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何其芳走完他文學和生命的最后里程,昔日才華橫溢的詩人竟以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艱難跋涉給世人留下了一個無盡的問號。毛主席的那句話,「對於其芳來說,幾乎成了他一生的讖語」
一 你的名字是一個問號
1948年除夕之夜,寒冷覆蓋著北方大地,位於河北省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會議廳裡卻被火熱的情緒所充盈,中共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聚集在這裡,等待新年的來臨。人們彼此問候,發自內心地祝賀這不同尋常的新的一年到來,並衷心祝願持續了三年的解放戰爭取得最後勝利,他們已經在隆隆的炮聲中看到了新中國的曙光。
那晚,三十六歲的何其芳也在這個盛大的集會中。兩年前,他隨組織從重慶撤離到解放區,先是給朱德當了一個月秘書,後到農村參加土改運動,不久前又調往中央馬列學院擔任國文教員。將近一年的農村生活雖然艱苦但充實愉快,國文教員的工作對於他來說單純且很容易勝任,和重慶時期的「欽差大臣」角色相比,他顯得更加自信和輕鬆,這樣的生活讓他感到平靜和滿足。此時,他穿著晉察冀邊區用槐花籽染成的淺黃色的棉軍衣,黑瘦的臉龐上洋溢著平和的笑容,看上去和在場的每一個人沒有什麼不同。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是何其芳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當聚會達到高潮的時候,人群突然分開來,中間空出了一條長長的通道,毛主席邁著穩健的腳步走過來,他在人群中看見了何其芳,一直走到他面前停下來,微笑著用手在空中畫了一個大問號,說:何其芳,你的名字是一個問號。
何其芳不記得自己當時說了什麼,或許除了激動什麼都沒有來得及說。和延安時期比,自己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用他的話說「如果有一面大鏡子立在我的面前,我很可能連自己都不認識了」,而毛主席卻在眾多人裡一下子就認出了他,毫不遲疑地叫出了他的名字。
不知為什麼,一向對主席講話極其認真領會的何其芳這次並沒有仔細揣測主席的話還有什麼更深的含義,他只是感受著領袖慣有的幽默和風趣,體會著領袖給予自己的與眾不同的關懷,並為之久久地激動和驕傲著。然而,歷史的巧合就這樣發生了。很多年後,當何其芳走完他文學和生命的最后里程,昔日才華橫溢的詩人竟以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艱難跋涉給世人留下了一個無盡的問號。就像有研究者所說,毛主席的那句話,「對於其芳來說,幾乎成了他一生的讖語」(賀仲明《何其芳評傳》)。
二 無悔的選擇
1938年7月,在成都中學做教員的何其芳同卞之琳一起找到了早已是中共黨員的沙汀,堅決要求和他一起到延安去。那時他們三人皆以自己的作品蜚聲文壇,彼此也才剛剛相識不久。
1948年,周揚在河北
直到八十年代,沙汀還清晰地記得與何其芳初次見面的樣子:「長袍、眼鏡、身材不高,油黑的臉顯得胖胖的,書生氣質相當重。」(沙汀《何其芳選集·題記》)前面幾句描繪的是何其芳的外貌特徵,後面一句卻是對他性格概括性的總結。有時候一個人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相差甚遠,荒煤在述說第一次見到何其芳時就表示出這樣的詫異:「我腦子裡的《畫夢錄》的作者,大概是個瘦弱、蒼白的人,因為《畫夢錄》給我的印象,它的思想與感情是那麼纖細、柔弱,還帶著些迷惘、憂鬱的情調。沒想到其芳卻是矮矮胖胖,圓圓的臉上帶著幾分憨笑,也並不顯得聰明。」(荒煤《憶何其芳》)荒煤和沙汀對何外貌的描述大致相同,他們同樣注意到的是在那看似普通的外表之下蘊含著的豐富內質。事實上,人是有著許多方面的。初次見面,沙汀對何其芳有些內向的詩人氣質印象深刻。然而,幾個月後,當他徵得組織同意決定與何其芳、卞之琳一起出發時,發覺何其芳已經有了新的變化,他「開展多了。爽直熱情,沒有絲毫客套、拘泥的痕跡」。這種變化可能與他正在投入的生活有關。他和朋友們一起積極辦刊物,不斷發表散文,寫作風格也從前期詩歌的精美、柔和、惆悵而逐漸轉向明朗、尖銳、雄辯。年輕的何其芳正處在極力掙脫迷惘的亢奮之中,他對延安抱有滿腔熱情,對即將發生的一切充滿著新奇和期待,想到將要體驗到一種嶄新的生活,他整個人都在興奮中變得開朗起來。(文/嚴平)
選自《潮起潮落:新中國文壇沉思錄》,嚴平 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目錄
周揚
「我輩」無文章
最後的啟航
夏衍
夏衍的1964
刻入年輪的影像
沙汀
生命的承受
何其芳
歷史的碎片
陳荒煤
告別夢想
許覺民
人去樓空
馮牧
在激流湧動中
巴金
孤獨與喧譁
後記
轉自「《新文學史料》雜誌」微信公眾號(xinwenxueshiliao),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