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網絡上流行的一句話,但凡有個「失誤」,中來股份都不至於虧得這麼慘。
在此次遭遇「殺豬盤」之前,中來股份本迎來了經營狀況的好轉,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36.21億元,同比增長44.85%;實現歸母淨利潤2.63億元,同比增長15.73%。
這已經是近十年來,中來股份最好的一份成績單,然而一次非常不合格的理財,讓其中的1.68億元淨利潤付之東流。
理財有盈有虧本來再正常不過,即便踩雷也只能說運氣不好,但縱觀中來股份此次踩雷,有太多疑點值得深究。
疑點一:踩一雷不夠,連踩四個雷?
分散投資,是連投資新手都明白的道理,中來股份沒理由不懂。
從下圖可以獲悉,中來股份認購的基金共有四份,我們暫且將它們簡稱為騰龍1號、騰龍4號,正帆1號和正帆2號,前兩者的託管人為申萬宏源,後兩者為國泰君安。
四隻基金,兩個託管人看似分散的投資背後,卻有著驚人的「雷同」。下圖是這四隻基金的持倉成分:
其中,四隻全部重倉了濟民製藥,有三隻均持有博濟醫藥和榮科科技,還有兩隻均持有奇信股份——全都是2020年的地雷股:
濟民製藥就不說了,是繼仁東控股之後的第二大殺豬盤;
奇信股份的「殺豬模式」仍在進行時;
博濟醫藥去年8月上演3連跌停,此後進入陰跌模式;
榮科科技看似「表現最好」,但經歷了近期的兩連跌停(創業板改制後),股價已經近乎腰斬……
四隻基金十二個雷,說這是巧合恐怕沒多少人願意相信吧。
疑點二:贖回申請不予執行?
即便連續踩雷,但中來股份並不傻,事實上,從去年的4月起,上市公司就先後向基金管理人遞交了贖回申請,但執行卻出人意料地艱難。
我們一起來回顧下這整個歷程:
2020年4月23日,中來股份第一次正式通過郵件向基金託管人遞交了基金全額贖回的申請,此後數日又多次確認贖回進度,但管理人以「公司贖回金額大,短期內集中拋售會導致市場波動,會造成公司和其他投資者的損失」為由,未執行贖回操作。
7月10日,正帆1號、騰龍1號和騰龍4號已經觸及了預警線或止損線,上市公司再次郵件申請贖回;7月20日,上市公司甚至直赴指定聯繫地址現場催辦。
8月26日,上市公司終於收到了正帆2號基金贖回金額1983.52萬元,此時已經虧損了超過4000萬。
11月7日,上市公司再次郵件申請贖回,並在5日後一次赴現場交流,而這次基金管理人以淨值處於回升階段或將有序退出為由,還是未按照公司要求落實贖回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整個過程中,上述基金的管理人曾進行了多次換倉,並未將減倉或平倉後的資金用於公司贖回,亦未通知公司。
此外,上述期間上市公司也未曾收到過申萬宏源和國泰君安關於風險的監督提示、披露及報告等行為。
似乎是這麼個情況:中來股份是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資金一路縮水,卻無能為力……整個過程有太多細節值得考究。
疑點三:事發後高管批量辭職?
就在中來股份理財資金不斷縮水的過程中,中來股份的高管也在不斷流失:包括副總、財務總監、董秘、證代、內審負責人等人在內,全部離職。
不知是因為羞愧難當實在沒臉待下去,還是真的有什麼貓膩,反正這事應該還有可查的空間,至少要有個明確的說法,還股民一個公道。
二級市場方面,最近5個交易日,中來股份已經下跌超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