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到哪裡去?」難道這只是哲學家的命題,而不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弄清楚的問題嗎?
假如你能找到這個答案,也許真的不枉來人間一遭了。
我餓了。是「我」餓了,還是肚子餓了?如果兩者沒有區別,豈不是肚子成了「我」?「我」就是肚子?
我在哪裡?我是什麼?我為什麼活著?我又應該怎樣活著?這樣的一個問題,不少人卻回答不出來,一臉的茫然,一臉尷尬。有些人,還沒有弄清楚這個問題,他的一輩子就走過去了。人的最大無知,是對人生的無知,對生命的無知。歸根究底,是對自心的無知。
你要生存,你要行住坐臥,飲食男女,追求享受和物質的滿足,這沒有錯,因為你生活在自然(本我)的世界;你遵守利益原則,講利益最大化,懂得價值觀,計利求利,這沒有錯,因為你生活在功利(自我)的世界;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你舍已為人,仗義行事、光明磊落,正直無私,這沒有錯,因為你生活在道德(超我)的世界。這是一個客觀的現實的世界,是十分理性的。但是,還有一個更理性的心靈世界,即人的解脫(本覺、本真)的世界,這是人的內宇宙與外宇宙同體、同在同一的真如世界,你認識了嗎?
人要學會認知,尤其是認知人類自身更為重要。什麼叫認知?先說一個故事吧:
福特汽車公司要排除一臺發動機的故障,許多人束手無策。最後來了一位專家,他圍著機器轉了兩個圈,然後用粉筆在外上畫了一條線,說:就在這裡。問題果然迎刃而解。
故障排除了,他要一萬美元的報酬。畫一條線,也要一萬美元嗎?他說:畫一條線,只要一美元;而知道畫在哪裡,要9999美元。這就叫認知。
上面說的是機器的障礙。人的障礙也不少。人,如果能找到自身的障礙,並且說清障礙的源頭,主動排除障礙,這才是人對自身的認知。什麼人對著鏡子卻看不見自己?—那是盲人。執迷不悟的人同對著鏡子卻看不見自己的人有什麼區別?
人,最怕的是執迷不悟。更可怕的是執迷不悔。而執迷不悔正來自於執迷不悟。
當一個人左看不順眼、右看不稱心的時候,當一個人處處指責別人,要求世界都得服從他的時候,不是這個世界出了問題,而是他本人出了問題。他最大的障礙正是他自己。
人,為什麼會苦悶?為什麼會感覺孤獨、寂寞而又無助?為什麼會恐懼?為什麼會哭泣,總想跪下來哀求?為什麼感到自己太卑微?為什麼總想依賴別人,崇拜權威,低首於強者,以為真理都在別人的手裡?
原因很簡單由於人們只知外求,不知內求,不知自求,不知「反求諸己」也就是不識自心,不知自心的能量和智慧。
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價值,便不能認識自己生存的意義。偶有不順心、不如意、不滿足,往往陷於無奈、無助、無聊的噩夢狀態,那就可怕了。
對生命的價值茫然無知,這是某些人走向了可悲結局的開始。有的人,不願觀察自己,也不想了解自己、認知自己。比如身體出了毛病,腦子有了苦悶,不去研究身體不適的原因,以及腦子裡苦悶的來由,卻只想逃避。其實,有痛苦,逃避不了;有災難,也逃避不了。
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正視痛苦,觀察痛苦,找到原因,發現來由,找到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解決間題。這就是觀察自己、認知自己的好處一個人,不能觀察自己、認知自己,不知自己的身、心、行為從何而來,這就是不能自覺。
一個人不能自覺,就會處在迷茫、迷誤中。「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這多可怕!一切愚昧、無知,皆從不自覺而來。
一個人不要自戀,要自信;不要自卑,要自強;不要自高,要自省。自信者豁達,自強者上進,自省者自律。自信者不餒,自強者不息,自律者不息。自信、自強、自律,既是一種心靈的自我平衡,更是人生境界的自我修養。只有這樣,才能破除自我感覺良好的愚蠢迷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