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晨夕
1952年10月26日,毛主席第一次來濟南視察,他剛下榻酒店不久,就問許世友:「黃祖炎的墓在什麼地方?」
當時,許世友愣住了一下,隨後回答說:「祖炎同志葬在南郊的西裡山上。」
許世友說完後,發現主席的目光有些凝重,沒等他繼續發問,主席語氣哀傷地說:「我要去祖炎的墓地看望一眼,自1938年延安一別,如今有14年了,沒想到一別竟然成了永別,這次從北京出發時,我就打算看望一下祖炎同志的墓。」
毛主席說完這番話,表情有些憂傷,他雖然是偉人,但其實情感比一般人都要細膩,黃祖炎曾先後兩次擔任他的秘書,對於黃祖炎的遇害,主席心裡一直很難過。
次日上午,在許世友的陪同下,毛主席來到了黃祖炎的墓前。主席一言不發地望著墓碑,過了好一會,主席深深鞠一躬,隨後他用手輕輕地撫摸著墓碑上「黃祖炎」三個字,語氣哀傷地說:「祖炎,我來看你了。」
接著,兩行熱淚從主席的臉上緩緩劃下。良久,他深深地嘆了口氣,平復了一下自己的情緒,對許世友說:「祖炎是個好同志,為了革命他家有四位親人都犧牲了,他的犧牲是我黨我軍的一大損失啊!」
1908年,黃祖炎出生於江西省南康區的陶業工人家庭。
黃祖炎家境貧寒,為此他只讀了兩年私塾就輟學了。老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輟學後的黃祖炎,為了減輕父母的生活壓力,小小年紀就當上了陶工。
當上陶工後,雖然可以掙點生活費,但日復一日重複同樣的工作,讓黃祖炎深感痛苦,這種痛苦源於他對未來的迷茫,他時常問自己:「我這一輩子就這樣了嗎?重複祖輩的生活方式,為了一口飯,幹著繁重又沒出息的工作。」
但在那個年代,窮人家的孩子要想改變命運,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不過黃祖炎還是等來了機會。
1926年,在組織的領導下,黃祖炎的家鄉成立了陶冶工會,工會經常宣傳新進的革命思想思想,對工人們進行思想教育,在這個過程中,沒讀過什麼書的黃祖炎,明白了許多大道理,漸漸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黃祖炎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卻很上進,經常積極參加工會活動,因為做事勤快,為人誠懇,黃祖炎還成為了工會主幹。
當時,革命的浪潮席捲全國,無數的熱血青年,都開始投身到革命中,這些人中有普通農民、有工人,也有學生,大家目標一致,就是不惜一切代價,取得革命勝利。
不滿二十歲的黃祖炎,自然不滿足只在工會中工作,他也想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份子,於是在他人的介紹下,他加入了共產黨,由工會骨幹轉身變成了革命戰士。
參加革命後,黃祖炎能吃苦,更不怕犧牲,當危險降臨時,他非擔不退縮,還總是衝在最前面。
黃祖炎不但自己走上了革命道路,家中的三個弟弟在他的引領下也參加了革命,四兄弟先後走上了戰場,也做好了為了祖國拋頭顱、灑熱血的準備,如此偉大的舉動,令人佩服。
然而,黃祖炎四兄弟的選擇,卻連累到了父母。
兇殘的敵人,抓不到黃祖炎兄弟,就去他的家鄉,帶走了他的老父親,更殘忍的是,他們對這位樸實善良的父親殘忍至極,用盡了酷刑,最終父親被活活折磨死了。
四個兒子走了,丈夫也死了,黃祖炎的母親知道家鄉是待不下去了,萬般無奈下,她走上了逃亡的道路,因為缺衣少食,不久後這位可憐又偉大的母親,就死在了流亡的路上。
父母先後離世,讓黃祖炎悲痛不已,但他並不後悔自己的選擇,自古忠孝兩難全,為了革命,他註定不能盡孝,也註定對父母有所虧欠。
然而不幸的是,後來在反「圍剿」中,黃祖炎的二弟和三弟也先後犧牲了,原本幸福的六口之家,只剩下他和四弟兩個人了,如此悲慘的遭遇,讓人淚目。
接到噩耗後,黃祖炎和四弟心如刀割,兩個七尺男兒也落下了眼淚,不過家庭的悽慘經歷,並沒有打消兄弟二人參加革命的決心,他們不止要為親人報仇,更要為千千萬萬的百姓去報仇。
黃祖炎的革命道路,非常的坎坷,他也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有過許多驚心動魄的經歷,不過對於他而言,最難忘的經歷,當屬先後兩次擔任毛主席的秘書。
黃祖炎和毛主席相識於1929年,那年,為粉碎國民黨軍隊對井岡山根據地的封鎖圍攻,毛主席親率紅軍主力近4000人離開了井岡山,向贛南挺進。
此時,參加革命三年之久的黃祖炎,已經在贛南地區擔任要職,此次贛南會師,作為東道主的黃祖炎,見到仰慕已久的毛主席後,激動不已。
毛主席比黃祖炎年長15歲,二人相處中他既是領導,也是兄長,每次聽到毛主席講戰鬥經驗以及對中國革命的戰略思考,都讓黃祖炎受益匪淺。
贛南會師,和毛主席接觸和學習後,黃祖炎的軍事才能也得到了飛躍般的提升,在隨後的1930年和1931年兩次重要戰鬥中,黃祖炎運用毛主席的遊擊戰等經典戰術,先後打了幾次勝仗,他多次受到了組織上的表揚,並給予晉升一級的獎勵
1933年,戰功赫赫的黃祖炎,被提升為中央蘇區政府的秘書長,也是在這時,他開始擔任毛主席的秘書。
此時正值毛主席人生低谷期,黃祖炎不單是他的秘書,更是他人生困難時的朋友。
工作之餘,毛主席經常去找黃祖炎聊天,包括一些重大決定,毛主席也會找到黃祖炎,聽聽他的見解,可以說毛主席已經將他當成了推心置腹的革命戰友了。
黃祖炎工作非常細心,毛主席善於思考,他就一筆一划地幫助主席整理文稿,工作量非常大。
毛主席那個時期的許多著作和經典文章,都是黃祖炎精心整理出來的,披星戴月地工作是常有的事,但他毫無怨言,只要能為毛主席分擔解憂,黃祖炎就覺得很滿足。
除了工作,生活中黃祖炎對毛主席的照顧也非常周到。
長徵前,有一次毛主席忽然患重病,高燒、頭痛、嘔吐,但當地沒有任何醫療條件,情急之下,黃祖炎連夜趕了幾十裡路去請紅軍隊伍中最好的醫生,醫生趕到時,毛主席已經高燒40度, 醫生診斷主席患上了惡性瘧疾。
最後在醫生的治療和黃祖炎等人的照顧下,毛主席才恢復健康,看到毛主席精神抖擻的樣子,黃祖炎懸著的心才放下。
長徵結束後,黃祖炎也順利到達了延安,此時毛主席又想到了他,於是再次將黃祖炎調到自己身邊工作。
不過,,當時黃祖炎不止是毛主席的秘書,還兼顧其他工作,非常的忙碌。
有時候,黃祖炎太忙,毛主席就會主動找他聊天,據警衛員回憶,毛主席和黃祖炎幾乎到了無話不談的地步,他們聊工作、也聊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倆人在一起,絲毫不像領導和下屬,聊天氛圍非常輕鬆,就像兩個好友嘮家常一般。。
在延安那會,每年春節毛主席都會親自去黃祖炎的住處看望拜年,那會毛主席的地位和在江西時完全不同了,可是他依然沒有忘記這位秘書兼摯友。
足見毛主席和黃祖炎的革命友誼,多麼的深厚,而能得到毛主席的欣賞和信任,也可以證明黃祖炎是一個非常睿智、忠誠的革命黨人。
在黃祖炎的革命生涯中,他最難忘的經歷,就是先後兩次擔任毛主席秘書,這也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兩個階段。
1938年,抗戰爆發的第二年,黃祖炎要奔赴前線抗日,毛主席親自去送行。
那日,毛主席帶了4個警衛員,心情十分低落,都知道前線是最危險的地方,犧牲是常有的事,此次一別,何時再見,誰也無法預知。
毛主席紅著眼眶說:「不知道我們還能不能再見面。」
黃祖炎心裡也很難過,不過他還是堅定地說:「革命成功了,我們就見面了。」
毛主席則無限哀傷地說:「我們在延安剛過上安穩的日子,又該你去冒險了。」
毛主席的感情非常細膩,他捨不得這位推心置腹的戰友,更為他的安危擔憂,可是戰爭年代,有些付出和犧牲是不可避免的。
可誰也沒想到,這一別竟然真的成了永別。
抗戰歲月裡,黃祖炎一直在前線浴血奮戰,他心裡也惦念著,等勝利了和毛主席好好聚聚,但這個願望終未能實現。
雖然從1938年分開後,就未謀面,但在黃祖炎心裡,毛主席的地位是無人可取代的,作為他的心腹大將,黃祖炎無論何時,都謹記毛主席的教導,即便戰爭結束,他對自己的要求,依然很嚴格。
建國後,黃祖炎因戰功赫赫,被任命為山東軍區政治部副主任,職高權重,他從不允許自己有絲毫的鬆懈,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
雖然位高權重,但黃祖炎卻一直保持著低調、簡樸的生活作風,可謂是高風亮節。
因為他有胃病,有一次組織上專門批准給他100元的補助費,讓他買些營養品,沒想到黃祖炎竟然將錢退回去了,他說:「這錢還是用於新中國的建設吧。」
作為開國元老級人物,黃祖炎享受點額外補貼也是應該的,但他深知祖國剛成立,用錢地方多,他怎麼會拿這個錢呢。
對待工作,黃祖炎簡直可以用「拼命」來形容,有幾次因為過度勞累,他竟然吐血,最後不得不住院,但在病床上,他依然堅持批閱文件。
黃祖炎一直告訴自己,不能辜負黨、國家人民和毛主席對自己的期望,為了國家建設,他可以燃燒自己。
黃祖炎原本可以有更大的作為,遺憾的是,走過槍林彈雨的他,卻犧牲在太平歲月。
1951年3月18日,黃祖炎參加山東軍區文化座談會,在文藝演出過程中,他被混進來的敵特分子王聚民暗殺,終年43歲。
黃祖炎犧牲的噩耗傳到毛主席那裡後,毛主席十分震驚,更為失去一位愛將和摯友深感悲痛。
在黃祖炎犧牲一個月內,毛主席連續三次批示,這在黨史上是少見的,或者這和他們在戰爭年代,那段不同尋常的交往和合作有關。
黃祖炎去世後一年,毛主席在許世友的陪同下,來到了他的墓前,悼念這位故友,並在他的墓碑前,流下了滾燙的淚水。
毛主席親自來到黃祖炎墓前悼念,這樣的事情在主席的「革命」生涯中是極其罕見的,「建國」後更是僅此一例,足見黃祖炎的犧牲,對毛主席而言是多麼悲痛的一件事,也證明了兩個人之間,不同尋常的情誼。
黃祖炎犧牲後,留下了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在國家的栽培下,其長子黃新系空軍副政治委員,中將軍銜,如此優秀,也可以告慰父親在天之靈了。
黃祖炎的一生,為革命犧牲太多,先後有四位親人離去,堪稱滿門忠烈,而他自己,更是為共和國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
他一生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毛主席,最後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而他犧牲後,毛主席親往祭祀,這一生雖然可惜,但終究是無憾了。
(本文原創首發,抄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