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花盡心思培養孩子,無非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人群中最亮的那顆星,在學校可以大受歡迎並贏得大家的喜愛。
可是有些孩子偏偏學習成績優異,可是性格卻表現得很怕生,不願意與別人交往,甚至一旦需要參加集體活動就選擇逃避,即使老師下達命令,也控制不了他們躲去廁所的命運。這其實是孩子內心的恐懼已經演變成一種社交恐懼。
案例:
朵朵就是這麼一個怕生的孩子,今年5歲的她,上幼兒園都2年了,可是在幼兒園裡還是那麼怕生。在學校有什麼問題,都不敢向老師提出,反而都是自己一個人去憋,即使是吃飯這種小事,有時候都不願意跟其他孩子同臺吃飯。
不過相比其他孩子,朵朵比較獨立,但是,幼兒園是一個群體生活的環境,不可能完全任由朵朵一個人獨來獨往的,這樣對孩子的成長也沒有好處,還可能會激發孩子的「社交恐懼症」。
其實,朵朵媽媽覺得很奇怪,面對熟悉的人,朵朵表現得很活潑的,為什麼面對陌生的人,就會表現得如此害怕呢?
關於社交恐懼症,其實未免是一種孩子內心的恐懼反映,可能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遇到過一些傷害,讓他們無法相信陌生人,才會導致這麼害怕。這個還是需要家長慢慢去了解孩子,才能夠真正幫助孩子解決這種內心缺陷。
孩子為什麼會變得恐懼跟別人交友?
1、缺乏與別人溝通交流的技巧
有些孩子他們在學習上表現能力很強,可是卻對於怎麼跟別人相處,他們卻是一竅不通。或者在跟別人交談的時候,已經讓別人覺得尷尬和難堪,這樣的情況反而讓孩子越來越抗拒社交。
其實孩子這種表現,與家長沒有做好社交技巧培養有關,家長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重視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通過語言來表達當下的想法。
2、從小缺乏父母一方的陪伴
在很多家庭都是爸爸賺錢養家,媽媽選擇在家打理家務活和教養孩子的任務,這樣的單向陪伴其實會造成孩子的一種孤僻性格,可能跟媽媽相處得比較多,造成跟爸爸之間的相處顯得彆扭不自在,也不懂得怎麼跟爸爸相處,慢慢地會形成一種社交能力的缺乏。
在平日的生活中,他們也會覺得只想獨處,不想參加集體活動,這種對社交的抗拒其實會影響孩子身心的發展。
當面對孩子的怕生,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去社交?
1、重點教育孩子怎麼跟別人進行交流
孩子不願意社交,除了自身的內向性格,還有一種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不會交流的技巧,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出去社交,比如自己跟朋友有飯局的時候可以帶上孩子,讓孩子在跟朋友之間的相處時,學習到父母的社交技巧,還可以鍛鍊他們與人交流的方法。
在孩子跟別人進行交流的時候,家長應該時刻關注著孩子的舉動,並在孩子感到尷尬的時候做出幫忙。
當孩子不懂得怎麼社交的時候,或者喜歡用哭鬧作為情緒的發洩方式,家長不妨陪孩子以讀繪本的形式來學習。作為孩子,肯定不喜歡聽父母講一些沉悶的大道理,利用繪本來教育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畢竟繪本故事的教育方式很有趣,相比那些長篇大論的文章,還是更讓孩子接受的。
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全套書一共是有10本地,專門去針對幼齡兒童情緒、社交、自我性格培養的童話書籍。
別看它好像只是在講童話故事,其實它的實用性非常強,全部故事都是以生活案例作為故事來講的,貼合現代孩子的教育基礎,十分推薦!
2、對孩子要懂得怎麼放手讓其自己成長
有時候孩子並不是那麼地依賴父母,可是對於父母來說孩子就應該陪在他們身邊,觀看到孩子的一舉一動父母才安心,這樣保護孩子的方式其實會阻礙孩子的社交。
家長應該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適當地放手讓孩子自己琢磨著成長,在離開家長的牽絆下或者孩子會更喜歡社交,懂得怎麼找到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總結:
當家長發現孩子突然出現怕生的情況,不要過分地焦慮,認為孩子是否內心存在心理問題,或者遭受到什麼打擊才會導致這樣的局面。家長應該從根本出發,先跟孩子進行深入了解,到底他們內心是否出現什麼疑惑,在找到原因之後再幫助孩子克服恐懼社交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