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不得不說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正應了那句「心靈手巧」。這是因為手是孩子探索事物的主要方式,當孩子用手去探索的時候,就會將信息傳遞給大腦,這樣的神經傳遞越多,就會形成更多的神經元連接,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好,也更聰明。
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那對大腦具體有哪些好處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能夠提升孩子的記憶力。2、讓孩子變得更專注。3、孩子的思維會更加敏捷、靈活。4、動手能力和獨立性會更強。
兒童手部的精細動作也是慢慢習得的,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簡單控制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能收玩具、撿東西、推小車。其次是較準確的操作物品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擰瓶蓋、剪紙、剝雞蛋、串珠子。最後就是精準控制靈活階段,能夠畫畫、寫數字、繫鞋帶等等。
我們所說的3-6歲的孩子就是處於較準確操作物品的階段,此時孩子手部的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更強了,手眼協調性也更好,孩子比以前能夠做很多複雜的手部動作。所以這個時候,是訓練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好時機,可以讓孩子平時多玩這6個遊戲。
3-6歲的孩子,用這6個遊戲鍛鍊手部精細動作,促進大腦發育
一、用手指踢足球
這是我平時經常跟我家二寶玩的一種遊戲,這和真實的踢足球相比,可太省力氣了。每次玩之前我會準備兩個紙盒,然後將紙盒立起來當作球門。準備小張紙,然後團成紙團。然後讓孩子握住一支筆,我也握住一筆就開始比賽,看誰進球的數量比較多。
這個遊戲能夠鍛鍊孩子的握筆能力,同時鍛鍊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吃飯時,我筷子也更穩、更靈活了。最重要的是為以後寫字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彈彈珠
彈彈珠這有點懷舊的味道了,我們小時候,總是三五成群一堆孩子玩彈珠。在玩彈珠的過程中,要求食指、中指彎曲,然後利用拇指的指節骨控制住彈珠,然後發力將彈珠彈出去。這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對於孩子來說並不簡單,要求不同手指相互配合,還考驗手眼協調能力,所以是鍛鍊手部精細動作的經典遊戲之一。
三、用筷子夾花生
每次玩這個遊戲之前,我先準備一盤花生,然後就開始和孩子比賽,看誰夾得多。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能鍛鍊手部精細動作,對我來說,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鍛鍊了孩子的專注力。你要想讓孩子安靜下來,那你不妨陪他玩這個遊戲吧。
四、搭積木
積木可以說是不同時代孩子的共同益智玩具,在孩子搭建積木的過程裡,首先要構思怎麼搭建,這叫要求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我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搭建大樓的方式,就是一層一層地摞起來,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手部動作會隨著積木的高度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精細。等到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越來越強,家長可以讓孩子去搭建複雜的形狀。
五、七巧板
七巧板可是一件始於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智力玩具,據說七巧板的起源能追溯到公元前一個世紀。後來在明清兩代開始流傳開來,在18世紀的時候流傳到國外。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7塊板,卻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拼出1600種以上的圖形。
我個人認為七巧板是積木的一種升級,尤其孩子進入4-5歲這個階段以後,家長要幫孩子建立空間概念,讓空間想像力得到發展。七巧板裡面包含的幾何圖形首先就滿足了孩子對圖形的認識,當孩子在拼七巧板的過程中,大腦中就開始構思形狀,空間想像能力就得到了發展。
這個過程中更是要手腦並用,所以經常玩七巧板的孩子不但手部精細動作更細膩,大腦也更加靈活。最重要的是邏輯思維能力也更強,因為每次在搭建圖形之前,大腦都經歷的觀察、推測、猜想的過程。我建議孩子4歲以後,一定要讓他經常玩這個遊戲。
六、摺紙做手工
摺紙做手工這個遊戲,可以說是手、眼、大腦三位一體綜合協調能力的考驗。這項遊戲老少皆宜。在摺紙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去一邊看示意圖,一遍去思考,同時要記住摺紙步驟。我陪孩子玩摺紙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明顯感受,明明我把示意圖看懂了,但是折的過程中也總是不能盡如人意。
所以這是一件非常考驗手、眼、腦配合的遊戲。所以在國際奧林匹克賽事中,還有摺紙這一項目。所以說摺紙是這一生修煉腦力的一個方式。為了讓孩子玩得更有趣,我還專門給孩子買了立體手工摺紙,更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想像力空間!
這套書分享給大家,名字叫《幼兒趣味立體小手工》,這套摺紙書設計得非常貼心,所有的圖形均已模切,不需要孩子使用剪刀,保證了孩子的在做手工的過程中的安全性。全書一共6冊,包含了6個主題,《動物》、《建築》、《玩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品》、《軍事武器》。
每一本書裡有12個模型,全書一共有72個模型,整完這套書都可以做一個手工小展覽了。可以折大象、房子、船、汽車、檯燈、風車、卡車、木馬、飛機等等。而且都是立體的喲!
裡面的標註也很清晰,摺紙的步驟也很明了,跟孩子一講就能聽明白。我家孩子非常喜歡玩,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