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經先:大饑荒時期「餓死三千萬」不是事實

2020-11-29 搜狐網

  文章來自:共識網

  最近30年來,國內外廣泛流傳著我國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三千萬」的重大謠言。這一說法被一些人看成是「歷史的定論」,被寫進了許多專著和文獻,並且在全社會廣泛流傳。那麼,事實的真相又是什麼呢?

  1983年,國家統計局公布了1949—1982年我國每年的戶籍統計人口數據。這一數據顯示我國三年困難時期出現了人口統計數字大幅度減少的情況,其表現為1960—1964年間我國人口總數在扣除了人口自然增長(由人口出生和死亡產生的增長)後異常減少了2644萬人,其中最突出的是1960年比1959年淨減1000萬人。

  這一時期我國人口統計數據產生這一大幅度減少的真實原因長期以來一直沒有搞清楚。一些人就把我國人口統計數據的這一大量異常減少解釋為是由三千萬以上的人非正常死亡造成的,這樣就出現了「餓死三千萬」的說法。

  為了揭露「餓死三千萬」的荒謬性,就必須對這一期間我國戶籍統計人口數量大幅度減少的真正原因作出正確、符合實際的分析。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筆者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對這一問題進行系統研究,得到了以下幾個基本結論。

  第一個基本結論:在1959年底以前,由於工業發展的需要和「大躍進」運動的發動,我國出現了從農村到市鎮的人口大遷移,至少有3000萬以上農村人口遷移到市鎮。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重報虛報戶籍人口1162萬人,即這些人雖然已經遷移到市鎮並辦理了戶籍登記手續,但是他們並沒有在原籍農村註銷戶籍(他們在市鎮和農村同時擁有戶籍)。

  第二個基本結論:在1959年以前,由於戶籍管理制度不健全,在我國(主要是廣大農村地區)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死亡漏報現象。根據1953年和1957年兩次抽樣調查的結果,可以估計出我國這一期間產生的死亡漏報人口約為750萬,即有750萬人在1959年以前已經死亡,但沒有進行死亡登記註銷戶籍。

  由於以上兩方面原因,造成我國1959年底的戶籍統計人口總數中,存在著應註銷戶籍人口1912萬,佔當時全國人口總數的2.84%。

  山東省的情況證實了上述結論。山東省在1959年底進行了一次農村人口普查,發現全省存在應註銷戶籍人口152萬人。如果按照山東省的比例,全國存在的應註銷戶籍人口數應為1890萬。這與我們研究得到的數字(1912萬)是非常接近的。這一事實證明了我們的研究結論是符合實際的。

  第三個基本結論:我國在1960年前後進行了實施《戶口登記條例》的工作,1964年進行了全國第二次人口普查,上述虛假戶籍人口1912萬的戶籍在這兩次戶籍整頓活動中被註銷。

  第四個基本結論:由於我國經濟出現重大困難,在1960年到1963年間開展了大規模精簡市鎮人口運動,3000萬以上的市鎮人口被精簡返回農村。在這一過程中產生漏報戶籍人口數1482萬人,即這些人從市鎮被精簡併註銷戶籍,但他們沒有及時在農村辦理戶籍遷入手續,成為沒有戶籍的人(這些人口在1965—1979年間重新登記了戶籍)。

  由於以上第三個和第四個基本結論所敘述的原因,造成1960—1964年間我國戶籍統計人口(不考慮自然增長)減少了3394萬(其中1162萬重報虛報戶籍人口被註銷、750萬死亡漏報人口被註銷、1482萬漏報戶籍人口)。這是我國這一期間戶籍統計人口數大量減少的真正原因。這些減少都僅僅是統計數據數字的減少,並不是這一時期實際人口的真實減少。這些減少與這一期間我國實際人口的變化沒有關係,更不是由人口非正常死亡造成的。

  以上事實充分證明,國內外一些人把這一減少解釋為是由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三千萬」造成的,是完全錯誤的。

  在「餓死三千萬」這一說法的傳播過程中,以科爾教授為代表的國外一些學者的研究、國內某課題組的專門研究,以及楊繼繩、金輝、曹樹基、丁抒等人的所謂研究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其中楊繼繩等人所謂研究的實質就是把由於各種複雜原因造成的我國(或各個地區)三年困難時期人口統計數據的減少,全部解釋為是由人口非正常死亡造成的。

  我們從學術的角度對上述所有這些研究逐一進行了分析,發現這些研究都存在著重大的學術錯誤,因此他們的觀點都是不能成立的。

  三年困難時期,我國一些地區確實出現了「營養性死亡」現象,並且在以河南省信陽專區為代表的極少數地區,這種問題還非常嚴重。我們利用幾種不同的方法對三年困難時期我國的「營養性死亡」人數進行了估算,估計出這一時期的「營養性死亡」人數在250萬以下。

  這裡所說的「營養性死亡」主要指的是營養性疾病(浮腫病等)死亡、營養性疾病合併其他疾病死亡,也包括「完全性飢餓死亡」(即「餓死」)。在上述「營養性死亡」的數字中,「餓死」(完全性飢餓死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在研究中,我們專門查證了我國這一時期死亡率最高的600多個縣的地方志和其他大量資料,查證的結果證實了我們的這一估算是比較符合實際的。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那三年間出現250萬人「營養性死亡」,既是天災,也是人禍,歷史的教訓值得深刻汲取;但是,片面地、無端地誇大非正常死亡人數,並不是嚴謹的學風,更無助於正確地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堅定今日的前行方向。

  (作者系江蘇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history.sohu.com true 搜狐歷史 http://history.sohu.com/20131014/n388030732.shtml report 2291 文章來自:共識網最近30年來,國內外廣泛流傳著我國三年困難時期「餓死三千萬」的重大謠言。這一說法被一些人看成是「歷史的定論」,被寫進了許多專著和文獻,並且在全社

");}

相關焦點

  • 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的「大饑荒」
    網上有人有意無意地把一九四二年的大饑荒與一九六二年的「大饑荒」掛鈎,有意無意地等同起來。其實,那是一個誤區。原因很簡單,兩者有根本的不同。現在我們所說的新中國成立後的的三年困難時期,也就是有人描述為「大饑荒」的年代是1959-1961年。關於這個年代,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認為在中國農村餓死人的現象是存在的。但是否形成了「大饑荒」,即餓死了數百萬以至於數千萬人,則沒有定論。學界對此也有爭論。
  • 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舊照:餓死300萬人,吃樹皮的孩子看著心疼
    現如今,健康飲食越來越流行,人間美味不可錯過,溫飽已不再是個難題,誰還能想到在78年前,饑荒席捲了我國河南、河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區,因饑荒而背井離鄉的人不在少數,1942年河南大饑荒是抗日時期的饑荒之一,據相關資料披露,饑荒導致了大約300萬人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則親眼目睹了這一場大災害
  • 張向持:信陽大饑荒該如何被記憶
    1959年到1961年的信陽大饑荒,餓死105萬人。迄今為止,這場災難一直被有意無意地遮蔽,少有人公開談及。隨著一個個具體當事人先後去世,還原歷史成了作家張向持的心願。六年時間,他動用各方關係採訪當事人,完成《聖殿:1959-1961信陽大饑荒沉思錄》一書。迄今為止,這是國內第一本公開出版,描寫信陽大饑荒的著作。
  • 【歷史】民國共38年,就鬧了38年饑荒,無一日不饑荒,餓死2億人
    民國時期:(一)1920-1921年華北四省區大饑荒:死1000多萬人,災民3000萬(一說5000萬)。(二)1925年川黔湘鄂贛五省大饑荒,死人數不詳。(三)1928-1930年北方八省大饑荒:死1300多萬人。
  • 曹樹基:盲人摸象:有關大饑荒的不同回憶
    他四十左右年紀,當然吃不飽,因此比較瘦,還得了「浮腫病」……我在學校,定量始終沒減,三十斤,比我爸還多二斤……整個困難時期,我沒聽說我家鄉有人餓死…… 我家鄉是魚米之鄉。以中國之大,比我家鄉差的地方肯定很多,「災荒年」餓死人的事我不相信沒有。但網上言之鑿鑿,說死了三千萬,不知這數字從何而來。
  • 新中國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三年大饑荒
    在新中國的災害史上,最慘痛的災害記憶,便是著名的「三年大饑荒」。  官方的《災情報告》中說,1959年,我國出現了「嚴重自然災害」,全國「受災範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為了還原當年的氣候和災害狀態,專家和學者們從1959年至1961年的自然災害資料和氣象學中分析。
  • 78年前河南大饑荒:150萬人被餓死,美國記者看到後連飯都吃不下
    電影《1942》中,張國立為了讓電影更真實,生生將自己餓了一大圈,那些在饑荒路上蹣跚前行的災民們,讓屏幕前的觀眾感受到了1942年河南大饑荒的那段歷史情況。然而電影再怎麼真實也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歷史上,中國那一年的大饑荒,不僅是在河南,還包括了河北、山西、山東、安徽。
  • 1942年河南大饑荒慘狀:餓死病死150萬人,美國記者看完淚流不止
    ▲1942年河南大饑荒舊照事實上這同樣是人類本性所致,無論以前吃過多少苦,只要生活好了人們就能學會並適應享受。今天筆者就想帶大家來回憶一下1942年那場河南大饑荒的慘狀,這場災難中餓死病死了150萬人,美國記者來看到後都淚流不止吃不下飯,這是整個時代的悲劇。人類可以以各種方式死亡,但唯獨不應該被餓死,因為那是對文明的侮辱。02上世紀四十年代整個國家其實都挺苦的,畢竟當時我國正處於日本侵華戰爭時期,而且也還是農業國,經濟來源以農業生產為主脆弱不堪,百姓基本沒有吃飽過。
  • 四川省原政協主席廖伯康:大饑荒四川餓死1000萬人
    廖伯康(前排左二)1949年以後,四川發生的災難最大的莫過於1960年前的饑荒那是一場本來可以避免的悲劇,要不是一批敢於講真話的幹部衝破重重阻力向黨中央反映四川的真實情況,這場悲劇可能還會延續一段時間。然而,這批幹部卻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 1942年河南大饑荒,300萬人被餓死,樹皮成為當時最好的食物
    1942年河南因黃河改道發生旱災,導致3000多萬的中原人陷入大饑荒,沒有了食物的他們只能用樹皮來充飢,樹皮成為了最好的食物已經被餓死的他,身上的衣服估計被活著的人給扒走去取暖了,當時的逃荒人至少有300萬是被餓死的。
  • 《一九四二》饑荒餓死300萬人,馮導拍得很真實,把歷史重演一遍
    在大災面前,無論貧窮或富裕都無法倖免,老東家財富在這個時候毫無幫助,儲存了那麼多糧食,架不住飢餓土匪的吃大戶,逃荒路上經不起撤退士兵的哄搶,只能眼看著身邊的人,一個個死於不同的非命,兒子在家被土匪戳死、兒媳生完孩子餓死、老婆悄無聲息地餓死、小孩子最後被自己悶死。
  • 劉少奇:大饑荒七分是人禍 毛澤東公開檢討
    出現了一個大的馬鞍形。這種情況是不是應該承認呢?我想,要實事求是,應讀承認事實就是這樣。」劉少奇在列舉當前存在的困難之後,又分析了造成困難的原因。他說,原因在哪裡?不外乎兩條:一條是天災。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使我們的農業和工業減產了。還有一條,就是從1958年以來,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
  • 1956年廣西大饑荒前奏:無視饑饉 阻止逃荒
    這不是「大躍進」的三年饑荒時期。這是1956年的春天,因統購統銷徵了過頭糧,廣西平樂縣湧現了一股逃荒潮。縣委、縣政府採取措施進行阻止,卻沒對饑饉的百姓採取適當救濟。到了6月,又發生嚴重夏荒。按照縣委8月16日的統計,「全縣因斷糧而餓死的有121人,與糧食問題有關而死亡的144人,因缺糧而多日摻吃代食品而致身體浮腫的1388人,因糧食問題未得到解決逃荒到湖南省永江縣和桂北灌陽縣一帶謀生的1100戶1246人。」  在1956年的廣西,類似的人為饑荒,並不僅存在於平樂縣。平樂專區荔浦縣和南寧市橫縣也發生嚴重餓死人事件,他們被埋在春節的大喜日子裡。
  • 直擊1942年河南大饑荒真實場景:餓殍遍野,蔣介石看後腿不由發抖
    相信大家一定看過由張國立主演的電影《1942》,這部電影主要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饑荒,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講述了1942年中國人民所受的苦難。在發生災情初期,當時河南省主席的李培基沒有及時匯報,導致了饑荒的進一步擴大。
  • 1959-1961 大饑荒
    第1頁:以誠實和良知祭奠饑荒 第2頁: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第3頁:牛寨大隊的1960 第4頁:倔強的「大饑荒」上書者 第5頁:廖伯康 我的大躍進 3小時等於20年  一個農民的「糧食關」紀念碑  劉洋碩  野草、榆樹皮也被吃光的時候,人們也就不再出去找食物了。
  • 50年前的大饑荒
    2009年似乎是一個與紀念有關的年份,我們紀念建國60周年、五·四90周年、洋務運動140周年等等,不過,我們似乎忘了「紀念」50年前的那場大饑荒。從1959年到1961年,後世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國民經濟跌入空前的蕭條低迷。全國工廠關停近半,2000多萬新招職工被驅回農村。
  • 外國記者親身經歷1942年大饑荒,母親煮兩歲孩子充飢,老蔣看發抖
    外國記者親身經歷1942年大饑荒,母親兩歲孩子充飢,老蔣看了發抖在1942年至1943年,在中國河南爆發了一場慘烈之極的大饑荒,有整整3000萬人受災,300萬人活活餓死,而造成這一場大饑荒的直接原因就是國民黨軍挖掘了花園口的堤壩,使得黃河決堤,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遲滯了日本軍隊的進攻
  • 劉少奇提出大饑荒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毛澤東公開檢討
    出現了一個大的馬鞍形。這種情況是不是應該承認呢?我想,要實事求是,應讀承認事實就是這樣。」劉少奇在列舉當前存在的困難之後,又分析了造成困難的原因。他說,原因在哪裡?不外乎兩條:一條是天災。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使我們的農業和工業減產了。還有一條,就是從1958年以來,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
  • 當年的大饑荒到底有多可怕?看看這些老照片,真的慘不忍睹
    當年的大饑荒到底有多可怕?看看這些老照片,真的慘不忍睹。但是在當年的大饑荒年代,其實是我們很難想像的,因為他們過著的生活,讓人看到這些老照片,都覺得慘不忍睹。
  • 1942年河南大饑荒,國民黨極力掩蓋的真相,現場不忍直視
    1942年,身處抗戰前線的河南發生舉世震驚的大饑荒,上千萬人流離失所,近300萬人被餓死,美國記者白修德進入受災重區,記錄下當年的慘狀。一名婦人將樹皮搗碎,在饑荒時期,河南糧食畝產只能達到15斤,其中有13斤要上繳,只能依靠樹皮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