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有深層含義,叫人堅信天無絕人之路
文·段宏剛
我國許多古語經過老百姓不斷理解和加工,逐漸變得更加通俗和直白,能以凝練的文字傳達出深刻的道理,並具有較強的警示作用,不少成語就是這樣得來。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同樣經歷了比較長的再創作,才變成了今天所看到的這八個字。
當初,它可並不是這樣,其出處來自南朝宋時期歷史學家範曄(398年——445年)所編撰的《後漢書·左雄傳》上的一句話:白璧不可為,容容多後福。意思是說,玉石經歷了許多雕琢才變成美玉,在後來享受到了應有的讚美和福氣。

隨後,這句話在民間廣泛流傳,或許因為口誤的緣故,也或許因為人們刻意求變,讓這句話變得越來越走樣了。
到元代時,這句話已經發生不小變化。元代大戲劇家關漢卿的雜劇《裴度還帶》第三折裡有這樣一句話:夫人云,皆是先生陰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難不死,必有後程,準定發跡也。

可以看出,這句話被改動挺大,越來越趨向於通俗易懂了。
再往後,經過多次變化,這句話就成了「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幾個字,是因為什麼而變,也很難考證出來。但人們都能理解大致意思,那就是:經歷過大災禍而沒有喪命的人,將來一定會遇到好運氣和好福氣的眷顧。
之所以這樣說,筆者覺得有兩層含義。

其一,說明人的心境很重要,強大的內心是化解一切艱難困苦的強力武器。
人們常說,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經歷過生離死別的人,更能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在精神上如同歷經了一次涅槃,對死亡的認識會更加深刻和全面,心智會變得更加健全和成熟。此時的內心境界是非常高的,在今後的生活中能淡然面對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邁過常人看來無法邁過去的坎,對傷害具備了天然的免疫力,因此,他會比常人得到更多福氣。

其二,驗證了「否極泰來」的規律。
民間常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說法,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每個人活在世上,不可能每時每刻都是一帆風順,人生總是起伏跌宕,常伴隨著風雨和陽光。當人的厄運達到頂點後,也就意味著會出現轉機,開始向著柳暗花明的方向遞進,好運會慢慢到來。
這情形跟佛家的因果輪迴有些類似,許多後果都是當初種下的孽造成的。一個心存善念、常做善事、為自己積德的人,就不會遭到報應的懲罰,早晚會得到福緣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