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研究了75年的幸福課: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2020-11-29 芥末堆

哈佛大學研究了75年的幸福課: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作者:36氪領讀 發布時間:

哈佛大學研究了75年的幸福課: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

作者:36氪領讀 發布時間:

圖片來源:Unsplash

內容簡介

如果讓20年後的你給現在的你提建議,你認為會是什麼? 在我們的人生中是什麼讓我們保持健康和幸福?

我們總是被灌輸:要好好工作、要加倍努力、要獲得更多成就,只有這樣才能有好日子過,才能開心快樂幸福。然而真是這樣嗎?與在未來懊悔人生相比,我們更需要知道的是:決定我們未來幸福與否的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1938年,哈佛大學開展了一項哈佛史上時間最長的人生發展研究,跟蹤記錄了268名哈佛畢業生和456名貧困家庭的男孩,後來研究又引入了史丹福大學教授劉易斯·特曼對1500名學生的研究記錄,其中有672名女性。

在《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這本書中,經過對這2000多人的一生記錄的研究和總結,維蘭特教授得出了許多看似有趣實則會深深影響人的一生的結論,比如,童年時有充足母愛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愛的男性每年多掙8.7萬美元;在事業上,童年時與母親的關係會影響男性工作效率;影響離婚率最重要的因素是酗酒,但離婚並不像多數人想像的那樣對人生有害,等等。

這個漫長的、幾乎貫穿人的一生的研究,對我們的人生的每個階段進行了總結,解答了那些會影響我們人生幸福和健康的因素是否真的很重要。我們在看到眾多人生故事的同時,也更明白活在當下的意義。

站在未來看現在,人生雖不可重來,但我們可以看到參考答案。

作者簡介

喬治·維蘭特,哈佛大學教授,醫學博士,心理分析學家,精神病學家,成人發展研究的先驅之一,主持哈佛成人發展研究課題達35年。

著作包括《快樂活到老》(Aging Well)、《酗酒的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Alcoholism revisited),以及成人發展研究領域的經典《怎樣適應生活:保持心理健康》(Adaptation to Life)。

書籍摘錄

哈佛持續76年跟蹤700人一生:什麼樣的人活得更幸福?

我們越來越痴迷於社交網絡,可以不斷地為陌生人點讚,與一塊冰冷的屏幕日夜不離,和140字的段子交流內心,卻未曾努力打開我們的心扉,和真正那些需要我們也被我們需要的人,來一場坦誠相對的談心…

事要從1938年說起,那一年,時任哈佛大學衛生系主任的阿列·博克(ArlieBock)教授覺得,整個研究界都在關心,人為什麼生病、失敗、潦倒,卻沒有人仔細研究一下,人如何才能健康、成功、幸福?於是,博克提出了一項,雄心勃勃的研究計劃:追蹤一批人從青少年到人生終結,關注他們的高低轉折,記錄他們的狀態境遇,即時記錄、滴水不漏。最終將他們的一生轉化為一個答案:什麼樣的人,最可能獲得人生的幸福?

這個計劃選定的追蹤對象,全部是當時哈佛大學的精英本科生,博克認為他們有很強的自制力對他們進行跟蹤分析,一定能全面找到促使這群優秀年輕人,獲得人生幸福的各種心理和生理素質。

帶著良好的願望,他組織了一支橫跨各領域的科研團隊,成員來自醫學,生理學,人類學、心理學、精神醫學和社會工作,甚至包括赫赫有名的阿道夫·邁耶。

基於醫學記錄、學業成績和哈佛的推薦,研究團隊選取了268名學生,作為實驗對象。這些年輕人在當時堪稱完美:他們是美國最好的大學裡的學生,體格健壯,心理健康,學業優良。

和格蘭特研究項目並駕齊驅的,還有一個名為「格魯克研究」的項目。這個項目由哈佛大學教授、波蘭裔美國犯罪學家謝爾頓格魯克主持,研究對象包括456名,出生于波士頓附近貧困家庭的年輕人。他們大部分住在廉租公寓裡,有的家庭甚至連熱水也沒有,受教育程度不高,父母也沒什麼文化。 

最終,兩個項目合併,這724名男性被全面追蹤分析,組成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研究之一,TheGrant&GlueckStudy。至今為止,這個項目,已經持續了70多個年頭。相關負責人更替到了第四代。

每2年,這批人都會接到調查問卷,他們需要回答自己身體是否健康,精神是否正常,婚姻質量如何,事業成功失敗,退休後是否幸福。研究者根據他們交還的問卷給他們分級,E是情形最糟,A是情形最好。

每隔5年,會有專業的醫師,評估他們的身心健康指標。每隔5-10年,研究者還會親自拜訪,通過面談採訪,更深入地了解,他們目前的親密關係、事業收入、人生滿意度,以及他們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是否適應良好。 

這724名男性可謂是,「史上被研究得最透徹的一群小白鼠 」,他們經歷了二戰、經濟蕭條、經濟復甦、金融海嘯…他們結婚、離婚、升職、當選、失敗、東山再起、一蹶不振…有人順利退休安度晚年,有人自毀健康早早夭亡。 

這裡面包括形形色色的人,也記錄形形色色的人生。其中有不知名的商販走卒,也有後來成為民權運動家的領袖,甚至還有國會議員,和一名總統,那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甘迺迪。

現如今,這群人裡面,還有許多人健在,已是90多歲高齡,項目能持續如此之久,連哈佛自己都深感意外。70年間,相關負責人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將追訪的資料整理成書籍,作出一些概括性的結論。最近一本,便是2012年的,《Triumphs of Experience》。

那麼,七十多年來,幾十萬頁的訪談資料和醫療記錄,最終給了人們怎樣的啟發呢?究竟什麼樣的人,最終能夠比別人活得更有幸福感?2015年,項目第四代主管,哈佛醫學院教授Robert Waldinger,在TED上介紹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是社會名望嗎?是財富的擁有程度嗎?還是獲得世俗社會眼裡,所謂的巨大成功?不,幸福和它們沒有直接關係,經過70年的研究分析和觀點提煉,哈佛大學告訴我們:只有好的社會關係,才能讓我們幸福、開心。

無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精英也好,還是從貧民窟走出來的人也罷,不管你是風光萬丈,還是碌碌無為,最終決定內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我們與周圍人之間的關係。而好的社會關係,總的來說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孤獨寂寞是有害健康的。那些跟家庭成員更親近的人、更愛與朋友鄰居交往的人,會比那些不善交際離群索居的人,更快樂、更健康、更長壽。那些「被孤立」的人,等他們人到中年時,健康狀況下降更快,大腦功能下降得更快,也沒那麼長壽。

其次,關係的質量比數量重要。有多少朋友、是否結婚,這都不是最關鍵的決定元素。最讓人感到受傷和不幸的,是人生中的齟齬、爭吵和冷戰。互相傷害、沒有愛情的婚姻,帶來的危害會比離婚更加致命。

參與者中,一對最幸福的夫妻說,在他們80多歲時哪怕身體出現各種毛病,他們依舊覺得日子很幸福,可以互相依賴。而那些婚姻不快樂的人,哪怕有一點不適,壞情緒就會把身體的痛苦無限放大。朋友之間亦是如此,不要追求數量的多少,該看兩人是否趣味相投。

再者,好的人際關係,可以保護我們的大腦。如果在80多歲時,婚姻生活還溫暖和睦,對另一半依然信任有加,知道對方在關鍵時刻能指望得上,那麼記憶力都不容易衰退。反過來,那些無法信任另一半的人,身體很快就會走下坡路。當然,幸福的婚姻並不意味著從不拌嘴。有些夫妻,八九十歲了,還天天鬥嘴,但只要他們堅信,在關鍵時刻能依賴對方,那這些爭吵頂多只是生活的調味劑。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結論,可以為我們帶來啟發:當智力達到一定水平之後,一個人金錢上的成功主要取決於他與他人的關係水平;一個擁有「溫暖人際關係」的人,在人生的收入頂峰(一般是55到60歲期間)比平均水平的人每年多賺14萬美元;

智力水平在110-115之間的人與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沒有明顯差別;兒童時代受到良好母愛關懷的人,平均比沒有母親關懷的人,每年多賺87000美元;孩提時代和母親關係差的人,年老後更有可能換上老年痴呆症;在職業生涯的後期,一個人兒童時代和母親的關係,與他們的工作效率正相關;童年受到父愛關懷的人,成年後的焦慮較少。

既然和睦的人際關係,對我們人生的幸福,有著如此巨大的促進作用,為什麼我們偏偏就做不到呢?我們時常會因為有口無心的話,陷入失去理智的爭吵……

我們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時間,去記恨、憤怒乃至嫉妒他人。我們從瑣碎到不能再瑣碎的小事上,不斷壯大我們的負能量和怨恨,為了不值一提的事互相指責。而這些寶貴的時間,我們本該可以拿來陪伴家人,與朋友遠行,與戀人看一場電影……

我們越來越痴迷於社交網絡,可以不斷地為陌生人點讚,與一塊冰冷的屏幕日夜不離,和140字的段子交流內心,卻未曾努力打開我們的心扉,和真正那些需要我們也被我們需要的人,來一場坦誠相對的談心……

對於陌生人,我們保持友好,可對於最親近的人,我們反而用盡了猙獰與惡劣。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基於信賴與愛,對方終會原諒我們。而我們卻嚴重地忽略了,自己的言語之失,冷漠以待和長期疏遠,最終會讓每一份原本可以和睦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糟糕,直至徹底喪失人與人之間的溫情。

而往往,我們自負,走捷徑,寧願花巨大的精力在工作上,以功利的目的去結交各路人群,卻不肯花更多的時間,用在維護和經營一段,「毫無用處」的人際關係上,並以為很多事仍在我們的控制之中,全然未曾察覺到我們早已失去了什麼。

李安在電影《飲食男女》中,借父親之口說道:「一家人,即便是各過各的日子,但只有家人之間心底的那份顧忌,才讓一個家有家的意義。」推而論之,愛情、友情,莫過如此,短短的「顧忌」二字,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又有多少人是全心全意做到了?

在TED演講的最後,Robert教授說,在研究的一開始,不管貧窮或富有,年輕人都十分堅信,名望、財富和成就,是他們過上好日子的保證。而當他們蒼蒼老去,回顧自己的一生,他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100多年前,馬克·吐溫回首自己的人生,寫下這樣一段話,那是對我們最好的啟示:「時光荏苒,生命短暫,別將時間浪費在爭吵、道歉、傷心和責備上。用時間去愛吧,哪怕只有一瞬間,也不要辜負。」

本文轉自36氪。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36氪;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36氪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哈佛大學75年研究成果:什麼樣的人活得最幸福?
    研究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實際上以一種更積極的方式在保存我們的記憶。我想起一張廣告上說的:「任何時候開始擁有幸福的童年,都不算晚。」但要是我們能夠觀察整個人生呢?要是我們能從人們青少年時期一直追蹤到老年,去觀察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能夠幫助人們保持幸福、健康的東西呢?我們已經做到了。哈佛成人發展研究可能是目前有關成年人生活研究中歷時最長的。
  • 我用40年驗證哈佛75年幸福課,關注這3點3階段,比拼命努力更重要
    一、 對於天下父母來說,那些比拼命努力更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1938年,哈佛大學開展了一項超過75年的人生發展研究,經過對2000多人的一生記錄,維蘭特教授得出一個有趣而深刻的結論:童年時有充足母愛的男性比童年缺乏母愛的男性,每年可多掙8.7萬美元, 童年「被珍視的」在70歲享受社會溫情的概率是那些「不被愛的」4倍之多,在事業上,童年時與母親的關係也會直接影響工作效率……
  • 哈佛大學追蹤724個年輕人75年:這件事,才是決定人生幸福的關鍵
    01最近看了哈佛大學羅伯特·瓦爾丁格教授的TED演講。在演講中,他介紹了哈佛大學一個長達75年的「格蘭特研究」,他們以兩組人員為對象:第一組:當年哈佛大學本科生中的 268 名高材生。研究人員跟蹤記錄了這 724 位男性,從少年到老年的人生。在 76 年的時間裡,這些年輕人長大成人,進入到社會各個階層。
  • 哈佛大學新研究:寶寶出生時「幾斤幾兩」,意味著嬰兒智商的高低
    另外,體重也是孩子身體發育的重要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智商。所以,寶寶出生後,很多媽媽在知道寶寶性別之前,首先要知道寶寶的體重。寶寶的體重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從寶寶出生的體重中,我們可以知道寶寶發育的狀況如何,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得知寶寶的智力水平。哈佛研究發現,嬰兒出生時「幾斤兩斤」,意味著嬰兒智商的高低!
  •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然而,在1990年的時候,很多人只知道智商,認為高智商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對情商可以說一無所知。直到1995年《情商》一書的暢銷,才把"情商"帶到了世界各地,促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人成功的要素到底是什麼。那麼,什麼是情商?為什麼說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是如何影響我們行為的呢?這些問題也正是《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
  • 哈佛大學研究:出生季節影響孩子智商,這兩個季節出生的娃更聰明
    「少生優生,幸福一生」已經不再是一句簡單的標語。 它成為了現代青年夫妻生育的基本要求。 年輕的父母更強調孩子的質量,讓下一代「青出於藍」就要從備孕抓起。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小的時候,大多具備這4個特徵
    隨著時代的變遷,現在的家長們不僅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更希望孩子將來能夠成為成功人士,因此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支出也一直是居高不下,就連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支出都高達26%。
  • 哈佛大學研究:成功人士,在小的時候,往往有這3個優點
    美國哈佛大學的最新研究也表明,一個在童年有諸多經歷的人,更容易養成一些能在日後走向成功的優良性格。研究發現,這些孩子存在著不同的動機:其中一類具有非常強的統籌思維。他們能把各種事情之間的因果關係認識得非常到位,他們明白只有完成手邊不愛的事,才能完全安心地去享受自己愛做的事。另一類孩子則認為這些事情意味著某種挑戰,他們非常渴望通過接受這些挑戰,並找到特別方便的途徑來解決問題,以顯得自己很「厲害」。
  • 哈佛心理學家: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5%由智商決定,更重要的是……
    可是,為什麼那麼多在大眾看來已經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頂尖大學的天之驕子、風光無限的名人明星、大權在握的高官,還有身家過億的富豪……他們仍然不快樂?甚至罹患精神心理障礙?哈佛大學的積極心理學家肖恩·阿克爾(Shawn Achor)在一次TED演講中給出了答案和啟示。肖恩·阿克爾認為,絕大部分人對「成功」和「快樂」之間的關係理解錯了。
  •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成功人士小的時候,大多具備這個4特徵
    哈佛大學通過對10000名24-45歲的成年人進行追蹤調查,並對其父母進行了採訪,結果發現這些人中薪資高於國家平均薪資30%以上的人,有85%的人都上過大學,並且追溯到他們小的時候,還能發現,他們身上大多具備這4個特徵。
  • 哈佛大學:7年調查近萬名兒童,發現這兩個季節出生的孩子更聰明
    現階段智力發育緩慢的兒童約佔年總體參檢兒童的2%。編 輯:柔山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漂亮、成績好、未來發展好,並且希望孩子的情商性格、為人處世也十分的出色。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出生季節的問題,難道說出生季節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育?哈佛大學研究:2個季節出生的孩子更聰明。
  • 力壓哈佛大學的神秘大學,低調行事,但又充滿學術氛圍
    可能在很多小夥伴們的想像當中,哈佛大學或許是世界上第一的大學了,畢竟在眾多人的心目當中,哈佛大學的名氣是十分之大的,是遠遠的超越了清華北大的。只不過這一所殿堂級的大學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但在此前美國就發布了最新的關於美國大學的排行,而在新公布的排行榜當中的哈佛,居然不是在第一的寶座,而是由一直低調普通行事的普林斯頓大學所超越從而登頂了寶座,那麼你們知道在這其中驚人的反轉是什麼?或許普林斯頓在很多方面它的排名是比不上哈佛的,畢竟從硬實力,從軟實力上來說,普林斯頓大學與哈佛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的。
  • 98年女孩太優秀,顏值高家庭好能力強,考上比哈佛還難錄取的大學
    她顏值高成績好,考上比哈佛還難錄取的大學,這樣的女神太難得!在為數不多廣受好評的青春片裡,《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拔得頭籌。電影中的女主角沈佳宜既有著讓人羨慕的顏值,又有著讓人讚嘆的學習成績,是大多數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女神般的存在。而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名字雖與沈佳宜只有一字之差,但她卻比沈佳宜更漂亮更優秀!
  •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狗一樣地學 紳士一樣地玩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聞名於世的約翰霍普金斯學院的創始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被英國國王冊封為爵士的威廉·奧斯勒在年輕時,也曾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讀書時看到了一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句話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邊清楚的事。」
  • 哈佛大學:寶寶智商受出生季節影響,出生在秋冬季節的娃更聰慧
    案例老公的一個好朋友,今天33歲了,結婚已經4年多了,兩個人剛結婚不久,雙方父母就開始催生了,覺得早點要孩子,自己還能幫忙帶帶什麼的。他們原計劃要個狗寶寶,但是聽說生豬寶寶更好,於是更改了計劃,後來她們在聽一次講座的時候,得知有兩個季節出生的娃更聰慧,更是積極備孕,如願生下了可心的豬寶寶。
  • 哈佛研究發現:寶寶出生時「幾斤幾兩」,暗示了孩子智商高低
    體重如此重要,不僅是因為它代表了嬰兒身體發育的重要指標,也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嬰兒的智力。體重越接近「這個數」的寶寶,大腦越聰明發表於《英國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跟蹤調查了3900名嬰兒。發現嬰兒出生越重,嬰兒智商越高。然而,當哈佛大學以「新生兒體重與智力之間的關係」為主題進行研究時,對體重數據的調查更加清晰。
  • 奮鬥之路:從西交利物浦大學,到被哈佛大學錄取,她的故事精彩!
    大二那年,從同學那裡聽說,學姐張晴獲哈佛大學錄取。同學說,「學姐好厲害啊,要不咱們也努力一把?」許清如當時的反應是:「想什麼呢,做這個夢?」「雖然我這麼回答,但也許就在心裡種下了那顆種子。我一步步去嘗試,水到渠成,拿到了哈佛錄取。」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就讀的四年間,許清如遇到過很多「厲害」的學長、同學甚至學弟學妹。
  • 哈佛大學研究稱桌上放鏡子可緩解疲勞
    美國哈佛大學一項研究指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照鏡子可以培養人的自信心,辦公桌上放面鏡子,當工作中出現困難或者心情不好時照一照,可以有效減輕心理壓力和煩躁情緒。你可不要小看照鏡子這個動作,當你非常牴觸做一件事的時候,這個小動作就能給你帶來信心。
  • 哈佛大學發現:孩子一生中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抓住機會就能成才
    孩子是每個家庭的中心,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一表人才出人頭地,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家庭的希望,只要孩子過得好過得幸福,父母們就滿足了。不過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特別是孩子的童年階段,科學的教育對著孩子的成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一些父母在懷孕階段就開始做早教了,但其實這些並不理想。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孩子的教育有什麼訣竅?
  • 75歲奶奶堅持5年終於大學畢業 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
    75歲奶奶堅持5年終於大學畢業 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時間:2020-11-08 01:09   來源:日報編輯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最好的榜樣!75歲奶奶堅持5年終於大學畢業 你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