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孩子,用這6個遊戲鍛鍊手部精細動作,促進大腦發育

2021-01-08 王小二育兒講堂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

不得不說蘇霍姆林斯基的話正應了那句「心靈手巧」。這是因為手是孩子探索事物的主要方式,當孩子用手去探索的時候,就會將信息傳遞給大腦,這樣的神經傳遞越多,就會形成更多的神經元連接,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好,也更聰明。

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注重,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訓練,那對大腦具體有哪些好處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能夠提升孩子的記憶力。2、讓孩子變得更專注。3、孩子的思維會更加敏捷、靈活。4、動手能力和獨立性會更強。

兒童手部的精細動作也是慢慢習得的,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簡單控制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能收玩具、撿東西、推小車。其次是較準確的操作物品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能夠擰瓶蓋、剪紙、剝雞蛋、串珠子。最後就是精準控制靈活階段,能夠畫畫、寫數字、繫鞋帶等等。

我們所說的3-6歲的孩子就是處於較準確操作物品的階段,此時孩子手部的協調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更強了,手眼協調性也更好,孩子比以前能夠做很多複雜的手部動作。所以這個時候,是訓練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好時機,可以讓孩子平時多玩這6個遊戲。

3-6歲的孩子,用這6個遊戲鍛鍊手部精細動作,促進大腦發育

一、用手指踢足球

這是我平時經常跟我家二寶玩的一種遊戲,這和真實的踢足球相比,可太省力氣了。每次玩之前我會準備兩個紙盒,然後將紙盒立起來當作球門。準備小張紙,然後團成紙團。然後讓孩子握住一支筆,我也握住一筆就開始比賽,看誰進球的數量比較多。

這個遊戲能夠鍛鍊孩子的握筆能力,同時鍛鍊孩子的手眼配合能力。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孩子吃飯時,我筷子也更穩、更靈活了。最重要的是為以後寫字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彈彈珠

彈彈珠這有點懷舊的味道了,我們小時候,總是三五成群一堆孩子玩彈珠。在玩彈珠的過程中,要求食指、中指彎曲,然後利用拇指的指節骨控制住彈珠,然後發力將彈珠彈出去。這看似很簡單的動作,對於孩子來說並不簡單,要求不同手指相互配合,還考驗手眼協調能力,所以是鍛鍊手部精細動作的經典遊戲之一。

三、用筷子夾花生

每次玩這個遊戲之前,我先準備一盤花生,然後就開始和孩子比賽,看誰夾得多。這個過程中孩子不但能鍛鍊手部精細動作,對我來說,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鍛鍊了孩子的專注力。你要想讓孩子安靜下來,那你不妨陪他玩這個遊戲吧。

四、搭積木

積木可以說是不同時代孩子的共同益智玩具,在孩子搭建積木的過程裡,首先要構思怎麼搭建,這叫要求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我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搭建大樓的方式,就是一層一層地摞起來,這個過程中孩子的手部動作會隨著積木的高度變得越來越輕、越來越精細。等到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越來越強,家長可以讓孩子去搭建複雜的形狀。

五、七巧板

七巧板可是一件始於中國民間的一種古老的智力玩具,據說七巧板的起源能追溯到公元前一個世紀。後來在明清兩代開始流傳開來,在18世紀的時候流傳到國外。雖然只有簡簡單單的7塊板,卻可以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拼出1600種以上的圖形。

我個人認為七巧板是積木的一種升級,尤其孩子進入4-5歲這個階段以後,家長要幫孩子建立空間概念,讓空間想像力得到發展。七巧板裡面包含的幾何圖形首先就滿足了孩子對圖形的認識,當孩子在拼七巧板的過程中,大腦中就開始構思形狀,空間想像能力就得到了發展。

這個過程中更是要手腦並用,所以經常玩七巧板的孩子不但手部精細動作更細膩,大腦也更加靈活。最重要的是邏輯思維能力也更強,因為每次在搭建圖形之前,大腦都經歷的觀察、推測、猜想的過程。我建議孩子4歲以後,一定要讓他經常玩這個遊戲。

六、摺紙做手工

摺紙做手工這個遊戲,可以說是手、眼、大腦三位一體綜合協調能力的考驗。這項遊戲老少皆宜。在摺紙的過程中,孩子需要去一邊看示意圖,一遍去思考,同時要記住摺紙步驟。我陪孩子玩摺紙的過程中,有這樣一個明顯感受,明明我把示意圖看懂了,但是折的過程中也總是不能盡如人意。

所以這是一件非常考驗手、眼、腦配合的遊戲。所以在國際奧林匹克賽事中,還有摺紙這一項目。所以說摺紙是這一生修煉腦力的一個方式。為了讓孩子玩得更有趣,我還專門給孩子買了立體手工摺紙,更有助於激發孩子的想像力空間!

這套書分享給大家,名字叫《幼兒趣味立體小手工》,這套摺紙書設計得非常貼心,所有的圖形均已模切,不需要孩子使用剪刀,保證了孩子的在做手工的過程中的安全性。全書一共6冊,包含了6個主題,《動物》、《建築》、《玩具》、《交通工具》、《生活用品》、《軍事武器》。

每一本書裡有12個模型,全書一共有72個模型,整完這套書都可以做一個手工小展覽了。可以折大象、房子、船、汽車、檯燈、風車、卡車、木馬、飛機等等。而且都是立體的喲!

裡面的標註也很清晰,摺紙的步驟也很明了,跟孩子一講就能聽明白。我家孩子非常喜歡玩,分享給大家!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3歲是鍛鍊手腦協調能力的黃金期,錯過會影響大腦發育
    寶寶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為了讓寶寶的大腦發育更健全,會燒錢給寶寶各種健腦的營養品。但是大腦的發育除了需要營養以外,還需要一些簡單的鍛鍊,例如手腦協調能力的鍛鍊,這也是很多專家比較推崇的基礎能力,因為手腦協調能力都是聽從大腦指揮,而具體表現是在雙手上,所以這個能力越強,越可以鍛鍊大腦的思維清晰。3歲正是鍛鍊手腦協調的黃金期。
  • 寶寶身上這三個部位,父母平時多摸一摸,能夠促進大腦發育
    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通過撫摸的方式,來增加外部的刺激,來幫助孩子形成更多的突觸,尤其是這3個部位平時多摸一摸,孩子的大腦發育更好,頭腦也更加聰明。 寶寶身上這三個部位,父母平時多摸一摸,能夠促進大腦發育 一、寶寶的手部
  • 使用筷子有助大腦發育,孩子多大可以使用筷子?
    用筷子進食是我們的民族特色,而且使用筷子可以及早進行手的活動功能訓練可以促進大腦發育所以,幼兒使用筷子時,手部肌肉活動刺激了大腦皮層相應區域的活動,有助於大腦的發育,提高思維能力 3.培養幼兒自立 筷子就像是人類手指的延長,學習使用筷子的過程中,寶寶越來越理解「利用工具幫助自己」這個原本抽象的概念,他也就更有信心獨立去做一些事情
  • 6歲前,多帶孩子做這5件事,有利於大腦發育,孩子越來越聰明
    孩子出生頭三年是大腦發育的關鍵期,這時大腦發育就能達到成人的85%;而3-6歲是發展各種能力的關鍵期。 這個階段孩子能接受到的外界刺激有多少,直接決定了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能力發展。 我在孩子6歲前用很多方法,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和能力提升,整理出以下5種方法。
  • 孩子聰不聰明,主要看「手」:精細運動發育標準來啦!
    其實孩子小手的發展會大大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精細動作發展得好的孩子,大腦的發育也比較好。精細動作對兒童成長發展為什麼很重要?精細動作要發展得好,孩子首先必須有良好的感知覺能力,然後還需要精細動作的基礎技巧,包括:手部抓放東西的能力、手部力量控制能力、手眼協調、雙手協調、手部動作靈巧度。
  • 孩子想要有「超強大腦」,家長要抓住3-6歲,這是全腦發育關鍵期
    你相信嬰兒一出生他的大腦就在高速運作嗎?的確如此,通過左腦和右腦的配合和發展,能不斷發揮著整個大腦的效能,而在3-6歲,是孩子頭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魯迅小時候便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的記憶力比尋常孩子更好,別人需要誦讀二三十遍的文章,他只需要念個兩三遍就能夠熟練背誦了。
  • 0-4歲是大腦開發關鍵期,要把握機會
    手部運動和一個人的大腦發展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兒童的智慧在手指上。」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可能並不知道該如何通過手部運動開發大腦,也不知道從什麼年齡階段開始鍛鍊手指。
  • 美國兒科醫生:多摸寶寶這3個部位,能促進大腦發育,孩子更聰明
    而孩子的智商高低是分先天與後天兩個條件造就的,正常來說,無論是先天智商高還是經過後天培養都差不多的,主要是取決於後天的努力,當然,如果家長想讓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除了物質上的培養之外,你不經意的動作也可以幫助到寶寶,美國兒科醫生:多摸寶寶這3個部位,能促進大腦發育,孩子更聰明。
  • 寶寶用筷子吃飯可以促進大腦發育,多大適合練習使用筷子?
    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文化的象徵,用筷子吃飯對大腦的訓練還有很多好處,目前已經有很多西方人都開始用筷子訓練孩子的手指協調能力了。寶寶出生後10個月左右會用手抓東西吃,1~2歲左右則可以用湯匙吃飯,2歲以後開始使用筷子,從手的功能發展來看,湯匙比叉子筷子更早被寶寶掌握是必然的。
  • 按照大腦發育順序,鍛鍊左右腦,哪些方法可以同時鍛鍊左右腦
    科學研究報告指出,一旦某種技能被我們掌握之後,大腦中控制這些技巧的中心就會轉移到左半球,但左右大腦半球的交流貫穿於個體生命的一生。一直保留在大腦右半球的功能包括面部識別能力,洞察情感能力,處理語言結構和聲調的能力以及某些音樂能力。孩子大腦發育時間----5歲前幾乎就能完全發育成熟!按照國內教育機構的規定3歲上幼兒園,6歲開始上小學。
  • 這項訓練不難,卻是提高孩子手部精細動作的「良藥」
    很多家長非常在意孩子什麼時候會走,什麼時候會說話,卻很少有媽媽關注寶寶的小手又會做了什麼? 而事實上,手是認識事物特徵的重要器官,手部的動作在嬰兒心智教育中非常重要。由最基本、最初階的抓握動作開始,孩子們擁有了探索環境的能力。
  • 3-6歲的孩子這4個「壞毛病」,說明大腦發育好,是個機靈鬼
    孩子是否能夠茁壯成長是每位家長都關心的事情,同時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加的聰明。其實在孩子3到6歲的時候,是他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階段,很多令人討厭的「壞毛病」,很可能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喲!3~6歲大腦發育特點:第一:當一個孩子三歲的時候,他的大腦已經有超過千兆比特的神經連接,這些神經連接的活躍程度和發達程度幾乎是成人的兩倍。第二: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長到6歲左右時,他的大腦發育已經完成了70%以上,但此時孩子的身體發育只有40%。可見人類的大腦發育有多快。3-6歲的孩子有這四種"壞病",說明大腦發育良好,大多是個聰明鬼。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最佳時期」,做好這5件事,孩子越來越聰明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如果不能及時幫孩子開發大腦,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孩子的這種天賦將在6歲之後消失。,他在被人發現的時候只有7歲,身上沒有任何兒童特徵,就像是一頭狼一樣爬著走,更加不會與人交流,在專業護理人員的護理之下,他用了長達3年的時間才學會走路,在他17歲那年才只會30個單詞,智商也只有4歲孩子的水平。
  • 常玩這10個「手指遊戲」,寶寶不僅手指更靈活,大腦也會更聰明
    手與大腦發育有密切的關係,手指運動可以刺激大腦的多個功能區,促進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 寶寶漸漸長大,不再滿足於抓、扔這樣的簡單動作,他們需要更精細的遊戲了,怎樣才能儘快幫寶寶的手指變得更靈活,有這樣十個簡單又安全的手指遊戲,家長不妨帶著寶寶玩一玩。
  • 美國兒科協會: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不是閱讀,是被父母禁止的行為
    美國兒科協會指出,現在的父母大多都陷入了閱讀的「價值陷阱」,促進孩子早期智力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閱讀,恰恰是被大多數父母禁止的行為——遊戲。最新研究:遊戲能調動更多大腦器官,更有助於寶寶早期智力發育「閱讀能幫助大腦發育」這幾乎是大多數父母的共識,但很少有父母意識到,這種廣為流傳的「定論」其實是一種「偽科學」。
  • 0-3歲關鍵心智養成:父母如何開發孩子潛能,又不破壞他們的愉悅感
    如果能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給予孩子豐富的環境刺激,比如感官上的觸摸、肢體上的活動和語言上的交流等,都能夠促進孩子「大腦樹狀軸突」的初次發展,有利於孩子大腦智力的發育和其他神經系統的發展,這方面的發育主要為為學習思考、知識信息系統化搭建。我們常說的「潛能開發」,就是通過外界的刺激激活大腦的各項功能,讓大腦開始發展運轉的更為完整。
  • 小孩智力的發育高峰時期是在什麼年齡階段?
    孩子的智力發育是一個持續的、緩慢的過程。寶寶的大腦發育過程中,胎兒發育期和出生後的1~3歲甚至到學齡前,都屬於寶寶的大腦發育高峰期。 6個月~3歲:大腦發育最快的時期 這個時期寶寶的腦部神經細胞不斷增大,腦細胞分解裂增殖速度加快。
  • 孩子這個年齡段是大腦的「黃金髮育期」,3方法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能贏在起跑線,變得聰明伶俐,從小就開始鍛鍊孩子,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買各種各樣的學習書籍。其實,鍛鍊大腦不是盲目地報班,也不是強迫孩子去接受一些知識,而是要學會找到規律,利用好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尋找科學的發展孩子智力和開發潛能的方法。
  • 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父母需重視,抓住三次高峰期讓娃更聰明
    尤其是在孩子大腦發育的黃金階段,基本上有三次高峰期,若是父母能重視起來,並給予一定的培養和鍛鍊,那麼孩子的智商就會提高很多,而且還會更聰明。大腦發育的三次高峰期第一次:6個月到3歲之間。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三歲之前大腦的重量以及發育水平有三分之一接近成年人,而大腦內的神經組織發育的速度也是整個人生階段最為突出和最為明顯的。
  • 0-6歲寶寶發育圖解,一看就懂!
    0-6歲寶寶發育圖解,一看就懂!孩子各年齡段的發育情況,來看看這個超清晰圖解吧,一看就懂!1個月:俯臥、握拳、蹬腿、揮動手臂、聽聲音有反應、感官敏銳、視力比較模糊2個月:開始學習抬頭,發現自己的手,偶爾會露出笑容,會有各種情緒的反應3個月:俯臥可以撐起上身,頭可以抬45度,開始把看和做聯繫到一起4~5個月:會翻身,會大笑,喜歡注視鏡子中的自己5~6個月:有支撐能夠獨立坐一會,會喃喃自語引起別人注意,躺著的時候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滾動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