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好朋友,他們同年,從小一起長大。兩家的家庭條件也大致相同。成年後,各自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可這兩人性格卻差異較大:A 在單位工作認真,從不揀輕怕重,加班加點,任勞任怨。同事都稱他「好人」!在家裡也是拖地、做飯、洗衣不等不靠!可就是生活日常,天天如此,他似乎一切都能照舊!衣服沒想著買新的,飯沒想著吃新鮮種類的,盈餘的錢就活期或定期銀行的……閒下來就刷手機,看電子書,瀏覽網頁……B 學校畢業後,先後做了基層服務、行政管理等工作。在家裡也很少做家務、洗衣 做飯 拖地總是不積極主動。也很少見他玩手機,他總喜歡坐在家裡想事情,走到外面去和人閒聊,蕩在街上東看西看。
10年後,A還是「濤聲依舊」,拿著工資,過著餓不死,吃不飽的日子。B卻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除了工資收入還有非工資收入,有著兩條腿走路:在零幾年的時候抓住了機遇,用拆借的方式買了幾處門面房,本錢早已賺回來,現在年淨收入6萬多。後幾年利用房租收入又在西部地區投資了住房,月租1-2000元,供養兒子上大學的生活,足矣。近年又開了一便利店,每日也有幾百的收入,日常開支的費用又有了。
朋友A,B的差異顯而易見了吧!這就是思想勤快和光行動勤快的日積月累的巨大差異!
無論做什麼事,動腦筋改進的人與漫不經心的人相比,時間一長兩者之間就會產生驚人的差距。以打掃衛生為例每天琢磨改進的人,說不定什麼時候就開啟了保潔公司,當起了老闆,承接大樓的保潔工作。而不動腦筋的人,只能永遠當清潔工,天天掃地!
世人眼中的懶是希望用最小的付出去獲得最大的回報,這何嘗不是智慧之舉!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不為不願意做的事付出的睿智!我們真正應該提防的不僅是這種表現為「懶」的「懶」,而是這種表現為「勤」的「懶」。《種樹郭橐駝傳》裡的「長人者」,以勤勉辛勞的無用功試圖來掩其在治理上的「懶」--不想辦法解決老百姓的真正需要。對下層人民「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這就是古語所說的「一將無能,累死三軍」,懶到對自己的思想之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這恐怕是「懶」的最大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