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再過100年,那時的人們會怎樣記錄和評價2020年?
毫無疑問,對於整個人類來說,2020年,「悲觀」是有足夠的理由成為這一年的底色的。疫情讓數以萬計的人痛失我愛;經濟的不景氣讓很多企業活得掙扎;而當對抗、炫耀,甚至鼓吹脫鉤,這些與歷史前行背道而馳的言論成為一股潮流時,人類又似乎顯得缺乏對等的約束力。
但我想,比「悲觀」更合適描述2020年的一個詞,是「撕裂」。
這是一個全球化撕裂的時代,經濟的繁榮曾經讓我們以為全球化是一個不可爭辯的共識。的確,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全球化的大分工使得國家間依存度顯著上升,甚至連經濟周期都變得同調化。但是,當疫情把「衰退」——這個經濟學上已經快被淡忘的詞語——帶到我們面前時,我們才發現,原來對於全球化的信仰在被政治裹挾的「民粹主義」面前是如此的力不從心;
這也是一個價值觀撕裂的時代,網際網路的流行看似已經彌合了全世界人們對於價值認知的鴻溝,但是這輪疫情卻讓我們發現,原來即便是在同一個群體內部,對大是大非的問題都莫衷一是,遑論國與國之間。面對巨大的、縱橫交錯的鴻溝,我們開始不得不思考託馬斯·弗裡德曼在2004年提出的那個論斷的正確性——這個世界真的是平的嗎?
2020年,人類在糾結與對抗中輾轉反側;2020年,人類在緊密和鬆散之間猶豫不決。
但是,我不相信這種情況會長久地持續下去。封閉和藩籬絕對不是人類發展的主題,否則鄭和的船隻從太平洋起錨,哥倫布的雙腳登上美洲,辣椒的種子種植在亞洲的土地……這一切,就都變得毫無意義。
越是倒退,我們就越該向前行動;越是撕裂,我們就越該溝通彌合;越是失望,我們就越該滿懷希望。
在這個百年不遇的變局時刻,世界各國更需要溝通,更需要共識的凝聚。只有這樣,才能戰勝這次史上前所未有的危機,恢復往日的繁榮。
在這一信念的召喚下,今年5月,鳳凰網財經聯合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辦以「全球經濟與決策選擇」為主題的「2020鳳凰網財經雲峰會」。邀請國內外政商學界重磅嘉賓,舉辦了一場線上財經峰會。
人民日報出版社給予我們巨大的支持,將本次峰會的重要觀點結集成冊,推出《變局中的新局:全球經濟與政策選擇》一書。
本書是鳳凰網出版的一部富有現實性啟示意義的圖書。從宏觀到微觀,從全球經濟與政治的選擇、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調整,到都市圈的建設、中小企業的發展,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作者團隊包括本次峰會邀請到的多位政界、商界、學界的重量級嘉賓,他們是時代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本書可謂是一本薈聚頂尖智慧的圖書,希望能夠引發讀者的深思和慎思。
大幕已經開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潮流,人類也不會因危機止步不前。100年後,我們的後代也會發現,2020年,只不過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經常會出現的、猶豫與踟躕的一個瞬間。正如崔天凱大使所講,「我們需要給出經得起歷史檢驗的答卷。如果各國合作,陽光就能穿透陰霾,未來將燦爛美好」。
(作者系鳳凰網CEO、鳳凰衛視COO,本位系作者為《變局中的新局:全球經濟與政策選擇》一書所作的序言,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