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秘書黃祖炎,1951年不幸遇害,毛主席親往祭奠

2021-01-08 正版晨夕

文|晨夕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第一次來濟南視察,他剛下榻酒店不久,就問許世友:「黃祖炎的墓在什麼地方?」

當時,許世友愣住了一下,隨後回答說:「祖炎同志葬在南郊的西裡山上。」

許世友說完後,發現主席的目光有些凝重,沒等他繼續發問,主席語氣哀傷地說:「我要去祖炎的墓地看望一眼,自1938年延安一別,如今有14年了,沒想到一別竟然成了永別,這次從北京出發時,我就打算看望一下祖炎同志的墓。」

毛主席說完這番話,表情有些憂傷,他雖然是偉人,但其實情感比一般人都要細膩,黃祖炎曾先後兩次擔任他的秘書,對於黃祖炎的遇害,主席心裡一直很難過。

次日上午,在許世友的陪同下,毛主席來到了黃祖炎的墓前。主席一言不發地望著墓碑,過了好一會,主席深深鞠一躬,隨後他用手輕輕地撫摸著墓碑上「黃祖炎」三個字,語氣哀傷地說:「祖炎,我來看你了。」

接著,兩行熱淚從主席的臉上緩緩劃下。良久,他深深地嘆了口氣,平復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對許世友說:「祖炎是個好同志,為了革命他家有四位親人都犧牲了,他的犧牲是我黨我軍的一大損失啊!」

1908年,黃祖炎出生於江西省南康區的陶業工人家庭。

黃祖炎家境貧寒,為此他只讀了兩年私塾就輟學了。老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輟學後的黃祖炎,為了減輕父母的生活壓力,小小年紀就當上了陶工。

當上陶工後,雖然可以掙點生活費,但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讓黃祖炎深感痛苦,這種痛苦源於他對未來的迷茫,他時常問自己:「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嗎?重複祖輩的生活方式,為了一口飯,幹著繁重又沒出息的工作。」

但在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要想改變命運,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不過黃祖炎還是等來了機會。

1926年,在組織的領導下,黃祖炎的家鄉成立了陶冶工會,工會經常宣傳新進的革命思想思想,對工人們進行思想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沒讀過什麼書的黃祖炎,明白了許多大道理,漸漸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黃祖炎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卻很上進,經常積極參加工會活動,因為做事勤快,為人誠懇,黃祖炎還成為了工會主幹。

當時,革命的浪潮席捲全國,無數的熱血青年,都開始投身到革命中,這些人中有普通農民、有工人,也有學生,大家目標一致,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取得革命勝利。

不滿二十歲的黃祖炎,自然不滿足只在工會中工作,他也想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份子,於是在他人的介紹下,他加入了共產黨,由工會骨幹轉身變成了革命戰士。

參加革命後,黃祖炎能吃苦,更不怕犧牲,當危險降臨時,他非擔不退縮,還總是衝在最前面。

黃祖炎不但自己走上了革命道路,家中的三個弟弟在他的引領下也參加了革命,四兄弟先後走上了戰場,也做好了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準備,如此偉大的舉動,令人佩服。

然而,黃祖炎四兄弟的選擇,卻連累到了父母。

兇殘的敵人,抓不到黃祖炎兄弟,就去他的家鄉,帶走了他的老父親,更殘忍的是,他們對這位樸實善良的父親殘忍至極,用盡了酷刑,最終父親被活活折磨死了。

四個兒子走了,丈夫也死了,黃祖炎的母親知道家鄉是待不下去了,萬般無奈下,她走上了逃亡的道路,因為缺衣少食,不久後這位可憐又偉大的母親,就死在了流亡的路上。

父母先後離世,讓黃祖炎悲痛不已,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自古忠孝兩難全,為了革命,他註定不能盡孝,也註定對父母有所虧欠。

然而不幸的是,後來在反「圍剿」中,黃祖炎的二弟和三弟也先後犧牲了,原本幸福的六口之家,只剩下他和四弟兩個人了,如此悲慘的遭遇,讓人淚目。

接到噩耗後,黃祖炎和四弟心如刀割,兩個七尺男兒也落下了眼淚,不過家庭的悽慘經歷,並沒有打消兄弟二人參加革命的決心,他們不止要為親人報仇,更要為千千萬萬的百姓去報仇。

黃祖炎的革命道路,非常的坎坷,他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有過許多驚心動魄的經歷,不過對於他而言,最難忘的經歷,當屬先後兩次擔任毛主席的秘書。

黃祖炎和毛主席相識於1929年,那年,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根據地的封鎖圍攻,毛主席親率紅軍主力近4000人離開了井岡山,向贛南挺進。

此時,參加革命三年之久的黃祖炎,已經在贛南地區擔任要職,此次贛南會師,作為東道主的黃祖炎,見到仰慕已久的毛主席後,激動不已。

毛主席比黃祖炎年長15歲,二人相處中他既是領導,也是兄長,每次聽到毛主席講戰鬥經驗以及對中國革命的戰略思考,都讓黃祖炎受益匪淺。

贛南會師,和毛主席接觸和學習後,黃祖炎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飛躍般的提升,在隨後的1930年和1931年兩次重要戰鬥中,黃祖炎運用毛主席的遊擊戰等經典戰術,先後打了幾次勝仗,他多次受到了組織上的表揚,並給予晉升一級的獎勵

1933年,戰功赫赫的黃祖炎,被提升為中央蘇區政府的秘書長,也是在這時,他開始擔任毛主席的秘書。

此時正值毛主席人生低谷期,黃祖炎不單是他的秘書,更是他人生困難時的朋友。

工作之餘,毛主席經常去找黃祖炎聊天,包括一些重大決定,毛主席也會找到黃祖炎,聽聽他的見解,可以說毛主席已經將他當成了推心置腹的革命戰友了。

黃祖炎工作非常細心,毛主席善於思考,他就一筆一划地幫助主席整理文稿,工作量非常大。

毛主席那個時期的許多著作和經典文章,都是黃祖炎精心整理出來的,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常有的事,但他毫無怨言,只要能為毛主席分擔解憂,黃祖炎就覺得很滿足。

除了工作,生活中黃祖炎對毛主席的照顧也非常周到。

長徵前,有一次毛主席忽然患重病,高燒、頭痛、嘔吐,但當地沒有任何醫療條件,情急之下,黃祖炎連夜趕了幾十裡路去請紅軍隊伍中最好的醫生,醫生趕到時,毛主席已經高燒40度, 醫生診斷主席患上了惡性瘧疾。

最後在醫生的治療和黃祖炎等人的照顧下,毛主席才恢復健康,看到毛主席精神抖擻的樣子,黃祖炎懸著的心才放下。

長徵結束後,黃祖炎也順利到達了延安,此時毛主席又想到了他,於是再次將黃祖炎調到自己身邊工作。

不過,,當時黃祖炎不止是毛主席的秘書,還兼顧其他工作,非常的忙碌。

有時候,黃祖炎太忙,毛主席就會主動找他聊天,據警衛員回憶,毛主席和黃祖炎幾乎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他們聊工作、也聊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倆人在一起,絲毫不像領導和下屬,聊天氛圍非常輕鬆,就像兩個好友嘮家常一般。。

在延安那會,每年春節毛主席都會親自去黃祖炎的住處看望拜年,那會毛主席的地位和在江西時完全不同了,可是他依然沒有忘記這位秘書兼摯友。

足見毛主席和黃祖炎的革命友誼,多麼的深厚,而能得到毛主席的欣賞和信任,也可以證明黃祖炎是一個非常睿智、忠誠的革命黨人。

在黃祖炎的革命生涯中,他最難忘的經歷,就是先後兩次擔任毛主席秘書,這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兩個階段。

1938年,抗戰爆發的第二年,黃祖炎要奔赴前線抗日,毛主席親自去送行。

那日,毛主席帶了4個警衛員,心情十分低落,都知道前線是最危險的地方,犧牲是常有的事,此次一別,何時再見,誰也無法預知。

毛主席紅著眼眶說:「不知道我們還能不能再見面。」

黃祖炎心裡也很難過,不過他還是堅定地說:「革命成功了,我們就見面了。」

毛主席則無限哀傷地說:「我們在延安剛過上安穩的日子,又該你去冒險了。」

毛主席的感情非常細膩,他捨不得這位推心置腹的戰友,更為他的安危擔憂,可是戰爭年代,有些付出和犧牲是不可避免的。

可誰也沒想到,這一別竟然真的成了永別。

抗戰歲月裡,黃祖炎一直在前線浴血奮戰,他心裡也惦念著,等勝利了和毛主席好好聚聚,但這個願望終未能實現。

雖然從1938年分開後,就未謀面,但在黃祖炎心裡,毛主席的地位是無人可取代的,作為他的心腹大將,黃祖炎無論何時,都謹記毛主席的教導,即便戰爭結束,他對自己的要求,依然很嚴格。

建國後,黃祖炎因戰功赫赫,被任命為山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職高權重,他從不允許自己有絲毫的鬆懈,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雖然位高權重,但黃祖炎卻一直保持著低調、簡樸的生活作風,可謂是高風亮節。

因為他有胃病,有一次組織上專門批准給他100元的補助費,讓他買些營養品,沒想到黃祖炎竟然將錢退回去了,他說:「這錢還是用於新中國的建設吧。」

作為開國元老級人物,黃祖炎享受點額外補貼也是應該的,但他深知祖國剛成立,用錢地方多,他怎麼會拿這個錢呢。

對待工作,黃祖炎簡直可以用「拼命」來形容,有幾次因為過度勞累,他竟然吐血,最後不得不住院,但在病床上,他依然堅持批閱文件。

黃祖炎一直告訴自己,不能辜負黨、國家人民和毛主席對自己的期望,為了國家建設,他可以燃燒自己。

黃祖炎原本可以有更大的作為,遺憾的是,走過槍林彈雨的他,卻犧牲在太平歲月。

1951年3月18日,黃祖炎參加山東軍區文化座談會,在文藝演出過程中,他被混進來的敵特分子王聚民暗殺,終年43歲。

黃祖炎犧牲的噩耗傳到毛主席那裡後,毛主席十分震驚,更為失去一位愛將和摯友深感悲痛。

在黃祖炎犧牲一個月內,毛主席連續三次批示,這在黨史上是少見的,或者這和他們在戰爭年代,那段不同尋常的交往和合作有關。

黃祖炎去世後一年,毛主席在許世友的陪同下,來到了他的墓前,悼念這位故友,並在他的墓碑前,流下了滾燙的淚水。

毛主席親自來到黃祖炎墓前悼念,這樣的事情在主席的「革命」生涯中是極其罕見的,「建國」後更是僅此一例,足見黃祖炎的犧牲,對毛主席而言是多麼悲痛的一件事,也證明了兩個人之間,不同尋常的情誼。

黃祖炎犧牲後,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在國家的栽培下,其長子黃新系空軍副政治委員,中將軍銜,如此優秀,也可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了。

黃祖炎的一生,為革命犧牲太多,先後有四位親人離去,堪稱滿門忠烈,而他自己,更是為共和國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一生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毛主席,最後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而他犧牲後,毛主席親往祭祀,這一生雖然可惜,但終究是無憾了。

(本文原創首發,抄者必究!!!)

相關焦點

  • 1951年毛主席在豐澤園款待司洛路:備甜酒中華煙
    1942年7月,任魯西北農救會宣傳部長。同年10月,任中共冠縣縣委組織部長。1943年11月參加冀南區黨委黨校整風學習。1945年4月後,任中共永智縣、冠縣縣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1947年後,歷任中共冀南第一地委黨校副校長,中共武訓縣委副書記、書記。1950年10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常委、宣傳部長。1954年後調南京工作。1980年6月,任南京市政協副主席。1983年4月離休。
  • 懷念·毛主席和我們在一起
    1976年,我們經歷了太多,太多。這一年的9月9日,毛主席離開了我們。  1952年,毛主席為志願軍歸國代表團文藝戰士代表謝秀民籤名留念。  1953年,中國人民志願軍文藝工作者歸國觀光時擁抱毛主席。
  • 1976年毛主席身體病重,國內發生一件大事,毛主席得知後淚流滿面
    毛主席對於新中國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哪怕是晚年時,毛主席對於國家的發展都非常的重視。1976年是毛主席的生命中的最後一年,在這一年當中毛主席的身體狀況俞下,即便是這樣毛主席的心情都很好,他仍然心系工作當中。
  • 《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再版(圖)
    毛主席生前唯一參與審訂編輯   《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再版  為紀念毛主席誕辰117周年,塵封近半個世紀的《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硃砂特裝本(1963年版)首次公開面世。文物出版社按照1963年原班工藝、材質重新印製該書,於近日出版。據悉,該社是當時被毛澤東主席親點承辦該書的出版單位。
  • 196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泳池接見李宗仁:此次回國可是上賊船
    1949年,國民黨戰敗落荒而逃之際,時任國民黨總統的李宗仁也出逃海外,在美國一呆就是16年。1965年,李宗仁已是一位七旬老人,渴望葉落歸根的他終於回到中國。  自李宗仁出逃美國後,他的機要秘書程思遠留在了香港,不再參與政治。為了得到李宗仁的信任,程思遠成為了中國和李宗仁溝通的橋梁。
  • 與總理交情深 和毛主席握過手 印首席謀士有權
    有關人士認為,在印度近年來的內政外交中,被稱為瓦傑帕伊「首席謀士」的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兼首席秘書巴拉傑什·米什拉扮演了重要角色。與朝野兩黨關係都好,退休後重返印度政壇米什拉的父親德瓦卡·米什拉是國大黨元老之一,是前總理英迪拉·甘地的支持者,當年國大黨鬧分裂時曾堅決站在甘地一邊。由於父親的影響,米什拉至今與甘地家族關係融洽。
  • 大事年表:1911到1949,毛主席與蔣介石都在做什麼
    1912年毛主席:退出新軍,繼續學業。蔣介石:奉陳其美命令,暗殺革命元勳陶成章。1913年毛主席:進入湖南省立第四師範學校預科讀書。1914年-1917毛主席: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本科第八班學習。蔣介石:1914年擔任第一路司令官。1915年,參加籌劃「反袁」武裝起義。1916年,任東北軍參謀長。
  • 毛主席為什麼要派毛岸英去朝鮮?有傳言是為了鍍金?其實並不是
    作為毛主席的長子,毛岸英這一生算是過得比較坎坷的。童年的時候,就和弟弟目睹了母親楊開慧被捕入獄,後來楊開慧犧牲後,毛岸英與他弟弟被黨組織安排到了上海,結果1931年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被叛徒出賣,遭到了嚴重破壞,毛岸英從此就在上海灘顛沛流離,在燒餅鋪當過學徒,撿過破爛,還賣過報紙,推過人力車。在這當中,有個弟弟還因此失蹤,至今下落不明。
  • 1965年胡志明訪華,想和毛主席換拐杖,毛主席:不換,你的太漂亮了
    主席生活作風一向簡樸,他曾對一根竹拐杖愛不釋手,就連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主席要和毛主席換拐杖,他也沒有同意,而毛主席為什麼不換呢? 1965年,胡志明先生訪華,來到長沙拜見毛主席,兩人交談過後,心情舒暢地拄著拐杖一同散步。看著毛主席那根走到哪兒帶到哪兒的竹拐杖,胡志明先生突然詢問,能否用自己的這根拐杖來交換。
  • 「毛主席和我家住隔壁」
    馬國瑞老人講述往事1947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和毛主席來到靖邊縣天賜灣鎮天賜灣村,在村民王有餘家裡住了7天。年過七旬的天賜灣村村民馬國瑞,是村上當年見過毛主席的唯一健在者,在窯院裡,馬國瑞向記者介紹,這裡原本是村裡一馬姓人家的窯洞,窯主跟妻子一直在這兒居住,多年前均已去世。「當時我家和馬家是鄰居,毛主席和我家住隔壁。」馬國瑞說。「1947年時我只有7歲,但對當時的事情記得很清楚。
  • 毛主席說:何其芳,你的名字是一個問號
    毛主席的那句話,「對於其芳來說,幾乎成了他一生的讖語」一 你的名字是一個問號1948年除夕之夜,寒冷覆蓋著北方大地,位於河北省西柏坡的中共中央會議廳裡卻被火熱的情緒所充盈,中共黨政機關的工作人員聚集在這裡,等待新年的來臨。
  • 毛主席去世後,周福明向中央提出申請:我來為主席整理遺容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與世長辭,享年83歲。毛主席的逝世,讓全國人民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而長期在毛主席身邊工作的警衛及服務人員,他們的悲痛更是無以復加。因為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意味著失去了一位偉大領袖,更是失去了一位「親人」。
  • 曾有國外記者,問毛主席了個刁鑽問題,毛主席一句話讓她欽佩不已
    1946年,有一位名叫安娜·路易斯美國記者,來到我國的延安訪問毛主席。當時的美國已經獨立,並且迅猛發展,也是因為這樣,似乎他們已經忘卻了曾經被殖民的恥辱,趾高氣揚地來嘲笑正在奮鬥的中國。安娜在採訪毛主席的時候,問題極盡刁鑽,其中有一個最刁鑽的問題就是問毛主席對於蔣介石有何看法。這個問題,如果毛主席說蔣介石的好話,那麼別人難免覺得毛主席恭維蔣介石。反之,則會有人浮想聯翩認為毛主席心胸狹隘。
  • 志願軍180師大敗,毛主席急召3位軍長和王近山回京,親自談話問詢
    1951年5月的一個夜晚,在一個由廢棄坑道改造成的司令部指揮所裡,彭德懷眉頭緊鎖,聲音低沉地對洪學智說:「你趕快回來,180師出事了!」原來,60軍180師被聯合國軍堵在漢江南岸了。180師面對五倍於己的敵軍,依舊頑強戰鬥、拼命突圍,始終把任務放在第一位!
  • 見到毛主席 圓了雷鋒夢
    NEWS.SOHU.COM  2003年02月27日01:13  遼瀋晚報   1963年6月,《雷鋒》話劇進京。周恩來、陳毅、譚震林、薄一波、鄧子恢等在民族宮觀看了演出。周恩來鼓勵他們說劇本好、演得也好,希望他們能多為北京人民演幾場。當時張玉敏就想,如果毛主席也能來看一看多好!這時的張玉敏完全把自己當成了雷鋒。因為誰都知道,雷鋒的三個願望之一就是能見一見毛主席,雷鋒如果不走,就只差一個半月就能進京親眼見到毛主席了,其名額原本都已經定了的。
  • 毛主席一天生活標準只有二錢油、三錢鹽,但毛主席還說太多了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傳承的傳統美德。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優秀的政黨,因此,反腐倡廉也是我黨自誕生之日起就牢牢鑄就的一個光榮傳統,早在上世紀30年代,我黨就在毛主席的倡導和以身作則下,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節省運動」,成為我黨歷史上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 毛主席住過我們家
    原標題:毛主席住過我們家 8月15日上午,隨著中宣部「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主題採訪團,記者來到了甘南州迭部縣,沿著紅軍長徵的足跡,探訪他們留下的感人故事。 迭部縣是紅軍長徵進入甘肅的第一站,在這裡,中央召開了著名的俄界會議,取得了臘子口戰役的偉大勝利,打開了紅軍北上的唯一通道。
  • 她是毛主席的長女,自幼命運坎坷流落民間,一生未與毛主席見過面
    這是一種榮耀,同時這也是身為一個國家領導人的最大不幸。毛主席在國民革命時期,為了徹底的粉碎我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和激昂的鬥志,敵人殘忍地採用了斬草除根的手段,寧可錯殺,不可放過毛主席在當時,賀子珍女士冒著生命危險,歷經了千辛萬苦,終於為主席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嬰孩兒,新生嬰孩在為主席帶來了短暫的喜悅之後
  • 1976年:毛主席走了 那年整個中國「哭了」(圖)
    第3頁: 第4頁:  在雲南大學教師宿舍,俄語教師顏洪恩正準備洗臉的手僵住了,看著那曾經握過毛主席的大手的右手  這是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傳出後,發生在雲南的幾個場面。  1976年,對於新中國來說,無疑是黑色的一年。
  • 毛主席倡導發展農村廣播:讓全中國都能聽到我們的聲音
    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在百忙之中,仍抽出時間和精力繼續關心廣播事業。1949年6月,黨中央成立了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新中國成立後,改組為廣播事業局,並陸續建起了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首的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廣播電臺網,廣播事業全部實現國營。1950年5月8日,毛主席會見人民日報社等三家中央主要新聞單位負責人時指出:「報紙、廣播,都要重視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