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傳統美德。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優秀的政黨,因此,反腐倡廉也是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牢牢鑄就的一個光榮傳統,早在上世紀30年代,我黨就在毛主席的倡導和以身作則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節省運動」,成為我黨歷史上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上世紀30年代初,經過毛主席領導的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中央蘇區的面積已經達到了5萬平方公裡,人口也增加到了250萬,但是,這些地區大都是經濟落後的山區和農村地區,在增加財政收入方面並沒有多大的保障,相反,為進行有效的管理,還要增加許多行政機關和政府機構人員,無形中增加了蘇維埃共和國的財政困難。
更加險惡的是,國民黨反動派在軍事上一次次圍剿蘇區的同時,更是在金融物資貿易方面對蘇區進行了嚴厲的封鎖,就連向蘇區輸入一擔鹽也會成為殺頭的罪名,企圖讓蘇區陷入飢餓寒冷貧病交加的混亂中,不戰而使蘇區自亂。
反動派的卑劣企圖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蘇區的困難,但是壓不垮堅強的共產黨人,1932年7月7日,毛主席發表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訓令第十四號》,強調:「政府中一切可以節省的開支,如客飯,辦公費,燈油雜費,都須儘量減少,尤其紙張信套,更可以節省使用。這一切節省,雖在各部分為數甚少,但積少成多,並可以養成蘇區中更加刻苦、更加節省的蘇維埃工作作風——這是萬分必要的。」
在毛主席的倡導和以身作則下,蘇區開展了一場「節省一切開支以充裕戰爭經費的運動」,簡稱「節省運動」。
首先,這場運動要全體黨員和軍政工作人員都在思想上高度自覺,毛主席明確地指出:「務必要全體工作人員明白,不僅貪汙是犯罪,浪費同樣是極大的罪行!」「節儉一文錢即可對革命有一分的幫助,誰要浪費一文錢實等於革命的罪人。」
當時的蘇區有多麼困難?作為蘇維埃中央臨時政府的主席,毛主席一天的生活費標準竟然只有二錢油、三錢鹽,而且這還不是節省後的標準,而是需要節省的「奢侈標準」。
不要說跟國民黨的大員們相比,就是國民黨最低級的小吏看來,這個標準也是不值一提的。可是,即便是這樣的微薄耗用,毛主席還說太多了,要繼續節省。
毛主席一生中有個工作習慣,就是喜歡夜裡工作,當時蘇區沒有電燈,只能點油燈,見過舊式油燈的人都知道,油不是進口的煤油,燈盞也不是西式的玻璃罩調門式的燈盞,而是以雜質極多、燃燒不充分的桐油做燈油,一個土磁缽插一根捻子就是燈盞,發出的亮光極其微弱,冒出來的煙卻很燻眼睛,要想亮一點,只能多插幾根燈捻子。
蘇維埃政府為了方便毛主席夜裡工作,定的標準是一次用三根燈捻子,但毛主席堅持只用一根。
就這樣,漫漫長夜,一豆微光,毛主席整夜伏案工作,孜孜不倦,一直到雞鳴拂曉,其意志力何其堅毅!
其實,不光是毛主席如此節省,周恩來、朱老總等人也是一樣,都是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舊衣服,穿著磨得即將掉底的布鞋,或者乾脆就自己打草鞋。
高級幹部本來可以有「幹部灶」(就是二錢油、三錢鹽那種),但毛主席、朱老總等人卻拒絕享受,而是和廣大官兵一起吃「大鍋菜」,「有鹽同鹹,無鹽同淡」。
直到晚年時,朱老總和一起奮鬥過的老同志們談話,還總愛把「咱們都是在一口鍋裡吃過飯」這件事掛住嘴邊,讓人倍感溫暖。
即便是這樣節省到極點的生活,毛主席還要倡導黨員幹部和政府工作人員捐款捐物。
1934年3月,蘇區《紅色中華》報發出「奮鬥四個月實現捐款八十萬而戰鬥」的倡議,號召政府機關帶頭,公職人員主動減少夥食供給,機關人員一邊工作一邊開荒,種糧種菜,減少客飯,辦公費,燈油雜費,甚至不再發放夏衣,只是把冬衣的罩衫拆下來當夏衣穿。
毛主席還發起了一個「三升米運動」,由於前線紅軍糧食不足,毛主席便倡議機關人員每人捐獻三升米,得到了廣大幹部工作人員的積極響應,短短時間就籌集了九千擔米!
但是,毛主席和許多機關人員因為長期營養不良,個個形銷骨立,整個蘇維埃都見不到一個胖子。
1934年,蘇維埃政府還發布了第7號命令,重新規定了各級政府工作人員編制,裁減不必要的工作人員,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也節省下來不少經費。
蘇維埃還十分重視黨員和軍政人員的廉潔自律,毛主席就主張「懲防並舉」,對有貪汙腐化行為的給予行政和黨紀懲罰,對黨員幹部進行理論教育和黨性教育。
當時,蘇維埃制定並執行了《政府工作人員懲辦條例》,規定貪汙公款在500元以上者,處以死刑;貪汙公款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處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監禁。並成立了黨務委員會、工農檢查委員會等機構,鼓勵揭發貪汙腐化、消極怠工以及官僚主義分子,懲辦了一批違法違紀的幹部,清潔了革命隊伍,教育了廣大黨員幹部。
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蘇區黨員幹部的節省運動,為革命事業提供了強大的助力,1934年3月那次「奮鬥四個月捐款八十萬」的行動,最終捐款竟高達一百三十萬!
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朝代,包括民國,都把聽任官吏貪汙作為執政的「動力」,所謂「千裡求官只為財」,如果做官發不了財,誰還會給你管理國家?因此,在古代的皇帝看來,當官的適當貪汙一點是可以容忍的,只有當民憤極大時,才會處理一些,以平息民憤。
但是,中央蘇區如此嚴厲的節省運動和廉潔行動,卻得到了廣大黨員幹部的無條件支持,更得到了蘇區幾百萬百姓的衷心擁護。
眾所周知,江西是個能歌善舞的地方,民間流行「對山歌」,在蘇區就流傳著一首歌頌共產黨優良作風的山歌:「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穿草鞋幹革命,夜打火把訪貧農。」
這樸實無華的歌詞,唱出了老百姓對共產黨無盡的信賴和擁護,這也是紅軍無往而不勝的根源所在!
這種優良的作風,一直在我黨流傳著,到了延安之後,同樣面臨著江西蘇區那樣的困難,毛主席又一次發起了「大生產運動」,號召「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在陝北又一次創造了奇蹟,使得無數來到延安的民主人士,甚至包括大洋彼岸來的美軍顧問,都對這片黃色荒漠的延安竟有如此「動能」而產生了莫大的好奇。
這些人在參觀延安後,無不為我黨我軍的廉潔奉公、艱苦創業的精神所折服,認定天下所歸,必屬共產黨!
提倡勤儉,反對奢靡,是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傳統美德,任何時代都不能丟,尤其在今天,物質已經極大豐富,似乎已經不需要「勤儉節約」,甚至還有不少人提出了「浪費才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這是極其錯誤的!
勤儉節約,艱苦奮鬥,並不只是在物質生活上的要求,更是在精神層面上的偉大追求,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公司、一個國家,如果忘掉了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精神,深陷於追求奢侈、腐化墮落的泥潭,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