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新韻譜華章,科學發展寫春秋。從今天起,「美麗宣化」將陸續刊登《宣化文史資料》一書。《宣化文史資料》由政協張家口市宣化區第十一屆委員會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寫。全書分為古城話古、古城風貌、舊街老店、烽火歲月、古城滄桑、古城舊事、經濟縱橫等15個部分,66編。該書全方位記錄了發生在宣化的歷史事件和人文景觀,是一部讓大家進一步了解宣化、認識宣化、熱愛宣化、宣傳宣化、建設宣化的史料。
古城老街和商鋪
馮冠揚
從南關橋北進南門,穿南大街、牌樓北到鐘樓,這條街約四五裡長,從古至今均為宣化的商業一條街,素有「宣化王府井」之稱。它在幾十年前乃至近百年前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跟隨幾位耄耋老人的記憶,看一看民國時期的宣化街景吧。
一、從牌樓北路東開始
牌樓北街路東,第一家為吳德裕茶莊,用驢皮做的門帘,小孩子或瘦弱的婦女都撩不起這個用整張驢皮縫製的門帘。吳德裕的櫃檯上放著一塊破木製的木板,收銀元時往木板上一放,掌柜根據銀元的聲音,就能判斷銀元的真假,真的響聲沉悶,假的響聲清脆。收到銅子就直接扔到地下,晚上打烊後再清點,這種收錢方式,在宣化獨一無二。過來是王玉山刀剪鋪。民國十三年(1924年),農曆十月初一,宣化鎮守使譚慶林的一營駐軍,因上司剋扣軍餉而譁變,放火燒了處於商業街繁華中心的四牌樓。牌樓附近的商店、門臉櫃檯、貨架商品多被搶砸焚燒。吳德裕茶莊、王玉山刀剪鋪也被洗劫一空,處處殘垣破壁,一片焦土。兵變後兩家店鋪又重新修整開業。過來是德勝園飯莊、義榮理髮館、白安氏藥房。白安氏藥房是北京醫生白雲峰於1933年創辦,除經營西藥外,還附設診療所,主治外科、花柳等病症。白安氏藥房過來是1924年開業的永盛園清真糕點店。馬歪脖是東家,前店後廠,加工生產各種清真糕點。過來是合眾印刷局,有宣化當時唯一體面的二層樓房。印刷局用腳蹬的印刷機,印些表格、傳票之類的辦公用品;還有一種石印機,是將一塊大理石上畫上需要印刷的文字圖案,塗上油墨,放上白紙,經過滾壓,一張一張地印出成品。再過來是中醫康曉峰診所。康曉峰,宣化賈家營人,1937年考入北京國醫學院學習中醫,1940年畢業後回宣化開辦診所,解放後曾任宣化鎮聯合診療所副主任,宣化人民醫院中醫內科主任。曾被推選為宣化市第二、三屆人民代表,宣化第二、三、四、五屆政協委員和張家口市第四屆政協委員,省中醫學會會員。康曉峰先生一生秉承救死扶傷的職業宗旨,竭盡全力為患者服務,治好無數病人,深受宣化人民的愛戴和讚譽。過來是霖記成衣局,是涿鹿人張霖所開。後張霖加入縫紉合作社,成為高級技師。再過來是長勝功布店,據說是山東人所開。再過來是新明照相館,是一座二層小樓,1934年由劉景三出資蓋起開辦的。經理由時霄九兼任,後由劉淵如擔任。在新明照相館籌建施工的同時,位於牌樓北路西的潤華照相館在原地改建成二層小樓,擴大營業面積,增添照相設備,同新明照相館展開了業務競爭。過來是林茂蓆鋪。舊社會不興睡床,每家都是一盤大火炕,用炕坯壘成,鍋臺連著火炕,飯也做了,炕也燒熱了,一舉兩得。火炕上鋪有一張張用蘆葦編成的炕蓆,一來乾淨衛生,二來經久耐用。所以,當時有專門經營炕蓆的蓆鋪。如今,專門經營炕蓆的商店早已倒閉,葦蓆由土產部門經營用於建築工程方面了。再過來是劉懷林經營的文具商店和李婉九診所。李婉九是一位醫生,因為娶得大老婆不生育,又找了個小老婆,為以傳宗接代。解放後實行一夫一妻制。政府動員李婉九離掉一個妻子,但大小老婆之間的關係和睦,互相以姐妹相稱,不吵不鬧,不願離婚,所以政府也沒有強行拆散。李婉九診所過來就是民宅了,過了民宅就到五廟街口了。
五廟街北口第一家為張記籮鋪,出售加工麵粉的篩籮。過來就是丁記回民點心鋪、幾戶民宅、金記車行。金記車行出售自行車零件,修理自行車。過來是出售中草藥、中成藥的義順藥店,杜大有開的西藥店以及山東人開的齊魯風味的飯館。再過來就是久合肥皂廠。廠長田青讓,蔚縣人,初中文化,學過化學,當時是文化水平較高的人。他用牛油、火鹼加工生產月華牌肥皂、蘭花皂和衛生皂(藥皂)。一號月華皂每條七分錢。二號月華皂比一號略小一些,每條六分錢。蘭花皂是肥皂中加有蘭色的小片,蘭白相間,故名蘭花皂,價錢貴一些,每條一角錢。人們認為蘭花皂洗衣服去汙力強,都愛使用。衛生皂是加工肥皂時加入來蘇兒水,呈紅顏色,有消毒殺菌作用,人們用來洗臉洗手,每塊一角一分錢。過來是福義隆糕點鋪和萬金堂藥店。據史料記載:萬金堂於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開業,是最早開業的一家中藥店,有店員22人,經營中草藥、丸、散、膏、丹中成藥400餘種,延續至1956年參加公私合營,一直到牌樓北改造前,還是醫藥公司的一家零售門市部。過來是鈺合永銀樓,為本地人開的一家加工金銀首飾的銀匠爐,加工銀鎖、耳環、手鐲、戒指等飾品。過來是宋記豆腐坊,車馬店。車馬店又叫「板店」,客房住人,車馬停在院內。過去叫「車馬大店,留人小店」,現在叫旅店。過來是魁元慶肉鋪,隔壁是一家燒餅店,再走就到了按院街口了。
按院街北口是一家茶館,後來易主改建,成了日本人開的「青莪療」妓院。再過來是慶源祥皮條坊,出售馬車用的撘腰、套纓子、籠頭、皮條等。再過來又是一家車馬店和一家理髮館。再去是王記蔴鋪,出售麻繩、白麻等。再過來就是鼓樓了。
二、牌樓北路西
牌樓北路西第一家是段記燒餅鋪。第二家是回民肖家開的牛、羊肉鋪。過來是一家百貨店和一家藥店,後來這兩個鋪面被北京人金裕民收購,在這裡開設大德元鞋帽百貨店,為當時宣化規模最大的百貨商店。過來是北京集升齋鞋帽百貨店宣化分店,於1920年(民國9年)年初開業,經理為蘆伯封,有十餘名製鞋工匠和店員,都是從北京過來的。集升齋前店後廠,生產皮鞋和千層底布鞋。當時穿皮鞋的人很少,勞動人民都穿實納幫的砍山鞋(又叫「踢死牛」)。鞋幫、鞋底用麻繩納得非常結實,鞋底前面和後跟都打上鐵鞋釘(蘑菇釘),走起路來「咔咔」的響。有身份的人如教師、職員、商店經理才穿得起千層底鞋。鞋底用大白刷得雪白,鞋面漆黑,鞋幫鞋底黑白分明,乾乾淨淨,顯示著這些人的特殊身份。過來是華興泰百貨店,當時人們買香皂、牙膏、雪花膏、鞋、帽等洋百貨,都到大德元、集升齋、華興泰這三家百貨店來購買。過來就是一家理髮館和「井店」。興盛號院內有一口公井,當時宣化還沒有自來水,牌樓北一帶的居民都在這一口公井裡汲水飲用,群眾都把「興盛號」雜貨鋪叫做「井店」。去那裡買貨叫做到「井店」買貨。過來是新麗成衣局,這家成衣店給比較有身份的人縫製服裝。店內有一張裁衣的案子和二三臺老式縫紉機。過來是一家酒店和合順公布店,人們從這家布店買布,拿到隔壁的新麗成衣局或對門的霖記成衣局去縫製衣服。過來是文明大藥房。文明大藥房除了經營中西藥品外,還經營眼鏡,主要是老花眼鏡,當時戴近視眼鏡的人很少。過來是玉元祥文具店和天合公雜貨鋪。天合公雜貨鋪門前的對聯是「溫良恭儉讓讓中方能取利」、「仁義禮智信信中方可求財」。再過來是日聚茶莊、玉文齋攝影社、百貨店、潤華照相館。日寇侵入宣化後,各照相館均停業月餘,開業後生意非常蕭條,僅有少數幾個日本兵以侵華勝利者的心態照相留念。後來煙筒山礦開始招收採礦工人需要照片,日偽政府頒發良民證,群眾被迫照相辦證,照相館的業務才得以勉強維持。
財神廟街東口路北第一家是天津《大公報》報社宣化推銷店,負責徵訂推銷天津《大公報》的業務。過來是小二樓薄利書局,出售各種圖書。再過來是永慶園澡堂。這是當時宣化唯一的一家澡堂,當時宣化尚無自來水和下水道設備,澡堂用水靠人工用轆轆從井中提水,再用大鍋將水燒熱,放入水池中供人們洗澡。水池有兩個,一個稍大的是溫水,另一個小點的是熱水。過去人們生活水平不高,衛生條件差,多數人一個月才洗一次澡。澡堂裡有搓背、修腳、理髮等服務項目。永慶園過來是三勝永雜貨鋪,典盛鞋莊,義和興雜貨鋪,振容理髮館和慶興湧缸房。慶興湧又賣糧食,又開缸房釀酒。缸房又叫燒鍋,按其生產規模又分「大燒」「小燒」兩種。宣化當時有十餘家大缸房。大燒一天可消耗16石高粱,每石高粱可產70度白酒50斤。當時宣化日銷白酒3000斤左右。興湧缸房過來就是戶部巷口(天泰寺街)。巷口有古上谷郡牌坊。
戶部巷口往北是天裕永京果雜貨鋪和祥順成古玩店。古玩店在一個牌樓底下,出售古瓷、玉器、錢幣等,是宣化唯一的一家古董店。過來是福德義麻鋪,出售白麻和麻繩。隔壁是一家水簍店。因為沒有自來水,群眾飲用水都是從井中打水,用柳條編的水簍又經濟、又耐用、不怕磕碰,尤其是葡萄園子給葡萄澆水,都用轆轆、水簍從水中提水澆灌,所以宣化有多家簍鋪,編制出售水簍。過來是鐵匠爐和旅店及郭記皮條鋪,這幾家都是一條龍式的為馬車業服務的,鐵匠爐除打造工具外,還給馬車店的牲口掛掌,馬車用的皮繩壞了,可以到郭記皮條店裡去買。再過來就是王信開的王餅鋪了。王餅鋪以出售油酥燒餅(螺絲轉)為主,王餅鋪還生產麻餅、中果、香油八件、蛋黃酥、提漿餅、月餅等粗細點心。
三、牌樓北街
鼓樓北街路東第一家原為長勝功布店,後搬至牌樓北街,仍然賣布。再走有同勝鐵匠爐、信華煙店,過來是靈官廟街。
靈官廟街,第一家為元森木廠,生產木製鐵輪大車,供農村農民套上牛拉莊稼用,或者是進城糶糧食用。過來是陳記皮條鋪,生產出售牛拉大車的配套用品。隆元成面鋪,迎街三間門面,是要家開的一間大面鋪。過來是雙勝鐵匠爐、義榮理髮館、福盛奎點心鋪、義盛昌木廠,義盛昌木廠也是生產牛拉大車的木器廠。再過來是張記豆腐坊,然後就到鼓樓了。
鼓樓北路西第一家是棺材鋪,當時不時興火化,死了人後裝棺材入殮埋入土中,稱為土葬。棺材有薄有厚,厚的質量好,價格高,有錢的人還將棺材漆成紅色或黑色,稱為壽材。沒錢的人用幾塊木板釘個匣子,裝上死人埋了。再沒錢的用草蓆將死人一裹埋入地下。後來實行火葬,買棺材的人少了,這家棺材鋪成為木業合作社的一家門市部。過來是郭記豆鋪,賣炒大豆。過來是永陲亨旅店,因為這家客店燒水用的水壺做得像夜壺似的,人們俗稱它叫「夜壺店」。萬福鐵匠爐,專打鋤鐮等農具。還有義盛簍鋪、剃頭房、德成旅店、糧食店、肖肉館、日新理髮館、茶館等,直到鐘樓。
四、南大街路東
南大街路東第一家是當時宣化最大的乾鮮果店——萬順源。過來是豬肉鋪和四合順菜鋪。菜鋪經營各種新鮮蔬菜,後院是四合億粉房,加工粉條,批發零售。當時,冬季只有白菜、山藥、蘿蔔幾樣蔬菜,沒有大棚和溫室,一些細菜都要從北京運來。秋季的蔬菜品種較多,店內賣芹菜、韭菜、西葫蘆等當地產的蔬菜。過來是恆順號文具店,經營筆墨文具紙張。再過來是三山齋文具印刷廠,後改成益文齋文具印刷廠,出售辦公文具,承攬印刷業務。鴻順祥百貨店經營玻璃瓷器。德大茶莊,經營白毫(紅茶)、香片(花茶)和磚茶。磚茶是一塊一塊的,用茶葉壓制而成,蒙古人習慣用磚茶熬奶茶喝,宣化人也敲一塊磚茶熬著喝。過來是萬發源布鋪。宣化開布鋪的商人,多為山西人和河北南宮、冀縣、新河人。過來是太和春藥店,經營中西成藥。在宣化開藥店的大部分是河北武安縣人。過來是油漆糊裱店,賣刷房用的大白粉,吊頂棚用的粉尖紙。再過來是天順恆京果雜貨鋪,1935年由山西太谷人武姓投資6000塊大洋,臨街修建二層樓房一座,蓋平房66間,是晉商投資最大的一家京果雜貨店。後來還開辦天順恆錢莊,辦理存款匯兌業務。過來是恆順成布鋪,也是小二樓建築,後來成為宣化四建公司開辦的民族飯莊。過來是自行車修理店,李記麻鋪,銷售白麻,自紡麻繩出售,為蔚縣人經營。過來是醉賓軒酒館,雖然一間門面,但經營很有特色。門口有一個爐子,現做熗面火燒。出售紅燒的驢肉,那時沒有食用的顏料,驢肉都是用紅曲加工而成,吃了對人體無毒無害。買二兩驢肉,掌柜的切成薄片,夾入剛出鍋的火燒中,令人垂涎,可謂宣化的一道風味小吃。
過來就是萬字會街口。第一家是祥勝公布店,接著是德厚昌雜貨鋪、合瑞成百貨店和一家麻鋪。過來是山西人開的集厚成錢莊和萬生瑞百貨店。再過來是油漆店、雜貨鋪、張記雜貨鋪、同義成桶鋪、福茂成缸房、文記山貨鋪,直到東二道巷口。過來是豆腐房、馬金奎菜鋪、三關廟、恆義誠麻鋪、德記錢莊。錢莊是付老二所開。宣化第一次解放時,清算付老二,全宣化的群眾到朝陽樓飯莊吃五張餡餅、一碗雞蛋湯,都由付老二結帳,也沒有把付老二吃窮,可見付老二家裡的殷實。過來是趙家缸店,賣水缸的,舊時每戶人家中都必須有一口盛水的大缸。過來是義成泰布鋪,再過來是餄餎巷了,餄餎巷裡有一處劉家開的砂院,將生鐵溶化,倒入砂制的模具中,生產製作犁、鏵等農具,宣化人叫它劉砂院。過來是玉合樓首飾店和東飯樓。東飯樓也是一家比較大的飯鋪,後面有一個小二樓。過來是東草市口,過來是張金喜開的布鋪和一家百貨店及順茂號油漆店。福聚成旅館往東有個小二樓,是宣化一家比較高級的旅館,一些有身份的客商住在這裡。再往南就到了南門口了。
五、南大街路西
南大街路西第一家是個豬肉鋪,然後是小百貨店,過來是個門道,裡面是大興號雜貨鋪,賣油、鹽、醬、醋、副食等。往前有萬發祥布鋪、玉文齋修表店等。過來是興華戲院,又叫南戲園,清光緒十一年(1886年),由深井士紳劉化南出資建造,是宣化第一座戲園。院內設有樓上包廂和樓下散座,專門接待山西梆子劇團來宣化演出。很多晉劇名流如獅子黑、二毛旦等都曾在這裡演出。解放後興華園由演戲兼放電影,逐步發展成專放電影的宣化影院。過來是文化館和義源公京果雜貨鋪。雜貨鋪在一個巷子裡頭,朝南有三間門面。再走是惠友飯店,經營齊魯風味菜餚,小吃以鍋貼著名。牛肉鍋貼皮薄餡大,煎得外焦裡嫩,一咬滿口流油,蘸上醋和辣椒油,很受大眾歡迎。1947年,察哈爾省名流童冠賢競選國民黨立法委員,在宣化一中舉行競選演講會,民眾前往聽講,一時轟動宣化。會後,童冠賢在惠友飯店宴請地方父老鄉親。過來是武安人開的德泰和藥店,門口掛著銅製的高搖幌子,前面門市陳列幾排藥鬥子,內裝各種中草藥,櫃檯上放有稱藥的戥子,銅製搗藥的碓臼。後院房頂上有一個小藥王廟,供奉著藥王爺。德泰和可以自己加工丸、散、膏、丹等各種中成藥。藥店還自製膏藥,用麻油燒滾,加入各種中草藥煮炸,熬製成膏,敷在狗皮上,稱作狗皮膏藥。丸藥的製作是將石蠟加溫熬化,把木球置於溶化的蠟液中,蘸上石蠟置於水中冷卻後剝開,就成了丸藥的蠟殼,再按處方配製各種中草藥研碎過籮,和上蜂蜜擺成一粒粒藥丸,放到錢柜上出售。過來是紅光百貨店和大生隆布鋪及高帽鋪。當時普通男人時興帶氈帽。氈帽有白、黑、棕色三種。再往前是李家小百貨店、蔡虎桶店、牛羊肉鋪、宋豆腐坊,過來是西蘆巷口。往南第一家是華成乾鮮果店,然後是吳鐵筆字畫店。過來是李謙開的義順藥莊,後來李謙當了宣化市和張家口市工商聯主任。過來是雙合成豬肉鋪和彥愽文具店,再過來是萬和當鋪,門前掛著一個當字招牌,內部櫃檯近一人高,上面還設有鐵欄杆,以防被搶。過來是雜貨鋪、籮鋪和馬萬有開的永安堂藥房。再過來是恆利興布鋪、同義德錢莊、魁升隆布鋪。布鋪的經理馮同義,公私合營後加入民主建國會,先後擔任工商聯主任、區政協副主席、區人大副主任等職務。德聚隆布莊經理賈擇善,1936年從河北新河來宣化德聚隆布鋪學徒,後來頂了生意,當上了經理,公私合營後參加革命工作,也加入了民主建國會和工商聯組織,現從商業大廈退休。過來是太谷煙店,出售山西太谷出產的生煙(旱菸),供人們用旱菸袋吸用。郵電局在西二道巷的北邊頭一家。
過來是昌泰隆點心鋪、三葫蘆理髮館和韻庚和開的「晉和隆」布鋪,「文革」時從韻家挖出很多銀元,八十年代落實政策全部退還給他。過來是義順糧行,櫃檯上豎立著一塊大匾,上面寫著「陸陳廣聚」幾個大字。糧食行過去叫陸食行,陸陳廣聚的意思是陸食行的錢財都匯聚到義順糧行裡來。義順糧行以前用石磨磨麵,後來安上了電磨,用電磨加工麵粉,當時這在宣化是一件新鮮事。過來是雙合成肉鋪和香源堂獸醫院。一位姓賈的獸醫給騾馬牲口看病,並騸驢騸馬。過來是一個大門院,裡面開著一家雜貨鋪,後來做成了旅館。永和園飯館,是南大街上一家較大的飯館,進門是散座,裡面設有雅間。顧客前來就餐,跑堂的(服務員)在門口迎接,嘴裡說「來了,您老!裡面請」。入座後跑堂的過來端上茶水,擺上小盤、筷子、小菜,如果喝酒還給擺上酒杯。當時下飯館吃飯,不用先交錢開票,由跑堂的向顧客報菜名,如說相聲報菜名一樣,把飯館裡可以烹炒的菜餚,聲音拉得長長的,一樣一樣的報給顧客聽。顧客點了想吃的菜後,跑堂的向灶上的廚師高聲報了顧客所點的菜名,廚師即開始炒制。菜炒熱後,廚師用鐵勺敲擊炒瓢,示意跑堂的來灶房端菜,每上一道菜跑堂都要向顧客報出這道菜的菜名。在進餐時,跑堂的不時過來問:「您老還續點什麼?要點什麼主食?」顧客吃完飯後,跑堂的過來數著盤子用嘴算帳,比如:過油肉一盤三角四,幹炸丸子一盤三角六,溜肥腸一盤三角八,酒四兩二角錢,雞蛋湯一碗八分,餡餅五張四角,共計一元七角六分,聲音拉得長長的,然後給顧客拿來毛巾和漱口水,請顧客擦嘴、擦手、漱口,送顧客到前廳櫃檯上結帳,再把顧客送到門口,嘴裡說「您老慢走,下回再來」等客氣話。自1956年公私合營後,飯館裡這套服務方式便逐步取消,改革開放以後,就變成現代化的服務了。過來是苟家麻鋪和侯佃奎開的鐘表修理店。修理各種座鐘、手錶。再過來是外號狗不理開的鐵匠鋪,專門給騾、馬打掌。
西草市口路南第一家是個黑皮坊,賣車馬用的皮條、籠頭、搭腰等車馬用具。過來是一家賣糕的,再過來是幾家棚戶區和寶聚源客棧(車馬大店)。因為這一帶建築不甚整齊,解放後德厚昌經理劉子厚,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帶動大同化學廠廠長遲善堂、恆記貨棧經理高文漢等73戶工商業者,集資9.69萬元,在南大街南頭與西馬道交口處,遷走寶聚源車馬大店和5戶居民,辦起了宣化第一家公私合營的前進飯店。
六、南關橋北一帶
南門口往南,有陳鐵匠爐、張鐵匠爐,都是打釘鞋用的蘑菇釘。街公所(姑姑寺街口)有豆腐坊、源記號酒館、魏子玉開的燒酒缸房、王棺材鋪、萬慶隆缸房、賣炒大豆的張豆鋪、長勝和糕點鋪、張書奎開的藥鋪等眾多商店。直到南關十字路口。
南關橋北路東往北,第一家是趙記酒館,門口有「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幌子。過來是理髮館和蔚縣人開的飯館蔚州。往前有清真牛羊肉館、孟鐵匠鋪、賣黃土的大院、(觀音后街)鐵匠鋪、棺材鋪、砂鍋店、義成湧雜貨鋪、小五道廟程悅雜貨鋪、賈麻鋪等直到南門甕城門口。
七、牌樓西一帶
牌樓西街路北,第一家是張漢文開的三勝永飯店,經營齊魯風味菜餚,頗具特色。過來是百年老店朝陽樓飯店。過來是瓦盆店、孟記鑲牙館和上谷公所。後來宣化商會遷到上谷公所。上谷公所現為宣化文化館。過來是宣化府鎮口北道臺衙門的馬廄。1938年,建成上谷大戲院(舊稱北園子),現為宣化劇場。上谷大戲院由商會所屬各同業公會和地方紳士籌款集資興建,歷時一年建成,樓分二層,二樓分正樓和東西樓。戲院臺口正面掛有「歌舞昇平」紅綢橫幔。戲院門楣上有「上谷大戲院」幾個大字,為宣化書法家郭陶題寫。橫幔下端均為各商號和宣化名流、開明人士捐資名單。戲院落成後,大慶三天,請著名晉劇名伶演出山西梆子。宣化解放後察哈爾文工團來宣演出歌劇《白毛女》、河北梆子《血淚仇》等劇目,配合開展土地改革。後來宣化市政府成立「宣化移風評劇團」和「宣化晉風劇團」。晉風劇團在這裡演出深受群眾喜愛的山西梆子。再過來就是北市場了。北市場素有北京「小天橋」之稱,原為馬廄,後自發形成農貿集市。1938年形成北市場,內分三條南北向的商業街。內有布鋪、百貨店、文具店、玩具店、雜貨鋪、飯館、酒館、茶館、鞋鋪、帽鋪等數十家,還有很多賣切糕、涼粉、冰糖葫蘆等應時小吃的攤販。劇場門口有摔跤、練武、打把式的,還有變戲法、拉洋片的,另外還有唱大鼓書的、說書的,應有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