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孟遊記】致力於為各位網絡上的朋友介紹各地的美食美景,有喜歡旅遊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中國人愛吃,中國人也會吃!
我們只要一談到吃,估計首先想到的四個字就是「雞鴨魚肉」。
這也不難理解,雞、鴨和豬是最早被人們馴服飼養的家禽家畜,魚卻是最容易被捕獲的水產,在社會的進程中,這四個字就代表了人們對生活的美好追求。
中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每個省份都有對於雞肉的特色吃法。比如海南的文昌雞,廣東的鹽焗雞,浙江的叫化童子雞等等。
在這形形色色的雞的吃法中,又有四種公認的最美味的做法,稱作「四大名雞」,分別是安徽宿州的符離集燒雞,河南安陽的道口燒雞,山東德州的扒雞,遼寧溝幫子的燻雞。
這四種雞的做法都有源遠流長的歷史,經過一代代人的流動和傳播,在國內廣為流傳,在世界上也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其實除了這「四大名雞」之外,還有許多種做法毫不遜色,今天咱們就來說說山東聊城的燻雞。
聊城的燻雞原來叫做魏氏燻雞,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由魏永泰首先製作而出,後來才被稱作「鐵公雞」。
這個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除了燻雞本身成品色澤漆黑,肉質堅硬外,還是因當初文學大師老舍與老友聚首小酌時,見這雞皮色黑中泛紫,鐵骨錚錚 ,像京戲裡面鐵面無私的黑包公,笑稱為「鐵公雞」,才有了這個外號。
1985年時,為繼承和發揚我國的烹飪文化遺產,同時為紀念老舍先生,蕭先生在的《中國烹飪》著文,呼籲保留 「鐵公雞」這個雅號,從此「聊城鐵公雞」風行全國,享譽四方。
聊城「鐵公雞」與其他燒雞、扒雞、燻雞等最大的區別在於其肉質乾燥,鹹度較大,在以往沒有真空包裝的年代儲藏時間也極長。
這個特色是由它的特殊製作流程決定的。
「鐵公雞」的選料考究,必須採用聊城當地出產的一年生兩到三斤的「笨公雞」,也就是農家散養的、只餵糧食或者自己刨食的公雞,然後填加純天然配料大鍋來煮,在煮的過程中絕對不許不添加任何香精香料,煮到一定時間撈出晾涼。
然後上籠用點燃的鋸末進行燻制。最初的鋸末都是榆木鋸末,這種鋸末燻制出來的雞肉味道最美。
在燻制過程中還要時時注意煙量,煙多或少都會影響質量。在雞被燻制到皮皺裂、腿肉外露、色呈慄紅,並且用手掐胸腿而肉質無彈性時出籠,立即塗上雞油,就顯現出這種黑亮的色澤。
聊城「鐵公雞」直接食用時肉質堅硬,如果牙口不好者還真有些累人,但是切開後一絲絲地細細咀嚼,不管是味道還是氛圍都極出眾,如果再小口輕酌,那滋味更是雋永。
除此外,如果上籠再蒸,「鐵公雞」的肉質就會稍有疏鬆,吃起來省力不少,又是另一番風味了。
再或者用切開後的雞肉燉菜,肉中的鹽分在這過程中釋出一些後味道進一步變淡,與平時所食用的肉食雞相比,更多了不少咬頭及淡淡的煙火味道,一樣讓人饞涎欲滴。
不過這幾種吃法,小編覺得還是直接食用最能體現出「鐵公雞」的特色,樹木的煙火味道在咀嚼中,清新的木火氣和各種調料的回味在堅韌的肌肉中交融,每嚼一口就是一種細微的變化,餘香繚繞、回味悠長。
目前,當地有許多出產這種「鐵公雞」的商家,但是口味最純正的,還是魏氏老店。
這幾年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工等其他費用的提升,「鐵公雞」的成本和售價都相應提高,現在約在五十塊錢一斤,算不上特別實惠,但是物有所值,有路過聊城的朋友不妨嘗一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