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早為茶道所生產的茶碗是長次郎與千利體合力開發的樂燒茶碗
備前燒是古代備前國的國燒名產,是日本全國有數的須惠陶產地,桃山時代末期就開始進入了大規模共同窯的產業生產。一開始生產的是日用生活雜器的壺、甕、大缽等,受到千利體和古田織部的喜好影響,慢慢的才加入了花入、水質、建水、茶入、茶碗、蓋置等茶陶的生產。備前燒樸素的風格,一直是草庵茶人追求的茶陶品項之一。明治維新後,失去的藩主的保護,洋風潮流至上的風潮中,日本傳統風格濃厚的備前燒受到了巨大的衝擊。共同大窯廢窯,茶陶工匠們紛紛的轉職,有些工匠轉而生產土管、煉瓦製造。
一直到昭和時期,日本的知識分子對這一面倒的洋風潮流有所反省,陸續發起了各式各樣的古文化復興運動,並重新喚起了對茶道、花道的熱情,備前燒茶陶也因此得以復興。1952年3月至1954年3月間選定的工藝技術和其他無形文化,備前燒金重陶陽被選定為無形文化財,之後還有藤原獸,岡山縣備前市穗浪出身。1954年獲岡山縣指定無形文化財「備前燒」保持者認定,1958年開始任日本工藝理事,1962年獲國際陶藝獎,1970年獲重要無形文化財「備前燒」保持者認定。重新恢復了備前燒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從金重陶陽的作品上可以感受到備前燒茶陶的地域性特徵。
備前燒茶陶使用高含鐵成分的田土與山土,用拉坯和其他的手作技巧成形,使用登窯、窖窯等傳統柴窯和松柴長時間燒結。這之中結合了備前燒茶陶師傅的自古承傳的技巧,包括了用什麼土材、用什麼柴火、用什麼窯爐、如何燒法等。住在備前市伊部地區的山本雄一先生在《陶工陶談》一書中,針對備前燒的技法有一些說明。山本雄一是岡山縣備前市伊部人。1959年跟隨父親山本陶秀開始作陶,1967年成為日本工藝會正會員,1981年獲岡山縣文化獎。歷任備前陶陶友會理事,平成八年被認定為岡山縣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保持者
造型的妙味、土味、色澤、窯變的多彩有趣,這就是備前燒。備前燒使用的是傳統的柴窯,用十三天的時間以中性焰燒成。入窯封窯等作業完成之後,首先是用松柴以約四天左右時間在窯日的下方煙燻加熱,這期間保持在三百度之內。之後將強勁耐燒的松柴有節奏的投入主燃燒室內加熱,持續有節奏地慢慢加溫到1250℃左右。過程中包含很多的工作和窯燒動作。還原、入炭、揚灰等製造備前燒特色的技巧要在此時進行。平凡無奇的田土,通過備前燒的茶陶師傅的特殊窯燒技術變得層次豐富而有趣。備前燒的柴燒方式和其他地區不同,備前燒不講求又厚又多的落灰效果,而是豐富多彩的層次變化。
因此山本雄一先生用了四天的時候來煙炫慢火,並控制在三百度以內。備前燒還有一種處理方式經常可以看到,是在茶陶器物入窯燒成前先墊上稻草,或是坯身上綁上稻草,經過高溫窯燒後,坯體上會留下鮮明的橘紅色紋路,這是備前燒常用的火櫻。這是備前土含鐵量較多,在接近氧化燒成的情況下,與稻草內的蘇打成分發生像低溫燒排色的現象一樣。另外窯室的某一些位置會因為坯體彼此遮掩及還原效果,變得有些鼠灰色和青灰色變化豐富,這是所謂的棧切的樣子。還有排窯堆棧時為了不使作品燒成之後彼此粘貼,會在作品的下面及與其他作品接觸的地方放置墊土,墊土是由高溫土加上稻草之類含蘇打成分的物質製成。燒成後將墊土拿掉出現的殘留的白色加橘紅色邊紋樣叫做餅紋。這也是備前燒特殊的窯爐燒成技法。備前燒伊部地區小西陶藏工坊所制的陶器有著各式各樣的備前燒特殊技法。
京燒陶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須惠陶和綠釉陶時期。以茶道使用目的而生產的茶陶為切入點,京都地區燒造的茶陶可分兩大系統:樂家系統和仁清系統。日本最早為茶道所生產的茶碗是長次郎與千利體合力開發的樂燒茶碗,也是最早的京燒茶陶之一。樂燒茶碗是一種低火度的茶碗,與日本中世紀傳統的高火度作法的陶器不同。在成形部分樂茶陶是不使用一切機械輔助的,只用手作的方式來成形,並在外表保留下手作的質感。曾在交流中見識到樂家一支的大褪燒傳人大褪年雄先生製作幾款的手作樂燒碗。示範的內容有手捏成形樂茶碗、拍片成形樂茶碗、圈泥成形樂茶碗等,純手作成形的技巧。製作樂茶碗的技法和平常手作制碗的技法,並沒有太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