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的感覺,幾乎是整個人類的共同記憶。
人類之所以一直以來都處在飢餓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網絡配圖)
一是人類身體先天素質不強。和其它動物相比,沒有鋒利的爪子抓捕獵物,沒有快捷的速度逃脫追捕,沒有堅固的外骨骼保護自己,沒有強大的翅膀飛翔高空,沒有腮讓人可以在水中自由暢遊,甚至還沒有毛髮讓自己禦寒。因此,人類的生活環境一直以來都非常惡劣,要想獲得食物非常困難,所以,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其實一直都處在飢餓之中。
二是生產技術一直比較落後。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生產技術一直在提高,但是這種提高非常緩慢。科學技術只有在近幾十年才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在古代卻很少有快速發展。這也使得農業生產能力不足,無法獲得豐富的食物。
三是自然災害造成飢餓災難。自然災害在古代一直存在。由於生產技術落後,產量不高。因此一旦發生自然災害,饑荒就來了。但還不僅僅在於這一點,因為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腐敗的朝廷往往會橫徵暴斂,官員會貪汙腐化,盜賊又四處猖獗。因此,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過,飢餓會更多。
四是嚴重分配不公造成人為災難。明明需要大家動手勞動,才能勉強保證溫飽,古代卻還會出現階級社會。這種階級社會是一部分人勞動,但另一部分人閒玩。閒玩的那部分人,卻反而佔據著絕大多數勞動產品,而且還要對勞動產品揮霍性地使用。這就使得真正需要吃飽肚子幹活的勞動者,卻沒辦法吃飽肚子。
以上四種情況,就是古代造成飢餓的主要原因。
(網絡配圖)
那麼,飢餓年代到底有多餓呢?
古代的飢餓,我們是沒辦法體驗的,只能從史料記載及文學作品中感受。不過,在我的人生中,我其實也是感受過飢餓的。
我記憶最深刻的飢餓,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飢餓。那場飢餓我沒有經歷,不過,從我記事開始,父母就曾多次給我講那個年代的故事,講他們抵禦飢餓的辦法。他們告訴我們,有兩種東西成為他們重要的代用食品:一種是蕨根,一種是芭蕉樹的根部。
在飢餓發生之前,我們那裡有很多荒山,這些荒山上,長得最茂盛的就是蕨草。蕨草也是那時候老百姓最討厭的一種草,因為要把蕨草除掉種莊稼很不容易。地面上的蕨草,可以放一把火燒掉,但是蕨草肥大密集的根部,要除掉卻非常困難。更為關鍵的是,蕨草是利用孢子繁殖的,因此,就算當年花了大力氣把蕨草的根部除掉,第二年這些根部又會密集地長起來,讓農人又來這麼一次繁重的勞動,讓農人非常討厭。
但是,當飢餓年代到來的時候,這些蕨草的根卻成了搶手貨。當時村裡的所有人,都搶著上山挖蕨草根,挖回去以後,淘洗乾淨,放在石磨上磨成漿,烙餅子吃。這種餅子實際上非常難以下咽。但是由於這種蕨根含有澱粉,雖然含量很少,但是在填飽肚子的時候,卻還能多多少少有一點營養。
(網絡配圖)
另外,芭蕉頭也是那時候極力追求的。芭蕉一般是長在屋角的一種植物。要是在不飢餓的年代,誰也不會注意它。但是一到了飢餓的年代,人們就發現,由於多年沒有管過那樹芭蕉,芭蕉已經有一個非常肥大的根部。地面上的葉子發了又謝,謝了又發。可是芭蕉的根部會一直生長。而且芭蕉根部味道雖然很難吃,但是和蕨根一樣,裡面也含有一些澱粉,可以給飢餓的人們一些幫助。
我們小時候,除了聽大人講飢餓的故事以外,每年大人還會對我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也就是會挖一些芭蕉根部,或者是蕨根出來,磨成漿烙餅子給我們吃。那種味道真的非常難吃,我們很難把一個餅子吃下去。
不過,雖然那時候我們經常做憶苦思甜,實際上我們小時候的生活卻未必「甜」。那時候還是集體生產,糧食依然不夠吃。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實際上一直處在飢餓中。我們到鎮上去讀書,一天都只吃兩頓。中午是不吃的。一到下午,飢餓就來了。當飢餓的時候,人完全是一種全身沒勁,頭昏眼花的感覺。但還得堅持讀書,還得走十多裡的山路回家。可以說,小時候對我來說,飢餓是刻骨銘心的感覺。
好在現在我們不再擔心飢餓的問題,不得不說,這是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的一種幸福。這種幸福,古人是沒辦法體驗的,也是他們的一種悲哀吧。
(參考資料:《飢餓年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