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婦幼保健科普聯體 家院聯合兒保服務
作者 戴霄天 婦幼保健部 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
門診中紛紛有家長表示,這幾個月特殊的宅家時期把孩子給「憋壞」了!
「解封」後第一次出門的寶寶顯得對陌生環境更加的謹慎和驚恐,除了熟悉的照護者,對陌生人的懼怕愈加明顯,這可怎麼辦呢?
其實,怕生是兒童社交情緒發育的一個正常階段,通常在7~10月齡時會尤其明顯,這種反應可能持續幾個月或者更長的時間,直到寶寶18~24個月。和運動、語言等能力發展一樣,社交情緒的發展也遵循一定的規律,建立積極的情緒有助於發展兒童的智力,促進兒童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和親社會行為。
出生~2月齡左右:
情緒行為主要與自身生理需求有關,比如餓了會用啼哭來表達,這個階段的嬰兒尚未形成對他人的特定偏好;
3~6月齡左右:
嬰兒能感受到他人的情緒,區別對待成人的反應,對主要照顧者產生偏愛,但尚未對陌生人產生焦慮與懼怕;
7 ~24月齡左右:
寶寶對主要照顧者的依戀情緒逐步建立,會對家長的離開表示不安和傷心(分離焦慮),同等的也會對陌生人的出現表示緊張和恐懼(陌生焦慮);
2歲以後:
隨著認知和各能區的發展,寶寶會意識到家長的離開只是暫時的,因此能忍受短暫的分離,並逐漸發展出夥伴關係。
儘管陌生焦慮是嬰幼兒正常發育的一部分,但仍然有一些措施可以幫助寶寶減少不適感,家長的反應對促進寶寶的社交情緒發育至關重要哦!
Point 1 給予寶寶在陌生環境下的舒適和安全感
疫情過後第一次出門,帶上寶寶熟悉、喜歡的日常用品(比如玩具或毯子)。
不要忽視寶寶的怕生行為,或強行要求他們面對陌生人,這會加重寶寶的恐懼。
到達新環境或結識新朋友時,陪伴在寶寶身邊,握住ta的手或讓ta坐在膝蓋上。
如果寶寶對陌生環境或人物很不適應,家長在正面安撫(鼓勵)的同時,可以通過玩耍來分散注意力,也可以將ta稍微遠離,直到平靜下來,然後再試一次。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和愉悅,因為寶寶能通過大人的情緒獲得自信和安全感。
Point 2 慢慢來
家長的耐心是最為重要的,在寶寶準備好之前,不要強行推搡ta去一個陌生環境或結交新朋友。
讓陌生的成年人在接觸寶寶(如擁抱)之前要等待一段時間。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向ta解釋目前的情況,比如我們今天是來醫院檢查的,醫生是值得信任的人。
Point 3 多多接觸新朋友
寶寶與外人接觸並發現他們其實「很安全」的機會越多,越容易擺脫恐懼。
家長可以熱情地和陌生人打招呼,語調快樂、姿勢放鬆、時刻保持微笑和目光交流,通過積極的肢體語言向寶寶證明自己不「怕」新朋友。
家長可以告訴新朋友自己的孩子正在學習和適應與陌生人的相處,而不需要一直強調寶寶「怕生」和「膽子小」。
對於年齡稍大的孩子,可以約定一些應付陌生人的策略,例如,「如果感到害怕就讓我們一起靜靜地深呼吸」,這些固定的流程可以幫助寶寶在陌生環境中更好地自我調節,也會在面對陌生人時感到更加自信。
大多數寶寶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的恐懼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如果家長發現寶寶的情緒不符合上述月齡所描述的大致情形,到了兩歲也沒有得到改善,或者寶寶表現出的恐懼情緒非常強烈,那麼我們建議家長及時前往專業醫療機構尋求幫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