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甲基化缺失是致癌重要成因:將為治療癌症提供新途徑

2020-11-24 科技快報網

  來源:科技日報

資料圖

  人體每個細胞都含有完整的DNA基因,其不僅含有人體所有遺傳信息,而且基因中的所謂甲基基團是人體組織的必要成分。德國耶拿人體老化研究所研究人員首次證實,DNA出錯並甲基化缺失是導致癌症的一個重要成因。這項研究結果刊登在最新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人體每個組織由特定屬性的組織特異細胞構成。基因選擇非常嚴格,如在腸細胞裡只有相應的基因目錄激活成為腸細胞。在基因調控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所謂的甲基基團,它通過酶的作用激活基因,這被稱為DNA甲基化。人體得癌症或患老化疾病時,正常基因片段的活性會出現錯誤,確切的過程和DNA甲基化的作用迄今還沒有被充分研究。

  DNA甲基化作為基因啟動「開關」(啟動子)的功能已經為人了解,但為什麼單個基因內(所謂基因體)存在甲基基團迄今還不清楚。由萊布尼茨人體老化研究所的弗朗西斯·納利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證實,當基因體內的啟動子出現甲基基團損失,基因就會出錯。其結果是產生非正常蛋白質,幹擾正常細胞的構成,使細胞的功能和身份識別遭到大規模破壞,細胞變異並可能導致癌症,這就是DNA甲基化的一個神秘過程。

  弗朗西斯·納利博士在研究報告中稱:「這項研究結果之所以令人興奮,是因為我們現在終於明白為什麼很多癌細胞中的DNA很少甲基化,是它的缺乏導致基因處於非正常活性狀態,產生異常蛋白質,並使癌細胞擴散。」不同於DNA生命周期中的自然退變,那些DNA甲基化缺失出現的變化,原則上可以通過所謂的化學信使物質進行調控。納利博士認為:「基因體沒有DNA甲基化,可能出現蛋白質變異,這是一個完全新的認識,這將為治療癌症提供新途徑。如果我們找到一種方法,能使甲基基團轉移到暴露的癌細胞DNA序列上,就有可能阻止癌細胞繁殖。」

相關焦點

  • 中科普瑞發布國內首個十萬人甲基化組計劃 -- 表觀星圖計劃
    ,通過與國內外基因組隊列計劃聯動,以及與Illumina公司的戰略合作,建立中國人甲基化基準資料庫,為表觀遺傳領域研究、應用和臨床檢測等建立基礎資料庫。該項目計劃首期完成十萬人甲基化晶片與大數據分析(2018年計劃招募首期星盟計劃參與課題,免費提供10000例DNA甲基化晶片用於項目研究),後期逐步擴大範圍,通過甲基化基準基因資料庫的建立,為科研和臨床研究,乃至臨床檢測等應用提供基礎資料庫,並建立相關標準,為國內各科研單位和醫療機構的精準診斷和精準治療提供甲基化層面的基因數據保證,同時為全球華人的精準診斷提供更為精準的參考
  • 德國學者用機器學習「癌症指紋」診斷腦瘤,人為誤診率12%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AI診斷的準確率似乎也在不斷超越頂尖級的醫生。3月15日凌晨,德國癌症研究中心(DKFZ)的Stefan Pfister及其同事的一項最新成果在線發表在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該團隊研發了一款特別針對腦腫瘤的診斷AI工具。對腦腫瘤治療來說,正確診斷是提供治療前的一項基礎工作。
  • 2020 CCO|華大基因CEO尹燁:癌症防大於治,意在術先!
    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絕處逢生」科普大會花絮會上,華大基因CEO尹燁博士作了《防大於治 意在術先——癌症將不再是眾病之王》的主題演講。尹燁博士針對目前國內癌症高發的情況,從癌症高發的原因、人類抗癌的歷程,以及如何提高防癌意識等方面,作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講解。
  • J Neurosci:基因療法治療聽覺缺失
    基因治療的方法可以使得耳朵的聽覺毛細胞再生,可以治療聽覺喪失。近日,來自埃默裡大學的研究者表示,應用基因治療的方法給年輕小鼠耳蝸中引入基因Atoh1可以誘導額外的聽覺毛細胞的生成。這項研究揭示了基因治療方法的潛力,但是同時也表現出了基因治療的有限性,產生的毛細胞可以像正常細胞那樣產生電信號,並且與神經元聯繫;然而當幼年小鼠使用基因治療後兩周,Atoh1基因的效應就會減弱,因此這就表明在成年人類中類似的治療的有效性以及有限性。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了5月9日的國際雜誌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
  • 華大基因:公司感染防控的主力產品PMseq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檢測...
    來源:同花順金融研究中心同花順(300033)金融研究中心12月8日訊,有投資者向華大基因(300676)提問, 請問:1. 公司如何看到單癌種早篩、泛癌種早篩的比較優勢? 2. 公司預計感染應用何時能在臨床推開大規模應用? 3.
  • 無冕之王陳列平:他為癌症治療帶來的,遠比一座諾貝爾獎盃更重要
    (文章來源:咚咚癌友圈公眾號)2018年 10月1號,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和日本的兩位免疫學家James Allison教授與本庶佑教授(下圖),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領域(CTLA-4和PD-1靶點)做出的卓越貢獻。
  • Nature Genetics: 未經治療的癌症基因組中缺乏可檢測的新抗原缺失...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Nature 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Lack of detectable neoantigen depletion signals in the untreated cancer genome」的文章,對未經治療的癌症基因組中缺乏的可檢測的新抗原缺失信號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
  • BRAF V600基因突變是什麼意思?晚期癌症還有得治嗎?
    我們總是看到基因檢測的報告單上寫著BRAF V600(+),但是BRAF V600到底是什麼意思,想必大家還不是很清楚。其實BRAF基因是一種原癌基因,V600E代表的是BRAF基因最容易癌變的一個位點。
  • 吸金超200億,醫院外風靡、醫院內艱難,基因檢測憑什麼?
    據測算,國內腫瘤NGS市場將從2019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45億美元。2019年,國內腫瘤NGS滲透率僅6.4%。預計到2030年,經診療指南指引,腫瘤NGS滲透率可以達到45.2%。國產設備陸續登場,將如何破局?作為基因檢測最重要的上遊技術平臺,基因測序儀被海外巨頭壟斷,是國內基因檢測行業成長的隱痛。
  • 一顆黑痣竟是致癌毒瘤,癌症的信號大意不得,去除致癌黑痣你準備好...
    原標題:一顆黑痣竟是致癌毒瘤,癌症的信號大意不得,去除致癌黑痣你準備好了嗎? 也許大家通過《非誠勿擾2》已經對黑色素瘤有所了解,一顆痣竟演變成一個瘤,無情的奪去了主人公的寶貴生命,讓人唏噓不已。
  • 解密基因「算命」:癌症早篩並非人人都適合
    因而,將癌症合理篩查並扼殺在早期,這被視為一個機會,也是科學家和產業界合力追求的一個美好願望,引來諸多新科技公司,試圖搶佔研發優勢。可機會一旦被過度炒作,就會走到另一個極端,成為偽需求。一項常州市金壇區2003年-2014年甲狀腺癌患者的研究顯示,手術與否對患者生存質量等級幾無影響,積極的手術治療並未顯著改善甲狀腺癌患者的生活質量。前列腺癌在歐美的早篩也有積弊。歐洲的大型研究已證實,以前列腺特異抗原為基礎的前列腺癌篩查,雖然可以降低前列腺癌死亡率,但是會造成過度診斷、過度治療。
  • 【癌症知識】有些癌症會遺傳,如果父母有過這6種癌,你也很危險!
    眾所周知,癌症的出現,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人的基因是非常強大的,一旦家裡有人患有癌症,就會擔心會遺傳到下一代了。癌症確實存在遺傳的可能性,癌症是一種多基因遺傳易感性疾病,由於繼承了家族性的基因缺陷有些人患上某些癌症的機率確實會增加。特別是以下這6種癌症容易遺傳,家屬需謹慎!
  • 越來越多人得癌症,誘因離不開衣食住行,看看你中招幾個?
    什麼問題都沒有,誰想到才過了一年多,就被查出癌症,唉!」 上周,張大爺因為摸到脖子左側有腫塊而到醫院檢查,結果被診斷為甲狀腺癌。所幸處於早期,及時切除腫塊即可痊癒,但張大爺還是感到後怕,明明自己也挺重視體檢的,平時並沒有什麼病痛,怎麼就突然查出癌了呢?
  • 基因手段治療遺傳性耳聾獲進展
    原標題:基因手段治療遺傳性耳聾獲進展  新華社東京4月11日電 (記者藍建中)日本順天堂大學日前宣布,該校研究人員利用基因治療手段,成功地使患有遺傳性耳聾的實驗鼠恢復聽力。   在遺傳因素導致的聽力障礙中,約30%至50%的病例與GJB2基因缺陷有關。
  • GEN:基因編輯之下,罕見病治療觸目可及
    除了製藥、生物技術和醫療器械公司,針對罕見病進行的基因治療也得到政府的支持。例如,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共同基金為NIH未診斷的疾病網絡分配了約2億美元,以加速對罕見和未知疾病的診斷及致病機理的揭示等工作。
  • 國內基因檢測行業細分趨勢:62起融資、吸金超200億元 競爭向醫院院...
    據測算,國內腫瘤NGS市場將從2019年的3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45億美元。2019年,國內腫瘤NGS滲透率僅6.4%。預計到2030年,經診療指南指引,腫瘤NGS滲透率可以達到45.2%。國產設備陸續登場,將如何破局?作為基因檢測最重要的上遊技術平臺,基因測序儀被海外巨頭壟斷,是國內基因檢測行業成長的隱痛。
  • 這5種癌症,最有可能治癒!最高的5年生存率可達98%
    治癒晚期睪丸癌,手術結合放療或者化療,一般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療效果。另外,治療方法還有幹細胞移植。●哪些情況不容易治癒?晚期睪丸癌的治療難度會增加,但好在仍有較好的治療方法。晚期睪丸癌的5年生存率雖然大大降低,但仍有73%,相對於晚期癌症來說,這是一個很高的數字。
  • 突變基因在發育過程中發揮作用時間被確定
    希伯來大學的Rachel Eiges表示,這項研究「提出了(人類胚胎幹細胞)作為一種研究早期人類胚胎發育的模式系統的價值」,「我們發現這可以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分析特殊發育事件中一個特異突變的作用,這將有助於完成其它研究無法達到的目的。」
  • 命運的不公,在基因裡就決定了
    當這些保護性的腫瘤抑制基因發生突變時,他們的保護功能就減弱/喪失了,細胞生長就會失控,最終可能會發展成腫瘤。抑癌基因包括BRCA1,BRCA2和p53/TP53。 在癌症患者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是p53。超過50%的癌都跟p53基因的缺失或損壞有關。大多數p53基因突變是後天獲得的。生殖細胞p53突變很少見,但攜帶它們的患者罹患許多不同類型的癌症的風險很高。
  • 新型癌症疫苗有效率高達90%
    目前,在全球至少有十多款癌症疫苗,BioNTech執行長稱,預計將在2022年內看到首個癌症mRNA疫苗上市。2. mRNA技術屬於新一代免疫療法,可以採集到所有抗原信息,從而為個人定製腫瘤疫苗。BioNTech是第一家將mRNA個性化腫瘤疫苗引入臨床的公司。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