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這個系列的內容過於專業,寫來是與其他道長們共同學習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討,沒興趣的看完本前言,隨意即可。
道長在道法的實際操作中,形神二者自然都不可或缺。不過比較深入的探討,卻導出了一個問題∶同樣是人,為什麼道長旋法行持能靈?常人卻不靈?
原因在於神氣。即是在理論上言,神完氣足者靈,雖具形體卻氣弊神喪者,枉有形式,卻不能奏效。因此,在具體的行持中,實際顯示出力量的是人的神、氣。若稍廣一點便是精、神、氣源三者。
唐孫思邈《存神鍊氣銘》雲∶"夫身為神氣之窟穴,神氣若存,身康力健。神氣若散,身乃死焉。若欲存身,先安神氣。即氣為神母,神為氣子,神氣若俱,長生不死。"既然神為氣子,氣為神母,那麼基礎仍在於氣。"若欲安神,須煉元氣。氣在身內,神安氣海,氣海充盈,心安神定。安若不散,身心凝靜。靜至定俱,身存辛永。常住道源,自然成聖。氣通神境,神通慧命。命往身存,合於真性。日月齊齡,道成究竟。" "道成究竟",那麼自然具備一切神通了。
道教中說的炁,內涵相當豐富。若談宇宙的根源,氣與道可以等同使用。所以宇宙演化論中稱"梵黑彌羅,萬範開張",源是一切事物原型出現的根苗、動力。而在神性論中,又稱道散為炁,聚為太上老君。
《九天生神章經》更說大洞尊神天寶君為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氣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氣所化,靈寶君為赤混太無元玄上紫虛之氣九千九百九十萬氣所化,神寶君為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氣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萬氣所化。三元,指天地開闢前的三個階段,三元之氣,至清至浮。而三元億萬之氣化成三寶君,則其祖氣至厚。三寶君為三洞宗元,與三清境相統一,被認為即三清尊神。這此源或道源賦予人,便是生命的本元。"人之受生於胞胎之中,三元養育,九振結形"。不過認為人之所得比萬物純粹,稱為精氣;區別於呼吸之氣,又將這樣精微的先天賦予的氣稱為元氣、元炁。"所以能愛其形,保其神,貴其炁,固其根,終不死壞,而得神仙,骨肉同飛,上登三清。是與三炁合德,九炁齊並也"。內炁為修道的根宗,而內源的力量,原來自道炁的神妙精微。
在道教理論中,道為法之體,法為道之用。這裡又說神炁為法之本。兩者是否矛盾呢?
其實並不矛盾。而且恰恰因為提出神炁為法之本,才將道體法用的觀點具體化了。
因為神源的精微來自道。道為宇宙之本道即悉,炁為萬物之源,亦為人生之元。三者統一,方能相感、相參。
起源於北宋的清微道法,其理論樞紐中有雲∶ 道貫三才為一炁耳。天以炁而運行,地以炁而發生,陰陽以炁而慘舒,風雷以炁而動蕩,人身以炁而呼吸,道法以炁為感通。善行持者,知神由炁,炁由神,外想不入,內想不出,一炁衝和,歸根復命,行住坐臥,綿綿若存,所以養之浩然者,施之於法,則以我之真炁合天地之造化。故噓為雲雨,嘻為雷霆。用將則元神自靈,制邪則鬼神自伏。通天徹地,出幽入明,千變萬化,何者非我? 正由於此,歷來的道教都重視鍊氣,以為氣足神全,可以制伏鬼神。
葛洪《抱樸子內篇-至理》曾說吳越有氣禁之術,可以闢鬼神、毒蛇,闢五兵,入瘟疫不染,是因為"多炁耳"。他列氣禁的神效十餘項;氣足可以禁制外物,幾乎是神通廣大,無所不成。這種以炁為法術之本的思想,到了五代時有重要發展。
五代譚峭《化書》中的《術化·雲龍》說∶ 雲龍風虎,得神氣之道者也。神由母也,氣由子也。以神召氣,以母召子,孰敢不至也。夫蕩穢者,必召五帝之氣,苟召不至,穢何以蕩?伏虺者,必役五星之精,苟役不至,虺何以伏?小人由是知陰陽可以作,風雲可以會,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發。然用之於外,不如守之於內,然後用之於外,則無所不可。 "陰陽可以作,風雲可以會,山陵可以拔,江海可以發",是道教中固有的信念,也是道術的主要內容。
《化書》所敘,法術的根本,乃在得"神氣之道"。神氣可以相召,所謂"以神召氣",蓋氣為神母、神為氣子,"氣由子也",故神可召氣,反之"神由母也",可"以母召子"即以氣召神。
正因為神氣可以相召,便可以施法術招致尊神或神氣作用於企圖消滅或改變之物,造成種種奇妙的變化。
擊標題下方【應天白鷺堂】即可輕鬆關注
如有任何疑問或想法想和堂主溝通,歡迎添加下方微信二維碼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