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看出,馬子愷老師這幅作品裡的圖案似畫似字。這就是馬子愷藝術的獨特之處:以古篆入畫。
古篆是漢字的一種古老書體
它是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
能給人們帶來一種
「生命中和之美,天人合一之道」的感受
馬子愷老師就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詩書畫印四體合而為一
創造了他獨特的國學表現藝術
讓古文字舞動在了畫紙之上
對於常人來說,古篆極難辨認,字形好似「天書」般難懂。馬子愷也同樣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但是受益於家庭,這條路走的相對容易一些。馬子愷的祖父是商人出身,雅好收藏,至父輩仍然喜歡寫寫畫畫。「幼受訓庭,讀經研藝」,幼年的馬子愷耳濡目染,完成了對書畫最早的啟蒙教育。
年齡漸長,馬子愷開始正式學藝,再大一些,又進入大學系統學習藝術知識。所謂轉益多師,許麟廬、歐陽中石、蔣維崧等藝術大家均在他的問學名單上。
馬子愷老師是古篆新視覺藝術家、當代國學藝術名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以書即稱名藝林,兼擅詩畫鑑賞之美譽。曾任職中國國家畫院。現為中國書法學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傳世藏書》副主編等職。出版有《馬子愷藝術作品集》《齊魯名賢印跡》《古篆論語》《周易錦言》《漢印精華》《知水仁山》《依仁遊藝》等十幾種專著,曾在國內外成功舉辦二十餘次個展,獲得重要獎項百餘次,廣受業內外讚譽。2014年10月《馬子愷古篆藝術展》在巴黎羅浮宮成功舉辦,成為首位在羅浮宮舉辦書法展覽的華人。2015年米蘭世博會《泰和寶璽》獲得金獎。
現在來看他的簡歷,你可以查到他的籍貫、別署、號,問學之旅,數不過來的頭銜、榮譽、展覽,和「以書印稱名藝林,擅詩畫鑑賞之美譽」的評語;也可以查到他在去年的米蘭世博會上被授予藝術金獎的新聞,甚至可以查到他在羅浮宮舉辦的一次略有爭議的展覽;當然還可以看到諸多當代名家都給予其作品的高度評價。
熔甲骨秦漢文字為一爐,創出個人風格又不失篆書法度。無論章法布局刀法均達到大家手筆。點讚!
但是這些成就都只是結果,我們要尋求一個因緣。
陳左黃先生是第一個把我帶到藝術領域的老前輩。他傳授給我很多篆刻知識。不過,他常講的就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不主張我(一味)學他的篆書字體。
恩師陳左黃將他帶進篆刻的門,從此,古篆作為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在他心底烙下印。隨著藝術學習之路漸遠漸深,他慢慢生出了一種使命感:藝術就是要入古出新,不斷繼承發展。
狹義地說,夏商周三代的文字,就是古篆。馬子愷自我要求嚴苛:「書不讀三代以下,字不寫三代以下」。要古,就追到上古,然後從那裡推陳出新。因此看他的古篆書法,渾厚古拙之餘,又有另一種「當代」的清新和天真。
馬子愷《日進無疆》
瀚海2016秋拍 成交價:6.9萬元
馬子愷老師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內涵,所以其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哲理和思想內涵。他多年來創作古篆書法作品時所秉承的理念就是,崇尚流婉腴潤的運筆,蕭散迂闊的結構,朗曠清逸的意態,超然自得的氣度,調暢逸豫的神韻,與中國傳統哲學主張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國學精魄相融合。
他對自我的嚴苛,除了來自自身「想要為時代留下點什麼」的使命感外,或許還來自於老師們的期許和壓力。
當時很多畫家請他的老師許麟廬看畫,許老就說,畫得很好,印章太差了,那怎麼辦呢?找我學生馬子愷去刻。就這樣把他給推出去。還有陳左黃、魏啟後這些著名的大師,一說就是,「馬子愷啊,書法家」。那時候馬子愷才十來歲,不能當面反駁老先生的話吧,就只能在旁邊默默地聽著,但心裡卻誠惶誠恐:我是不是書法家?
「事情過去了,話可是還記著,於是回去就勤學苦練,我要對得起這個『榮譽稱號』。」馬子愷老師曾在採訪中如此說道。後來,他愈發苦心鑽研書法與篆刻,並慢慢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方向:入古出新——從古篆中汲取藝術靈感,創造詩書畫印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古篆創作這條路並非一直平坦,遇到思路瓶頸他也曾整晚整晚睡不著覺,也曾自我嚴苛到學李可染李老「廢紙三千」,作品稍不能滿意便直接撕掉......所幸,接踵而至的榮譽,終於回報了他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