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魏氏燻雞,是山東聊城著名的地方小吃,被老舍先生譽為「聊城鐵公雞」的魏氏燻雞,是北關魏永泰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創製,迄今已有180餘年的歷史。當時聊城緊靠運河,交通便利,商賈雲集。為便於扒雞運銷外地,魏家扒雞店研製成這種能夠長時期保存的燻雞,每年農曆十月至十二月成批製作
魏氏燻雞選料精良,製作精細。燻雞選用外型豐滿、肉多肥嫩、體重2至3斤的一年左右無病活雞,先加工成扒雞,擊在腹內裝入丁香、八角、桂皮、茴香等藥物,放在鋸末煙火上燻制而成。經燻制的扒雞,水分少、皮縮裂、肉外露、無彈性、藥香濃,可存一年左右不變質。這種燻雞,形美肉嫩骨酥,色鮮味美,入口餘香深長獨特,既可下酒,又可佐茶。
雞肉含有維生素C、E等,蛋白質的含量比例較高,種類多,而且消化率高,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雞肉,有增強體力、強壯身體的作用,另外含有對人體生發育有重要作用的磷脂類,是中國人膳食結構中脂肪和磷脂的重要來源之一。 雞肉對營養不良、畏寒怕冷、乏力疲勞、月經不調、貧血、虛弱等有很好的食療作用。祖國醫學認為,雞肉有溫中益氣、補虛填精、健脾胃、活血脈、強筋骨的功效。
「鐵公雞」,是老舍先生對山東聊城魏氏燻雞稱呼。 這事要說到1935年。著名教授肖滌非在青島收到一位在聊城任教的朋友寄來的包裹,打開來一看是4隻做熟了的整雞,然而,黑乎乎、瘦骨嶙峋,而且乾巴巴的,怪不起眼。當時天氣已熱,這些熟雞在郵寄途中又捂了多天,卻沒有變味。
一天,老舍先生邀肖教授下館子小酌,肖教授就把雞帶去交給堂倌切開裝盤。誰知,那雞一經切開裝在盤中就大為改觀了,不再顯得那麼黑、幹、瘦得難看了,而是色澤光亮,香味撲鼻。老舍先生在品嘗中直喚:「別有風味,生平未曾嘗試。」乾脆,就叫鐵公雞!」
此雞創製於清代嘉慶十五年,道光年間已頗有名氣。當時漕運暢通,各地客商紛紛向聊城魏氏燻雞店訂購,成箱成箱的燻雞運銷紹興、寧波、上海、天津等地。為了方便客戶,魏氏還曾經在聊城內的「義源成」、「福慶」和濟南的「異口香」等商號,設點代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