提出了很多建議,並肯定了馬子愷對中國文化經典古篆「啃硬骨頭」的堅守及創新精神。
古篆藝術深藏於中國傳統文人和知識分子的情懷,是蘊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與高度人文體驗的視覺化表徵。當今國內外許多藝術家以文字為創作素材,進行了大量的藝術實驗,將中國傳統文脈與當代文化資源、觀念進行有效整合,成為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的獨特現象。比如吳冠中、谷文達、徐冰等,都在文字藝術創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其中吳冠中先生晚年對書法藝術的深入研究尤為感人,他把一生的藝術思考歸結於書法這個主體:進是當代藝術,退為傳統經典。這些作品放大於國際視野也是極具人文藝術價值的代表性作品。
重識、新建,古老的東方書法語言,演化成為世界性的藝術作品,是非常期待的一個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