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唱三嘆的崑曲,綿延沈復與芸娘的愛情

2021-01-10 新華網客戶端

  崑曲《浮生六記》主演昨天在發布會上現場演繹經典片段。 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本報訊 (記者王筱麗)「沒搶到票的觀眾都在問下次什麼時候演出,看過的都說要『二刷』。」上海大劇院總經理張笑丁口中的這臺演出便是由大劇院與江蘇省演藝集團聯合出品的崑曲《浮生六記》。記者獲悉,繼去年7月首演後,經過升級製作的《浮生六記》2.0版將於明年1月15日、16日再登上海大劇院,為戲迷娓娓道來沈復與芸娘動人婉轉的愛情故事。

  作為上海大劇院首部獨立出品、歷時兩年打造的戲曲作品,《浮生六記》首次公演就引起不少關注。由於今年疫情的原因,第二輪巡演的日期被一延再延,不過在導演馬俊豐看來,其間的空隙反而使主創對劇目有了全新的認識,製作出了「實打實」的2.0版。「這是一版經過提純、更加濃烈的《浮生六記》,修改後的劇情會比之前更為緊湊。」馬俊豐表示,不丟掉傳統,又做到當代化,是《浮生六記》始終堅持的準則,崑曲雋永秀美的藝術形式結合當代審美產生出新的化學反應和美學意蘊。

  由清代文人沈復創作的《浮生六記》,記敘了他與妻子芸娘平凡又富有情趣的家居生活和漫遊各地的所見所聞,文辭清新,情感真摯,有著「小紅樓夢」之譽。青年編劇羅周在原著散文體式的敘述方式上大膽創新,大幕拉開時芸娘已然辭世,永遠被困在她死亡的那一天。每當沈復提筆悼念亡妻,她才得以重生。羅周還在劇中設置了一個原作中沒有的新角色——半夏。在編劇看來,正是因為這位沈復續娶之妻的愛護,才有了沈復藝術創作的日漸深濃。

  集結滬蘇兩地文藝院團主創陣容,崑曲《浮生六記》自誕生起便被植入了長三角基因,實現演藝資源的融合和有效合作。2.0版演員陣容和首演一致,六人撐起兩個半小時的演出,白玉蘭戲劇獎主角獎得主施夏明、梅花獎得主單雯分飾男女主角。「演出時間的縮短意味著演員要更為精準地把控情緒。」施夏明說,相比於講故事,崑曲更擅長表達人物情感,這也與《浮生六記》創排的初衷不謀而合,希望藉由崑曲的一唱三嘆,將主角二人的愛情綿延下去。值得一提的是,「浮生六記」也是上海大劇院開發、運營眾多IP版權之中較為突出的成功範例。「浮生」系列文創產品也受到好評。伴隨2.0版再登舞臺,該劇院將趁熱打鐵推出更多文創新品。

相關焦點

  • 詩一般的愛情,也難逃現實的蹉跎。——沈復與芸娘
    詩一般的愛情,也難逃現實的蹉跎。——沈復與芸娘沈復,是近幾年大受現代讀者青睞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的作者。這本書寫了沈復自己的大部分人生經歷,而其中他與自己的髮妻芸娘的生活描寫,是吸引大部分讀者的主要原因。
  • 沈復與芸娘:她給了他此生最好的愛情,成為了獨一無二的回憶
    可見對芸娘的評價是極高的,而且「天下第一可愛的女人」這一稱呼也是林語堂先生的說法。沈復與芸娘之間有愛情,有相濡以沫,有粗茶淡飯。他們是相知相容融的愛情,是「布衣暖,飯菜飽」的平凡愛情,僅此一點就已經勝卻人間無數了。多年後,或許沈復仍然記得13歲時與母親歸寧那一日。他看著芸娘在窗下的倩影出了神。
  • 豆瓣9.0《浮生六記》|沈復和芸娘的愛情,願有一人陪你煙火一生
    芸娘答道:「我做小狗的時間長了,也希望相公可以委屈一下體驗一把」。在世俗的柴米油鹽中, 他們的拌嘴都是彼此精神上的巨大享受。如果沒有芸娘,為什麼沈復再痴情也不會被人稱讚?在芸娘的影響之下, 沈復「始惡而終好之, 理之不可解也」, 學著滷瓜拌起腐乳, 不再嫌棄;她情趣高雅、懂生活,用梅花做餐具,用活花作屏風,所居之處皆可謂儉省而雅潔。
  • 清朝「真香定律」「女扮男裝」「大豬蹄子」——沈復和芸娘
    但是他和結髮妻子陳芸的愛情故事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後人,為不少文人雅客所稱道。沒辦法,這就是本餵狗糧的書,女生可以像看言情小說一樣看完第一記。我就經常露出姨母笑。鬼節那一天,沈復和芸娘對月飲酒,相談甚歡,突然陰雲如晦,多愁善感的芸娘說道:「如果這時候月亮出來了,就代表我和郎君你能夠白頭偕老,相伴一生。」這時恰巧對岸的螢火蟲明滅萬點,流連於柳絮積水之間。
  • 字字戳心芸娘和沈復的愛情故事|百家故事
    這是一個發生在距今約200年前的讓人過目不忘的愛情故事。故事主人公是芸娘和沈復,他們是夫妻,是知己,更像「患難兄弟」,真正地做到了不管貧窮富有、生老病死,都不離不棄。真的是婚姻裡難得一見的完美的愛情。他們兩人同歲,芸娘是沈復舅舅的女兒,芸娘比沈復大10個月,或許因此她在這段愛情裡給了更多的成全。
  • 現代人視角下沈復與「小人」的愛情故事
    之所以我稱之為「小人」,是因為《浮生六記》中記載的趣事,起因是沈復與芸娘對佛手(香料)與茉莉的不同喜好,芸娘說「佛手是香中君子而茉莉乃香中小人」,沈復就說「你怎麼遠離君子而親近小人呢」,芸娘又說「我是笑話你喜歡小人」。這只是二人閨房之趣罷了。
  • 生活一貧如洗的沈復,與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女人的感人愛情故事
    沈復以一部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講述了他的一生,其中他與妻子陳芸的感情生活更是使後世廣為傳唱,令人動容。沈復與芸娘成婚沈復的妻子陳芸是沈復的相差十個月的表姐,陳芸自小便十分聰慧,在當時的封建年代,女孩從來就不是受教育的對象,聰明的陳芸自己對著古籍,一個個學習字詞,很快便習得了許多漢字。父親在陳芸四歲的時候因病去世,留下了陳芸的母親與姐弟二人,這一家人的生活過得十分清苦。
  • 浮生若夢,為歡幾何——沈復芸娘的愛情故事
    沈復不就是將人生往事如清夢般依稀重現的追懷者?我想大家一定對初中的一篇文章《童趣》印象深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和「卵為蚯蚓所哈」,在疲憊中釋放自我,學會用不同的眼光看待生活, 我們不清趕趟坐車竟然有這樣發現美的眼睛。我們不禁感嘆作者有這樣善於發現生活點滴美的慧心。而這些文章的作者便是沈復,這篇文章也出自《浮生六記》。
  • 雲山度曲丨有一種唯美 叫崑曲
    彼時,崑曲自閨閣深處,覓一段錦屏人的春愁婉轉,化作一唱三嘆的小磨調,演繹了《牡丹亭》的一往情深;自華清池邊,尋一段大唐盛世的歌舞昇平,化作水袖飄飄,演繹了《長生殿》中的愛恨情愁;自落日樓頭,記一段末路英雄的漫漫長嘆,化作《夜奔》中林衝的英雄淚;自秦淮河畔,寫一段南朝往事,化作李香君的扇上桃花
  • 這些表兄妹曾有過悽美的愛情故事
    在遙遠的古代,表兄妹、姐弟間是可以結婚的,演繹出一段段或喜或悲的愛情故事,讀來讓人深為感動。陸遊唐婉、寶黛愛情就不說了。下面來聊下那些文人筆下的表兄妹愛情故事。《嬌紅傳》,元代小說,也叫《嬌紅記》,在《紅樓夢》問世前,《嬌紅傳》是最著名的言情小說。該小說歌頌了北宋宣和年間,書生申純和表妹王嬌娘的愛情悲劇。
  • 在陸遊和唐婉的愛情故事裡,陸遊終究是一個渣男
    但是我們說的不是陸遊的文學成就和愛國情懷,僅僅探討下他和唐婉的愛情故事。陸遊和唐婉兩個人據說是事情親戚,但是據學者考證,兩人可能並非是親戚·。但是兩人愛情故事的開頭是完美的人設「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他們兩個人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就像普通的愛情故事以樣,二十歲的陸遊迎娶了十五歲的唐婉,並將陸遊祖傳的鳳頭釵作為定情信物給了唐婉。
  • 中國戲曲崑曲答案選修題庫
    中國戲曲崑曲答案選修題庫超星慕課中國戲曲崑曲爾雅答案 課後習題答案章節測驗答案1.1崑曲的歷史1【單選題】下列劇作家中,屬於明代的是(C)。A、崑腔是指戲曲音樂而言B、崑曲既包括音樂又包括文學C、崑劇與崑曲沒太大差別D、1949年以後崑曲改名叫崑劇4【判斷題】崑曲在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5【判斷題】魏良輔的《浣紗記》是根據新創的崑山腔而創作的崑曲劇本。
  • 崑曲裡的一桌二椅, 從來沒有這麼「荒誕」過
    實驗崑曲《椅子》改編自尤內斯庫的同名經典話劇。由於原著不以一望而知的戲劇性邏輯昭示於人,因此在劇本改編上,實驗崑曲《椅子》在發掘梳理原作「信息」精髓的基礎上,以「潛邏輯」捕捉「心靈瞬間」,重新「編碼」,建立結構;以「花園、雪、血、雨、水、孤島、竹籃、椅子、鳥兒」等為意象鏈,將現代人性的普遍價值與中國美學的情境意蘊深度結合,進行新的創作。
  • 陳芸聰慧,沈復知趣,若不看坎坷記愁卷,二人簡直活成了人間理想
    聰慧的陳芸,會在與沈復進行「臭腐乳與滷瓜」爭論中,對沈復的戲謔:「狗無胃而食糞,以其不知臭穢;蜣螂團糞而化蟬,以其欲修高舉也。卿其狗耶?蟬耶?」不怒反諷。完美的對答更是將了沈復一軍:「腐取其廉價而可粥可飯,幼時食慣,今至君家已如蜣螂化蟬,尤喜食之者,不忘本初,;至滷瓜之味,到此初嘗耳。」
  • 崑曲《醉心花》為中國版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憑什麼打動人心?
    能在劇院裡看崑曲真人演出,是我盼望已久的。雖然喜歡看劇多年,也多以電影院或網絡視頻為主,這一場崑曲《醉心花》看下來,真是別有一番感受。崑曲,是傳統戲劇的一種,我得承認自己根本聽不懂。讓一個長期說普通話的北方人聽懂崑曲,是不太可能的事,若說是京劇、黃梅戲,亦或是泗州戲,我都尚能聽懂一些。到了劇場,我發現觀眾並不多,座位只被佔據一半,而且女性居多,看來男性不太能接受這種演出形式,或是耐不下性子來看劇吧。演出開始後每到重要角色登場,觀眾都會禮貌地自發鼓掌歡迎,只是我側耳傾聽,也不懂角色在說什麼。還好,旁邊的字幕板有提醒,即使聽不懂,也能懂得劇情。
  • 什麼才是崑曲的文化精神?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作品裡如何表現?
    什麼才是崑曲的文化精神?我們以為,要而言之,就是一種「和」的精神。周來祥曾指出:「『和』,是一個大概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精神,它幾乎涵蓋一切,貫串一切。『和』,也是一種古代人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模式,他們以此來規範一切,陶鑄一切,孔子思想由它陶鑄而成,儒家思想由它陶鑄而成,古代傳統文化也由它陶鑄而成。」崑曲藝術的「大團圓」結局即是由「和」陶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