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熊琳暉 通訊員劉穎)蘋果未成熟之前與水稻一樣,主要成分都是澱粉,為什麼口感會從酸澀變成甘甜?昨日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該園專家已經找到其中奧秘,謎底在於主導蘋果澱粉轉化的基因。
武漢植物園植物基因專家韓月澎介紹,蘋果屬於雙子葉植物,水稻則屬於單子葉禾本科植物;儘管它們都含有澱粉,但由於基因水平的差異導致澱粉合成時出現變化。
澱粉本身沒有甜味,因此蘋果未成熟之前的味道主要來自蘋果酸,這是青蘋果口感酸澀的原因。隨著果實的成熟,蘋果內的澱粉開始水解轉入糖代謝,慢慢轉化為葡萄糖、果糖和蔗糖,而蘋果酸卻在減少。蘋果熟了,就變成甜的了。
研究人員在對400餘份蘋果栽培品種和野生資源進行檢測時發現,最酸的是野生蘋果,它的有機酸含量最高的比栽培品種高了56倍以上。這表明人類在蘋果漫長的「馴化」過程中,逐漸淘汰了那些澱粉轉化基因起效「不強」的蘋果。
找到控制蘋果由酸變甜的基因能否使蘋果變得更甜?專家表示,葡萄糖、果糖、蔗糖儘管都是從澱粉轉化而來,但這3種糖的甜度不一樣,最甜的是果糖,其次是蔗糖,而葡萄糖甜味則一般。這3種糖在蘋果中的比例是由一個非常複雜的基因調控網絡來決定的,目前科學家還在尋找這個基因調控網絡。
作者:熊琳暉 劉穎
本文來源:漢網-長江日報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