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能不知道的秘密,為什麼全世界的孩子都是6歲開始上小學?

2021-01-12 肯定式教養

相信全中國的父母都知道,我們國家的教育規定是「年滿6周歲才能上小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 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可以晚上,但低於6周歲就不能上,甚至有很多地方規定比較嚴,差一天都不行。

其實對於很多父母來說,他們可能是希望孩子能早點上小學的。畢竟現在這個社會,上幼兒園的費用可能比上大學都貴。對於很多家庭來說,孩子早一年上小學,進行義務教育,就能少花一年的費用,就能減輕家庭的負擔。

但是國家卻有嚴格要求,必須年滿6周歲才能上小學,4、5歲就是不能上,也不能延遲到8、9歲。可能有很多父母困惑,不知道為什麼必須6周歲,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事實上,這些父母可能更不知道的是,全世界的孩子基本也都是6周歲才開始上小學。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是白人、黑人還是黃中人,是亞洲、美洲還是非洲,在這一點上,好像全世界都是統一的。

為什麼全世界都不約而同都選擇了孩子6周歲上小學呢?

事實上這種入學規定,不是偶然,也不是巧合,而是有其科學依據的。這與兒童的發育規律和小學學習的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繫。

入學年齡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瑞典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基礎上的。

皮亞傑根據他的觀察研究,把人的認知發展劃分為4個階段:感知運動階段 (0-2歲)、前運算階段(2-6、7歲)、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和形式運算階段(12歲後)。

其它的階段我們不詳細解釋了,我們單單說下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因為這兩個階段正好是幼兒園和小學的劃分。

前運算階段(2-6、7歲)特點

該階段的孩子開始具備符號思維,能夠脫離現實建立符號表徵,開始學會說話

這個階段的其特點:

(1)、自我中心

兒童的思維「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換位思考,也就不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搶別人東西,因為在他們眼裡什麼都東西都是他的,他可以隨意支配,這正是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決定的。

(2)、萬物有靈

因為此時的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只會從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思維看待世間萬物,因此他們會覺得世間萬物都跟他一樣,是有生命的。

只要父母仔細觀察過孩子,你就會經常發現孩子對著玩具自言自語,好像跟人說話一樣。而且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過家家遊戲,正是把各種布偶、玩具當做有生命個體的體現。

(3)、思維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是指運算能從一個步驟進到另一步驟並能返回到出發點。前運算階段的孩子不具有思維可逆性。

比如,問一個孩子他是否有兄弟,他會說「有」,然後再問他的兄弟是否有兄弟,他很可能說「沒有」。

再比如孩子懂得3+4=7,但是讓他算3+?=7時,孩子就不會用7-3來計算。

(4)、缺乏守恆

前運算階段的孩子不具備守恆概念,皮亞傑做過一個「守恆實驗」就驗證了前運算階段的孩子不具備守恆概念。

皮亞傑在孩子面前的桌子上準備了3個量杯A、B、C,其中量杯A、B大小、形狀是完全一樣的,量杯C又高又細。把量杯A和B都倒滿水,然後再把量杯B中的水倒到量杯C中。然後問孩子,現在量杯A和量杯C,哪個杯中的水多,或者一樣多。通過實驗發現,6、7歲以下的兒童僅根據杯子裡水的高度去判斷水的多少,而不考慮杯子的口徑的大小。而6、7歲以上的兒童對這個問題大都能做出正確的回答,即他們能同時從兩個維度:杯子的高度和杯子的口徑來思考杯子裡水的多少。

不能守恆是前運算階段兒童的重要特徵。

具體運算階段(6、7歲一11、12歲)特點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伴隨著大腦的發育,思維產生了新的飛躍,對於抽象邏輯思維有了新的認知,該階段有以下幾個特點:

(1)、形成守恆概念。通過守恆實驗測試,皮亞傑發現6、7歲以上的孩子形成了守恆概念,守恆概念的出現是具體運算階段兒童的主要特徵。

(2)、思維具有可逆性

區別於前運算階段的不可逆性,這個階段的孩子思維具有了可逆性

(3)、思維具有去自我中心

孩子開始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不同。這是兒童與別人順利交往,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條件。

結語

可見孩子在6歲左右前後,智力會產生非常大的差異。這種變化是伴隨著孩子的大腦發展出現的,是每個孩子都要經歷的必然階段,全世界的孩子都是一樣的。

而6歲後孩子逐漸具備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的守恆概念,正好能適應我們小學一年級教授的識字、算數等知識,避免了教授的知識超出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同時,不準8、9歲後上學也保證了孩子的成長跟接受的知識相匹配,避免浪費孩子寶貴的兒童智力發育關鍵期。

了解了這些知識,相信父母也就了解了為什麼國家一直在堅決制止超前教育。因為超前教育普遍超出了孩子的智力接受水平,不符合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屬於拔苗助長。

相關焦點

  • 孩子差2天滿6歲不能上小學 家長:再等1年耗不起
    孩子差2天滿6歲不能上小學 家長:再等1年耗不起 而在家長群裡,則出現了2種不同的聲音:有家長希望小孩「贏在起跑線」,堅稱再等一年「耗不起」;另一部分家長則認為,年齡大一點,理解和接收能力更強……  案例  差2天滿6歲不能讀小學 娃娃家長焦慮  「娃娃9月2日就滿6歲了,想上小學卻被告知還差2天才符合要求。原本想等一年,但是不少朋友說提前入學對娃娃有好處,該咋個辦呀!」
  • 都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極限男人幫走進學校,向參加誓師大會的高三同學們問了6個關於「人生起跑線」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跟父母有關的,如果題目裡的情況符合就可以前進6步,回答「否」則原地不動。第一問:你的父母都接受過大學以上教育嗎?一部分學生自信地走出來,臉上掛著藏不住的微笑。第二問:你的父母是否為你請過一對一家教?又是一部分學生從起點向前走去,已經走到第二排的孩子又有人往前邁步。
  • 別以為你在9月1號之前剖腹生下孩子他就能在6歲那年入學
    要上大學的孩子滿心期待的憧憬著大學生活。家長也從高考的備戰焦慮中解脫,湊合著維繫婚姻的夫妻也敢勇敢的說出「離婚」兩個字。什麼深藏多年的秘密都可以在這個時候重見天日。家長們將在學生步入大學後徹底回歸自己的生活。要上高中的同學則是在家複習薄弱的科目或者預習高中課程,因為中考成績並不太能說明什麼,高中才是戰爭的真正開始。
  • 小學入學年齡限於8月31日前,9月1日出生的孩子,父母別再糾結
    每到小學開學前的一段時間,很多父母就開始糾結,因為教育部規定,8月31日前出生,並且年滿6周歲的孩子,才可以報名上學。而僅僅相差甚微的9月1日出生的孩子,就不可以報名,實在是讓很多父母糾結不已, 內心憤憤不平。
  • 孩子智商和父母血型有關?這兩種血型的父母有福了,看看是不是你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聰慧過人,但大部分家長都不清楚,孩子的智商很大程度上由遺傳決定,統計學的結果顯示,父母的血型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下一代的智力水平。而以下這兩種血型的父母就有福啦,快來看看你是不是吧。
  • 疫情停課,孩子要如何學好拼音?這個方法讓父母不再焦慮
    自從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幼兒園到現在都沒有開學。父母們都很著急。家裡如果有人帶孩子,那沒問題。要是沒有人帶孩子,孩子怎麼辦?有的寶媽請假在家,還有的寶媽把孩子帶去一起上班。孩子這麼久的時間沒有在幼兒園學習,很多課程都落下了。小班和中班的孩子還好,可是大班的孩子就麻煩了。他們在9月份就要上小學去了,這中間幼小銜接的課程怎麼辦呢?
  • 「差一天」滿6歲,能不能讀一年級?聽聽教育部怎麼說!
    然而,對於一年級適齡兒童來說,卻意味著新的開始:小學即將到來。面對上小學,達到上學年齡的孩子,多數情況下,很興奮也很期待。但是,如果孩子不足6周歲,甚至距離6周歲僅僅只相差一兩天,就會讓家長感到很苦惱。距離6周歲就差1天,到底能不能讀一年級?這個問題,讓家長非常糾結,甚至「驚動」了教育部親自作出「回應」。「差一天」滿6歲,能不能讀一年級?這真是個問題。
  • 想讓名字「高大上」,媽媽給孩子取名「 」,娃上小學後悔不當初
    想必孩子還未出生時,大多數父母就都有一個共同「頭大」的問題:到底給孩子取什麼名字合適呢? 一些父母會選擇一些比較有寓意的名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富貴、平安地度過一生; 而有的家長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知識淵博,或者是想讓孩子的名字聽起來「高大上」一點,所以會挑一些筆畫多的,甚至家長自己都沒見過的生僻字來給孩子取名字。
  • 李玫瑾:6歲前,家長立好這4個規矩,孩子想不成才都難
    育兒領域曾把6歲前的孩子比喻成「潮溼的水泥」,意思為可以隨意的塑造形狀,而6歲之後的孩子就是「半乾的水泥」,勉強能夠改變形狀,12歲之後的孩子則是「堅固的水泥」。家長想要改變6歲的孩子,很輕鬆,但是想要改變12歲的孩子就是難上加難。因此心理學教授、我國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老師表示:6歲前,以下4個規矩,立得越早越好!
  • 男孩兒開竅晚,小學要晚上一年?做好這2點,孩子上學不落後
    最近和寶媽聊天,說到孩子上小學的問題,剛開始從幼小銜接班開始,說著說著就開始談起了孩子上學的年紀,寶媽家裡是一個兒子,她一直覺得男孩兒大腦發育比較慢,所以想讓他晚一年再上小學,以免孩子將來跟不上,出現自卑失落的情緒。
  • 右腦發達的孩子更聰明?抓住「右腦黃金期」,寶寶想不聰明都難
    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是個"小天才",盼望寶寶能和同齡人拉開差距,早點考上好大學,這樣就能有個好前途。為此,寶媽們從孕期就開始吃各種補品,寶寶出生後,還會對孩子進行專門的大腦訓練。然而,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大之後才發現,以前做的都是"無用功"。那麼多補習費都白交了,自家孩子和同齡人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沒有一點"小神童"該有的樣子,這是為什麼呢?
  • 李玫瑾教授:如果你不替孩子尋找他的天賦,可能他一輩子都不知道
    小時候經常聽到一個「木桶理論」,說一個人的成就就跟一個木桶裝水一樣,木桶裡能裝多少水,是由最低的這個板子決定的,所以一定要補上自己的短板,要查漏補缺。然而美國蓋洛普公司(Gallup)在過去的50年對全世界200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個體,都是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而不是通過彌補自己的短板來實現成功的。
  • 想讓名字「高大上」,媽媽給孩子取名「䶁」,娃上小學後悔不當初
    想必孩子還未出生時,大多數父母就都有一個共同「頭大」的問題:到底給孩子取什麼名字合適呢? 一些父母會選擇一些比較有寓意的名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富貴、平安地度過一生; 而有的家長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知識淵博,或者是想讓孩子的名字聽起來「高大上」一點,所以會挑一些筆畫多的,甚至家長自己都沒見過的生僻字來給孩子取名字。
  • 幾歲開始學算數最好?牢記4個啟蒙技巧,學齡前流利算數不是夢
    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能夠考出數學滿分的成績,等到高年級後開始學習方程、代數時便開始吃力了,再往後函數、幾何、微積分基本上就暈菜了,這個問題便是錯誤的啟蒙方式導致的。舉幾個很明顯的例子:為什麼孩子能從0數到100不磕巴,卻無法看出冰箱裡有4個鴨梨?為什麼孩子明明認識數字,在看到「7」的時候卻不能畫出7個正方形?
  • 想讓名字「高大上」,媽媽給孩子取名「?」,娃上小學後悔不當初
    ,大多數父母就都有一個共同「頭大」的問題:到底給孩子取什麼名字合適呢?  一些父母會選擇一些比較有寓意的名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富貴、平安地度過一生;  而有的家長可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知識淵博,或者是想讓孩子的名字聽起來「高大上」一點,所以會挑一些筆畫多的,甚至家長自己都沒見過的生僻字來給孩子取名字。  這種取名方法確實能讓孩子「不一樣」,但卻是十分麻煩。
  • 父母與孩子硬剛,結局難免兩敗俱傷
    樓下那家的媽媽,我們平日裡也時常會互相點頭打招呼,看起來似乎也是很和善客氣的人,可不知為什麼一旦崩潰起來,威力還是相當驚人,對著十一二歲的女兒,一口一個「滾」字。 聽過那麼多次,我還是弄不清楚,樓下為什麼會打罵孩子。一來是不敢問,二來想必對方也不會說。何況,我自己做的也不好,也沒臉去跟人家聊這個問題。 而且不得不說,吼孩子這種事是會傳染的。
  • 6歲女童遭父母火燒開水燙 父母稱"為她好"(圖)
    腿上被打的傷痕清晰可見。女童樂樂(化名)與父母、奶奶和兄妹6人,生活在厚街鎮白濠村第一工業區的一棟宿舍樓裡。年僅6歲的她經歷坎坷,出生以來因被懷疑「有毛病」,父母將她送人撫養。兩口子育有三女一兒,其中樂樂為老二,老大在老家上小學五年級。2004年,樂樂出生後,期待兒子的陳標金夫婦本就不太高興,很快又發現她有些毛病,「也不像是智力問題,就是跟一般孩子不太一樣」。當時,陳標金供職的工廠老闆,膝下正好無兒無女,夫婦便將樂樂送給老闆撫養。 吳女士回憶說,只有兩個多月,將樂樂扔給保姆帶的老闆,就發現其有些異常,於是又將孩子退了回來。
  • 杭城小學一年級老師有新發現,二胎差6歲是大衝!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梁建偉 通訊員 陳宏程大孩與二孩之間年齡差6歲,竟然不是一件好事。杭城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有了一個新發現——二胎差6歲是大衝!聽到這個新發現,錢江晚報記者很感興趣,立馬進行深入採訪。
  • 資深幼師坦言:不建議孩子3歲上幼兒園,背後原因很真實!
    還有家長認為,不能讓自家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越早接受教育,學到的東西就越多,於是很多剛滿2歲的孩子就被送進了幼兒園。國家建議入園年齡是2.5~3歲,但這個年齡僅僅是一個參考,並不適用於所有家庭。事實上,3歲前的寶寶更適合父母陪同的早期教育,而且這個時間段父母才是孩子的全世界,孩子更需要父母的陪伴。
  • 你的孩子距離高考還有6000多天,從剛出生起,許多家長就開始焦慮
    從孩子的出生,無數家庭把目光都轉到孩子身上,形形色色的興趣班和輔導班佔據了孩子以及父母大量的時間,儘管我們都知道這是一個不公平的世界,但是至少高考對每一位考生來說是一場最公平的競賽!也許你的孩子剛剛出生,也許你還在備孕,也許你的孩子剛上幼兒園,或者小學,作為寶媽是不是覺得高考離自己的寶寶還很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