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妃是光緒最愛的妃子,卻因惹怒慈禧,先是褫(chi)衣廷杖,再被打入冷宮,最後在八國聯軍入城時,被崔玉貴投入井下、溺水而亡。她參與賣官的事被揭發時,為什麼不主動認錯,求慈禧寬容,她有機會改變最後的結局嗎?
長在廣州,思想開明
理解一個成年人處事方式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他小時候的生活環境。珍妃的父親是戶部右侍郎長敘,而她和瑾妃自幼與喜歡結交文人墨客的伯父長善生活在廣州,五口通商後的廣州,與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接觸很多,廣州洋人多,思想也比內地開放很多,長善喜歡結交文人雅士、先進思想分子,無形之中也影響著珍妃姐妹的思想。除了長善外,還有一個人對珍妃的影響也很大,他就是文廷式,他的思想偏向西方,是維新運動的積極倡導人,他曾擔任珍妃的教書先生,這種西式思想也感染了珍妃姐妹。
珍妃的童年在開放的城市、和思想先進伯父、性格開朗的堂兄一起度過,一直生活到10歲才返回北京。1889年,13歲的珍妃與姐姐一同被選入宮中,封為珍嬪。
初入宮中,挑戰太監惡勢力
珍妃入宮時,年僅13歲,正是天真爛漫的時候,她心直口快說話如同孩子一般,與慈禧平日所見的那些低眉順眼、大氣都不敢出的女子完全不同,而且她做事麻利、性格直爽而又聰明伶俐,還博覽經書、擅長吟誦、能書善畫,下得一手好棋,慈禧對她由憐生愛,竟拿她當女兒看待,經常召她到自己面前解悶,珍妃因而成了太后面前的小紅人。
珍妃深得宮中權力人物慈禧的歡心,而她並沒有學會做應聲蟲,有皇帝與太后撐腰後,珍妃仍是保持著她心直口快的性格,再加上年輕並沒有城府,往往會做出一些令宮中大吃一驚的舉動來,圖一時痛快。
清末時,一些太監由於受到慈禧的寵愛,而飛揚跋扈、有恃無恐,四處勒索。最後發展到敢於向皇帝和妃子伸手,光緒每天都向慈禧請安,做事小心謹慎,唯恐惹慈禧不高興,太監們摸準了光緒這一害怕心裡,每次光緒來請安時,總要向他討要銀子,如果不交,太監們就會想壞主意為難光緒,對於這群貪得無厭的太監,光緒也只能忍著。
而珍妃對於這群太監的態度截然不同,她天不怕地不怕,不願受太監們的宰割。一天,她去向慈禧請安,守門的太監毫不客氣地攔住珍妃索要紅包,珍妃頓時氣不打一處來,大聲說道:「珍主,今天沒有銀子了。說著,徑直進入了慈禧宮內,她再也不想壓抑心中的怒火了,一股腦地向慈禧揭發了此事,言辭激烈,絲毫不掩飾,最後好說:」孩兒想請老祖宗明鑑,整治這些閹人,整肅宮中綱紀。
珍妃不知道,太監的這些行為都是慈禧默認允許的,太監們願意給她當耳目,而她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可以了。而珍妃當眾將此事揭露出來,聽慣了奉承話的慈禧哪裡受得了這種質問,只得安慰道:「孩子 ,你別跟他們這些奴才生氣,氣壞了,不值得。慈禧到底是老謀深算,幾句話就把珍妃打發了。珍妃涉世不深,自然相信慈禧,也不再鬧了。
受寵因性格,被打也因性格
珍妃到底是孩子性格,她不懂深宮中的險惡,也不懂皇家說話留心的生存之道,所以儘管有光緒撐腰,但當她犯錯時,她那直爽的性格對她而言,那就是殺掉自己的利器。
這樣的珍妃很容易招人喜歡,也很容易樹敵,一個人說話做事,如果都憑性格,是很難成長的。珍妃性格張揚、直爽,沒有心機。當她參與賣官的事情,被揭發出來時,也到了她命運的轉折點。對於賣官一事,慈禧雖然憤怒,並沒有對珍妃下狠心,只是將她降為嬪,並處以杖刑,此事到此也就結束了。
然而年輕氣盛的珍妃,哪裡懂得時勢,她雖然知道自己有錯,但卻不認錯,她認為自己是在模仿慈禧,為什麼老佛爺可以幹政,自己就不可以賣官嗎?面對這樣的疑慮,她直言不諱地說出來了,這是當眾和老佛爺叫板啊,一個犯罪妃嬪,竟敢如此頂撞自己,必須重懲。於是慈禧下令對珍妃實施「褫衣廷杖」。一個皇帝的寵妃,一個年輕少婦,被脫掉褲子在大庭廣眾下打屁股,這不僅僅是一種刑罰,更是一種侮辱。
若珍妃懂得審時度勢,知錯就改,等待她的或許只是一次降級,一次肉體上的懲罰,斷不至於上升到精神的侮辱,成為清宮史上唯一一個遭受「褫衣廷杖」的人。但從珍妃的性格,以及入宮後的表現來看,她就是一個不會認輸、也不懂收斂的人,所以她很難改變她的命運。
參考資料:《國聞備乘》
《清稗類鈔》
當年推珍妃投井的大太監崔玉貴,後來怎麼樣了?
珍妃被慈禧扒下旗袍杖責,並非因為她賣官,而是她說錯了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