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某次,孔子團隊好幾天沒米下鍋了,顏回從外面找了些米回來。
孔子路過廚房時,看到顏回用手抓鍋裡的飯吃,見到這一幕,孔子雖想呵斥,但還是靜靜地走開,回床上睡覺了。
飯做好了,顏回過來叫醒孔子。孔子故意說,我剛夢到先祖了,你把飯盛好,我要先祭拜下先祖。
按當時的風俗禮儀,只有乾淨,沒有被食用過的飯才能用來祭拜,否則就是對先人的不尊重。
顏回說,老師,這飯您不能用來祭拜,剛才在煮飯的時候,有炭灰掉進了鍋裡,弄髒了飯,我看丟掉比較可惜,就抓起來吃了。
聽完顏回的話,孔子不禁在心裡如此感慨道:都說眼見為實,看來即便是親眼所見到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想真正了解一個人真不容易啊!
孔老夫子的這番感慨確實有道理,但我對這個故事還有另一個感悟:很多時候,裝傻充愣真是做人的一項必備技能。
01
裝傻充愣,是一種成熟
當孔子發現顏回用手抓米飯吃的時候,擺在他面前有兩種選擇:一是,當面點破,教訓他一頓;二是悄悄離開,假裝沒看到。
孔子選擇了悄悄離開,還順便想考驗顏回一把。假裝自己不知道這回事,故意說要拿乾淨的米飯祭先祖,看顏回如何應答。
我相信,在聽完顏回的回答後,孔子應該暗自慶幸自己當時沒有急吼吼地當面點破,否則就誤會、錯怪顏回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孔子當時立即上前質問,那麼在那種情形之下,不管顏回怎麼解釋,即便他說是因為有炭灰掉進了鍋裡,我是捨不得扔掉髒的米飯才吃的,孔子很可能也不會相信,認為他不僅偷吃還滿口謊言。
所以,在撞見顏回吃米飯的這件事上,孔子選擇裝傻是一種非常冷靜成熟的處理方式。
正如孔子所言,很多事情,哪怕是親眼所見,也不一定是真的。
如果不想有誤會發生,不想因錯誤的判斷而犯下一些錯誤,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往往就需要有個「冷處理」的過程,需要等一等、看一看,然後再下結論和判斷。
我認為,這就是一個成熟穩重的人在做人做事時所擁有的思維和習慣。
真正成熟的人在處理事情時,不會急於下定論或是有所行動,他們通常表明上會裝傻充愣,其實是不動聲色地去驗證,在心裡衡量利弊得失,最後拿出一個最理智的處理方案。
02
裝傻充愣,是一種智慧
相傳明朝皇帝朱元璋某次設宴請沈萬三吃飯,其實主要是想找個理由除掉這個富可敵國的富商。
席間,朱元璋指著一盤豬蹄問沈萬三,你知道這道菜叫什麼嗎?
沈萬三自然知道這是個陷阱,但又不能不回答皇帝的問題,幸好當時靈機一動,回答說,這是「萬三蹄」。
這回答簡直堪稱完美,既沒有冒犯朱元璋的姓氏,同時還拿自己的名字做了一番調侃,這明顯就是向皇帝在示弱,我是豬,請您高抬貴手,不要和我一般計較。
沈萬三也因此成功逃過一劫。
再講一個故事,是我經常在文章裡提到的《三國演義》裡的一段故事: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
當曹操指著劉備說,天底下能稱得上英雄的,就你和我兩個人。表面上是一番誇讚,其實也是暗藏殺機,曹操這是在試探劉備的野心。
結果,劉備識破了這一點,裝出一副很慫的樣子,借著遠處天邊正好打了一個響雷,他順勢就將手裡的湯勺扔在了地上。
一個被響雷嚇得連勺子都拿不好的人,又怎能是逐鹿天下的英雄。
很多時候,裝傻充愣是一種難得的智慧,這種智慧可以化解危機,將大問題變成小問題,甚至是沒有問題,可以讓事情往更有利於我們的方向發展。
比如說吃虧,很多人明知道吃虧,明知道被人佔了便宜,但他們卻偏偏假裝不知道,結果就是收穫到好的口碑和人脈,廣結人緣。
古人說,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確實看起來都是鐵憨憨。
03
裝傻充愣,是一種修養
辦公室裡,一位女同事買了個仿製的名牌包,結果張三開口說話了,親愛的,你是不是被人騙了啊,怎麼買了個假包回來。
大家一下子都圍過來,有人投來異樣的眼光,有人吧唧吧唧地評價一通,這位女同事尷尬不已。
試想一下,如果這個張三不當場點破同事買了假包這件事,那麼這尷尬的一幕很可能就不會出現。
我一直認為,很多時候,裝傻充愣能看出一個人的修養,因為這種行為的背後往往藏著看穿不揭穿的善良,藏著給人臺階下,顧及別人感受的善意。
但在現實生活中,與裝傻比起來,很多人似乎更願意做一個精明的人,他們不會在一些能表現自己的事上假裝看不到、不知道。
不能說這樣的行為就沒有修養,但我認為這種不顧及他人感受,無視別人面子的行為真的是會傷害到當事人的。
人吶,其實還是善良一點好,為他人多想一點好,懂得利他、助他,往往才能獲得同樣的回報,才能走得更遠。
而這也是我為什麼說裝傻充愣是與人相處交往時必備的一項技能的原因。
我挺喜歡這麼一句話:裝成熟的人可能會很幼稚,但裝傻的人一定很成熟。
願我們都能真正地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