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喬舒亞·B.弗裡曼著,李珂譯,索·恩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我們生活在一個工廠製造出來的世界:衣食住行所需的物品,甚至我們死後裝殮屍體的棺材,無不是由工廠生產出來的。三個世紀以來,工廠一直是象徵生產、效率和科技進步的代名詞,而伴隨而生的勞工剝削、階級鬥爭和環境汙染,又讓它成了藝術家和作家筆下的「黑暗邪惡之地」。美國歷史教授弗裡曼試圖指出,就像《聖經》中的「貝西摩斯」巨獸一樣,巨型工廠在改變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同時,也激起了人們的敬畏和恐懼。
《法老的寶藏:莎草紙與西方文明的興起》[美]約翰·高德特著,陳陽譯,方寸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本書旨在改變人們關於莎草紙既有的刻板印象,講述莎草紙還是世界上常用的信息傳播媒介時所發生的故事。莎草紙並不易碎,而是一種持久耐用的書寫載體。在古代和中世紀時期,以莎草紙為載體的書籍和文件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使用壽命,這種耐久性使得類似拿戈瑪第抄本這樣古老的物品得以保存,平民、學者、國王都視莎草紙為珍寶。書中的故事揭示了莎草紙不僅僅是我們古代歷史的遺物,更是理解思想和信息如何從古至今塑造人類的關鍵。
《卡特製造:安吉拉·卡特傳》[英]埃德蒙·戈登著,曉風譯,南京大學出版社·守望者
本書講述了英國女作家安吉拉·卡特如何構建自我的故事,她從不困於自己的角色和身上的標籤,致力於對現有生活方式和社會認知的拆解、修補、重塑。她的人生任性而精彩,她的性格複雜而多變。作者埃德蒙·戈登通過安吉拉·卡特的日記、書信、作品,以及她親朋好友的回憶和講述,串起了這位「神秘女巫」生命中一個個事件和點點滴滴的悲歡與渴望,不僅勾勒了她的人生旅程和寫作旅程,也回答了她是如何一步一步構建自我,成為獨一無二的安吉拉·卡特的。
《血殤》[美]理察·普雷斯頓著,姚向輝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年伊波拉病毒在西非肆虐橫行,成千上萬的人感染並死去,平均病死率達50%。這種病毒是個真正的惡魔,它隨著忠誠和愛的鏈條傳播,正是這樣的情感將醫院的醫護人員彼此連接在一起,最終連接著地球上的每一個人,他們是擋在病毒和你我之間的一道薄弱的防線。我們必須問一個問題:假如一種四級新發病毒擴散到北美或任何一個大陸的百萬級人群之中,醫院是否有能力處理這麼多的患者並照護他們?假如感染人數超過百萬,流行病學家是否有能力追蹤並打破傳染鏈?世衛組織認為,「對於應對嚴重的流感大流行和全球公共衛生突發事件,世界並沒有做好準備」。這場與病毒的戰爭勢必曠日持久,人類擁有病毒所缺少的某些要素,其中包括自我意識、團隊作戰的能力和願意犧牲的精神。既然病毒可以突變,那麼我們也能改變。
《劍橋文藝復興哲學史》[美]查爾斯·施密特著,[英]昆廷·斯金納主編,徐衛翔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六點圖書
本書由劍橋學派代表人物昆廷·斯金納和文藝復興研究巨擘查爾斯·施密特共同主編,是一部全面論述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哲學的綜合性文集。多位撰稿人皆是相關學術領域裡的重量級人物。全書按哲學分支而非哲學家或學派來安排組織,共分三個部分23個章節,內容涵蓋文藝復興的歷史背景、邏輯與語言、自然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心理學、形上學、知識論以及修辭等各個方面。
《什麼是民粹主義?》[德]揚—維爾納·米勒著,錢靜遠譯,譯林出版社
民粹主義者正在全世界攻城略地,所到之處受到「人民大眾」的普遍歡迎。這究竟是為什麼?揚—維爾納·米勒通過本書,定義了民粹主義的核心要素:它反對多元主義,壟斷對人民的定義,剝奪持反對意見者的人民資格。米勒為讀者抽絲剝繭地梳理了民粹主義者的伎倆,他們是如何通過激化矛盾、劃分敵我、訴諸非理性,來尋求選民的支持。民粹主義並非民主政治的正當組成部分,而是它揮之不去的永恆陰影。
《臭鼬的時光:羅伯特·洛威爾文集》[美]羅伯特·洛威爾著,[美]羅伯特·吉魯克斯編,程佳譯,大雅|廣西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美國桂冠詩人、「他那一代最好的美國詩人」洛威爾去世後整理出版的唯一一部文集。全書共四個部分,收錄了洛威爾一生寫作的近四十篇文章,在書中,洛威爾或結合自己的創作,凝視古今詩歌,評析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伊利亞特》《變形記》等經典作家作品,闡述英語格律、詩與戲劇等重要詩歌主題,也細讀了自己與朋友的一系列作品;他還將追憶和述評相結合,描摹蘭塞姆、弗羅斯特、艾略特、奧登等前輩詩人群像,回憶理查茲、畢肖普、賈瑞爾、貝裡曼、普拉斯等好友,講述其生平、軼事、寫作以及與他們的友誼;此外,他還毫無遮掩,袒露了自己的家族史,家庭、親人、自己的成長曆程,以及身體和精神上的困境。
《論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對話錄二篇(修訂譯本)》[古羅馬]奧古斯丁著,成官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這本書收錄兩篇奧古斯丁對話錄。《獨語錄》是其早期對話錄的高峰,《論自由意志》則被認為是理解其學說的最好入門讀物。前一篇對話是奧古斯丁與自己理性的對話,反映了他在哲學體系上的最早努力。它開始於討論靈魂,對靈魂的探討邏輯地導向考察真理、錯誤、普遍的懷疑、靈魂的不可朽壞性,以及理智知識的起源問題。後一篇對話則主要回答惡的來源問題。在其中,奧古斯丁認為惡是虛無,是善的缺乏,認為人作惡還是行善都是借意志的自由選擇,而人也因此配享幸福或該得不幸。此外,奧古斯丁還針對有人把世間的苦難、痛苦、不幸等種種現象都歸結到上帝身上的看法,作出了辯駁。
《別想那隻大象》[美]喬治·萊考夫著,閭佳譯,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廬文化
用對了語言就贏得了一切。喬治·萊考夫用「別想那隻大象」的例子說明,在語言大戰中戰勝對手的方法很簡單:千萬不要用對方已經不斷重複強調的關鍵詞。他告訴我們,「隱喻」和「框架」是控制話語權的兩大利器,你可以運用這兩種武器在30秒之內了解對方言語的核心含義,並迅速做出反應。這本書不僅教我們在話語角力中搶佔高地、達成自己的目的,還可以讓我們變得不那麼容易被引導、操弄和煽動。
《達·文西畫廊》[意]馬可·納沃尼著,張利譯,浙江大學出版社
2020年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義大利共和國建交50周年,本書由義大利昂布羅修圖書館/美術館副館長、漢學家傅馬利(Pier Francesco Fumagalli)博士推薦翻譯成中文出版。擁有400年歷史的昂布羅修圖書館/美術館是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圖書館、美術館,是世界第一家向公眾開放的藝術博物館,名字以米蘭的保護神命名。這裡是文藝復興時期米蘭的整個學術文化的中心,400年來收集了大量的珍貴藝術品。昂布羅修美術館是達·文西工作室所在地,收藏了包括《大西洋古抄本》在內的大量珍稀手稿和油畫真跡,涵蓋了達·文西從1478年至去世前的工作與生活經歷。本書介紹了昂布羅修的達·文西畫廊,囊括其重要作品、手稿、複製品及其同時期藝術家的主要作品等。
《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日]長谷川町藏、大和田俊之著,耳田譯,拜德雅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劃時代人氣嘻哈入門系列「別再問我什麼是嘻哈」第一輯。1970年代誕生至今的嘻哈史,100張唱片指南+8部影片指南+6個專欄。一位從嘻哈黎明期一路聽過來的作家,一位在搖滾音樂節上骨折後除了嘻哈之外其他什麼音樂都聽不了的大學教授,帶你翻越嘻哈的高牆,讓你徹底走入嘻哈這種文化。
《基本收入》[英]蓋伊·斯坦丁著,陳儀譯,上海文藝出版社·藝文志
「基本收入」,是指定期無條件對個人給付一筆適當數額的錢,提供一個人最基本的經濟安全感,讓他在所屬社會中即使碰到極端狀態也能夠生存。本書是全球基本收入研究推廣組織「基本收入地球網絡」(BIEN)創辦人,從事基本收入研究超過三十年的蓋伊·斯坦丁,匯集研究精華寫成的,引導我們深思基本收入問題的指南。本書不只解釋了基本收入原理,討論三個被用來證明基本收入有實施必要的主要觀點——正義、自由與安全感,也解釋了相關的經濟理論,並比較與其他社會福利制度的異同,闡述為何基本收入是當前我們迫切需要的。此外,他也針對一般常見的基本收入反對意見進行解釋,並進一步探討落實基本收入制度的實務挑戰和政治挑戰。
《網上遺產》[英]伊萊恩·卡斯凱特著,張淼譯,未讀·思想家∣海峽文藝出版社
你擔心自己死後,社交網絡帳號被家人登錄嗎?「集體點蠟」真的有意義嗎?在我們死後,我們在網上的私人信息並不會憑空消失,而會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遺產:「數字遺產」。終有一天會死於數字時代的我們,要如何處置自己的「數字遺產」?數字時代讓人們面對死亡時的痛苦和悲傷都變得更加複雜,我們渴望保留回憶,也渴望保留某種程度的隱私。作為心理諮詢師,作者歷經十餘年,記錄了人們在處理「數字遺產」時遇到的種種困境,用無數觸動人心的真實事例,讓我們前所未有地思考在數字時代的記憶與愛,死亡與不朽。
《女傭的故事:我只想讓我女兒有個家》[美]史蒂芬妮·蘭德著,孟雨慧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低音
這是一部社會紀實,講述了一個女人在社會底層掙扎與奮鬥的故事,關乎女性獨立、家庭暴力,也關乎當代美國的住房、醫療、就業、教育、社會福利制度等,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選為2019年夏季書單。
為了撫養女兒,作者史蒂芬妮·蘭德成為一名清潔女工,在十多個主顧的家之間奔波:有政府提供給低貧戶暫居的收容所,也有各式令人驚嘆的豪宅;有溫馨的植物之家,也有囤積控的居所。主顧們儘可能地避免與她打交道,她卻像一個遊魂,通過房子裡的細節,思索他們的生活、愛與哀愁。美國有將近三千萬人仰賴政府低收入補助,成為民眾眼中的「稅金包袱」。蘭德作為底層人士的典型,通過樸實而有溫度的書寫,讓人們對貧薪階層有了更客觀的認識。這是她的故事,也是所有奮鬥不息、堅持追夢的底層人的故事。
《古代中國的宇宙論》[日]淺野裕一著,吳昊陽譯,江蘇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國研究叢書
雖然作者淺野裕一的研究對象「宇宙論」讓很多讀者覺得離自己很遙遠,但談到中國為何沒有產生西方近代科學的問題,則是大部分讀書人都想言說一二的事情了。而「宇宙論」則是從文明根源——哲學思想上,對這一問題的深切研究。作者立足於中西哲學「宇宙論」變遷過程,來深入探討,尋找跨越了長達數千年時空的中國文明沒能夠創造出近代科學文明的原因。
《永遠不要說你老了》[日]村上龍著,張智淵譯,楚塵文化∣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村上龍的中篇小說集《永遠不要說你老了》講述的是,關於中老人如何直面生活危機重新出發的故事。離婚的中米志津子踏入婚姻介紹所,想尋找可以一起終老的結婚對象,然而越相親越發現追求幸福這件事,不是「結不結婚」的問題;因藤茂雄十分畏懼淪為遊民,卻在打工的地方遇見成為遊民的老同學,一場生死離別之旅,因藤反而救贖了自己;富裕退休後的夢想是,開著露營車,和妻子到日本全國各地旅行,面對現實,這個夢想如何一點點破滅;高卷淑子與丈夫日漸疏遠,開始寄情於養狗,在面臨寵物離世的孤寂時,她意外發現與丈夫之間的關係;源一曾是大卡車司機,到了中年面臨失婚獨居,又失去長程跑車的體力和優勢,在二手書店邂逅了可以傾談的女子,卻發現驚人秘密……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英國畫報看甲午戰爭(全二冊)》趙省偉編,張維懿、蘭瑩譯,中國畫報出版社
本書取材於《倫敦新聞畫報》《圖片報》,共收錄300餘幅版畫及14萬字原刊報導。這批在中國權威收藏機構都難得一見的版畫,不僅填補了甲午戰爭影像在出版領域的空白,而且給了我們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這段對中國影響深遠的歷史。
《混沌互滲》[法]菲利克斯·加塔利著,董樹寶譯,三輝圖書∣南京大學出版社
加塔利一生「遊牧」在精神分析、哲學、政治、美學、文學等諸多領域,他不是一名弗洛伊德和拉康意義上的精神分析學家,思考的不再是移情關係、俄狄浦斯情結等模式化問題,診斷的不再是個體意義上的精神病患者,而是現代社會的「病症」。當結構主義者紛紛將主體性列入「罪惡」名單之時,加塔利則反其道而行之,從生產的角度重新思考了主體性問題,重新反思了啟蒙以來的「解放實踐」。
何謂主體性生產?什麼是戰爭機器、欲望機器、抽象機器?怎樣理解精神分裂分析?作為審美範式發生源的「混沌互滲」如何運作?在本書中,加塔利一一回答了這些問題,以其獨特的思考方式批判了以能指的霸權為中心的結構主義,摒棄了以科學範式為指向的精神分析,以機器反對結構,以橫貫性理論超越移情理論,引導我們走向基於主體性生產的審美範式,開啟以審美範式為指向的精神分裂分析。
《一隻貓的生活與哲學觀》[美]馬克·吐溫等著,鍾姍、吳蘭等譯,廣東人民出版社
本書由巴爾扎克、馬克·吐溫等16位作家的16個關於貓的故事構成,資深貓奴史航作序,國際畫貓大師斯泰因勒插畫。巴爾扎克的《一隻英國貓的苦難》用一隻貓將英國式的體面盡情嘲弄了一番;愛倫·坡的《黑貓》將貓咪塑造成懲罰罪惡的復仇者;丹納的《一隻貓的生活與哲學觀》以貓的視角看待世界,講述它從出生到成長的過程及其對萬事萬物的思索……
《21.0:當代簡史》[德]安德烈亞斯·羅德著,朱顏譯,商務印書館
當代史是一部充滿了多元、衝突與不確定性的歷史,如何在這樣紛繁複雜的現象中梳理出一條論述的線索,是作者所面臨的巨大挑戰。本書嘗試用歷史學方法對其進行粗線條的勾勒和闡釋,主要涉及20世紀後半葉以來全世界範圍內在科技、世界經濟、環境能源、思想智識、社會生活、政治秩序、歐洲一體化、國際政治等多個領域的發展,同時揭示了數位化和全球化的巨大轉變對思想和政治文化的影響。他在進行歷史回顧的同時,還對人類未來的整體命運進行了審慎的預測。
「愚人二部曲」《愚人沙利》[美] 理察·拉索著,高靜譯,中信出版·大方
《愚人雷默》[美] 理察·拉索著,楊志霞譯,中信出版·大方
「愚人二部曲」是美國作家理察·拉索的系列作品。小說講述了美國鐵鏽地帶的衰敗現象,以及在頹喪中掙扎的底層民眾。作家通過對小鎮日常的刻畫,敏銳地捕捉到了當代人的生活困境、家庭衝突、情感糾葛、對道德義務的履行和逃避。看似簡單的家庭之愛在拉索的筆下呈現出錯綜複雜的情感張力。
《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英]威廉·雷迪著,周娜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
一個人內心的情感體驗,是某種關係的體現。無論是個人、團體還是階層的情感表達,都無法忽視社會情感準則的教化訓練。本書作為情感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提出了情感表達、情感體制、情感導航、情感自由、情感痛苦等理論,並以「情感主義」為切入點,研究啟蒙時代及法國大革命時期人們情感表達方式的變化及其意義。由此,雷迪清晰勾勒出情感與認知、情感與理性、情感表達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在「硬邦邦」的「理性」材料之外,強調「情感有自身的歷史」,使情感成為歷史學的合理研究面向,為情感史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支撐。
《人類大瘟疫 : 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英]馬克·霍尼斯鮑姆著,谷曉陽、李曈譯,中信出版社 · 新思文化工作室
大流感、愛滋病、伊波拉、SARS、新冠……全景再現10場襲擊全球威脅全人類的流行病,人類與致命病菌共存博弈的百年史詩,現代瘟疫史的經驗與教訓。
《你耳朵裡有魚嗎?——翻譯及萬物的意義》[英]大衛·貝洛斯著,韓陽譯,商務印書館文津讀書會
翻譯是什麼?通曉兩種語言就可以翻譯了嗎?難道翻譯只涉及語言嗎?口譯製度源自何處?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工翻譯?翻譯猴子、螞蟻、蜜蜂的語言可能嗎?母語人士在翻譯方面真的有優勢嗎?中國真的位於圖書翻譯的邊緣嗎?
《燒紙》[韓]李滄東著,金冉譯,武漢大學出版社·鹿書deerbook
本書是韓國電影大師、作家型導演李滄東小說代表作,收錄了李滄東的小說處女作《戰利品》及其他短篇小說共十一篇。這些作品都以城市邊緣人和小人物為關注點,聚焦於韓戰及南北分裂、光州事件等社會現實所造成的傷痛,以及韓國社會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社會問題。他的小說不以大事件為線索,而往往圍繞著生活的細節,他拙樸的筆觸下隱藏的是這些細小的事件背後巨大的悲劇感。他的作品有一種逼真的寫實感,如同他的電影那樣深刻地刻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尋找被生活隱藏的真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