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為什麼總是鬧饑荒,飢餓的年代,是一種怎樣的場景

2021-01-10 騰訊網

飢餓的感覺,幾乎是整個人類的共同記憶。

人類之所以一直以來都處在飢餓之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網絡配圖)

一是人類身體先天素質不強。和其它動物相比,沒有鋒利的爪子抓捕獵物,沒有快捷的速度逃脫追捕,沒有堅固的外骨骼保護自己,沒有強大的翅膀飛翔高空,沒有腮讓人可以在水中自由暢遊,甚至還沒有毛髮讓自己禦寒。因此,人類的生活環境一直以來都非常惡劣,要想獲得食物非常困難,所以,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其實一直都處在飢餓之中。

二是生產技術一直比較落後。人類在發展過程中,生產技術一直在提高,但是這種提高非常緩慢。科學技術只有在近幾十年才有突飛猛進的進步,在古代卻很少有快速發展。這也使得農業生產能力不足,無法獲得豐富的食物。

三是自然災害造成飢餓災難。自然災害在古代一直存在。由於生產技術落後,產量不高。因此一旦發生自然災害,饑荒就來了。但還不僅僅在於這一點,因為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腐敗的朝廷往往會橫徵暴斂,官員會貪汙腐化,盜賊又四處猖獗。因此,老百姓的日子更不好過,飢餓會更多。

四是嚴重分配不公造成人為災難。明明需要大家動手勞動,才能勉強保證溫飽,古代卻還會出現階級社會。這種階級社會是一部分人勞動,但另一部分人閒玩。閒玩的那部分人,卻反而佔據著絕大多數勞動產品,而且還要對勞動產品揮霍性地使用。這就使得真正需要吃飽肚子幹活的勞動者,卻沒辦法吃飽肚子。

以上四種情況,就是古代造成飢餓的主要原因。

(網絡配圖)

那麼,飢餓年代到底有多餓呢?

古代的飢餓,我們是沒辦法體驗的,只能從史料記載及文學作品中感受。不過,在我的人生中,我其實也是感受過飢餓的。

我記憶最深刻的飢餓,是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飢餓。那場飢餓我沒有經歷,不過,從我記事開始,父母就曾多次給我講那個年代的故事,講他們抵禦飢餓的辦法。他們告訴我們,有兩種東西成為他們重要的代用食品:一種是蕨根,一種是芭蕉樹的根部。

在飢餓發生之前,我們那裡有很多荒山,這些荒山上,長得最茂盛的就是蕨草。蕨草也是那時候老百姓最討厭的一種草,因為要把蕨草除掉種莊稼很不容易。地面上的蕨草,可以放一把火燒掉,但是蕨草肥大密集的根部,要除掉卻非常困難。更為關鍵的是,蕨草是利用孢子繁殖的,因此,就算當年花了大力氣把蕨草的根部除掉,第二年這些根部又會密集地長起來,讓農人又來這麼一次繁重的勞動,讓農人非常討厭。

但是,當飢餓年代到來的時候,這些蕨草的根卻成了搶手貨。當時村裡的所有人,都搶著上山挖蕨草根,挖回去以後,淘洗乾淨,放在石磨上磨成漿,烙餅子吃。這種餅子實際上非常難以下咽。但是由於這種蕨根含有澱粉,雖然含量很少,但是在填飽肚子的時候,卻還能多多少少有一點營養。

(網絡配圖)

另外,芭蕉頭也是那時候極力追求的。芭蕉一般是長在屋角的一種植物。要是在不飢餓的年代,誰也不會注意它。但是一到了飢餓的年代,人們就發現,由於多年沒有管過那樹芭蕉,芭蕉已經有一個非常肥大的根部。地面上的葉子發了又謝,謝了又發。可是芭蕉的根部會一直生長。而且芭蕉根部味道雖然很難吃,但是和蕨根一樣,裡面也含有一些澱粉,可以給飢餓的人們一些幫助。

我們小時候,除了聽大人講飢餓的故事以外,每年大人還會對我們進行憶苦思甜教育。也就是會挖一些芭蕉根部,或者是蕨根出來,磨成漿烙餅子給我們吃。那種味道真的非常難吃,我們很難把一個餅子吃下去。

不過,雖然那時候我們經常做憶苦思甜,實際上我們小時候的生活卻未必「甜」。那時候還是集體生產,糧食依然不夠吃。所以我們讀書的時候,實際上一直處在飢餓中。我們到鎮上去讀書,一天都只吃兩頓。中午是不吃的。一到下午,飢餓就來了。當飢餓的時候,人完全是一種全身沒勁,頭昏眼花的感覺。但還得堅持讀書,還得走十多裡的山路回家。可以說,小時候對我來說,飢餓是刻骨銘心的感覺。

好在現在我們不再擔心飢餓的問題,不得不說,這是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的人的一種幸福。這種幸福,古人是沒辦法體驗的,也是他們的一種悲哀吧。

(參考資料:《飢餓年代》等)

相關焦點

  • 古代鬧饑荒時,為什麼百姓們吃草根啃樹皮,卻不到河裡抓魚吃?
    如果遇到極端天氣,他們完全沒有拯救的方法,就只能沒有收成,這就會造成饑荒。據古籍上記載,我國發生過幾次重大的饑荒,而且每一次的饑荒都是慘不忍睹的,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傷害。在《備陳大飢疏》中記載過關於饑荒時的一些景象:「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從這句話就可以知道饑荒時期百姓的生活有多艱難。
  • 中國古代鬧饑荒,災民為什麼不捕魚打獵?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世之有饑荒,天下之常也。」——賈誼《新書·無蓄》 在中國古代,統治階級都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也是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
  • 古代災年鬧饑荒時,為何百姓寧可啃草根也不去捕魚?原因發人深省
    可見哪怕是在所謂「盛世」之年,中國古代的老百姓們其實也依然處於一種「飢餓狀態」,盛世尚且如此,其它的年代自然就更加了。 觀音土與草根對身體不好,那麼人們為什麼不去河裡捕魚呢?
  • 古代鬧饑荒,為什麼不捕魚打獵呢?
    大概意思為,山川河流的收入以及租稅等,都是諸侯國或者湯沐邑的私下收入,這就明顯指出了山川河流的歸屬是諸侯王或者是封君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發生了饑荒,普通百姓進入山川狩獵或者去捕魚,必然都會受到制裁! 不過劉邦和他的繼任者還算是好的,對於天子轄區內的領地,沒有過多限制百姓的行為,甚至還開放山地給百姓開荒耕種。
  • 古代鬧饑荒有多恐怖,不只吃草根和樹皮,連土都吃出新花樣
    原話的意思好像在問為什麼不吃肉粥呢?晉惠帝可能就是隨口這麼一問,卻被記錄在《晉書》中,從此之後無數人罵他無知昏庸。各種歷史典故中的晉惠帝都被描繪的有些痴傻,可他當真如此愚蠢,不知道饑荒的時候百姓根本吃不到肉嗎?對於這個問題還有另一種說法,當時晉惠帝所問的問題中"肉糜"二字,並不是指尋常牲畜的肉,而是在說人肉!
  • 古代經常鬧饑荒,為什麼老百姓吃樹皮草根,而河裡的魚卻不吃呢?
    民以食為天,中國古代是電信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種經濟受到天災影響比較大,雖然說自給自足,但是弊端就是年景不好出現了旱澇的情況就會造成大量減產,百姓就要鬧饑荒,其實這不管在哪個朝代都是比較常見的,碰到盛世的時候會好一些。
  • 古代鬧饑荒時,災民為什麼情願吃草根樹皮,也不去捕魚打獵?
    古代鬧饑荒的時候,運氣好的能吃到官府發放的賑災糧,能有口稀飯吃,最慘的莫過於餓殍滿地的情形了。電影《1942》就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饑荒的作品,這部電影反映的雖然是民國時期,但是也不難看出古代饑荒的兩三面。古代發生饑荒只會更慘,災民餓到吃草根樹皮都是常事。
  • 鬧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人們不打獵捕魚?說出來你別不信
    晉惠帝時期,天下發生了大饑荒。最後連草根都吃沒了,只好去吃觀音土。消息傳到皇宮之後,晉惠帝問了一句: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沒有米飯充飢,為什麼就不能吃肉呢?同理,為什麼鬧饑荒的時候不去捕魚呢?晉國有一年發生大饑荒,很多百姓沒飯吃,只有挖草根,吃樹皮,許多百姓因此活活餓死。
  • 《1942 飢餓中國》首發 記錄大饑荒史實
    《1942飢餓中國》圖書昨日(4日)在京首發。  「電影《一九四二》的上映,讓那場大災荒又回到了公眾的視野,大家看這本書的封面,『如果我們總是遺忘,下一場饑荒會將我們埋葬』,現實、人禍、戰爭,記錄這段歷史為了什麼?我們提了『美麗中國』,再提這段歷史,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憶苦思甜』,也看到在苦難中表現出的人性光輝,一個民族面對災難的態度,蘊含了這個民族的希望。」
  • 地多人少的古代,還是會鬧饑荒,挨餓的人很多,這個原因很重要
    地多人少的古代,還是會鬧饑荒,挨餓的人很多,這個原因很重要民以食為天,無論什麼時候糧食都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吃飽了好辦事,在古代,可以算得上是地廣人稀,按道理說是不會挨餓,況且各種資源都很豐富,可偏偏就經常出現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
  • 大饑荒年代中發生的科學無法解釋的真實事件
    1959-1961年,由於蘇聯對中國的態度發生轉變,蜜月期結束,以及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大饑荒。此時,中國面臨著嚴重的災害,人們食不果腹。那種景象是生活在目前幸福生活的我們無法想像的。
  • 上色老照片:1928年濟南大饑荒,戰亂之下的百姓眼中滿是絕望
    歡迎來到不二書舊影時光,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篇組圖,是來自於1928年濟南饑荒的上色老照片。通過這一組老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從1927年開始,山東境內由於水旱蝗災接踵而至,進而演變成為了一場大饑荒,大饑荒遍布山東60%的區域,超過2000萬人成為難民。
  • 古代饑荒連觀音土都吃,為何很少有人去吃魚充飢?古人其實並不傻
    引言‍ 步入新世紀以來,在中國國內沒有聽說過哪個區域出現過饑荒,仿佛饑荒就是上世紀以前的產物一樣,其實饑荒並沒有從這個星球上消失,海外的許多國家依舊是經常鬧饑荒導致許多人死於這種災難。
  • 我國1960年代大饑荒慘烈真實
    這是一種習俗,沒成年的娃娃是不能下葬的——不能入土為安。  另一個孤兒記得搜糧隊把人腿打斷,大冬天把別人家炕打塌。爺爺餓死了,家裡人都沒有力氣埋,找人也找不上,村口的路上東一個西一個撇著沒埋掉的死人,有大人,有娃娃,人都走不過去。
  • 老照片: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
    1942年河南鬧饑荒,有些本事的人們都做火車跑了;【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窮人們連飯都是吃不上,就連喝粥都是一種享受;【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讓人無語】孩子們遇到這種災難,簡直是太不幸了;【1942年河南鬧饑荒,蔣介石卻錦衣玉食
  • 1942年河南鬧饑荒,為什麼災民一路向西,直奔陝西,原因很簡單
    歷史長河,煙雨濛濛,展望未來,今朝終將成為歷史,我心不禁飛回到了過去 對於中國近代史的這段歷史,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因為這段歷史不僅是一種恥辱,而且是我們要銘記的存在,提醒我們就國家富強才能保證人民的安居樂業,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能懈怠,不能自滿,要緊跟時代潮流,這樣才能不會被時代拋下,成為任人宰割的存在
  • 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場景:餓殍遍野,蔣介石看後腿不由發抖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由張國立主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主要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饑荒,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42年中國人民所受的苦難。在發生災情初期,當時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沒有及時匯報,導致了饑荒的進一步擴大。
  • 饑荒年農民久餓後突然猛吃被撐死
    作者出生於1946年元月,直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離開農村,在農村完整度過了毛澤東時代。而且,作者以女性的細膩,對那個年代農村生活的細節,如怎樣評定工分、「吃食堂」時怎樣分飯、春節各家各戶為磨麵怎樣「搶磨」、如何爭草爭柴、不識字的農民如何「早請示晚匯報」「背語錄」等「雞毛蒜皮」、「雞零狗碎」,都一一道來。
  • 60年代前的饑荒、70年代的紅薯、80年代的白米,記憶中的舊年代
    可以負責任地說,中國人能普遍吃飽肚子,是1980年代以後才有的事情。1980年代以前恰好是90後父母所生活的年代,常常聽父母提起他們兒時的趣事。60年代饑荒時平民以樹皮充飢出生在6、70年代的父母輩,其實沒有經歷過大饑荒,餓死人的事情只聽長輩們說過,無親身經歷。對於70年代的水稻產量,生產隊的水稻畝產在500斤左右,那時候沒有雜交水稻。
  • 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的「大饑荒」
    網上有人有意無意地把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年的「大饑荒」掛鈎,有意無意地等同起來。其實,那是一個誤區。原因很簡單,兩者有根本的不同。現在我們所說的新中國成立後的的三年困難時期,也就是有人描述為「大饑荒」的年代是1959-1961年。關於這個年代,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認為在中國農村餓死人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否形成了「大饑荒」,即餓死了數百萬以至於數千萬人,則沒有定論。學界對此也有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