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同小編一樣,從學化學開始就對化學不感冒,什么元素周期表,什麼化學反應化學方程式,實在是腦子裡跟團漿糊一樣。雖說對於有些人來說,化學就像呼吸一樣簡單,但是不管怎麼說,化學這門學科還是相當難學的。然而如果沒有朱元璋曾做過的一件事,我們學習起化學和生物來,估計很更加困難。
在漢語中,化學元素也大量的使用漢字來表示,不說其他國家,就光光說一下我們的鄰國日本,他們使用一長串音譯片假名來代指化學元素,非常的拗口難記,普通人看著腦袋就大了。
而之所以漢語母語者的化學和生物的入門門檻被大大地降低了,這漢語的優越性居然要歸功於一個看似跟生物化學完全不搭嘎的人,他就是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發明了一套五行相生的起名方式,即皇室後人名字的第二個字是太祖欽定的輩分,而第三個字必須是五行中的一個字作為偏旁,按照木、火、土、金和水依次下去,子孫後代必須按照這種起名方式來。
朱元璋的初衷是好的,五行相生,傳承有序,也是希望江山在後代手上代代相傳下去。但是問題來了,前面的人取名字容易,字用的差不多了後人怎麼辦呢?但是太祖皇帝的起名規範在這兒,又不能跟前人重字,可把那幫子人愁壞了。
於是朱家後人們把帶有五行偏旁的生僻字全部翻了個遍,再後來,實在不夠了還發明了一些臆造字。而這些生僻字和臆造字,以明朝宗室族譜的形式出現在大眾眼前,提高了曝光率,以至於後來順利入選了《康熙字典》。再到後來,這些生僻字很多都被應用到了現代生物和化學的翻譯中來。
然而追根究底,太祖皇帝這命名規範為生化科教立功只能說是有幫助吧,真正做出傑出貢獻的是英國人傅蘭雅和中國人徐壽,如果不是這兩人選擇用漢字直譯,漢語裡的化學元素也會像其他領域一樣,大面積使用日語翻譯了。
對於廣大考生來說,實在是萬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