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保護著我們
遺失了那麼久的
歷史文化
舊木稀疏的柵欄
圍著白牆粉黛的房子,
四水歸堂的天井院落,
每一扇窗都好像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
像穿越回舊時的中國,青石板鋪成的庭院,全木建築的閣樓和天井,雕刻精美的鏤空木窗。
如果不是周圍偶然走過的各種膚色不同口音的外國人,也許還會沉浸在中國舊時的歷史時光裡。
這個200多年歷史,並且完美保留著舊時歷史風格的宅院的原名是「蔭餘堂」,它其實並不在中國安徽某個小城,而是在美國東北部的小城塞勒姆。
多年前它跨越了12000公裡來到了這裡。
為什麼這樣一個歷史厚重的中國民居會出現在遙遠的美國,並且被很好地保護著?還得從20多年前的偶遇說起……
1993年,當時還是小姑娘的南希.波琳第一次來到中國安徽休寧縣旅行。這是她第一次看到中國的徽派建築,粉牆黛瓦的古村落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喜歡中國文化的南希還是美國麻薩諸塞州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中國藝術文化部主任,當她第二次來到黃村的時候,她遇到了蔭餘堂,一眼就被這座有著200年歷史的滄桑民居吸引了。
當時,黃氏家族的成員趁著掃墓的機會回到了老家重聚,正在考慮賣掉這幢年久失修的宅院,偶然從門口路過的南希聽到了宅院裡面的議論聲,不禁好奇地走了進去,她沒想到自己的好奇心最終竟改變了這座中國百年民宅的命運。
蔭餘堂是徽州黃氏一族的祖業,在清朝康熙年間就建造了。
那個時候,黃家人在漢口,上海經商賺了錢,返鄉修建了這座宅院,先人呢就希望這份家業能蔭及子孫,所以名字就叫「蔭餘堂」。
這座宅院目睹了整整八代人的生老病死,也經歷了清朝的衰亡,民國的建立和新中國的解放,見證了中華民族動蕩的歷史。
到1982年,最後一代遷出,這個宅院就再也沒有人居住了,年久失修,成了一個廢宅。
當南希了解到這個宅院的歷史,深愛著中國文化和建築的她不忍心這樣有著厚重歷史並且古樸美麗的建築物就這樣被遺棄了,她思索了再三,向黃家人提出了把「蔭餘堂」搬到美國博物館的想法,並獲得了黃家人的同意。
南希找到了基金會的資金支持,中美合作,讓這個想法落了地。
1997年盛夏,黃家人第35代傳人向祖屋做了最後一次告別,從此,這一座歷經百年風雨的建築,不再為黃家所有,它將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繼續它的歷史。
拆除工作比想像中困難,整整持續了兩個月,工程師們做了解體調查,工匠們給每個部件都做上了記號,記錄了原本的結構方式。
在拆除蔭餘堂的過程中,工人們不僅發現了黃家主人上世紀20年代在上海經商時與家裡的通信,也找到了屋主的日記,雜記等各種文物。還在地板夾縫,牆角等處發現清朝末年女人的髮簪和貼有清國郵票的信封。
拆完以後,這些全部打包,包括700個木件,9000多塊磚瓦,500件石雕,還包括了當時屋內擺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連同院牆,門口鋪設的麻石路板,總共用了四十個國際貨櫃,全部海運到美國。
到了美國以後,僅僅是卸貨,核對部件就花了三個月的時間。
籌備又花了五年時間,專業人士還對蔭餘堂各個部件進行測量,登記,請安徽過來的匠人對損壞腐爛的木質部件按照原樣重新打造。
開工的時候,為了尊重中國文化,特地行了上金花,披紅布,安五袋,釘五色布,上香,敬酒等中國傳統的破土上梁儀式。
復建的時候,為了高度還原,博物館還將蔭餘堂修復成了80年代的風貌,購置了原陳設在該屋中的家具,擺設,徹底還原了黃氏家族最後居住的模樣。
整個「搬運重建」過程耗時7年,花了1.25億美元,跨越了12000公裡,一直到2003年6月,蔭餘堂才正式開放,第一天參觀人數就突破了10000人。
過了天井就是大堂,這是整個宅院最重要的地方,大家吃飯,祭拜祖先都在這裡。
這是年輕夫妻的臥室,雕花的大床,歐式的壁紙,紅漆木的洗臉架,給寶寶睡的小竹床,床上還有裝了熱水就能暖床的暖壺……
美國人不判斷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他們只是質樸地覺得既然是異地重建,那麼這個宅子原來是什麼樣,重建後還應該是什麼樣。
這些東西完全展示還原了了中國一個普通家族的生活,這裡的很多東西對我們來說親切又陌生。
參觀者不能自由行動,蔭餘堂每半小時放一批人進入,每次人數不超過20人,蔭餘堂內部嚴禁拍照。
所以這裡一直被保護地很好。
多年以後,蔭餘堂第36代傳人黃秋華受邀來到了迪美博物館,在看到老屋的那一刻,情不自禁地潸然淚下。
他說:「當時就覺得我們已經穿越時空了,因為我們的房子在我的記憶當中已經被拆掉了,這時候突然展示在我面前,我覺得非常激動。當時,世界頂級提琴大師馬友友正在我家庭院裡面拉大提琴,音樂聲是很美妙的,所以,我情不自禁地眼淚就流了下來,覺得感觸非常大。」
正如南希說的,「我覺得,這個房子可以幫助美國人多了解中國人,多了解中國文化,多了解中國的歷史。通過這扇窗戶,可以看到中國的家族,這個家族的歷史和他們的故事。通過他們的故事,可以了解中國的文化。」
時代在不斷的發展,我們卻不能忘記過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