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學 • 四川行(8)丨東坡湖水綠如藍

2021-01-10 澎湃新聞

編者按:2020年11月10-14日,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辦,中國環境報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走進四川省眉山市。作家們行走詩意山水,感受生態文化,體悟綠色發展,聚焦攻堅一線,結合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打贏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創作主題,用熱烈而深切的情懷和靈動細膩的筆觸,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鮮活故事。生態環境部政務新媒體將陸續刊載採風活動優秀作品,以饗讀者!

東坡湖水綠如藍

賀小晴

我是跟隨「大地文心」生態文學採風團去眉山時走近這段故事的。時光推移,事件的細節已有些模糊,事件的參與者多已從原來的崗位調離,但事實依在,東坡湖以她沉靜而美麗的身影訴說著一切。

東坡湖位於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故鄉眉山市區內,從東北到西南,呈不規則U字型,繞過整個市區,是極為難得的城市內湖。取名東坡湖,傳達著眉山人民對蘇東坡的敬仰與紀念。

眼前的東坡湖,湖面碧水如鏡,可以看見湖底遊絲般的水草,也可以看見倒映著的淡藍的天、細碎的雲,就連一隻懶洋洋的水鳥起飛又落下,也能帶出一條清晰的弧線。微風吹過,水面波光粼粼,宛如一塊巨大的翡翠在聚光燈下閃爍。水確實清得讓人驚訝。陪同我的本地朋友說,如果從天上航拍,水底的各種水草,高高低低,層次異常分明,簡直就是個水底森林。

還有水生動物,魚。東坡湖裡的花鰱、白鰱,大的有幾十斤重。鯉魚,草魚,鰱魚,鱸魚,鱅魚,鴨嘴鱘,錦鯉……多得不計其數。

還有水鳥,白鷺、大雁……

還有小型野生動物,野鴨、野雞、野兔、斑鳩……

東坡湖,簡直就是個水的王國。

湖岸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以東坡湖為核心的東坡城市溼地公園,如今是眉山人民最驕傲的去處。有了她,眉山城好比一個巨大的小區,她就是這座城市的中庭花園,眉山人下班了,休假了,空閒了,都來這裡散步、健身、閒坐、看湖、發呆……1993年出生的黃晶鑫,是溼地公園的解說員,她跟我說起當初應聘時的經歷:以前她在銀行上班,下班後喜歡逛街。逛街分「葷逛」「素逛」。「葷逛」就是上街去,見東西就買,「素逛」就是只逛不買。她素逛的地點就是東坡湖。只因喜歡這兒的自然環境。有次她看見崗亭上貼著招聘啟事,立馬就去報名,「世間最幸福的事之一不就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嗎?」

如今,東坡湖是城市之眼,東坡湖是城市的「綠肺」,是眉山人的臉面,是眉山的城市名片。

然而,東坡湖也有不堪回首的過去。

眉山市民肖先生告訴我,上世紀八十年代,東坡湖水很清,還有渡船,上遊也沒有這麼多汙染源。他們在湖邊遊泳、抓魚蝦、打水漂……漸漸地,水開始變黑變臭,從湖邊走過,得加快腳步。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大發展,企業大規模擴張,各種汙水廢水從城市的四面八方湧入這裡——東坡湖成為承汙納垢的最便捷的「容器」。

最嚴重時,到了啥程度?

「水面發黑,水質發臭,是那種奇臭,一到天熱,還冒泡,像沼澤地裡的那種泡沫。打上來的魚,臭味深入到了魚肉裡,沒有人敢吃。」市民吳先生告訴我。

沒有人再敢親近東坡湖。在眉山市中心靜靜躺著的她,傷痕累累,滿面汙垢,成了眉山人心中隱隱的痛。

排水清淤

要想東坡湖變美,必須清淤,這是眉山人的共識。然而,清淤談何容易。

要將東坡湖的水排乾。東坡湖全域大約有450萬立方米的水;東坡湖上遊太和鎮境內,有七條支渠,晝夜都在排水;三月的眉山,春雨說來就來;東坡湖水位低,岷江常年有地下水滲至湖內……眾多的進水渠道,要將東坡湖的水排乾,幾乎不可能。

早在2011年,東坡湖就進行過一次清淤。時任城管辦主任的龔勇是當時的項目負責人。回憶起那次清淤,他記憶猶新:「當時都沒有經驗,只想著,要把東坡湖清理乾淨。我們想了很多種方案,最終決定用清淤船作業。先在上遊修了3個大的沉澱水池,再用一隻前端帶著絞刀的船,將水裡的淤泥攪起來,再抽到上面的沉澱池,一層層地沉澱,經過3次沉澱後,再把清水放回湖裡。我們用這種局部的緩慢的方式,達到清潔湖水的效果。」

龔勇說,當時清除的淤泥,那種髒和臭,普通的大貨車不能拉,只能用專門改裝過的油罐樣封閉式大車運輸。整個清淤工程進行了三個多月,基本達到了水質不臭。

然而當時,上遊的控源工作尚未開展,城市的管網整改尚未完成,汙染還在繼續,水質無法保證。此外,沉積在老河床下面的淤泥,有幾十年上百年,有的深達一兩米。這場轟轟烈烈的清淤工作沒有達成最初的設想。

2013年3月,史無前例的東坡湖清淤工程正式啟動。東坡湖上遊岷江與湖體連結處,首先架起了十幾臺抽水機。這一次,難度再大,也必須迎難而上。

東坡湖治理工程指揮部的項目負責人之一萬廷建說:「我們明白這是場硬仗,採用了三大舉措。一是切斷來自東波湖上遊的七條支渠的排水。二是在湖內挖掘縱橫交錯的導流溝,把水引至導流溝,流去下遊,再開動十幾部抽水機同時排水。三是在下遊,東坡湖以外兩公裡緊接岷江的河道,進行疏浚,讓水的流速加快……」

據說,當時的東坡湖清淤現場,每天都有幾百部挖掘機同時工作,十幾臺抽水機同時抽水,幾百輛大貨車排成長龍,來回運輸,成百上千人同時作業,更有成千上萬隻眼睛在湖岸觀看。

對此,萬廷建感慨萬千:清淤作業不同於修房造屋,也不同於修路造橋,這些工程作業時都是用圍欄擋住的,這個是露天作業,將近6公裡的湖岸全是人,每天有幾千上萬雙眼睛盯著,哪個地方清淤不到位,哪裡沒有清到,馬上就有人投訴。所以整個清淤工程不敢有絲毫懈怠。而且工期非常緊,必須趕在六月雨季到來之前全面完工。我們全班人馬,24小時連軸作業,生怕雨水到來,雨一來,哪怕幾十毫米,整個現場就完了,全部淹完……

七條支渠

如果將東坡湖治理工程比做一場戰役,清淤現場是前線,控源截汙是後方。前線是戰場,後方也是戰場。

東坡湖排水清淤,整個工期兩個月。兩個月裡,要切斷排往東坡湖的所有來水,位於上遊太和鎮境內的七條支渠就成為關鍵和要害。

那七條支渠,上遊連接岷江,下遊直通東坡湖。沿途經過太和鎮和大石橋辦事處兩個鄉鎮,承擔著沿途農戶的灌溉用水,也收納著沿途排出的所有汙水廢水。

太和鎮內,光是養殖戶就有268家。還有工業企業、農戶的生活用水等等。

要長時間截斷水流,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多種方案拿出來,權衡之後,最終決定,在太和鎮內方圓三四公裡的範圍內,建22個提灌點。

一截一截控制,有水就把它提起來,抽進岷江,絕不能流入東坡湖。

很快,每個提灌點建起了板房,工作人員住在房裡,24小時值守。

控水期間正是春季,矛盾又來了。春灌要用水,必須保證,絕不能影響生產。可下遊在清淤,水絕不能排去東坡湖。

怎麼辦?所有的壓力都壓在這七條支渠上,都壓在這些控水人員肩頭。

鄉幹部和提灌點的工作人員,挨家挨戶打招呼:水可以放,但不能放多了,只能慢慢放。放多了就流下去,進了東坡湖。

提灌點再統籌掌控,逐節放水,稍微放多了點,趕緊用機器提上去。

四月栽秧扒田,五月放秧水,六月七月,雨季又來了。

雨季來時,東坡湖排水清淤工程已經結束,可七條支渠仍然不能放水。

道理很簡單,七條支渠的水,收納了沿途所有養殖戶的汙水糞水、工業企業的廢水髒水,居民的生活用水……清淤後的東坡湖,斷不能再被汙染。

水得繼續控制,得等到汙染源清理殆盡,得等到截汙管道整改完成、新的截汙幹管建成使用……

這七條支渠,22個提灌點,還得繼續堅守下去。

守護七條支渠,就是守護東坡湖。東坡湖是所有眉山人保護的對象,東坡湖,再也經不起任何傷害。

暴雨季節,情勢更加嚴峻。七條支渠的水,如七匹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各提灌點只能加大提水力度,24小時全負荷作業,保護東坡湖,保障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就這樣,管控七條支渠的任務,一直持續了兩年多。

來到眉山採訪時,那些曾經堅守在這七條支渠旁的身影已經模糊。好不容易,我找到了太和鎮城管辦的負責人鄒衛東,他是當初管控七條支渠的親歷者,說到當初,他的話語質樸又簡單:沒有別的辦法,工作基本上沒有時間概念,早上出門,守在溝渠邊上。晚上做資料。半夜三四點,電話一響就走。根本就沒有休息日的概念。

控源截汙

控源一詞,顧名思義,控制源頭汙染。源頭在哪,在太和鎮。控源的關鍵,仍是太和鎮。

太和境內,有大中小養殖戶268家。東坡湖治理工程啟動之前,這兩百多家養殖戶的排汙方法,就是隨便排,汙水廢水糞便生活用水……都排去七條支渠,再洋洋灑灑,流入東坡湖。

控源的方法,先按規模分類,再按標準改造,沒條件改造的,只能要求關閉。

鄒衛東也是控源工作的親歷者。說到那段經歷,他的語氣裡至今還帶著無奈:「上了規模的養殖戶還好,有實力,也有一定的規則意識。難的是那些中小養殖戶。改造排汙設施得花錢,花錢就有意見。矛盾層出不窮。只能一家家走,一戶戶做工作。」

「還有各部門各單位的協調配合。不知道開了多少會,協調了多少矛盾糾紛,最終都會在儘量考慮養殖戶利益的前提下,找到損失最小的解決方案。」

「工業企業的排汙整改同樣艱難。一些養殖戶,大白天不排汙,晚上排。巡查工作一刻也不能放鬆。」

眉山市政工程建設處負責人彭榮寧從專業的角度,將控源稱為管理措施,而將截汙稱為工程措施。工程的重點在於管道建設,然而,真正的難度,卻在於前期對管網的摸排與整改。

市政設施管理處處長何平,是參與管網摸排的幹部之一。他說摸排的目的,就是要達到汙水管子接汙水管子,雨水管子接雨水管子。摸排的範圍,是整個市區,包括新城區老城區,東坡湖沿岸的所有餐飲服務業。以前確實有錯接混接的,管道建設時,施工不嚴謹。但更多的,則是戶主混淆使用或者隨意改變用途所致。

何平舉例向我說明:比如說,一些商鋪原來的用途不是開餐館茶樓的,就沒有計劃汙水管網,但業主改變了用途,就只能把雨水管當汙水管用,這類情況,必須改正。再比如業主陽臺上的出水口,是接入雨水管道,而他裝修時,把陽臺封了,改成了廚房,雨水口就成了汙水口。廚房屬於生活用水,應該接入汙水管道,引入汙水處理廠,而雨水則可以直接引入東坡湖。

這麼細緻瑣碎的工作,怎麼深入?怎麼完成?何平說,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一步步走,一步一步,用腳去量。

「有時候,人還沒到,老遠看見你來了,先罵開了。敲門不讓進。但罵也得去,敲不開門就不斷敲。見不到人就再去。嘴皮子都磨破了,就是為讓老百姓搞清楚治理好東坡湖的重要性。」何平說。

負責工程建設的彭榮寧告訴我,兩年多的時間裡,摸排整改、糾正管道的錯接混接共計271個點,同時,又新修了一條從西向東的截汙幹管。如今的眉山城區,雨汙管道實現了分流,雨水進入東坡湖,上遊及城區的汙水則全部收入截汙幹管,繞過東坡湖,引入汙水處理廠。

生態浮島與禁漁

眉山市民及眾多外地遊客對東坡湖水下植物的印象很深:水草豐茂,呈直立狀,搖曳多姿,錯落有致,全然一個水下森林。卻完全不知它們是怎麼培植起來的。

眉山市公園管理科長張洪榮向我說起東坡湖培植水下植物、提升水質的許多細節——東坡湖裡的水要全部抽出去,然後消毒,淤泥要存起來,石頭要撿乾淨,然後才開始栽植物。栽了植物以後,要慢慢地灌水,大概要兩三個星期,等水穩定後再增加水量。於一米左右的水深,要控制水的深度,還要選合適的季節。最好是在四五月份到七八月份施工,因為水下植物,有光合作用生根比較快。而冬天不適宜施工……

圍繞東坡湖的水體保護,眉山的生態環境建設者們做了大量創新工作,如將東坡湖從一個靜止的水體,變成緩慢活動的水體。具體方法是從岷江河開閘,在東坡湖與岷江的連接處,建立一個補水系統,以每秒5立方米的流量,對東坡湖進行補水。大約20天,東坡湖內的水就可煥然一新。

此外,從布局上,東坡湖呈不規則的U字型。湖東沿岸為軟質體,西岸外延是道路,為保證行路安全,必須使用硬質擋牆,擋牆與湖水的交接處,就形成了死水,變髒發臭。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眉山市住建局副局長張旭冬說:我們在硬質擋牆沿線,建起1000多米的生態浮島。何為生態浮島?

即用一個塑料器具,裡面栽上植物,浮在水面上,既可以淨化水體,又增加了觀賞性。

「生態浮島建起來後,還有一個好處,有些偷偷來釣魚的人,拉魚竿時,會掛在浮島上,釣不起來,把禁漁的問題順帶解決了。」眉山市政設施管理處處長何平說。

東坡湖全域禁漁。原因是現在市面上的餌料,多由化學成分製成,扔進湖裡,對水質的汙染非常嚴重。但總有一些人,偷偷地進入湖區釣魚。為此公園管理處成立了專門的禁漁隊,24小時輪班值勤。

禁漁隊長張建學是退伍軍人,當了八年的偵察兵。他說禁漁隊員與釣魚者,好比「貓和老鼠」:你剛在這裡看見他,讓他走了,你一轉身,他又在原地出現。釣魚者多有執念,禁漁工作難度很大,甚至還有危險。因此張建學和他的隊友們,白天分點位執勤,晚上八點之後,則匯合在一起,騎著電瓶車,沿東坡湖岸,一圈一圈,集體巡邏。

東坡湖東坡湖……每一個眉山人念著她時,都是一樣的語氣,輕微,溫情,生怕念重了,弄傷了她,又仿佛,是在念著一個美麗又珍惜的愛人。

同一條河流

東坡湖原是岷江流經眉山的一段內河道,上世紀七十年代,河道治理,建成城市內湖,取名東坡湖。始建於北宋時期的遠景樓,幾毀幾建,如今仍然聳立在東坡湖岸。當年遠景樓落成時,蘇東坡專門為此寫下《眉州遠景樓記》。歲月流逝,鬥轉星移,古時候的城池不同,河流依舊。今天的東坡湖正是年少時的蘇東坡在眉山生活時的那條河流。

遠在他鄉的蘇東坡,曾經寫下了思念家鄉的深情的詩句: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

蘇東坡一生鍾情於山水,留下了大量有關山水的名篇。但比較而言,東坡與水,關係尤為密切。

我性喜臨水,得顏意甚奇。到官十日來,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語:「使君老而痴。」使君實不痴,流水有令姿。

東坡喜水,更善於利用水。為官數十載,所到之處皆治水。即使到了晚年,被貶惠州儋州,依然治水掘井,為民造福。而他在杭州任知州時,浚西湖、築蘇堤的故事,更是盡人皆知。隔著900多年的歲月,蘇東坡家鄉的人民,在當年的岷江河畔,如今的東坡湖,斷湖水、清淤泥、治汙染、興生態……仿佛正是對其精神的傳承與延續。

可喜的是,東坡湖水返清的故事,只是眉山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縮影。眉山並沒有就此停步,而是以此為突破口,拉開了從「治水」到「治城」的全域化生態治理大幕。

幾年過去,眉山清、眉山藍、眉山綠已成為現實,眉山的生態環境優勢廣受關注,正在成為最強大的競爭力。

唯如此,東坡湖方為東坡湖,眉山方為眉山。

作者簡介

賀小晴,中國作協會員,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院第十三屆高研班學員。作品見於《人民文學》《當代》《北京文學》《中國作家》《天涯》《花城》等刊;著有中短篇小說集《等你把夢做完》、《脆響》,長篇小說《花瓣糖果流浪年》,報告文學《艱難重生路》《天邊的學校》等。獲第五屆徐遲報告文學提名獎、第八屆四川文學獎。

來源:中國環境報

近期重點文章推薦

生態文學 • 四川行(7)丨白魚紫筍不論錢生態文學 • 四川行(6)丨青神的青生態文學 • 四川行(5)丨在眉山發現眉山生態文學 • 四川行(4)丨勝境瓦屋山生態文學 • 四川行(3)丨大雅眉山生態文學 • 四川行(2)丨蘇東坡的竹

原標題:《生態文學 • 四川行(8)丨東坡湖水綠如藍》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東坡湖水綠如藍
    我是跟隨「大地文心」生態文學採風團去眉山時走近這段故事的。時光推移,事件的細節已有些模糊,事件的參與者多已從原來的崗位調離,但事實依在,東坡湖以她沉靜而美麗的身影訴說著一切。  東坡湖位於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的故鄉眉山市區內,從東北到西南,呈不規則U字型,繞過整個市區,是極為難得的城市內湖。
  •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荊楚詩札(組詩)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荊楚詩札(組詩) 2021-01-13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學習實踐 |嚴管控出新氣象 瀏陽河畔「天更藍」
    (瀏陽河畔天藍水綠似畫卷。通訊員供圖)  瀏陽河街道地處長沙市開福區東大門,瀏陽河、撈刀河兩水環繞,綿延10餘公裡。得益於連續三年強力推進藍天保衛戰,如今,這裡天朗氣清、藍天白雲已成街區底色,「灣區藍」已日益成為常態。
  • 2019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立足資源優勢 市州引資有特色
    (羅尹 記者 邵明亮)  攀枝花 釩鈦康養農業等領域受關注  4月16日,「構建區域中心城市·建設四川南向門戶」——攀枝花產業投資推介會舉行。會上,攀枝花共籤約項目32個,投資金額達257.86億元,比去年多16.64億元,涵蓋釩鈦鋼鐵、能源化工、康養旅遊、現代農業等多個領域。
  • 【方志四川•要聞】四川要聞第121期(2021年1月4日—2021年1月10...
    1月5日,省委副書記、代省長黃強主持召開全省長江黃河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推進督導現場會,暗查暗訪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現場督導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和國家移交長江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工作(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 排行榜丨生態環境系統政務微信榜單(2020年6月15日-6月21日)
    一、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微信榜單二、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微信矩陣榜單三、副省級、地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前20名微信榜單四、副省級、地市級生態環境部門後20名微信榜單五、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微信進步前10名榜單六、省級生態環境部門微信矩陣進步前
  • 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楊釗賢:打好升級版汙染防治攻堅戰,讓天更藍...
    半島全媒體記者 李紅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色。「十三五」以來,青島市生態環境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用心做好「生態惠民、生態便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四篇文章,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生態環境只能越來越好,不能變差,這是一個基本要求。」
  • 消失20餘年 閬中又現紅嘴藍鵲
    消失20餘年 紅嘴藍鵲再度現身   「這是一隻紅嘴藍鵲,也就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青鳥,這種鳥兒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在閬中的山區較為常見,到九十年代後就逐漸消失了,現在很難看到。」閬中市林業局野生動物保護科科長唐勝強告訴我們。
  • 【方志四川•要聞】四川要聞第98期(2020年7月27日—8月2日)
    7月28日 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通報會。會議指出,2020年上半年,我省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岷江流域11個國考斷面實現歷史上首次全面達標,87個國考斷面優良水質比例95.4%,同比上升6.9個百分點,高於國家考核目標要求(81.6%)13.8個百分點,10個出川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標準,劣V類斷面全部消除。
  • 四川黑水縣高山生態蔬菜將端上香港澳門餐桌
    10月,阿壩州黑水縣蘆花鎮的高山生態蔬菜進入收穫季。這些剛剛收穫的高山生態蔬菜除了運往成都等省內外城市外,今後還將多一條新銷路——端上香港、澳門兩地市民的餐桌。黑水縣將充分利用生態條件優越、空氣品質好、水源潔淨等條件,努力建設蔬菜示範基地。  為推動農業現代化進程,幫助群眾脫貧增收,近幾年,黑水縣提出「一溝域一體系、一溝域一主業、一溝域一特色」的溝域經濟發展思路,將99條溝谷劃分成果蔬中蜂民俗溝等6大溝域,重點發展生態蔬菜、藏香豬、早實核桃等6大主導產業,並建成24個農牧產業核心示範園。
  • 四川達州竟出了這麼多名人!四川達州近現代十大名人盤點
    達州,是四川省地級市,四川省政府批覆確定的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川渝鄂陝結合部交通樞紐、文化商貿中心和生態宜居區域中心城市。截至2021年,全市下轄2個區、4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達州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東部,自東漢建縣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歷為該地區州、郡、府、縣所在地,是四川省人口大市、農業大市、資源富市、工業重鎮、交通樞紐和革命老區;達州是四川巴渠文化的中心地帶,境內羅家壩遺址、城壩遺址是長江上遊古代巴人和巴文化中心遺址的發源地。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四川達州近現代shi大名人。
  • 群山丨湘女訪談錄——餘生獻給你,兒童文學的在地性書寫
    在《中國作家》《散文》《少年文藝》《文藝報》《文學自由談》《文學報》《邊疆文學/文藝評論》《滇池》等報刊發表小說、散文、評論,有多篇作品入選各種選本或獲獎,小說《晚秋》獲2017年度冰心兒童文學新作獎。已出版兒童文學長篇小說《花山村的紅五星》等8部作品。那方天地李秀兒(以下簡稱李):陳老師,很久不見,謝謝您能接受我的訪問。
  • 2020「川酒全國行」在廣州開幕
    12月6日-8日,以「川酒金花·醉美珠江」為主題的2020「川酒全國行「在廣州拉開帷幕。中國酒業協會名譽理事長王延才在致辭中表示,「川酒全國行」自2017年啟幕,在4年時間裡,川酒已抱團走過長春、南京、鄭州、濟南、西安、貴陽、上海、北京等城市,集中展示了「六朵金花」和「十朵小金花」等川酒品牌企業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為當地消費者奉上了豐盛的「川酒盛宴」,體現了四川地方名酒企業的真實面貌,讓消費者真切地感受到川酒的魅力,打造川酒整體品牌矩陣,激發川酒在省外市場的整體潛能。
  • 四川罕見洪災,多家A股公司受殃及
    來 源丨21世紀經濟報導(ID:jjbd21) 記 者丨董鵬 編 輯丨朱益民 視 頻丨許婷婷、林典馳
  • 四川歷史大事記
    五、唐宋時期:四川歷史第三次鼎盛並達到高峰階段唐宋時期,全國大批文化名人入蜀,四川成為唐代全國文學最繁榮的地區之一。四川的經濟文化這個時期長期走在全國前列,時人稱為「揚一益二」。宋代四川經濟高度繁榮,文學、史學、哲學名家輩出,經濟上出現了全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四川抗蒙(元)延緩了蒙古大軍西侵歐洲的步伐。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王朝。
  • 《法治伴你行》丨行李箱中的秘密
    《法治伴你行》丨行李箱中的秘密 2020-07-03 18: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九宮山下謁闖王
    【惠遊湖北】文學作品丨九宮山下謁闖王 2021-01-14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網書大亨:中國網絡文學生態的形成
    這個於2003年由五名愛好者即興搭建的文學網站,歷經十年發展,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網絡文學生態。它使網絡寫作從純粹自發的興趣愛好演變成了一門可以帶來巨額財富的文化生意,它塑造了一個激烈拼殺的網絡文學名利場,數以百萬計的人從金字塔底端出發,向著塔頂不斷攀爬。 而唐家三少,就是站在金字塔頂的那一個人。
  • 群山丨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讀雷平陽《茶神在山上》
    作者簡介:雷傑龍,1973年生於雲南省大理州祥雲縣,1996年畢業於蘭州大學中文系,1999年至2001年進修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現居昆明,供職於《邊疆文學》雜誌社。1995年開始文學創作,在《人民文學》《鐘山》《花城》《江南》《大家》《詩刊》《滇池》《當代文壇》等雜誌發表小說、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百餘萬字。「勐海味」是普洱茶香中的至尊之味,但很少有人知曉「勐海味」中有書香,只會喝茶,不會讀書,一個人無法深刻品味「勐海味」中的人文精神之味。茶香中的書香味道古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