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人生雖短短的幾十載,卻並不平坦。走一條充滿荊棘的道路,我們需要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堅持下去。就像八十多年前的「長徵精神」一樣,只要堅持不懈,勝利總會在前方等著我們。
可以說,「長徵精神」影響了一代代中國人,而紅軍戰士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事跡,更在歷史中留下了燦爛的印記。前有堵截,後有追擊,危機四伏的形勢下,紅軍戰士頑強地跨過了二萬五千裡的艱難險阻,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終於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大家都知道,紅軍之所以踏上萬裡長徵之路,是因為當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國民政府為了擺脫包圍而進行的戰略轉移。
紅軍反圍剿失敗,被迫踏上長徵道路的原因,則與兩個關鍵人物指揮失誤分不開,一個是博古,一個是李德。在這些人中,李德是一位來自蘇聯的德國人,是共產國際派到中國的軍事顧問。兩人不了解紅軍的實際情況,一意孤行,造成了長徵的困境。幸好遵義會議取消了二人的軍事指揮權,使中央紅軍得以健康發展。李德是唯一一位完成了長徵的西方人,1939年回蘇聯任職,此後再也沒有回過中國。值得注意的是,當他回到蘇聯時,他在中國留下了兩個妻子和一個兒子,這兩個兒子後來如何了?
剛到中國時,中國的共產黨對他的國際軍事顧問表示了應有的尊敬。該機構專門為他配備了守衛和廚師,確保了在物資短缺時,牛奶、肉、蛋、禽、魚等營養食品的優先供應。不過,剛開始來中國的李德給人的印象並不好。因為李德出生於西方國家,對男女關係的觀念過於開放,這給中國當時的共產主義戰士造成了很多困擾。李德曾見過一位相貌英俊的女團幹部,便毫不猶豫地向這位女團幹部示愛,並用德語直言不諱地說:「你長得真漂亮,我很喜歡你。」而且這時,女團幹部的丈夫在一旁,他早年曾留學德國,自然精通德語。所以他立刻對李德大聲地說:「先生,請您自重,這是我的妻子。」
說完他就帶著妻子向屋內走去,只見門開了,聲音很大,只剩下灰撲撲的李德和眾多武士面面相覷。這件事一傳十傳百,很快在紅軍中流傳開來,於是博古決定給李德找個中國妻子,他把這件事交給了婦委主任李堅貞。李堅貞將心儀的女子想了又想,最後決定將同鄉蕭月華介紹給李德。一開始蕭月華並不同意,畢竟二人來自不同的國家,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甚至連基本的溝通都做不到。第二,李德比自己大十歲,是個老外。終於,前一段時間李德的「求愛」事件傳開了,很多人認為李德不可靠。
李堅貞見蕭月華不同意,只能說這是組織交給她的任務,革命大於生活,最後蕭月華無奈也只好與李德結婚。夫妻倆婚後生活並不幸福,由於兩人性格、思想、生活習慣完全不同,經常因瑣事發生爭吵甚至爭吵。在長徵途中,蕭月華懷著身孕,到陝北時生了一個男孩,李德給兒子取名為布蕭德華,蕭月華覺得名字太繞嘴,又給兒子起了一個小名叫「寧」。此後不久,蕭月華進入延安抗大學習,李德因聚少離多而經常爭吵。無可奈何,1937年兩人正式離婚,寧寧跟隨母親蕭月華,李德每月付給母子600元的撫養費。
抗戰勝利後,蕭月華曾任湖南交通廳廳長,1960年代又調回部隊。一九六一年蕭月華被授予大校軍銜,一九八二年國家把她的待遇提高到副軍級。一年後,蕭月華在廣州病逝,終年72歲,她的孩子寧寧已不再有相關的記錄。蕭月華和李德離婚後,與歌劇演員李麗蓮相識。他常在延安參加文藝演出,李德被美麗大方的形象深深吸引。一九三八年,兩人經組織批准正式結婚。當李德回到蘇聯述職時,他原本打算帶李麗蓮一起回國,可李麗蓮因為沒有護照籤證,所以沒能去莫斯科。
李麗蓮從此留在了中國。戰敗後,李麗蓮與劇作家歐陽山尊在上海結婚。自建國以來,李麗蓮一直擔任婦聯外聯部副部長,為統一戰線和婦幼事業做出了一定貢獻。李麗蓮於1965年4月死於北京,享年5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