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後疫情時代,中國影視業如何重整旗鼓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幾乎所有行業都受到了影響,在焦慮中艱難前行。電影行業,更是遭受了幾乎停擺式的重創——影院關閉、影片堆積、拍攝停滯、資金緊縮、產業鏈熔斷等問題,嚴重影響著中國電影行業的疫後重建。在疫情陰影籠罩下的「至暗時刻」,中國電影能否度過「寒冬」、重整旗鼓,乘風破浪並再創輝煌?
至暗時刻,網際網路成為影視行業自救的曙光
多難興邦,生機往往與危機並存——新冠疫情雖然給電影產業帶來了重創,但也帶來了線上播放、雲傳播、「網際網路+電影、電視劇」等新模式。比如率先吃螃蟹的電影《囧媽》,雖然冒行業之「大不韙」,但成為了一個值得研究的產業案例:影片抓住了疫情期間受眾對娛樂內容的渴求心理,首開國內「免費線上首映」的方式,獨佔了先機,贏得了受眾的好感,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收益。
《囧媽》打破了現行電影公映窗口期與付費模式等業內規則,其違背市場契約、行業道德的行為,也引發了院線發行界的強烈不滿和公開抗議。暫不作行業評判和道德審判,這種「線上模式」和「分而治之」的宣發模式卻給「網際網路+時代」的電影產業發展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網絡大電影也呈現出振興之勢。據云合數據顯示,2020年1月至3月上線的160多部網絡電影中,超過20部分帳票房突破一千萬。另據公開數據資料統計,2020年上半年分帳票房破千萬的網絡電影達到30部,數量較2019年同期15部增加一倍;累計票房5.28億,較去年同期2.05億增長157.56%。
這也說明,疫後電影行業必將更加充分地擁抱網際網路。電影工作者亦應更積極地探索「線下+線上」新模式,方能有效推動電影業的疫後重振。
轉危為機,疫情為影視行業帶來的種種可能
疫後的電影產業想要逆勢自救和絕地反擊,除了緊密擁抱網際網路外,還要突破疫情帶來的重重阻礙,開闢出全新的發展道路。看似圍困影視人的新冠疫情,從另一個角度看,也為影視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新的可能性。
此次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心理、觀念等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疫後,應該致力於生產能夠滿足釋放、緩解心理壓抑的影視作品,讓受眾在超驗想像、遊戲娛樂化的身心活動中,得到心靈的撫慰和情緒的宣洩。
此外,考慮到疫後會面臨流動性資金有限、後續資金不足等經濟問題,影視行業應該將開發重點放在發行渠道多元、生產資金回籠迅速的「短平快」型影視作品上。中小成本、「中等工業美學」電影、網絡大電影、網劇等,都在優先考慮範圍之內。而對於院線大電影,可以考慮拓寬渠道,兼顧網絡發行。
受全球疫情影響,當前各國航線中斷、國際交流緊縮不暢。在這一形勢下,影視行業暫時不應考慮(或淡化)走向世界的遠大目標,建議擱置那些耗資巨大、風險甚高,須依託國際市場的大電影製作,而應將目光投向國內市場,以滿足內需為主要目標進行影視生產。
在後疫情時代,影視行業想要逆風翻盤,就要切準觀眾的心理需求,發展中小成本影視劇生產,尤其要大力發展網絡大電影和網劇,將目光鎖定國內市場,將疫情帶來的危機轉變為生機。
走過寒冬,哪些影視劇將迎來春天
當下,影視行業正在經歷有史以來最難捱的「寒冬」。在這樣的背景下,時代也提出了發展的新要求:影視行業想要在後疫情時代重整旗鼓,乃至乘風破浪,需要關注觀眾的審美習慣及需求的變化,以滿足受眾的「想像力消費」為發力點進行突圍。
「想像力消費」是指受眾(包括讀者、觀眾、用戶、玩家)對於超驗性的、虛擬性較強的,充滿想像力的作品進行藝術欣賞和文化消費。後疫情時代,觀眾對這種想像力消費無疑有著更大的需求。走過影視寒冬後,下述幾種形態或題材的影視劇或將迎來春天。
首先是影遊融合類影視劇——疫情期間,人們由於長期居家,遊戲便成為了重要的娛樂、消遣活動。遊戲化的審美特性,如遊戲化敘事、虛擬性場景,以及震撼的視聽,漫畫式的形象造型,還有對強刺激性、體驗感、互動性的追求等,影響並形構了受眾的審美習尚、審美心理與消費心理。受眾會更喜歡具有遊戲性美學特質的影遊融合類作品。
顯然,遊戲行業在疫情期間的高歌猛進為後疫情時代「影遊融合」類的影視創作提供了產業基礎、題材及IP轉化的強勁支撐。疫情過後,純遊戲IP改編電影,或在電影中融入遊戲元素、遊戲特質的影遊融合類電影將成為一大趨勢,有望成為中國電影恢復生命力的強勢助推。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影遊融合電影還將推動影視行業在技術、製作、工業、宣發、影院系統等層面的革新。
其次是災難題材或災難類型電影——每次災難過後,受眾都會對具有超現實美學特質與充滿想像力的電影產生更多的興趣,因為這樣的電影可以馳騁想像,慰藉心靈,讓觀眾在直面災難的巨大衝擊之後,又在想像、夢幻中超越災難。災難電影依託工業化技術營造視覺奇觀,充分滿足了受眾「想像力消費」需求。它使受眾代入到災難之中進行身份認同,在夢幻般的震驚中歷盡艱險、淨化情感。正是因為電影尤其是災難電影的這種心理慰籍功能,美國電影工業得以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時得到了迅猛發展,真正成為好萊塢「夢幻工廠」。
除此,還有玄幻、魔幻、幻想型影視劇——疫後的網絡電影領域,出現了《奇門遁甲》《倩女幽魂:人間情》等多部幻想類熱播作品,其中《倩女幽魂:人間情》(5月1日上映)上線10天單平臺(騰訊視頻)分帳票房便突破了3000萬,形成了網絡熱點。
這幾部電影,與近年來其他以妖仙狐媚傳說為題材的玄幻魔幻類電影一樣,是中國式幻想類電影的一個重要類型。此類電影,在人與「他者」即妖鬼蛇仙之情感關係的傳奇化書寫中,呼喚美好的人性、和情感。同時,在視覺奇觀表達、特效等方面強化玄幻色彩,以奇觀化的場景、炫奇瑰麗的服化道等,營造出一種有別於好萊塢魔幻、科幻大片的東方式幻想和奇詭。以此,來完成大眾對魔幻和超驗世界的想像力消費。
總體而言,無論是影遊融合電影、災難電影還是玄幻魔幻類電影,都可以在滿足後疫情時代受眾想像、超驗、夢幻、淨化、升華等心理需求的同時,充分滿足受眾體驗、互動、刺激、虛擬的審美需求。在影視業越過寒冬後,能為受眾帶來沉浸式體驗或超驗式夢幻的「想像力消費」類作品或將大批湧現。
後疫情時代,廣大觀眾審美心理發生了變化,「想像力消費」需求也已激增。影視行業應瞄準觀眾需求,大力發展影遊融合、幻想類、災難類電影,同時利用好網際網路紅利,不斷豐富中國電影的類型樣式、美學形態,擴展中國電影生態版圖。這樣,才能走出疫情陰影,創造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