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三樣東西不「死」,福報自然來

2021-01-11 李大新的歷史課

大家每一個人的生命全是父母給予的,但怎樣過得平安健康、活得心情愉悅、過得有價值,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老人們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覺得人這一輩子,好好遵守下邊三樣東西,你的幾樣會像開掛一樣順意,自然而然可以為自己闖蕩出一片欣欣向榮之景。

一、熱情和活力不死

在一生的長河當中,在所難免與風吹雨打相遇,會與千難萬險相遇,因而有的時候步伐湧動輕快,有的時候步伐艱辛緩慢,大抵如此。有些人不願意時光平白消逝,不願意人生苟且偷安,至始至終帶著一顆熱情滿滿的心面對生活;有些人自甘平庸,為人冷漠,甘心情願過著缺乏陽光和色彩的生活。

生活可以平靜,但儘量不可沒有熱情和活力。想一想那密林裡面的小溪流,它們晝夜不停地往前湧動,不懼那裸露的的巖石,也不懼極端的天氣,只求融入那充滿無限潛能的海洋。沒有熱情的幾樣,單單在原地迴旋打轉,無法趕赴遠方;沒有活力的幾樣,僅僅在漫無目的的飄蕩,終究會深陷迷霧。假如一個人的心裡一片空蕩,對任何東西都不感興趣,對一切都沒有期待,甚至是不清楚自身想要什麼,那這世界又有哪個地方能讓他落腳呢?假如對任何東西都感覺無所謂,輕視生活裡的艱辛和錯誤,那生活能回報你的不也是冷淡嗎?

無法想像沒有熱情和活力的幾樣會是什麼光景,但我懂熱情和活力可以造就一個嶄新的未來。曾讀過這樣一個故事:美國有一個非常出色的登山運動員,立志登上全球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但在他33歲那一年,卻身患了罕見的眼疾,非常不幸地失去了光明。眼睛失明之後,他痛定思痛,竟然沒有捨棄自身的理想,依然充滿熱情地對待生活,充滿活力地鍛鍊訓練。二零一三年,他順利地登上了夢想之巔,也是這個世界之巔。身為聽故事的人,情不自禁為之歡呼和鼓掌。要知道,掌握在自身的手裡的人生只有一次,貪圖安逸還不如為自己加一點壓力,還不及讓肩上多一份擔當。只有如此,越是會發現一個嶄新勇敢的自身,越是會感受到原來在寒冷的日子也會春意盎然。

二、人品和修養不死

人這一輩子,每一個人的言行舉止裡面都透露著他的人品和涵養,一個人口中的話,行動上做過的事,就是一張赤裸裸的個人名片。一個人的外貌和身材可能會變化,但他的人品和涵養即便是隨著歲月流逝也不會退化,反倒是可能會日益升華。小細節體現涵養,品格高尚的人,為人處世,從來都是秉著自身的道德之心,遵守著自身的原則和底線。

即便 是置身高位,也不隨意信口雌黃,

,不隨意懈怠生活,不選擇消極度日,行為舉止從來都是坦坦蕩蕩,擲地有聲,仿佛幹什麼都有如神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古代十分講究修身,當代人也不能落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尤其是現世之中,浮躁之風盛行,非常容易在物慾橫流遺失了初心,因為一些名譽和榮耀,降低自己的自尊,一次又一次放寬人品的底線。假若遺失了人品的涵養,也會喪失了他人的信任和尊敬。真真正正有涵養的人,失掉能奮鬥拼博,並且心裡滿腔熱血和浩然正氣;失掉真心實意喜愛事業,與此同時具有崇高優良的情趣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三、勤勉和自律不死

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努力刻苦的人,但這裡面也有不少人是「假努力」,耗費時間和精力坐在那裡,殊不知一整天都沒有幹出什麼實際性的造就,精神上一直在自己欺騙。

要想成長為最好的自己,遠沒有你想像中這麼簡單,遠不是你行動上那麼散漫,只不過是一場爭分奪秒的逆戰!之前看到過一段話:頂級高手是持續性自律,你是間歇性自虐!現實社會也的確如此。每一個人都知道勤懇和自律是抵達嚮往的生活的良好的習慣,可難就難在鍥而不捨。很多人老是抱怨自己一出生就輸了,起跑線早就落後了,接著就不肯踏入擁擠的人生道路跑道了。有的人,經歷了跋山涉水,安慰自己可以按暫停鍵休息一下了,沒成想坐下就起不來了,一時的鬆懈,直接拉開了一生的差距;有的人,剛爬過半山腰,開始為自己找藉口,想方設法放縱一番,沒成想一時的貪圖享受,事實上早就在被歲月悄悄拋棄。一時混日子一時爽,可人生短暫,你真的能混一輩子嗎?

古之大成者,全都是堅持這「三不死」之人。造就一番事業,變成一方人才,一直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不過是秉持著一顆高昂往上的熱情之心,是靠積少成多的自己修行,聚沙成塔的毅力和鍥而不捨和那年復一年的高度自律。

多少人,因欲望置於險境,因誘惑失去理智。

古代人以前說過:「閱盡世間萬卷書,不如讀懂一本《易經》」,《易經》是公認的「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魯迅說:「讀懂了《易經》,就是讀懂了中國人的根」。

《易經》不只是一本「奇書」,更是化解人生問題的「智慧之書」

《易經》中一共包含64卦,分別對應了64種不同的人生決策,其中道盡了宇宙和社會的發展規律,在生活中面臨抉擇時,它可以幫你做出正確的選擇。

而每選對一次,也就意味著你離成功又近了一步,所以說要想學習真正的大智慧,《易經》絕對是不二之選。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無論為商,為學,還是為人父母,面對不同的問題和危機,你都能在裡面找到解法。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千萬別晚上讀《易經》,不然一下就天亮了。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更多次公開推薦《易經》,並忍不住感嘆「自己得益於比別人讀得早」。

但是很多人可能覺得原版的《易經》中全是文言文,非常晦澀難懂,所以有種無從下手的感覺。

其實我一開始也有這樣的困擾,但是後來無意間發現了這本《圖解易經》,在尊重原作的基礎上,書中把原本的古文全都翻譯成了通俗易懂的大白話。

通過閱讀這本書,讓我領悟到了古人的很多大智慧。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象、數、理的介紹,每一個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職場,生意場和生活中的。

所以,為了人生多點好運,早點讀懂《易經》,才能更好把握未來。

這本譯文對照版的《易經》才64塊錢,也就是兩包煙錢,就可以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為什麼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索尼婭大難不死後,就打電話給她女兒,讓她幫忙買一張彩票,沒有想到中了6100萬英鎊巨獎!Emmm....人民幣大概5.5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每一個人很小的時候就聽過,可能也見過,但是現實生活裡這話真的有道理嗎?依據又來自哪裡呢?每個人是否都具備「必有後福」呢?今天我們就從命理的角度來解釋一下這個話題。
  • 「兩次造口經歷番外篇」對「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歪解」
    寫在前面:之所以寫這篇文字完全是因為,在最早的《口述系列》口述系列:兩次造口經歷,我幾乎成了準永久性造口人(四)—還納裡,曾經說過以番外的形式,再補充一些個人的感悟。由於個人認知和筆力有限,還有很多欠缺和不足,敬請,不喜勿噴,滑過即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的「標準」含義在百科上已經解釋得很詳細了,在此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 李榮浩宣布領證,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才華撐起一切!
    看到李榮浩領證曬出照片突然感嘆,一個沒有學歷,靠著才華和努力走到今天,有了輝煌的事業,有了相愛的妻子,無比幸福。再想想曾經李榮浩年少的車禍和家庭等一些經歷,真是感慨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李榮浩,有故事的男人了解李榮浩的人知道,在李榮浩年輕的時候經歷過一場非常大的車禍,在醫院的病床上曾經趟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非常靜距離》中,李榮浩自己講述過這一段經歷。
  • 善良之人必有福報,看懂這三句話,福報不請自來
    古人云,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我們不能奢求天上掉下餡餅,如果想得到福報,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未知的事情我們無法掌握,我們能做的,就是多行善事,努力做好我們自己,剩下的順其自然即可。佛陀說,善良之人必有福報。老祖宗對於福報的見解,充滿人生的大智慧,值得我們細細感悟。看懂這三句話,並且身體力行,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後半生福報會不請自來。
  •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的命
    男命,1989年農曆10月20晚10:30左右生人,15年結婚後才感覺順了點,但是財運不佳,不知道什麼時候財運才能好一點。結婚前身體一直不好,病危時差點就……沒有想到我會有結婚的時候現在還會有倆兒子,被病痛折磨10多年現在想想都心驚膽戰。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真的有嗎?
  • 我國古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有深層含義,叫人堅信天無絕人之路
    我國古語「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有深層含義,叫人堅信天無絕人之路文·段宏剛我國許多古語經過老百姓不斷理解和加工,逐漸變得更加通俗和直白,能以凝練的文字傳達出深刻的道理,並具有較強的警示作用,不少成語就是這樣得來。
  •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錯,遇到這幾種難,餘生難享清福,警惕
    作者:南山大叔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01◆卷首語古人云: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在遭遇生死磨難之後,而有幸活了下來的話,那今後就必定會遇到好的運氣和好的福氣。其實,這句話雖然有一定範圍的正確性,但在某些方面,往往難以應驗「必有後福」的結論。特別是一個人,如果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遇到了這幾種「大難」,那麼,餘生就難享清福了,我們一定要保持警惕啊。
  • 「福前,必有禍」,高僧:出現三個禍事,恭喜,其實是「福兆」
    當我去寺廟拜佛時,遇到了一個老僧人,和他談到了有關福的問題。「福中有禍,禍中有福」,這位老和尚對我說:「福與禍是可以轉化的,並受因果影響。」正如我們古代最經典的塞翁失馬典故一樣,這個故事難道不告訴我們,福與禍是互為因果的嗎?當我們以另一種視角來看待問題時,此時不好的事情也可能成為對我們有利的事情。
  •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12月末屬相羊有一難,能挺過去就是福!
    一句古老的中國諺語是:大難不死,有後福。這個詞的意思是指一個人的劫數與氣運有關,大悲之後必有後福,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會遇到不同的劫數,或大或小,但說起來,這些劫數其實也是天意賦予我們的一種機會,一旦渡過了這個坎,我們就會迎來一個新的開始,一個橫財大運。
  •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屬羊人一生會歷經3難,熬過去後福無窮!
    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屬羊人一生會歷經3難,熬過去後福無窮!他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屬羊人的缺陷之一是做事優柔寡斷。他們典型的錯誤則是不能將本人的收入破費在恰當的中央,把錢隨意分發。
  • 看看有福報的人和沒福報的人有何差別?
    有了福德,就會像如意寶那樣,無勤滿足一切眾生的願望。歷史上有許多具大福報者,如福力王子、善義王子、大施商主(這三位都是佛陀的前世)以及阿育王。福力王子的福報非常圓滿,當他還在母胎中時,就能加持母親說出「積福得安樂,故人當造福,精勤常積累,對福生信解」的偈頌。
  • 為何古人說福報是有定數的,看懂這4句話,福報能自然長久
    古人云:「善惡終有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其實,你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也悄然改變著你的軌跡。一個人的品德、性格、言行等都對他的人生起著重要的作用,你種下了什麼,也將收穫什麼。人生坎坷,萬萬不可隨心而行,以免造成大禍。
  • 兒女福報竟由你來定?這幾點一定要注意!
    無論大人孩子,這一輩子來到這個世間,都是帶著過去的福祿、福報過來的,都是有定數的。一個人的福報好比銀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會有透支的時候,一旦福報享盡了,一切的不順就會顯現。其中一個人念佛吃齋了很久,但他覺得自己依然很貧窮,並且總生病,他便覺得念佛吃齋沒有用。他的話被朋友聽到了,開玩笑說:「你說念佛吃齋沒有用,那把你念佛吃齋的功德賣給我吧!」
  •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一個人的福報,是自己用德行修來的
    文/芨芨草導語: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易傳》中有這樣的句子: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行善積德的家庭,會有福報;而沒有這些德行的家庭,則會有禍殃。家庭是這個樣子,個人修行也是這樣子。行善積德是一種好的行為,這種行為放到個人身上,這個人就會有好的福報。
  • 「善惡有報,因果輪迴」:做這3件事,必有大福報,你做到了嗎?
    作者:文字溫暖心靈原創作品,抄襲、洗稿必究卷首語俗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禍。做人做事別太狂妄了,不然遲早會吃惡果,遭報應的。人啊,別算計來算計去,與人為善,就是與自己和解。因果輪迴,善惡有報。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 一福壓百禍,無福災禍多,福報不夠的時候就會有這三種徵兆出現
    這福報多了,自然災禍就少了,而禍多了,說明福報就少了,這就是「一福壓百禍,無福災禍多」的道理。舉個世俗中的例子,福就像是我們銀行卡裡面的餘額,禍就是我們背的貸款,這餘額大於貸款自然心平氣和,日子樂逍遙;但相反貸款大於餘額的話,那就非常苦悶了,天天都要擔心別人來討債。
  • 佛教:一個人最損福報的四種行為,你有沒有在做
    生世為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報;佛法難聞,人身難得,一個人能夠生世為人,就一定有為人的福德因緣;只不過福報有多寡而已,福報大的人出生於富貴之家,一生功名富貴,想不盡的榮華;福報小的人,就會過得貧窮困苦,甚至一生會有坎坷的命運。
  • 福報不加身,就是因為你太……
    人活一世,誰都想福報加身,可福報並不是想來就來,想要就要,隨意加身的。得福報之人,要麼是前世報,要麼是現世報,要麼是來世報,因果報應使然,這不是宿命論,是真真確確的。有人生來,富貴健康,順順利利,一生長壽善終,子孫滿堂,不經風雨,不受勞累,都說這是好命,確實就是好命,你羨慕不得。
  • 什麼是福報,說996工作制是福報的人,安的什麼心?
    佛報是一個宗教用語,儒釋道都有福報的說法。馬雲據說是由於奶奶信佛的緣故,很早就與佛教結緣,後來又迷戀道教,曾拜道教人物李一為師傅,酷愛國學經典《道德經》,據說包裡經常會裝一本簡裝版的《道德經》。佛道兼修的馬雲最近提到了福報,而這一次他講到福報是關於加班的。
  • 易經洩露:越是有本事的人,身上越有這四個品質,福報不請自來!
    《易經》裡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人之所以處境艱難,諸事不順,與福報有扯不開的聯繫,佛教中認為:一個人的福報越大,所能承受的福分也就越大。《了凡四訓》: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