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40年驗證哈佛75年幸福課,關注這3點3階段,比拼命努力更重要

2021-01-15 騰訊網

一、

對於天下父母來說,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講講故事。

1938年,哈佛大學開展了一項超過75年的人生發展研究,經過對2000多人的一生記錄,維蘭特教授得出一個有趣而深刻的結論:童年時有充足母愛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愛的男性,每年可多掙8.7萬美元, 童年「被珍視的」在70歲享受社會溫情的概率是那些「不被愛的」4倍之多,在事業上,童年時與母親的關係也會直接影響工作效率……

由此可見,溫暖的童年似乎對孩子的人生舉足輕重。

無獨有偶,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徹子在《小時候就在想的事》的扉頁上寫道:

小豆豆回眸當年

發現長大後的

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都源於

自己的童年

字裡行間更是再次印證了我們這種無意識重複的足跡。兒童是成年之父,它是我們人生的重要基石,在此,我無須列舉眾多名人的命運來佐證,因為我自己就是個典型案例。

我一直認為,我有一種愛的嚴重匱乏感,而這,左右了我的大部分選擇。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的: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而幸運的人一生都將被童年治癒,事實證明,我為此白白浪費了接近40年。

我出生於1978年的農曆八月十六,據說母親吃完月餅之後就生下了我,而我生命的前十七年,一點也不像十六的月亮,甚至可以說匱乏、孤寂,我是母親眼裡活得最不圓滿的孩子,性格敏感、叛逆、我行我素。

鄰居曾經描述過嬰兒時期的我,經常一臉鼻涕一身尿在地上爬,有時候抓到雞屎也往嘴裡塞……我想,我不僅缺少父母關照,還應該是那個物資匱乏年代的代表作品。

據說,那時爺爺奶奶分批管孫子,受父母重視的歸奶奶,而父母隨便的則丟給爺爺。爺爺不知怎麼帶孫子,又時常丟了我。

對於爺爺,我唯一留下的記憶是被背帶背著,吭哧吭哧地東走走西走走,爺爺沒有穿上衣,一條褲頭帶束著條大褲叉,一身汗津津的佝僂著背,任著我在背上使勁敞開喉嚨大哭……

小時候我喜歡哭,並對此有強烈記憶。大部分哭是滿含委屈不被肯定地哭,例如在家裡,和姐姐弟弟有衝突,奶奶通常會指責我不如姐姐和不讓弟弟;而在外面,親戚鄰居們會不厭其煩地嘲諷,基本邏輯是:你媽太牛,但你爸,簡直天下奇葩……此外,便是知道想母親後到處去找的哭,有時候在黑夜的田野裡找不到北害怕的哭,感受不到被愛看不到希望焦慮的哭……

這幾十年,過早離家的我既不像姐姐那樣和母親惺惺相惜,也不像弟弟那樣被重男輕女的家人圍著轉,我獨自在外面闖蕩,是個十足的城市遊牧民,我是一隻斷線的風箏,如果主動失聯,就隨時在世界消失的那種。

回想我的整個童年,溫馨有愛的家庭記憶很少。而且大多數停留在父親未下崗之前。跟隨過部隊走南闖北的父親時不時會帶著我們包餃子或包子,而這和母親難得閒下來的大年初一,和年少無知時放牛放鵝的記憶一樣,是難得的美好時光。

隨著父親1991年的下崗和意志消沉,母親需要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在家幾乎見不到母親的身影。

一年365天,從早到晚,母親70年如一日在土地上勞作。而城鎮化早已使村裡無地可種,她也要四處開荒,似乎一停下人生就沒有了指望。

忘我的種菜使母親在我們那一帶遠近聞名,只要一說起大名無不舉起大拇指,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她獨自撐起家業的悲苦。

如今,母親已不再依靠種菜來養活我們,但習慣已無法改變,這如同她的終生事業,包括我後面的養兒育女……這四十多年,母親似乎一直都在我的人生裡缺席。

其實,我應該為擁有勤勞而忘我的母親而驕傲,並對養活了我們的「事業」感激涕零,但事實上,我對這份「事業」恨之入骨,因為它完全剝奪了我的母親。

我心裡始終有一種難以承受的匱乏感,像一個精神留守兒童那樣,帶著孤獨至死的烙印遠走高飛,卻又如傷弓之鳥回到故地徘徊,終其一生難以抵達愛的彼岸。

大家都在一起,大家都在家裡」是我兒時的願望,也是成為母親後的我一直努力實現的方向。

我不是一個溫和有耐心的人,但作為服裝設計師,特立獨行我行我素卻最好不過,因此婚後兩年,我一直沒有做好要孩子的準備。

直到2008年去完香格裡拉,我莫名奇妙地懷孕了,那時我才真正開始思考母親的意義。

我們不能選擇父母,在心理學層面上,我也理應相信母親已經付出了最大努力。

我無法迴避內心真實可見的遺憾,希望帶給未來的孩子除了溫飽,更多的是沒有任何藉口的陪伴。

但是,作為一個現代女性,成為一個真心考慮孩子不離不棄的母親又談何容易?

首先,我辭去了月入過萬的工作,接下來又拒絕了年薪30萬的應聘邀請,緊接著熬過了不斷流產和住院的三年,直到第四年才真正成為母親。

作為毫無外援的我們來說,浩爸不能失去工作,但又為了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成長,我們不得不放棄了廣州和深圳的高薪工作,而這又間接導致了後面的破產……

雖然經濟上已一蹋糊塗,但值得慶幸的是,孩子沒有成為留守兒童,我們始終一家人完整地生活在一起,並從最近的5年起,我們作為「浩爸嫣媽」親子遊的陪伴方式,帶領和影響更多的家庭走進精彩的戶外……

陪伴孩子成長已使我獲益匪淺,我共享著他們成長帶來的喜悅和覺悟,慢慢改寫著不被愛的原始體驗,也漸漸滋生出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

而這些被認定的人生至暗時刻,在孩子內心,原來也散發出別樣的光芒。

浩嫣兄妹倆至今回味的農村生活,是我們榮歸故裡破產後的第三年,那是春天的某個黑夜,我們倉促搬離自己的大房子,撤退到城中村。

臨時落腳的農民房是個握手樓,因為正門被擋無法對流,到夏天時才知道悶熱難忍,於是,我們全家人只好都擠進有空調的唯一一個房間。

原本的木床根本睡不下4個人,於是在地上鋪了兩張瑜珈墊,4人2組分頭睡,而浩嫣似乎樂壞了,除了吵著我每天和他們講我小時候放鵝放鴨放牛的一切趣事,還在那小小的空間裡面,騎在我和浩爸身上遊戲打鬧……

住在農民房的那一年,浩嫣失去了以前的玩伴,於是無聊時,兄妹倆經常到附近的野草叢裡設捕鳥機關,到我開荒的菜園子裡抓小蟲子,或者天沒亮就跑到樓頂上看鳥學鳥叫,到不遠處的河湧裡釣甲魚……

除了想念以前的玩伴之外,浩嫣對現實處境毫不在乎,而這次流離失所,更成為了一段難忘時光。

這些和我們在旅途上經歷的許多事情一樣,陪伴孩子走過的每一段路,浩嫣或許終身都不會忘記。

如果愛我,就多陪陪我。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末,發展心理學家哈洛的獼猴實驗,就已證明:愛源於接觸,而不是食物

哈洛為了探尋獼猴的「愛」到底源於什麼,為與生母隔離的猴寶寶設計了兩個類似獼猴的「代理母親」。

第一個為小獼猴提供奶水,用鋼絲做成,第二個則在鋼絲架之外蒙上了一層軟布,為小獼猴提供溫暖和懷抱。

實驗發現,小獼猴除了在飢餓時才會靠近第一個代理母親,其餘大部分時間都與第二個代理母親一起度過。

而反對哈洛結論的心理學家華生,主張只提供食物,不與父母接觸也可以活得很好,並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論證,最後三個孩子在成年後均患上抑鬱症:大兒子自殺,二女兒自殺未遂,小兒子長期居無定所,窮困潦倒。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人們情緒上的最後失控?

繼哈洛之後,著名兒科醫生和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在依戀和自控力的關係上有了更深入研究。溫尼科特認為「從來沒有嬰兒這回事」,也就是說,當你看到嬰兒的時候,一定會同時看到照顧他的母親,嬰兒的第一環境是母親,如果環境不夠好,尤其是生命之初,就有可能導致心理失衡,繼而對嬰兒的人格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而現代更多的心理研究和資料證明:從嬰兒出生起,母親的存在就是一件天大的事情。溫尼科特把母親的氣味、聲音 、手法、語言、習慣等,統稱為「環境母親」,這對孩子形成一個包裹,而呆在這個穩定環境裡,孩子就會變得自信和平靜。

因此,孩子的自控力取決於在孩子的嬰兒期有什麼人在他身邊,和什麼人以什麼方式陪著他一起,包括陪伴和陪伴的方式和質量,以下,我把影響孩子自控力的因素整理為三點:

(一)母親的「恆定性」。

事實上,一個不穩定的母親,也比母親不在孩子的身邊要好得多。即便是一個變化多端的母親,對孩子來說,它都是一個穩定的存在。

所以,不管在什麼情況下, 作為母親去照顧孩子,比任何人來照顧都強,母親是孩子的第一環境。

(二)父親的存在

父親陪孩子玩不同類型的遊戲和探索,會拓寬孩子的心理邊界。

一個沒有經歷過危險的孩子, 他可能根本就不知道危險的邊界,所以他一做事情就可能是一件極危險的事。

同樣,一個沒有父親陪伴探索的孩子,他對事情的畏縮,探索的機會自然不多。

所以,探索邊界的寬窄也影響著孩子的自控力,如果這個邊界比較大,以後他就不容易失控。

打個比方,一個經常旅遊和出門遊戲的孩子,見慣不怪它就不容易害怕。反之,稍微出趟遠門,他可能就東張西望戰戰兢兢。

(三)分離反應

弗洛伊德把人類所有的焦慮歸結在「分離」二字 ,早期孩子的分離,比如斷奶,或經常頻繁地送給不同的人撫養,如今天爺爺奶奶, 明天外公外婆,那麼孩子經常性體驗到找不到媽媽。等到這個孩子長大後,碰到任何一個分離,他都可能耐受不了,甚至會死。

所以,分離反應是很多孩子有嚴重失控的來源。

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儘可能保持母親的恆定性,至少也要少出差,多陪孩子,這個陪伴的重要時間段是:

1、 上幼兒園 、三四歲之前。

2、 七歲、在上小學之前。

3、 十三歲、上初中之前 。

這三個照顧階段,父母親都應該在,並且母親起碼是穩定的,作為一個「恆定」的存在。在陪伴質量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再有父親作為第三方的加入, 那麼這個孩子的表現就會比較自信,而他也願意去接觸人、去探索世界,這個孩子的內心就不容易失控。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孩子對於挫折已有所準備,抗挫折能力更強,而有能力管理好情緒的孩子,也不可能不幸福。

每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希望你能站在未來看現在,再次衡量溫暖童年對於孩子的意義。

在孩子拒絕上學、拒絕溝通、憤怒、自殺、崩潰……諸如此類的問題困擾之前,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無疑才是最大的幸福。

對於天下父母來說,能和家人在一起相視而笑,在我看來,才是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情。

「行走中的浩爸嫣媽」:專注戶外親子遊、戶外活動組織、兒童行為觀察、自然觀察及寫作、心遊定製。

嫣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語文老師。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研究了75年的幸福課: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哈佛大學研究了75年的幸福課: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作者:36氪領讀 發布時間:
  •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什麼樣的人活得最幸福?
    哈佛成人發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關成年人生活研究中歷時最長的。75 年間,我們追蹤了 724 位男性。年復一年,我們詢問他們的工作、家庭生活、健康狀況,當然我們在詢問過程中並不知道他們的人生將會怎樣。這樣的研究極為稀少。幾乎所有類似的研究都在 10 年內流產了,原因可能是失訪率太高,或者沒有足夠的經費支撐,或者研究者興趣點轉移或去世以後沒有其他人接手。
  • 哈佛大學追蹤724個年輕人75年:這件事,才是決定人生幸福的關鍵
    在演講中,他介紹了哈佛大學一個長達75年的「格蘭特研究」,他們以兩組人員為對象:第一組:當年哈佛大學本科生中的 268 名高材生。研究人員跟蹤記錄了這 724 位男性,從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在 76 年的時間裡,這些年輕人長大成人,進入到社會各個階層。
  • 41歲的胡杏兒懷三胎:他人對我的嘲諷,拼命和幸福是我最好的反擊
    點擊"關注",我用一支筆,寫盡這世間溫情冷暖!#胡杏兒懷三胎#01不得不說,胡杏兒實在是太拼了!聖誕節這天,胡杏兒在個人微博上向大家宣布了一喜訊,她說自己懷三胎了:「我來自一個有兩個姐姐的家庭,從小就體會到三妹妹的好處,一直覺得如果能有3個孩子會是一件特別美好特別幸福的事情。2020年的聖誕節告訴大家,願望成真了。」
  • 女人年過50歲,營造幸福婚姻要記住這3點,最後一點很重要
    女人年過50歲,從緊張的工作中脫身而出回歸家庭,重心從兩者兼顧華麗轉身。此後的生活中,除了家庭就是老公。回首和老公一起走過的歲月,也許有過艱難,有過坎坷,但肯定更多的是幸福和甜蜜。「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相信這是每一對夫妻的共同誓言。相親相愛、舉案齊眉,也是每一對夫妻心中的願望。時光匆匆,餘生不多。
  • 哈佛秘籍:課前預習,追根究底,探尋真相,學習得心應手
    哈佛學霸:千萬不要忘記課前預習,追根究底,探尋真相,學習得心應手課前預習是指在一節新課程開始之前的知識準備。也許有些學生會覺得很困惑,想不明白:既然我已經進行了學期前預習和章節預習,為什麼還要進行課前預習?其實這個道理很好理解,學期前預習和章節預習的著眼點都是知識的宏觀結構和網絡,而課前預習的目標則是接下來要學習的具體知識點,是一種細緻、深入的預習過程。
  •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一生中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抓住機會就能成才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中心,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表人才出人頭地,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家庭的希望,只要孩子過得好過得幸福,父母們就滿足了。不過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特別是孩子的童年階段,科學的教育對著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一些父母在懷孕階段就開始做早教了,但其實這些並不理想。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孩子的教育有什麼訣竅?
  • 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其實是這樣!
    通過這篇文章,我希望給所有關注「哈佛凌晨四點半圖書館」的國人一個可信、完整和正式些的答案。  就當我坐在哈佛最大的懷德納圖書館(也是世界藏書量第一的大學圖書館)寫這篇文章時,還有同學在微博上發私信詢問:Leo,我就想知道,凌晨四點半的哈佛圖書館是不是真的永遠燈火通明啊?
  • 拼命努力,還是沒能拿到滿意offer?不懂這3點,才會徒勞無功
    其實,那些拿到offer的同學很多還不如她優秀,更沒有她用心。這也漸漸成了晚晚的心結,她堅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換來不錯的offer,可惜一個月後晚晚依然還處於待業中。這讓我想到了孔子的求職經歷。兩千多年前,孔子領著一群弟子滿世界找伯樂,他自信滿滿地打著廣告:「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 李連杰57歲生日,3個重要女人一起出現了
    日前,「功夫皇帝」李連杰罕見曬照,慶祝自己又老一歲:正式邁入57歲的人生新階段!信仰佛教,同時也信仰太極禪的他,這次生日也過得禪意無比。李連杰在這次57歲生日當天一共曬出5張照片,第一張便是一張極有意思的近照:他腳踏拖鞋,在地板上盤腿打坐,雙手像是在鼓掌,但更像是在祈禱,因為他後面發言了。
  •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狗一樣地學 紳士一樣地玩
    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攻克這一數學難關,但結果並不如願。1903年,在紐約的數學學會上,一位叫做科爾的科學家通過令人信服的運算論證,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  人們在驚詫和讚許之餘,向科爾問道:「您論證這個課題一共花了多少時間?」科爾回答:「3年內的全部星期天。」  同樣,加拿大醫學教育家奧斯勒也是利用業餘時間作出成就的典範。
  • 走過75年的聯合國,有哪些「第一次」?
    今年,是聯合國成立75周年。習近平將應邀以視頻方式出席聯合國成立75周年系列高級別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31946年1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第一次會議在倫敦召開,會議通過了安理會議事規則。41946年1月24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一個決議,主要關注點為「和平使用原子能和消除原子能武器及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 63年和75年的屬兔人,你們的運勢都在這了
    其實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會有自己不同的運氣。有時候運氣一來,只要你抓住機會,就可能一下子運氣沖天,成功與失敗或者只在一線之差,而成為人上人,或者土豪大亨,或許就是經過那麼一小階段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事情。1963年生出生於63年的屬兔人,財運其實還是不錯的,一生中基本沒有什麼要為錢財煩惱的時候,因為屬兔人善於社交,朋友遍地都是,所以在錢財方面總是能有好機會賺錢或是有貴人幫忙,重點是屬兔人到中年的時候一般都會開始獲取大量的錢財。1975年生75年出生的屬兔人,近幾年很少有好事降臨在他們身邊。
  • 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牢記這3點,成為更好的自己
    努力是我們一生都在做的事情,努力生活讓我們變得勞累,但是並沒有放棄。我知道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還是需要自己的努力,小編看過一本書叫《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努力奔跑》,從裡面整理了3點建議,希望能夠給懵懂的青少年一些啟發!1、如果不努力,你的人生就是單行道生活是我們自己的,努力就是我們要對生活做出的態度。所以我們要有目標,有追求。
  • 今日現貨黃金價格走勢分析(2020年3月3日)
    儘管對疫情在全球的不斷擴散繼續支撐金價,但對央行降息的預期激發更冒險的情緒,在經歷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差的一周後,美股周一大幅反彈,巿場憧憬美聯儲採取減息手段支撐經濟。截止收盤,道指收盤暴漲1293.96點,或5.09%,報26703.32點;納指漲384.80點,或4.49%,報8952.16點;標普500指數漲136.01點,或4.60%,報3090.23點。
  • 小學語文成績,女生比男生好的原因,具備這3點,你也能當課代表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確實女生擔任課代表的情況比較多。是不是一般都是女生比男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要強呢?作為語文老師我想說,從語言能力的發展規律上看,女生在小學低年級段,確實比男生要超前一些。
  • 哈佛心理學家: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5%由智商決定,更重要的是……
    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家肖恩·阿克爾(Shawn Achor)在一次TED演講中給出了答案和啟示。肖恩·阿克爾認為,絕大部分人對「成功」和「快樂」之間的關係理解錯了。並不是只有成功,才能帶來快樂。因為當人們獲得了一定的成功時,往往只會一時欣喜,接著又會開始追求下一個階段的目標,不斷自我施壓,結果還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他認為,人們不應將快樂視為成功的結果。
  •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然而,在1990年的時候,很多人只知道智商,認為高智商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對情商可以說一無所知。直到1995年《情商》一書的暢銷,才把"情商"帶到了世界各地,促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人成功的要素到底是什麼。那麼,什麼是情商?為什麼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如何影響我們行為的呢?這些問題也正是《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
  •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的智商的高低,取決於出生時的「幾斤幾兩」
    很多父母將孩子的性別和體重看的同等重要,甚至更關注孩子的體重。一些發育良好的嬰兒,出生時體重能達到8斤,也有一些先天發育不良的嬰兒,體重只有3斤左右。親戚朋友在詢問孩子狀況時,也總是避免不了體重這個話題,由此可見體重的重要性。寶寶出生時的體重不僅代表了在媽媽肚子裡的發育程度,同時,在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孩子的智商。你家的孩子在出生時到底多重呢?
  • 2019年9月開學第一課主題是什麼?(附歷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
    歷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  2018《開學第一課》主題:創造向未來  2018年《開學第一課》以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實踐探索為背景,以「創造向未來」為主題,在「創造精神」指引下,探討夢想的崛起、探索的力量、奮鬥的重要和未來的美好,引領廣大中小學生感悟科學創造的魅力和重要意義,鼓勵中小學生積極培養動手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