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如果你不替孩子尋找他的天賦,可能他一輩子都不知道

2021-01-15 默克會家居

小時候經常聽到一個「木桶理論」,說一個人的成就就跟一個木桶裝水一樣,木桶裡能裝多少水,是由最低的這個板子決定的,所以一定要補上自己的短板,要查漏補缺。

然而美國蓋洛普公司(Gallup)在過去的50年對全世界200萬人進行的研究發現——世界上所有成功的個體,都是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而不是通過彌補自己的短板來實現成功的。

而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靠的就是在天賦的基礎上有效且持續的努力。

「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到底有沒有道理?天賦和努力,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李玫瑾教授曾說過:如果孩子3歲之前是要有恩於他,那麼3~6歲時便要立威於他。在孩子6~12歲時,是要為孩子建立一個學習習慣的過程,這也是孩子對於自身價值的認識過程。這時候父母便要幫助孩子尋找天賦、認清自我價值。

人的價值是如何來的?

人的價值既是養活自己的生存之本,也是對社會意義的一種體現。人的價值本質就兩點:一個是自身擁有的他人需要,第二是他人需要的我所擁有。有的人是天賦之才,生下來就具有某種特殊的使命,這個使命只能是他完成。還有一部分是後天的養育和自我的努力。

後天養成,我們稱為「磨難鑄才」。任何一個人,除了遺傳之外,還能通過後天痛苦地磨練成才。這些是需要父母有意的培養,一旦形成就會讓孩子受益終身。

幫助孩子尋找價值

雖然能力有天生的和後天的,但你會發現現在基本所有人都是一條道,好好上學,最後考大學,不考大學就沒有希望。

這樣的結果是:一部分智商平庸的孩子,家長不加鑑別,要求孩子全面發展,但是孩子很難做到;一部分智商很高的孩子,父母只讓他們學習,結果在生活上是弱能......這些問題都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我們應該從哪兩方面入手呢?

一、幫助孩子尋找他的價值

「尋找價值」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天賦,天賦有時候你不替孩子尋找,可能他一輩子都不知道。

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家長不要只知道把他送到學校去,也可以讓他去各種各樣的場合擴展自己的興趣。我認為應該讓孩子在各種經歷中認識自己的興趣所在。我們應該壓縮課堂時間,給孩子更多的天地,為他們創造體現價值的機會。

此外,父母在孩子成長當中要觀察他的興趣和專注點,並拓展孩子的涉獵範圍和領域。

二、幫助孩子拓展他的價值

最重要的便是要賦予孩子的表達能力,如果孩子在一歲~三歲的時候,父母能夠陪伴在孩子身邊,總是陪伴孩子說話,那麼孩子聽得多了,自然能說的話也就多了起來。

其實言語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它是一個人社會發展的基礎,在生活中就能夠發現,有些孩子只要一說話,別人就樂得特別開心,而這種人往往都是不挨欺負的。相反,如果不愛說話或一說話就會讓人煩的人,就會很容易讓人厭煩並受欺負。

父母培養孩子語言能力,藉助科學啟蒙教育圖書

所以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但很多父母卻說:不知道如何去和孩子溝通,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厭煩等情況。

《語言表達第一課》就是一本專為2-8歲孩子設計的語言啟蒙繪本,集語言啟蒙、語言遊戲、創意想像為一體,更具教育性和實用性。

全套一共四冊,分別講了語言啟蒙的四個大概念:《名詞》《動詞》《形容詞》《打比方》。

它不僅僅是一套語言學習書,更是一套激發孩子的讀圖能力、認字能力,引發思考力,激發想像力的工具書。

內容都是貼近生活編寫的,從孩子們最熟悉的日常環境引入,用有趣、色彩豐富的畫面,吸引孩子去認知、思考,進而激發學習的興趣。

這套書,還是一本親子遊戲書。

趣味小問答,親子間的互動設計,讓枯燥的文字學習,變成一個快樂的小遊戲,輕鬆又簡單,哪怕是2~3歲的寶寶也能邊玩邊學。

一套書玩下來,孩子們不知不覺就認識了成百上千個詞語,還學會了流暢的語言溝通。

無論是記憶力,還是理解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養,這對於孩子以後應對升小學的【看圖說話】類題目,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這套書品質也超棒,優質厚實紙張,裝訂牢固,經得起孩子的折騰和反覆翻頁。採用環保油墨印刷,圖文清晰,色彩豐富明亮,很容易吸引孩子注意力。

條條大路通羅馬。價值不在大小,在於孩子知道自己的價值在哪;價值不在掙錢多少,而在能否被人發現與認可,很多人很有本事,但是不被人認可與發現;價值不在遠近,而在彼此能否相互的需要;價值不在一時,可以在努力當中有增有減。

最近發現國內出版社推出了新版,所以趕緊推薦給大家,而且價格也特別給力,只要99.9元/套,一頓外賣的錢,就能擁有四本圖書。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帶一套回去和孩子一起在玩耍中學習~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性格是如何決定孩子命運的?毀掉孩子就讓他什麼都不做!
    本文節選自《李玫瑾育兒智慧》專欄,如果你想看更多育兒乾貨,點擊我的頭像關注。專欄《李玫瑾育兒智慧》從真實案例出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實用易操作的育兒方法,幫你看清育兒的本質,教你輕輕鬆鬆地育兒,預計更新365篇育兒乾貨,內容豐富實用,幫助媽媽們在育兒過程中少走彎路!
  • 李玫瑾坦露:孩子智商高不高,看他的「手」就知道,何必等長大
    說的就是孩子的智慧並不只是取決於遺傳的基因,而是建立在孩子成長過程當中的動手能力。很多家長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在很多事情上面都能表現出令人稱讚的天賦,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學霸級別的人物,在未來步入社會的時候能成為領軍人物, 能強烈反映出這一點的就是現在出現了很多的興趣班或者是一些關於培養孩子大腦發育的課程或者是培訓班。
  • 李玫瑾教授坦言: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
    ,李玫瑾教授講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則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情商不高的人,小時候基本都有4個「特徵」,家長該管就得管。 曾經就有一些人在李玫瑾的講座中問出了這個問題,而李玫瑾教授給出的回答的值得讓家長們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 李玫瑾教授:決定孩子命運的是性格而不是智商,別只看重學習成績
    李玫瑾教授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會犯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性格上的缺陷。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的智商越高反而越可怕。 經常是同學問他問題,他不樂意告訴,平時也不怎麼與同學交往玩耍,總是特立獨行。還有的同學總是打小報告,大家會一起牴觸他。 我們從進入幼兒園的那一刻起,就已經生活在一個集體裡。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集體的範圍不斷擴大,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都離不開集體。
  • 李玫瑾坦言:孩子智商高不高,看他的「手」就知道,何必等長大
    大腦潛能開發班的盛行,可以看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智商上能夠領跑,這樣孩子上學期間更有可能成為學霸,未來也更可能成為佼佼者。那如何判斷孩子智商高不高呢?真要等到孩子十幾歲、長大了去做測試才能了解嗎?其實不然,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表示:「孩子智商高不高,看他的「手」就知道,何必等長大」!
  • 李玫瑾:孩子六歲前,教會他這「四項能力」,長大更容易有出息
    除此之外,有教育專家發現,小學前上了幼小銜接班、早教班的孩子,上課時的專注力更差,對新知識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反而對學習造成了障礙。李玫瑾教授就曾在講座上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家長們過於重視讓孩子學習知識,而忽視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等孩子到了三年級後,知識突然轉型,需要孩子進行複雜的思考,孩子適應不過來,成績就會下降。
  • 孩子受同學欺負,你還在教他找老師,李玫瑾:你是在「毀」孩子
    之後可能手打麻了竟然把鞋脫下來,用鞋底抽白衣女孩的臉。2分鐘共打了50個耳光!而整個過程白衣女孩都沒有反抗,一直都在低頭認錯。這個視頻也引發很多父母在視頻下方評論,有人說要是挨打的是自己孩子,估計心都要碎了,白衣女孩的父母看到後心情可想而知。沒有一個父母希望孩子受欺負,但事實上確實有很多孩子正在經歷著同樣的事情。家長心中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孩子被欺負了,不敢還手呢?
  • 李玫瑾:孩子當街撒潑打滾,父母不能袖手旁觀,要維護他的自尊
    孩子哭鬧的時候,真的是油鹽不進,軟硬不吃,父母無奈崩潰。3歲的二寶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本來要去吃飯了,突然大哭起來,怎麼安撫都不行。後來才知道,他把爺爺的枕巾扔到了床下面,找不到了,遇到了小小的挫折 。這麼小一件事,直接告訴大人拿出來不就行了嗎?非要哭,孩子的世界真是看不懂。
  • 李玫瑾教授坦言:是性格而非智力
    「我命由我不由天」這句話聽起來霸氣,那你是否思考過「我」中有哪些因素最終決定了你的命呢? 我年輕的時候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人到中年我就在「稟性難移」這四個字面前低了頭,也隱隱約約感覺到性格對於人生的影響,直到聽了李玫瑾教授的講座,這種觀念越來越強烈。
  • 李玫瑾:孩子被欺負,你卻還在教他找老師,那你就是在毀了他
    家長並不能每時每刻都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保護他們,特別是在學習的時候,很多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是父母所不知道的。面對著這樣情況,有一些人就會擔憂,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其他人欺負了,那要怎麼做呢?難道是隱忍嗎?答案當然不是,當受到傷害的時候,我們的隱忍並不會讓欺負你的人收手,反而是會變本加厲。
  • 哈佛教授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這3個特徵,他可能是一個天才
    我們可以發現世界上有很多天才,比如天才畫家達文西、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天才鋼琴家郎朗等人,這些孩子的成才離不開父母的培養。哈佛大學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在他看來,每個人的能力都是很豐富的,一般人都是在很多領域小有成就,而天才是在某一個領域大有作為。
  • 李玫瑾直言:孩子聰不聰明,看「手」就知道,不用等他長大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也寫道: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在育兒領域有自己的獨特見解的李玫瑾教授,也認為:孩子聰不聰明,看他的「手」就知道,不用等長大!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的智商是高還是低,看看手指尖就知道!
    雖然可以理解寶爸寶媽那望女成鳳、望子成龍的心態,但是,想要看孩子聰不聰明,其實真的不用通過如此複雜的方式,正如李玫瑾教授所說,孩子的智商是高還是低,從孩子的手指尖上就能夠看得出來。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問,為什麼通過看手,就能夠看出孩子的智商呢?這其中又有什麼奧秘和科學依據?
  • 李玫瑾坦言:孩子是否聰明,看他的手就清楚了,不用等他長大
    李玫瑾教授在針對這一問題的時候也做出了很合理的回答,她認為孩子聰不聰明,其實從他們的手就可以看清楚,因為人的手上有很多神經連通大腦,所以手上的動作也對大腦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果孩子的手上動作用以下這些特點,就證明他們也有著聰明的大腦,在日後的培養當中,需要父母去進行更多的關注。那麼孩子手上的哪些行為表示他們很聰明呢?
  • 李玫瑾教授:孩子做錯事,用長幼有序和長目光,7個字解決矛盾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過度的寵愛,我之前在街上看到一件事,一個小孩子身邊跟著兩個老人,是他的爺爺奶奶,三個人好像在散步,但是走著走著,突然,孩子停了下來,在地上尋找著,好像丟了什麼東西,但是找不到,隨後就對他的爺爺奶奶破口大罵,還呵斥他爺爺奶奶快點去找,然後自己就一臉憤怒地站在那裡。看到這件事,我真的有點憤怒,現在孩子都不知道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嗎?這可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 李玫瑾坦言:孩子聰不聰明,從他的「手「就能看出來,何必等長大
    我們手指表面的神經分布如此廣泛,以至於孩子手指的每一個動作都需要大腦在瞬間處理大量信息,以完成整個動作。所以手指活動需要更高的大腦反應率。寶寶的手指移動得越多,模式越複雜,寶寶的大腦就會發育得越好。李玫瑾教授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她在育兒領域中也有獨特的見解。
  • 李玫瑾:從小培養孩子「厚臉皮」的習慣,讓孩子將來不會活得太累
    但是,李玫瑾教授和馬未都老師,在圓桌派中指出:孩子從小就應該養成一個「厚臉皮」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補充說就是「挫折教育」。用「厚臉皮」來形容,大家更容易理解。
  • 李玫瑾教授:是性格而非智力
    在很久之前我也覺得命運和自身的智商、學習有很大關係,不過在我看過李玫瑾教授的一次講座,讓我的想法有了改變。李玫瑾教授認為真正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是性格而非智力」,並提出性格比智力更決定命運!李玫瑾說「人性」,是一個人生來具有的一些特性,是最基本的自然屬性。而「性格」是指一個人他的行為跟別人有關的、固定的方式。
  • 李玫瑾:孩子若有這3個特徵,說明右腦很發達,將是個學霸苗子!
    李玫瑾教授想必大家都是熟悉的,她是中國公安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研究青少年兒童心理學,在育兒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李玫瑾教授曾在某次講座中說過:孩子有這3個特徵,說明右腦很發達,是個學霸苗子。一、 記憶力超出常人教育家、國際著名右腦開發專家七田真博士通過研究發現:右腦的記憶容量是左腦的100萬倍。
  • 李玫瑾告訴你:再愛孩子,也別讓他上這3種興趣班,費錢還沒用
    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舞蹈,只要是對孩子好的,父母都會不加考慮的給孩子報名。我們都知道報興趣班的好處,比如讓孩子學會跳舞,既能鍛鍊孩子的柔韌性,又能讓孩子擁有良好的氣質。以後也可以當舞蹈演員,這樣孩子的人生又會多一種可能。因為大部分五歲以下的孩子,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適合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