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王傑居官清廉、剛正不阿,尤其在與奸貪之臣和珅的鬥爭中展現出剛直勇毅。據《清史稿》記載,一次,和珅為了討好王傑,在議政後拉著他的手開玩笑地說:「狀元宰相的手果然好。」王傑說:「這手只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什麼好處?」隻言片語間,盡顯方正之氣。
方是一個象形字,甲骨文中就已出現,《說文解字》說:「方,並船也。像兩舟總頭形」,許慎認為方的本義是並行的兩舟,泛指並列、並行。方的一個引申義是正直、端方,用來形容人的品格,《說文解字注》中說:「方,又引申之為方正」,《康熙字典》中亦有:「方,大也,正也。」
正是一個指事字,字形上面的橫線符號表示方向、目標,下面的止是趾的本字,可見,從造字之初正被賦予的含義是:向這個方位或目標不偏不斜地走去。《說文解字》說:「正,是也」,本義為平正、平直,後來從用來形容事物平正、不偏斜引申為形容人正直正派,品行端正。
方正一詞最早出現,是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管子》,其中「形勢解」一篇說道:「人主身行方正……行發於身而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復行也。」這裡的方正就是用來形容人性格剛直、正道直行,自此之後,方正一詞便成為一種固定用法。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方正,翻開古代典籍,闡述方正重要性的論述比比皆是。《論語》中「政者,正也」和「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均表明了為政者自身行為方正的重要性,對於什麼是政治,孔子更是用一個「正」字概括。《孟子》中亦有「正己而物正」的說法,意謂自身方正,所行之事就能正直。方正自漢文帝時起還成為了古代制科之一,以舉子德行是否端方剛正作為取士的主要標準,如唐代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
唐代柳宗元曾說,「守正為心,疾惡不懼」,此語意在告誡為官者,面對誘惑和挑戰要保持守正定力,如此方能不為利害所動、不為私心所俘,從而做到正道直行,用鐵肩擔起道義。被譽為「陳青天」的北宋名臣陳希亮正直敢言,不畏權貴,即使是面對皇權,也從容泰然,絕不折節屈從。在其調任京官期間,外戚沈元吉依仗皇親貴胄的身份,橫行汴京,驕縱不法。陳希亮一到任便緝拿沈元吉歸案,沈元吉聞陳希亮威名、睹其威嚴,堂審間受驚氣絕身亡。沈家控告陳希亮,皇上詔命御史追究所有辦案官員之罪,陳希亮獨攬罪責,因此被治罪免官。然而在重新被朝廷起用後,陳希亮依舊秉公辦案,不徇私情,保持了自身的一腔正氣和對權力、法律的敬畏之心。
知古鑑今,以史為鑑。廣大黨員幹部要不斷強化抵禦各種風險和外界誘惑的能力,做到面對誘惑不心動,堅守底線不觸碰,更要在工作中恪守正道、弘揚正氣,始終保持共產黨人應有的浩然正氣與高尚品格。
【來源:廉潔長春】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