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藝術家馬子愷:篆書是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上官雲) 中法建交50周年之際,藝術家馬子愷古篆藝術展於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3日在巴黎羅浮宮成功舉辦, 據稱,他是第一位在羅浮宮舉辦書法藝術展的華人。21日下午,馬子愷這位專事古篆創作的藝術家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將從事古篆創作的家傳、師承娓娓道來。他說,篆書一直是中國古文字的代表,是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得益於家傳與師承,自己能此方面有所成就。但提到當下書法藝術「繪畫不精書法、書法不精篆刻」的現象,馬子愷頗顯無奈,「藝術要提倡全科,詩書畫印成為一體才是(書法)藝術最好的表現形式。」

  羅浮宮辦個展:古篆字體與眾不同 得益家傳師承

  羅浮宮的展覽並非馬子愷第一次舉辦個展,但現場展出的五十多件古篆作品頗為觀眾稱道。其中,馬子愷最得意的當屬古篆書「多彩四季」,尤以「春之韻」最為出彩。他介紹,「春之韻」以絲綢為載體,以「鬥方」畫面呈現,中間是瓷器器型,同時題有唐詩《春曉》:「融合唐詩、絲綢、陶瓷等傳統因子。如何在一個二維平面上更多融合東方藝術元素,這也是我這段時間以來創作的主導思路。」

  為了尋求一種與眾各別的古篆風格,馬子愷很是費了一番心思。他解釋,古篆書法早在唐代便有記載,但後人對此分類頗多,而自己的字體則是集古代篆書大成,以春秋晚期齊系、魯系文字為基礎,將甲骨文、鐘鼎文等字體融會創作而成。

  對於常人來說,古篆極難辨認,字形好似「天書」般難懂。馬子愷也同樣經歷了一個艱難的學習過程。但是受益於家庭,這條路走的相對容易一些。馬子愷的祖父是商人出身,雅好收藏,至父輩仍然喜歡寫寫畫畫。幼年的馬子愷耳濡目染,完成了對書畫最早的啟蒙教育。

  「陳左黃先生是第一個把我帶到藝術領域的老前輩。」那時的馬子愷還居住在趵突泉邊的濟南城,那裡有很多精研藝術的老前輩,「他傳授給我很多篆刻知識。不過,他常講的就是『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不主張我(一味)學他的篆書字體。」

  在恩師的啟發之下,馬子愷逐漸開始研究篆刻。從那以後,在他的心中,篆書一直是中國古文字的代表,是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

  創作需入古出新:固步自封會走向程式化

  年齡漸長,馬子愷開始正式學藝,再大一些,又進入大學系統學習藝術知識。所謂轉益多師,許麟廬、歐陽中石、蔣維崧等藝術大家均在他的問學名單上。馬子愷打趣說自己是集中國各式教育方式培養出來,「我要是不成,興許等於說各種教育形式都有些『失敗』。」

  「學的久了,我就有了一種使命感。」馬子愷的神色隱隱變得莊重,「我覺得自己需要做一點事情、為這個時代留下一些東西。今天的新便是未來的古,如若不然,屆時回望,我們這段時間會是空白期。」

  在上千年的藝術發展史中,高潮低谷並不鮮見,也曾經出現過「黑暗期」,但在馬子愷看來,這並不是多麼可怕的事情,只要堅持創作,不斷思考,那麼創作的作品將不辜負這個時代,「藝術就是要入古出新,不斷繼承發展。有人說,傳統是『萬歲』,創新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加『一歲』,這種說法是很恰當的。」

  或許正是出於這個原因,馬子愷對創作要求極為嚴格。早在研究書法的時候,每有不滿意的作品便毫不留情撕掉。他舉出了李可染先生的例子:「對於創作,李可染說『廢紙三千』,通過這樣一種治學態度,才能推動藝術真正的發展。如果總是固步自封,則會走向程式化。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從來都不會看重自己的過去。」

  盼「詩書畫印」四會:藝術應提倡「全科」

  藝術界曾有一種說法,創作要講究「詩書畫印」四會。馬子愷也把這當成自己的努力目標。他早年曾師從一位老先生學習繪畫,機緣巧合開始研究篆刻,後來又由此專注書法與古篆,對這四個門類均有所成。

  「歷史上很多藝術大家在詩書畫印四方面都是『通』的,吳昌碩、齊白石都是如此。現在有的畫家畫的不錯,但在題字上卻大為遜色,蓋上印那就更難看,所以很多畫家落『窮款』,失去了中國畫的真正內涵。」說到哲理,馬子愷不自覺的皺了皺眉,「藝術要提倡全科,詩書畫印成為一體才是這種藝術最好的表現形式。」

  「現在物質豐富,提供了很多優越的創作條件,結果藝術的『高原』不少,但高峰卻沒有幾個。」馬子愷毫不留情的指出,至今提到書法,大家想到的只能是王羲之、顏真卿等人,「當然,這也需要時間沉澱,但總的來說,好的藝術家要匯集天賦、功夫(指苦學)、人品正以及機遇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時代的高峰。」

  作品繼續「走出去」:好的藝術自然知音無窮

  接踵而至的榮譽回報了馬子愷的付出。他創作的古篆書法《泰山頌》等作品被人民大會堂及一些藝術機構收藏;2010年個人專場拍賣會《馬子愷書法藝術》舉辦……馬子愷似乎倒沒有特別看重這些,總講自己還在「爬坡」,不同地是在每個階段都能有自己的思考,「比如我寫《泰山頌》的時候我用羊毫,筆畫粗細一致,以墨的濃淡與空間結構來表達(主題);後來我使用狼毫,在字體上,點、畫的粗細對比十分強烈,僅憑一字也能看出飛動之意。」

  馬子愷的古篆創作也不是一路平坦,很多時候,當思路陷入瓶頸,他時常整晚整晚不能入睡,再後來乾脆將靜謐的夜晚也成為他創作的最好時間,並養成了先思考再落筆的習慣,一氣呵成,「那時十分安靜,人們心性澄明,鮮有打擾。」

  「很快我要去紐西蘭辦展覽。」馬子愷雄心勃勃的透露,近期完成的「古篆論語」等系列將逐漸向國外推廣,不過,目前主要把目標確定在英語國家,「很多國家都有古文字,源頭均屬『象形』。文化本就是同根同源,我相信藝術無國界,好的藝術自然知音無窮。」

相關焦點

  • 「馬子愷古篆藝術展」在巴黎羅浮宮成功舉辦
    開幕當晚,中國駐法使館文化參贊李少平、法中文化藝術交流中心主任佟愛明等人在中國駐法使館文化處熱情的為參展藝術家們舉辦了歡迎晚宴。把書法、篆刻、唐詩、陶瓷、剪紙、絲綢、國學名言等最具有東方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濃縮一體,將作者的創作靈感與自然纖維的滲透融合,創造出了這非同一般的觸感和四季平安的美好祝願。被大家讚譽為集東方文化大成的藝術經典之作。  馬子愷在展覽現場接受《歐洲時報》記者採訪時感言道: 「我近年致力於推廣以古篆書為代表符號的中國藝術,恰與習主席提出的「讓古籍裡的文字活起來,讓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出去」相契合。
  • 入古出新——馬子愷的古篆藝術
    我們可以看出,馬子愷老師這幅作品裡的圖案似畫似字。這就是馬子愷藝術的獨特之處:以古篆入畫。古篆是漢字的一種古老書體它是濃縮的中國文化符號能給人們帶來一種「生命中和之美,天人合一之道」的感受馬子愷老師就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詩書畫印四體合而為一創造了他獨特的國學表現藝術讓古文字舞動在了畫紙之上對於常人來說
  • 「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大眾網採訪馬子愷談寫《論語》
    日前,「和諧中華·第五屆海峽兩岸經典文化推廣會演」在濟南府學文廟舉行,300餘名小學生齊誦孔子《論語》,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有責任讓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馬子愷說。  寫《論語》用古篆書濃縮孔子思想精華  大眾網:馬先生您好,您怎麼想到用書法去寫《論語》、推廣《論語》,您覺得意義在哪兒?  馬子愷:《論語》的成熟年代是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弟子和後人整理的,關於孔子言行的一本書。
  • 《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2016首屆中國古篆...
    本屆論壇的主題為「重識·新建——中國古篆當代語境構建與推廣」。本次論壇是第十一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西城區分會場系列活動之一,由《收藏投資導刊》主辦,北京市西城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提供支持,馬子愷藝術館、北京新源國能集團等單位共同承辦。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篆書教程
    本文乃作者馬大哈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漢字是書法的載體,而五種書體又以篆書難識,學習篆書或篆刻必須首先認識篆書,並掌握一些關於文字學方面的基礎知識,否則在臨寫時心中無數,容易張冠李戴,謬誤百出,貽笑大方。
  • 馬子愷古篆藝術展在京成功舉辦
    馬子愷作品《觀其會通》  此次展覽作品是馬子愷近五年內環球巡展中重要作品的一次集中亮相,展出的六十餘幅作品,大多是以《周易錦言系列》《甲骨文十二生肖》《中國二十四節氣》為代表的古篆作品,還有陶瓷、紫砂、絲綢、茗茶等多種展示中國文化遺產的古篆藝術衍生品
  • 關於中國古文字「篆書」
    當然,說到篆書,似乎已經過時了。事實上,在當今中國,寫篆書的人大有人在,實際見到可能有一些篆書的對聯,牌匾,或者在裝裱店裡有一些篆書書法。而人們認識篆書的是很少的。當然這不能勉強。就如繁體,甚至都有很多的人分辨不清楚,不認得。但文字流傳千年,怎麼可以隨隨便便就丟下、扔下?也得力於國家的推廣,比如是有很多篆書的國展,省展的。
  • 馬子愷原創古篆書法作品欣賞
  • 淺析中國書法—篆書
    在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中,書法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國書法大體分為五種,分別是篆書、隸書、草書、行書、楷書。每種書法的特點大不相同,今兒我們主要來看看其中的一種,篆書。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筆法消瘦挺拔,筆鋒犀利,直線比較的多。
  • 仇高馳:篆書是中國文字發展的源頭
    2017解放門、2018神策門都掛上他莊重的篆書春聯仇高馳:篆書是中國文字發展的源頭X《南京晨報》2018.3.1 A05連續兩年撰寫篆書城門長聯「策風雷以震春聲,瑞凝萬樹梅花,百樣詩情融畫裡;傳神韻而歌盛世,紅浸千門福字,一年願景在其中。」
  • 《中國符號》「手藝仁心」系列微紀錄片上線
    主辦方供圖  中國青年網北京9月13日電 9月12日,《中國符號》「手藝仁心」系列微紀錄片上線新聞發布會暨全球首發儀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中國符號》是由國務院新聞辦監製,五洲傳播中心出品,百會通達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聯合製作播出,致力打造成「記錄中華優秀文化發展的視聽百科全書」。
  • 抖音再推爆款藝術家直播,詮釋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美
    抖音再推爆款藝術家直播,詮釋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之美 2020-09-04 16:30:27來源:東方網
  • 中國文化符號正在重構品牌
    國貨、國潮、國風三浪疊加 從中國文化符號被大眾所接受 提及「中國文化符號」的時候有這樣三個詞,多多少少都會映入我們的眼帘:國貨、國潮、國風。這三個詞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力量,它們用我們的時代背景、用我們的文化去改造了時代發展。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東漢許慎編著的《說文解字》被認為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皇皇巨著,是中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書。而這部偉大的文字學研究著作,實際上就是許慎根據當時的小篆、參考戰國先秦時期的諸國文字,研究編撰而來,這本書不僅對於研究中國文字的源流演變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了解當時的篆書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 篆書研究|篆書的歷史發展
    當然,就書法史學的立場來講,這無疑將書法的出現向前推進了一段,然而從篆書書體本身來考察,這樣的認識卻極不利於我們對篆書名稱及其發生作嚴格意義上的闡釋。 中國先秦伏羲氏時期,就產生了文字。考古學家論證是在龜甲、獸骨上刻畫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佔卜、預測吉兇禍福,故稱「卜辭」。但其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用筆、結構、章法等。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 古篆大家馬子愷助力「百名鄉村英語教師北京行」公益活動
    雙秀書院執行院長王之忻義捐馬子愷先生作品《中國山裡娃足球隊》    4月1日,來自寧夏、甘肅、陝西等7個中西部省、自治區的110名鄉村英語教師齊聚北京史家小學,揭開了「愛只因有你,    本次公益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其中雙秀書院執行院長王之忻義捐古篆大家馬子愷兩件書法作品《愛只因有你》《中國山裡娃足球隊》為公益活動助力。王之忻表示,希望馬子愷先生的作品《愛只因有你》《中國山裡娃足球隊》傳遞經久不息的愛,喚起更多人的公益精神,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帶去希望。
  • 「中國夢 中國牛」劉兆津主題郵票與2021生肖牛郵票同時首發
    為了慶祝中國牛年的到來,歐洲集郵協會攜手山水丹青國際藝術中心,在法國荷蘭等郵政部門的支持下,特別發行了2021年牛氣沖天——生肖牛年郵票以及金箔郵票。同時,為更好地傳播弘揚我們中國的文化,歐洲集郵協會特別為中國藝術名家劉兆津發行了個人藝術主題郵票。旨在以「牛」為媒,用郵票這一特殊載體,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精神。
  • 小作品中窺探藝術家的另一面:標誌性符號外的創作
    小作品中窺探藝術家的另一面:標誌性符號外的創作 2015-09-16 09:22:48來源:新京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一部美術史用「倒敘」的方式或可以呈現出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種線索。近日,「倒敘的美術史:中國當代藝術的另一種線索」在億利藝術館開幕。方力鈞、王廣義、嶽敏君等34位藝術家一反以往為人熟知的標籤,展出其標誌性符號之外的創作。該展策展人吳鴻告訴記者,此次展出的作品均可以稱是「大藝術家的小作品,小作品中反映出大主題」,它們更接近藝術創作的原點。該展將展至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