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古出新——馬子愷的古篆藝術

2021-01-15 DELUXE德龍


我們可以看出,馬子愷老師這幅作品裡的圖案似畫似字。這就是馬子愷藝術的獨特之處:以古篆入畫。



古篆是漢字的一種古老書體

它是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

能給人們帶來一種

「生命中和之美,天人合一之道」的感受

馬子愷老師就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

詩書畫印四體合而為一

創造了他獨特的國學表現藝術

讓古文字舞動在了畫紙之上


對於常人來說,古篆極難辨認,字形好似「天書」般難懂。馬子愷也同樣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但是受益於家庭,這條路走的相對容易一些。馬子愷的祖父是商人出身,雅好收藏,至父輩仍然喜歡寫寫畫畫。「幼受訓庭,讀經研藝」,幼年的馬子愷耳濡目染,完成了對書畫最早的啟蒙教育。


年齡漸長,馬子愷開始正式學藝,再大一些,又進入大學系統學習藝術知識。所謂轉益多師,許麟廬、歐陽中石、蔣維崧等藝術大家均在他的問學名單上。


馬子愷老師是古篆新視覺藝術家、當代國學藝術名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以書即稱名藝林,兼擅詩畫鑑賞之美譽。曾任職中國國家畫院。現為中國書法學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西泠印社社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傳世藏書》副主編等職。出版有《馬子愷藝術作品集》《齊魯名賢印跡》《古篆論語》《周易錦言》《漢印精華》《知水仁山》《依仁遊藝》等十幾種專著,曾在國內外成功舉辦二十餘次個展,獲得重要獎項百餘次,廣受業內外讚譽。2014年10月《馬子愷古篆藝術展》在巴黎羅浮宮成功舉辦,成為首位在羅浮宮舉辦書法展覽的華人。2015年米蘭世博會《泰和寶璽》獲得金獎。


現在來看他的簡歷,你可以查到他的籍貫、別署、號,問學之旅,數不過來的頭銜、榮譽、展覽,和「以書印稱名藝林,擅詩畫鑑賞之美譽」的評語;也可以查到他在去年的米蘭世博會上被授予藝術金獎的新聞,甚至可以查到他在羅浮宮舉辦的一次略有爭議的展覽;當然還可以看到諸多當代名家都給予其作品的高度評價。



熔甲骨秦漢文字為一爐,創出個人風格又不失篆書法度。無論章法布局刀法均達到大家手筆。點讚!


但是這些成就都只是結果,我們要尋求一個因緣。


陳左黃先生是第一個把我帶到藝術領域的老前輩。他傳授給我很多篆刻知識。不過,他常講的就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不主張我(一味)學他的篆書字體。


恩師陳左黃將他帶進篆刻的門,從此,古篆作為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在他心底烙下印。隨著藝術學習之路漸遠漸深,他慢慢生出了一種使命感:藝術就是要入古出新,不斷繼承發展。


狹義地說,夏商周三代的文字,就是古篆。馬子愷自我要求嚴苛:「書不讀三代以下,字不寫三代以下」。要古,就追到上古,然後從那裡推陳出新。因此看他的古篆書法,渾厚古拙之餘,又有另一種「當代」的清新和天真。


馬子愷《日進無疆》

瀚海2016秋拍 成交價:6.9萬元

馬子愷老師十分注重傳統文化的內涵,所以其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哲理和思想內涵。他多年來創作古篆書法作品時所秉承的理念就是,崇尚流婉腴潤的運筆,蕭散迂闊的結構,朗曠清逸的意態,超然自得的氣度,調暢逸豫的神韻,與中國傳統哲學主張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國學精魄相融合。


他對自我的嚴苛,除了來自自身「想要為時代留下點什麼」的使命感外,或許還來自於老師們的期許和壓力。


當時很多畫家請他的老師許麟廬看畫,許老就說,畫得很好,印章太差了,那怎麼辦呢?找我學生馬子愷去刻。就這樣把他給推出去。還有陳左黃、魏啟後這些著名的大師,一說就是,「馬子愷啊,書法家」。那時候馬子愷才十來歲,不能當面反駁老先生的話吧,就只能在旁邊默默地聽著,但心裡卻誠惶誠恐:我是不是書法家?


「事情過去了,話可是還記著,於是回去就勤學苦練,我要對得起這個『榮譽稱號』。」馬子愷老師曾在採訪中如此說道。後來,他愈發苦心鑽研書法與篆刻,並慢慢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方向:入古出新——從古篆中汲取藝術靈感,創造詩書畫印一體的藝術表現形式。古篆創作這條路並非一直平坦,遇到思路瓶頸他也曾整晚整晚睡不著覺,也曾自我嚴苛到學李可染李老「廢紙三千」,作品稍不能滿意便直接撕掉......所幸,接踵而至的榮譽,終於回報了他的付出。





相關焦點

  • 馬子愷古篆藝術展在京成功舉辦
    馬子愷在開幕式上致辭  2019年12月7日下午,馬子愷古篆藝術作品展,應邀結合「奧迪Q8上市品鑑會」與臺灣雕塑家施力仁的犀牛組雕在北京博瑞祥星奧迪展廳成功舉辦。馬子愷作品《觀其會通》  此次展覽作品是馬子愷近五年內環球巡展中重要作品的一次集中亮相,展出的六十餘幅作品,大多是以《周易錦言系列》《甲骨文十二生肖》《中國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古篆作品,還有陶瓷、紫砂、絲綢、茗茶等多種展示中國文化遺產的古篆藝術衍生品
  • 專訪藝術家馬子愷:篆書是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上官雲) 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藝術家馬子愷古篆藝術展於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巴黎羅浮宮成功舉辦, 據稱,他是第一位在羅浮宮舉辦書法藝術展的華人。21日下午,馬子愷這位專事古篆創作的藝術家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將從事古篆創作的家傳、師承娓娓道來。他說,篆書一直是中國古文字的代表,是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
  • 「馬子愷古篆藝術展」在巴黎羅浮宮成功舉辦
    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為推動中法文化廣泛交流與合作,由中華文化促進會和法國藝術與文化協會主辦、法中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承辦的「羅浮宮東西方美術年展」暨《馬子愷古篆藝術展》於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巴黎羅浮宮成功舉辦。
  • 馬子愷原創古篆書法作品欣賞
  • 《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2016首屆中國古篆...
    《收藏投資導刊》的越洋電話採訪,表達了對中國古篆藝術論壇的支持。幾千年來,漢字的形體經過了多次演變,隨著漢字形體的演變,書法也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優秀藝術。篆書則是從甲骨文走向漢字規範化的重要節點。中國古代的篆書不僅僅是一種滿足實用性書寫的書體,而是幾乎囊括了先民全部智慧的結晶。   馬子愷藝術館和馬子愷先生近年來致力於古篆的研究創作與文化推廣。
  • 古篆大家馬子愷助力「百名鄉村英語教師北京行」公益活動
    雙秀書院執行院長王之忻義捐馬子愷先生作品《中國山裡娃足球隊》    4月1日,來自寧夏、甘肅、陝西等7個中西部省、自治區的110名鄉村英語教師齊聚北京史家小學,揭開了「愛只因有你,    本次公益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其中雙秀書院執行院長王之忻義捐古篆大家馬子愷兩件書法作品《愛只因有你》《中國山裡娃足球隊》為公益活動助力。王之忻表示,希望馬子愷先生的作品《愛只因有你》《中國山裡娃足球隊》傳遞經久不息的愛,喚起更多人的公益精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去希望。
  • 「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大眾網採訪馬子愷談寫《論語》
    日前,「和諧中華·第五屆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在濟南府學文廟舉行,300餘名小學生齊誦孔子《論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有責任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馬子愷說。  寫《論語》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  大眾網:馬先生您好,您怎麼想到用書法去寫《論語》、推廣《論語》,您覺得意義在哪兒?  馬子愷:《論語》的成熟年代是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弟子和後人整理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本書。
  • 馬銘: 彩墨古篆藝術的特點
    彩墨古篆藝術是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價值於一體的藝術形態,特定材質的運用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彩墨古篆藝術獨具平面性、裝飾性及空間性等諸多造型特色。彩墨古篆藝術主要強調民族特色。彩墨古篆如果沒有自己民族的個性,沒有時代的特色,就不可能有立足之地。
  • 古篆新姿——西泠六家作品巡迴展北京首展在京開幕
    劉顏濤代表中國書法家協會篆書委員會宣讀賀電,表示各位藝術家多向度的審美追求,多元化的風格探索,精湛的藝術語言錘鍊,都是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值得學術界認真研究,也必將在書法篆刻界產生積極而深刻的影響。 駱芃芃在致辭中表示,這次「古篆新姿—西泠六家作品巡迴展」的方式特別好,強強聯手的影響會更加深遠、更加廣泛。
  • 【青•家鄉】郾城八大景:第一景龍塔古篆
    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郾城八大景」,讓後代的郾城人永遠記住郾城八大景,在全市上下爭創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之際,我們策劃搜集整理編輯了郾城八大景系列,以饗讀者。同時,還將以郾城新八景的形式,介紹郾城區幾年來的新變化和郾城人民創造出的新景觀。
  • 古篆漢隸,獨創一門——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孫吉榮先生藝術作品欣賞
    孫吉榮先生精通古篆,是篆書界大咖。他更擅長隸書,將篆書的風格融入隸書之中,古風新韻,獨創一門。 每年均多次獲得全國級書展大賽金獎一等獎,入展獎等。
  • 劉翁才氣何精悍,古篆名聲冠古都——篆書大家劉自犢
    于右任海外門人、日本高崎書道會會長金澤子卿曾詩云:「學古創新風氣披,天真流露最清奇,絕倫妙筆凌秦漢,自獨名聲海外知」。新加坡書壇名宿潘壽評價先生:「瘦硬通神老不枯,別開生面繼三吳,劉翁才氣何精悍,古篆名聲冠古都」。早在上世紀40年代,劉自櫝先生在宋聯奎、張鳳翽、景梅久、寇遐等幾位名宿的支持和鼓勵下,於西安首次舉辦了個人書展。這次書展在業界有非常大的影響,並且得到了極高的評價。
  • 清雅入畫 瀟灑出塵——李鴻猷書畫藝術賞析
    書畫家、作家、藝術評論家李鴻猷先生清 雅 入 畫 瀟 灑 出 塵——李鴻猷書畫藝術賞析任 冉隨著國際藝術資訊的快速傳遞與廣泛交流,擁有幾千年文化藝術資產和文化積澱的中國畫,也同步在積極變革與創新。
  • 《漢字書法》_古篆書法集字春聯
    古篆集字春聯漢字字體發展大致歷史:    甲骨文(殷商)——金文(周)——篆書(秦)                         ——隸書(漢)——楷書(魏晉)——草書、行書    甲骨文、金文、篆書,屬於「古文字」。
  • 王德功的篆書在堅守古法和自由表現之間達到了一種動態平衡
    舉凡在事功、學問、藝術上有大成就者,無不經受種種挫折磨難,方能臻至超凡脫俗之境界。此即太史公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之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由是觀之,苦難則是一筆可貴的人生財富。
  • 古典、現代藝術的分野與張大千藝術的特色
    說到學古,不得不談其價值問題。西方現代藝術推崇「獨創」觀念以來,畫壇一直流行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認識:臨古沒有意義,創新才有價值。近現代繪畫由於有了西畫的參照,特別是1980年後出於對主題創作的逆反而對西方現代藝術「獨創」觀情有獨鍾,導致有人對中國畫師古嗤之以鼻。事實上,這是一種非常低幼的認識。惟其低幼,開慵人懶漢無數方便法門,故極易流行。
  •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李惠萍開設手工博物館,讓居民體驗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近距離觸摸傳統文化 傳承古法造紙 復活指尖上的技藝   「這裡是紙漿池,大家先用木棍攪拌紙漿,然後雙手輕拿抄網放進水中,輕輕搖晃後快速拿起……」在武侯區火車南站街道高攀路1906軍民融合創意工廠的一家手工博物館裡,李惠萍正指導小朋友古法造紙。從2017年開始,她就給社區居民上課,介紹古法造紙與活字印刷。  「能在此傳授傳統文化,也許是命中注定吧!」
  • 言恭達:篆草共融 卓然出新
    書法藝術需要形式與氣勢,但它們均建立在線性內質的基礎上。其二,用墨單一。古雲,「書法唯風韻難及」,其關鍵在於筆墨的豐富性、多變性。當下書法,用墨失察者居多,尤以篆隸創作,普遍用墨太實,甚至通篇不見墨法變化。「黑處見力量,白處欠工夫」這是黃賓虹先生在林散之32歲第一次見面時的批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