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一天生活標準只有二錢油、三錢鹽,但毛主席還說太多了

2021-01-10 歷史客棧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傳統美德。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優秀的政黨,因此,反腐倡廉也是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牢牢鑄就的一個光榮傳統,早在上世紀30年代,我黨就在毛主席的倡導和以身作則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節省運動」,成為我黨歷史上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上世紀30年代初,經過毛主席領導的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中央蘇區的面積已經達到了5萬平方公裡,人口也增加到了250萬,但是,這些地區大都是經濟落後的山區和農村地區,在增加財政收入方面並沒有多大的保障,相反,為進行有效的管理,還要增加許多行政機關和政府機構人員,無形中增加了蘇維埃共和國的財政困難。

更加險惡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在軍事上一次次圍剿蘇區的同時,更是在金融物資貿易方面對蘇區進行了嚴厲的封鎖,就連向蘇區輸入一擔鹽也會成為殺頭的罪名,企圖讓蘇區陷入飢餓寒冷貧病交加的混亂中,不戰而使蘇區自亂。

反動派的卑劣企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蘇區的困難,但是壓不垮堅強的共產黨人,1932年7月7日,毛主席發表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訓令第十四號》,強調:「政府中一切可以節省的開支,如客飯,辦公費,燈油雜費,都須儘量減少,尤其紙張信套,更可以節省使用。這一切節省,雖在各部分為數甚少,但積少成多,並可以養成蘇區中更加刻苦、更加節省的蘇維埃工作作風——這是萬分必要的。」

在毛主席的倡導和以身作則下,蘇區開展了一場「節省一切開支以充裕戰爭經費的運動」,簡稱「節省運動」。

首先,這場運動要全體黨員和軍政工作人員都在思想上高度自覺,毛主席明確地指出:「務必要全體工作人員明白,不僅貪汙是犯罪,浪費同樣是極大的罪行!」「節儉一文錢即可對革命有一分的幫助,誰要浪費一文錢實等於革命的罪人。」

當時的蘇區有多麼困難?作為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的主席,毛主席一天的生活費標準竟然只有二錢油、三錢鹽,而且這還不是節省後的標準,而是需要節省的「奢侈標準」。

不要說跟國民黨的大員們相比,就是國民黨最低級的小吏看來,這個標準也是不值一提的。可是,即便是這樣的微薄耗用,毛主席還說太多了,要繼續節省。

毛主席一生中有個工作習慣,就是喜歡夜裡工作,當時蘇區沒有電燈,只能點油燈,見過舊式油燈的人都知道,油不是進口的煤油,燈盞也不是西式的玻璃罩調門式的燈盞,而是以雜質極多、燃燒不充分的桐油做燈油,一個土磁缽插一根捻子就是燈盞,發出的亮光極其微弱,冒出來的煙卻很燻眼睛,要想亮一點,只能多插幾根燈捻子。

蘇維埃政府為了方便毛主席夜裡工作,定的標準是一次用三根燈捻子,但毛主席堅持只用一根。

就這樣,漫漫長夜,一豆微光,毛主席整夜伏案工作,孜孜不倦,一直到雞鳴拂曉,其意志力何其堅毅!

其實,不光是毛主席如此節省,周恩來、朱老總等人也是一樣,都是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舊衣服,穿著磨得即將掉底的布鞋,或者乾脆就自己打草鞋。

高級幹部本來可以有「幹部灶」(就是二錢油、三錢鹽那種),但毛主席、朱老總等人卻拒絕享受,而是和廣大官兵一起吃「大鍋菜」,「有鹽同鹹,無鹽同淡」。

直到晚年時,朱老總和一起奮鬥過的老同志們談話,還總愛把「咱們都是在一口鍋裡吃過飯」這件事掛住嘴邊,讓人倍感溫暖。

即便是這樣節省到極點的生活,毛主席還要倡導黨員幹部和政府工作人員捐款捐物。

1934年3月,蘇區《紅色中華》報發出「奮鬥四個月實現捐款八十萬而戰鬥」的倡議,號召政府機關帶頭,公職人員主動減少夥食供給,機關人員一邊工作一邊開荒,種糧種菜,減少客飯,辦公費,燈油雜費,甚至不再發放夏衣,只是把冬衣的罩衫拆下來當夏衣穿。

毛主席還發起了一個「三升米運動」,由於前線紅軍糧食不足,毛主席便倡議機關人員每人捐獻三升米,得到了廣大幹部工作人員的積極響應,短短時間就籌集了九千擔米!

但是,毛主席和許多機關人員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個個形銷骨立,整個蘇維埃都見不到一個胖子。

1934年,蘇維埃政府還發布了第7號命令,重新規定了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編制,裁減不必要的工作人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節省下來不少經費。

蘇維埃還十分重視黨員和軍政人員的廉潔自律,毛主席就主張「懲防並舉」,對有貪汙腐化行為的給予行政和黨紀懲罰,對黨員幹部進行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

當時,蘇維埃制定並執行了《政府工作人員懲辦條例》,規定貪汙公款在500元以上者,處以死刑;貪汙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處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監禁。並成立了黨務委員會、工農檢查委員會等機構,鼓勵揭發貪汙腐化、消極怠工以及官僚主義分子,懲辦了一批違法違紀的幹部,清潔了革命隊伍,教育了廣大黨員幹部。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蘇區黨員幹部的節省運動,為革命事業提供了強大的助力,1934年3月那次「奮鬥四個月捐款八十萬」的行動,最終捐款竟高達一百三十萬!

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包括民國,都把聽任官吏貪汙作為執政的「動力」,所謂「千裡求官只為財」,如果做官發不了財,誰還會給你管理國家?因此,在古代的皇帝看來,當官的適當貪汙一點是可以容忍的,只有當民憤極大時,才會處理一些,以平息民憤。

但是,中央蘇區如此嚴厲的節省運動和廉潔行動,卻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的無條件支持,更得到了蘇區幾百萬百姓的衷心擁護。

眾所周知,江西是個能歌善舞的地方,民間流行「對山歌」,在蘇區就流傳著一首歌頌共產黨優良作風的山歌:「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幹革命,夜打火把訪貧農。」

這樸實無華的歌詞,唱出了老百姓對共產黨無盡的信賴和擁護,這也是紅軍無往而不勝的根源所在!

這種優良的作風,一直在我黨流傳著,到了延安之後,同樣面臨著江西蘇區那樣的困難,毛主席又一次發起了「大生產運動」,號召「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在陝北又一次創造了奇蹟,使得無數來到延安的民主人士,甚至包括大洋彼岸來的美軍顧問,都對這片黃色荒漠的延安竟有如此「動能」而產生了莫大的好奇。

這些人在參觀延安後,無不為我黨我軍的廉潔奉公、艱苦創業的精神所折服,認定天下所歸,必屬共產黨!

提倡勤儉,反對奢靡,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任何時代都不能丟,尤其在今天,物質已經極大豐富,似乎已經不需要「勤儉節約」,甚至還有不少人提出了「浪費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這是極其錯誤的!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並不只是在物質生活上的要求,更是在精神層面上的偉大追求,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公司、一個國家,如果忘掉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深陷於追求奢侈、腐化墮落的泥潭,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相關焦點

  • 懷念·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
    1976年,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這一年的9月9日,毛主席離開了我們。時代的發展,歲月的流逝,毛主席一刻也沒有離開他深愛的人民。毛主席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1周年的紀念日。無盡的懷念都在這一張張包含深情的照片裡。
  • 毛主席的秘書黃祖炎,1951年不幸遇害,毛主席親往祭奠
    老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輟學後的黃祖炎,為了減輕父母的生活壓力,小小年紀就當上了陶工。當上陶工後,雖然可以掙點生活費,但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讓黃祖炎深感痛苦,這種痛苦源於他對未來的迷茫,他時常問自己:「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嗎?重複祖輩的生活方式,為了一口飯,幹著繁重又沒出息的工作。」
  • 毛主席住過我們家
    在這裡,有兩位藏族同胞自豪地告訴記者,「毛主席住過我們家」。 你好,老鄉,我是毛澤東! 「1935年9月的一天,村子裡突然來了一大幫人,衣服很破,還扛著槍,村裡人很害怕,都跑上了山。」在俄界會議舊址的木屋門前,俄界會議舊址原主人阿班的孫媳婦冷草告訴記者,紅軍住在他們家的故事,是她嫁過來後聽婆婆講的。
  • 毛主席說:何其芳,你的名字是一個問號
    將近一年的農村生活雖然艱苦但充實愉快,國文教員的工作對於他來說單純且很容易勝任,和重慶時期的「欽差大臣」角色相比,他顯得更加自信和輕鬆,這樣的生活讓他感到平靜和滿足。此時,他穿著晉察冀邊區用槐花籽染成的淺黃色的棉軍衣,黑瘦的臉龐上洋溢著平和的笑容,看上去和在場的每一個人沒有什麼不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卻是何其芳永遠都不會忘記的。
  • 毛主席一個月的工資有多少?管家吳連登:主席經常入不敷出
    據他自己所說,毛主席從來不利用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來方便自己的生活,在外面花的錢一定是出自自己的腰包,哪怕是一包煙、一盞茶也一定要付帳。  毛主席一家的收入支出不分巨細都是由吳連登一個人負責管理的,所以關於毛主席的工資,沒有人能比吳連登更加地了解了。
  • 1965年胡志明訪華,想和毛主席換拐杖,毛主席:不換,你的太漂亮了
    主席生活作風一向簡樸,他曾對一根竹拐杖愛不釋手,就連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要和毛主席換拐杖,他也沒有同意,而毛主席為什麼不換呢? 竹子拐杖本身是在丁家山旁邊的農莊裡面砍的,隨行人員表示:"老鄉本來是表示不收錢的,但我們還是堅持把錢付了"。主席聽了,這才放下心來,對隨行人員提出了表揚。後來,登上山之後,毛主席表示這個拐杖不要丟,他要把它帶回到北京去。
  • 《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再版(圖)
    在篇目的選擇上,他十分認真仔細地校訂了之前已經發表過的作品, 如給曾發表過的沒有署名寫作日期的27首詩詞添加了署名日期,還為一些詩詞補上了題目、對部分詩詞的正文做了部分訂正及修改了詩詞的標點等等。而對於那些未發表過的作品,他則請來了出版社資深編輯、文化部門相關領導以及著名詩人,如田家英、臧克家、徐遲、郭沫若等,專門徵詢了他們的意見。
  • 「毛主席和我家住隔壁」
    年過七旬的天賜灣村村民馬國瑞,是村上當年見過毛主席的唯一健在者,在窯院裡,馬國瑞向記者介紹,這裡原本是村裡一馬姓人家的窯洞,窯主跟妻子一直在這兒居住,多年前均已去世。「當時我家和馬家是鄰居,毛主席和我家住隔壁。」馬國瑞說。「1947年時我只有7歲,但對當時的事情記得很清楚。
  • 價值連城的「7501」毛主席專用瓷(組圖)
    ,一共只有20隻,早在1997年就曾在拍賣會上拍出170萬元!而圖案,則選用了釉下紅梅和釉上水點桃花等,之所以用梅花和桃花,是因為毛主席喜歡這兩種花,而且他專門為這兩種花寫過詩。」為什麼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帶蓋子呢?夏建平解釋說,這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考慮到毛主席工作很忙,飲無定時,所以特意配備了保溫蓋;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用餐地點比較遠,端來端去不方便,所以特意加了蓋子。
  • 毛主席的15個春節,是感動中國的歷史足跡!
    對缺米少鹽的困難戶,另外分給他們米和鹽。這樣一來,茨坪的紅軍戰士和百姓,人人都有米果吃,家家都蒸了米餡肉。 二、1929年,在瑞金向群眾打欠條買酒菜讓紅軍戰士過春節1929年2月9日,正值除夕,紅四軍為突破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轉戰來到瑞金北陲十幾裡人煙稀少的大柏地。官兵們身上只有兩件單衣,部隊在名叫前村的村莊停下來,軍部住進了村中的王家祠。
  • 毛主席七十歲生日破例做壽,江青出人意料地熱情
    交代完,他面帶笑意地說:「今天你們的晚餐標準跟主席和客人的一樣,我已經通知小廚房準備了,不過有一點,就是要等到主席、客人都離開頤年堂之後才能擺桌。怎麼樣,滿不滿意啊?」我們聽後自然是喜出望外,高興得合不攏嘴。關於領導人做壽的問題,毛主席在黨內不同場合曾有過明確表示:(一)不要張揚;(二)最好忘記。所以新中國成立後中央領導同志都不在乎自己的生日,大都是麵條一碗,淡酒一杯,平靜而過。
  • 1957年莫斯科會議,毛主席發言時說了什麼,讓赫魯雪夫特別惱火?
    蘇共二十大以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由一個具有約束力的機構領導和指揮的歷史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召開共產黨國際會議,而這正是毛主席的創舉。所以,在莫斯科會議上,毛主席成為了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不管是在接待規格、住宿條件還是與會發言講話上,毛主席和中國代表團都享受了最高規格。
  • 1976年:毛主席走了 那年整個中國「哭了」(圖)
    第3頁: 第4頁:  在雲南大學教師宿舍,俄語教師顏洪恩正準備洗臉的手僵住了,看著那曾經握過毛主席的大手的右手  這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傳出後,發生在雲南的幾個場面。  1976年,對於新中國來說,無疑是黑色的一年。
  • 毛主席對歷代開國皇帝都很推崇,但對李淵,只說了五個字
    【毛主席點評歷代皇帝之李淵】 毛主席一生喜歡讀歷史,對歷代帝王也有過不少精準的評價,尤其對於歷代開國皇帝,毛主席一般都比較推崇,比如評價秦始皇:「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 王光美:看今天的社會,毛主席當年是對的
    主持人:「夫人,您是怎樣看待當年毛主席的一張大字報——《炮打資產階級司令部》的?」王光美沉思片刻說:「看今天的社會,毛主席當年是對的。」       真理往往不在多數人手中。       李銳等共產黨的叛徒說毛主席「獨裁」,鄧某人說毛主席「違反了自己訂下的民主集中制的規矩」,是因為毛主席正確的思想比其他領導人多看了「五十年」。毛主席的所謂違反民主集中制「獨裁」,不過是在大家還沒有認識真理,甚至認識錯誤的時候,一個人獨立支撐,堅持真理,為了真理不惜粉身碎骨罷了。
  • 曾有國外記者,問毛主席了個刁鑽問題,毛主席一句話讓她欽佩不已
    1946年,有一位名叫安娜·路易斯美國記者,來到我國的延安訪問毛主席。當時的美國已經獨立,並且迅猛發展,也是因為這樣,似乎他們已經忘卻了曾經被殖民的恥辱,趾高氣揚地來嘲笑正在奮鬥的中國。安娜在採訪毛主席的時候,問題極盡刁鑽,其中有一個最刁鑽的問題就是問毛主席對於蔣介石有何看法。這個問題,如果毛主席說蔣介石的好話,那麼別人難免覺得毛主席恭維蔣介石。反之,則會有人浮想聯翩認為毛主席心胸狹隘。
  • 精神贊:毛主席詩詞中的長徵
    在中國作家中,只有成仿吾、馮雪峰等少數幾人參加過長徵,親歷過毛主席長徵詩中所描述的那些令人驚心動魄的場景。他們曾以革命家和文學家的雙重眼光親自領略過這些詩篇意境的雄偉壯闊。成仿吾在他的《長徵回憶錄》中,再現了毛主席長徵詩中所描述的那些崇高壯烈、激動人心的戰鬥場面和情景。
  • 毛主席說:「先生有『醫』政的高見,又有妙手回春醫術,賢哉」
    但這個提案開始並不很受歡迎,有人還批評說,「提倡精兵主義,部隊就不能發展」。有人甚至對李鼎銘提出這個方案的動機表示懷疑。  毛主席當時聽了李鼎銘的發言後,鼓著掌走了過去,握住李鼎銘的手說:「李老先生的想法非常好,對於邊區發展非常有利,我們這些人受教了!」  李鼎銘回答:「主席言重了,只要邊區和老百姓都好,我李鼎銘就放心了!」
  • 見到毛主席 圓了雷鋒夢
    記者讓張老隨便說點什麼,他卻向記者講起了雷鋒的童年。雷鋒在湖南家鄉時身上被蚊子叮腫撓破後,很快大面積潰爛發炎,時間一長皮膚上的痂疤就和衣服粘到一起了,當政府將他解救出來,給他換新衣服時發現,他的舊衣服已經脫不下來了,血淚模糊中,雷鋒的衣服是用水和鑷子一小片一小片地揭下來的。說到這,張老的眼裡泛起了淚光。
  • 1953年梁漱溟受毛主席嚴厲批判之公案始末
    因此會議中間休息時,梁漱溟便寫了一個條子給周副主席,說會議應該儘先讓外地來的人發言,在北京的人說話機會多,況且會議今天就要結束,他準備的發言可改為書面提出。周恩來答覆說,讓大家都能充分發表意見,會期要延長一天,你明天可以在大會上發言。在11日下午的大會上,梁漱溟根據自己準備的,作即席發言。他說:連日聽報告,知道國家進入計劃建設階段,大家無不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