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老虎和獅子可以說是最硬核的動物,前者是森林之王,後者是草原之王,都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戰鬥力不分上下。而似乎很少聽聞老虎和獅子打鬥的消息,所以「獅虎之爭」才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其實在現在的自然界條件下,二者的地理分布相差甚遠,沒有可能會相遇,更別說當面打仗了!獅子除了可能在印度還有些許殘留,絕大部分生活在非洲大草原上,老虎則分布在亞洲的叢林裡,與獅子的生活區域沒有重疊,各自稱霸一方。
不過,我們在一些動物電視節目中,常能看到大草原上瘦骨嶙峋或被餓死的獅子,卻很少看到瘦弱的老虎,這是為什麼呢?
生活和捕食方式
獅子生活在廣袤的非洲大草原上,屬於群居型動物。基本上一個家族就是一個獅群,它們一起養育後代,一起抵禦外敵,一起捕獵進食。獅子捕獵時大多以團隊作戰的方式,尤其是在對付大型動物時候,它們靠著自己 「獅多力量大」,「獅多勢眾」,在追逐廝殺中把獵物搞定。
但是當獅子年老或病殘以後,體力跟不上大部隊的作戰能力,就會被獅群無情拋棄。脫離了群體的獅子,獨居生活很是艱難,日漸衰老的身體,體能的下降,個體的戰鬥力很弱,捕獵能力不足,最終淪落到沒有食物吃的境地,被餓死是常有的事情。心疼獅子!
獅子是群居動物,老虎則習慣單獨行動。
不同於獅子,老虎屬於獨居型動物,總是各自為戰,憑藉自個兒的作戰能力,去捕食獵物。
老虎棲息在草木茂密的森林裡,便於隱藏,主要捕獵策略是伏擊。首先潛伏起來,暗中觀察獵物,有把握時,快速精確地搞突襲,一招制敵。
老虎從幼年的時候,就開始自力更生,生存經驗豐富,基本不為食物發愁。即使年邁衰老了,雖戰鬥力有所降低,也還是能輕鬆捕到一些小型動物填飽肚子,所以,老虎很少出現餓死的情況。
要論單打獨鬥的能力,老虎也許會更勝一籌,所以常聽人說「燙頭的打不過紋身的」!
生存環境
地域廣闊,競爭十分激烈的非洲大草原,不僅獅子,大多數的動物都是群居型的。如果在草原上像老虎那獨居生活,必然會面臨很多危險,可能被其他大型食肉猛獸捕殺或餓死。而草原的一望無際,一被發現,不適合伏擊獵物,而是獅群的追逐圍獵戰術更具優勢。所以獅子選擇群體生活也是不無道理的。
在草原上,還有會有鬣狗、兀鷲來搶奪獅子的食物。而老虎在森林裡沒有競爭對手與之爭奪食物。老虎捕獲大型獵物,可以慢慢享用十幾天。而獅子如果不時時刻刻緊盯著食物,一個不留神,就可能被虎視眈眈的鬣狗、兀鷲搶走,所以獅子沒有時間慢慢享用,一般在自己的小群體內很快瓜分食淨。
非洲大草原還時常會發動戰爭、鬧饑荒、流行瘟疫,食草動物還會有大遷徙,這就使增獅群的捕食難度攀升,也會導致食物銳減,導致獅群內部混戰,內憂外患之下,能沒有獅子被餓死嗎!
相對之下,生活在叢林的老虎就幸福太多了,森林面積固定、動物活動區域相對固定,森林中的食物相對較多,老虎餓了隨時可以獲取美食。
所以,在森林生存比在草原生存容易太多。
此外,獅子比老虎更容易被人們的鏡頭捕捉到,獅子出現在人們視野中的頻率更高一些。
野生老虎是珍稀瀕危物種,除去本身數量稀少不說,想要看到老虎,首先要去到偏僻的深山叢林之中,在加上老虎們生性謹慎,會遠離人類隱蔽起來,不易被人們發現,即使有被餓死的老虎也難以發現。
而在非洲,有些獅子生活的保護區大都是對外開放的,獅子也已習慣了遊客的參觀,不躲藏,而且它們又是群體出沒,這樣能夠觀察到的獅子就多很多。獅子的各種狀態,就更容易被人們捕捉到,所以會感覺餓死的獅子常見。
可見,餓死的獅子常有,而餓死的老虎不常有,主要與它們的生存環境密切相關。兩種不同的生存環境造就了兩個物種全然不同的生存和捕食方式,命運也就十分地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