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圖2
圖3
近日,市民許小平在家整理舊物時,無意中翻出了外祖父顧茀臣遺留的幾件紙品,一段民國鎮江周宗記西藥部的故事,從塵封的歲月中逐漸顯露出來。
老發票上英文貨品名
許小平先是找到了一張抬頭為「鎮江周宗記西藥部」的民國老發票(圖1)。發票長13釐米,寬8.5釐米,與記者熟悉的民國店號發票不同的是,這張發票明顯與傳統中式豎式發票不太一樣,不僅尺寸小得多,而且風格更傾向於新中國成立後的橫式現代發票。因為是西藥部,所以這張發票的西式元素較多:比如店號下方就是英文名稱「C.L.CHOW Co.,CHINKIANG」,「CHINKIANG」這個「鎮江」的翻譯是民國時通行的標準。此外,發票上還有「CASH SALE\Date\Total」三個英文詞,分別為「現售發票、日期、總計」的意思,都是一些最常用的英文單詞。
當然,發票抬頭處有地址和電話,「大西路三八六號賈家巷口,電話二二六號」,還有發票編號「008248」。發票最下面一行除了「經手人」籤名欄外,還有一句告知「貨物出門,概不退換」,這可能是根據藥房商品的特性而設計的。這張發票上共有兩種書寫筆跡:一種是鉛筆橫式書寫,這可能是店夥計寫的,最上一行的幾個字是「□□麵粉廠鎮辦事處」,下面三行皆為購買貨品名稱,全是英文,書寫流利,後面則是價格;另一種是毛筆豎式書寫,有兩豎行,記者只識得右邊豎行內容為「徐經理用藥」,估計這是比店夥計層次高一點的人書寫,有可能是當班經理。
不僅如此,這張發票背面也有玄機(圖2)。上面貼了4張面值為「壹角」的「中華民國印花稅票」,且上面還蓋有長條水波紋稅花印章。在稅票左側,還有四行黑墨水鋼筆字跡,分別是「紗布、藥水棉花、橡皮膏、藥膏」。
「周宗記」名稱的由來
那麼,這家店為什麼叫「周宗記」呢?原來,其與海上的一位巨富周宗良有關。
民國時的上海,周宗良最被人熟知的是他位於寶慶路的私家花園宅邸。百年前,淮海中路還叫霞飛路時,就堪稱上海「時尚之源」,街上名店林立、名品薈萃,很多都是俄僑老店。而能在霞飛路附近買地置宅的,基本上非富即貴。所以,當霞飛路寶慶路這個上海灘黃金地段「中央別墅區」內,圍出一座近5000平方米的私家花園宅邸時,驚動了當時整個上海灘。後來,這裡被冠以「上海第一私家花園」的稱號,現在市值1.35億元人民幣。
在上海,老外圈中流傳著一句話:「沒到過寶慶路3號就不算真正了解上海文化」。周宗良1925年從德國商人手中買下這座花園時,裡面只有兩棟德式小樓。他花了七年時間,耗巨資擴建成五棟彼此獨立的小洋房,據說所用建材都是從法國進口的。周宗良從寧波「小赤佬」一路闖蕩成「德國染料業在華總買辦」,再到地產、金融、輪船等各領域的商業機構遍布全國,生平故事不要太勵志。他1948年去香港定居時,攜帶的財富整整裝了兩飛機,還登上了香港富豪排行榜的第二位!
那個年代的上海灘,這個桃花源般避世的庭院太顯眼了。當時上海漢奸行動隊隊長就十分覬覦,多次以「私通重慶」罪名相逼,還籌謀綁票周宗良奪取這一院落。周宗良為了確保人身安全,出門要帶上四五個保鏢,甚至連手杖內都暗藏一把鋒利的劍。即便如此,他的妻子還是被綁票了一回,最後以巨款贖回。周宗良生活方式很中式,常年長袍馬褂,而她的女兒周韻琴則完全西化,後來嫁給了家庭教師徐興業,這位家庭教師後來獲得1991年茅盾文學獎。
顧茀臣開藥房十五年
那麼,許小平外祖父顧茀臣與這家店是什麼關係呢?原來,顧茀臣便是這家店的老闆。
顧茀臣清光緒年間出生,浙江人,中學肄業。他從17歲起便隨父在福州經營帆運業務。這就要說到顧茀臣和周宗良的關係了,兩位都是寧波人,且周宗良早年在寧波還沒有混出來的時候,經濟狀況並不太好,而家境富裕的顧茀臣時常接濟他。後來,周宗良到上海大發特發後,這份恩情並沒有忘記。
1936年,顧茀臣曾任福建省銀行福清辦事處主任,在福建的期間,顧茀臣與現代著名作家鬱達夫還有一段相處的日子。1937年,顧茀臣輾轉來到上海,任上海市銀行出納科辦事員,因日寇侵滬,顧茀臣後來失業了一段時間。這個時候,身為巨富的周宗良出現了,1941年顧茀臣回鎮江為周宗良開設了「謙益泰西藥號」,並任經理,該號後來改名為「周宗記西藥房」。新中國成立後,顧茀臣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在獻糧、支前、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和購買公債中均有積極表現,而他經營這家藥房一直持續到1955年,這樣算起來顧茀臣經營西藥房的時間共有十五年。
許小平曾聽外祖父講過一件事,民國時期,盤尼西林(青黴素)都控制在外國人手中,像舊上海的醫院也只有外資醫院有盤尼西林,中國人很難拿到。顧茀臣有一次從上海好不容易搞到十支盤尼西林,千小心萬小心地帶回鎮江。在民國時期,有實力的家庭都會攢黃金、鴉片,還有盤尼西林,因為盤尼西林能救人的命。歐洲也很快出現走私盤尼西林的黑幫,他們專門提供醫院搞不到的盤尼西林。抗戰時期有一段時間,市面上的盤尼西林價格等同於一條「小黃魚」的價格。民國金條主要分「大黃魚」和「小黃魚」:「大黃魚」指十兩一根的金條,「小黃魚」指一兩一根的小金條。
藥房建築裝修頗洋氣
周宗記西藥房建築的格局在民國時期的鎮江西藥店號裡還是比較特別的,因為它有不少西方建築裝修的元素。許小平在家裡找到了一份1955年關於周宗記西藥房的《買賣房地產合約》(圖3),其對藥房房屋數量有精準的描述:「前市房上下計四間,另一大間平房,後面小屋五間。」
今年74歲的許小平回憶,他至今仍記得周宗記西藥房的具體位置:在迎江路正對著大西路的位置。而旁邊的賈家巷口處有一個周宗記西藥房的後門,他們一般都是從那裡進出。一進去裡面有個大院子,四圍都是各種功能的小屋子,有廚房、飯廳、會客室、儲藏室、洗手間、衛生間、單人間宿舍等,有點類似於四合院的樣子。後門正對面有一個上樓的樓梯,從這裡可以到周宗記西藥房的二樓,而藥房的主體建築為樓上下的四間房子。
新中國成立初期,有一年鎮江發大水,許小平居住的房子被淹,只好住到外祖父、外祖母所在的周宗記西藥房。當然,他那時只有七八歲,因為外祖母一直給人很嚴肅的樣子,所以許小平很少上二樓。儘管如此,當年周宗記西藥房的洋式格局還是給了他很深的印象:比如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裡的衛生間有抽水馬桶,還有洗澡的浴缸,這在當年的整個鎮江都是很少有的衛生設施。果然,在這份《買賣房地產合約》中的「裝修設備及附著物」中,特別提到了「包括衛生設備」,可見其稀罕之處。
許小平甚至還想起了當年在周宗記西藥房的幾名職員,有一位邱先生、兩位陳先生,還有一位廚師,總共約有五六名店員。
周宗記業界名聲在外
民國時期,顧茀臣開設的周宗記西藥房在西藥界還是很有名氣的。
鎮江西藥業,大約始於清代光緒年間。當時有中西、中法、五洲、濟華堂四家藥房,設立在銀山門、天主街一帶。隨後大市口設立了中西藥房分號和利華藥房兩家。中法藥房是直屬上海中法藥房的分店;中西、五洲、濟華堂都是用上海同名牌號經營的,資金自負盈虧,在業務中屬中西最大。
1937年冬鎮江淪陷後,中西藥房損失數萬元,無力恢復舊觀,只得在大市口西藥房分店舊址開了一個連家店,改名粹良藥房,其餘幾家也未能恢復。之後,鎮江陸續新設立了一些藥房,其中就包括周宗記、中英、大中西,這幾家的業務均較大。其他也陸續開設了一些小藥房,以及販賣西藥維持生存的跑單幫者。在此期間,日本藥品為仁丹、老篤、大學眼藥和武田三共、萬有等藥廠的產品,充斥市場。國產藥廠較有名氣的有新亞、信誼等,僅能立足於市場而已。汪偽發行中儲券後,出現通貨膨脹,人心浮動,囤購現象普遍,西藥業務很不正常。
1945年抗戰勝利後,西藥市場,日貨斂跡;美貨登場,並操縱市場。其時藥價大降,生意比較好做,呈現了一時繁榮的局面。藥店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最多時達到了35家,其店號分別為:大中西、中英、鎮江、仁豐、大英、萬國、濟康、中美、天一、濟世、仁濟、濟生、利華、粹良、華西、大華、周宗記、中央、正中西、新華、世界、中法、五洲、同濟、上海、國際、華洋、怡和、金星、中國、和平、中華、泰山、華美、屈臣式。以上藥房分布在大西路的有25家,中山路有8家,小碼頭2家。其中的大中西、中英、周宗記三家業務仍佔領先地位。(竺捷)
攝影 竺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