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3日,李學勤(右一)在嶽麓書院研讀秦簡。其一生治學浩瀚、著作等身,被譽為中國20世紀「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新華社圖
李學勤
(1933-2019)
中國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古文獻學家。
1951年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1952-1953年參與編著《殷墟文字綴合》,1954-2003年任職於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2003年返母校清華工作,先後任清華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等。曾擔任「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1997年當選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2018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共出版著述40餘部,發表論文1000多篇。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稱號,2014年獲首屆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等。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2月24日凌晨因病在北京協和醫院辭世,享年86歲。其一生治學浩瀚、著作等身,在古文字學、考古學、青銅器研究、中國古代史、學術史等領域成績斐然,被譽為中國20世紀「百科全書式的學者」。
清華大學於當日下午發布訃告稱:「李學勤先生的去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學術、文化、教育事業的重大損失!我們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學勤先生!」據清華方面透露,李學勤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將於2月28日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東禮堂舉行。
嗜讀「謎之書」,鍾情甲骨文
2014年,李學勤先生獲頒首屆「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與他共同榮膺該獎項的,還有享譽海外的學界泰鬥饒宗頤先生。
「博聞強記、熟悉典籍」,是老一輩學人對李學勤的印象。李學勤出生於北京的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嗜書成癖,古今中外、經史子集無不涉獵,「曾幻想讀盡天下之書」。早在青年時代,他個人書房的藏書已令大學教授汗顏。據說他特別喜歡商務印書館的學術著作,曾一度計劃要把商務印書館的全部圖書收入囊中。
在博雜的書的海洋裡,有一類特別的圖書最受李學勤的青睞,那就是以特殊符號寫成、需要「翻譯」才能讀懂的書。據說,李學勤曾在舊書攤上買到一本英國俱樂部印製的小說,內文全由老式打字機鍵盤上的非字母符號組成,一個符號對應一個字母,讀者需要在頭腦中將符號轉換為字母、綴連成單詞,才能讀懂小說的內容。這本挑戰腦洞的「謎之書」,極受李學勤的喜愛。他放在身邊隨時翻閱,每一次閱讀都是一次智力的歷險。
1951年,李學勤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他本希望追隨金嶽霖先生學習「數理邏輯」,金嶽霖也贊他「具有哲學家素質」,可惜因為歷史原因,未能如願。因為天生對符號和「解謎」的熱情,李學勤開始大量閱讀甲骨學的相關著述。他後來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自學甲骨文的經歷,「作為被古文字的『神秘感』牢牢吸引的年輕學生,我所仰賴的只有北京圖書館。巍峨的館門,存衣處,目錄箱,等候取書的長椅,閱覽室的淨案明窗,至今追想,猶歷歷如新。」
1952年,李學勤到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參與編撰《殷墟文字綴合》,正式走上學術之路。後率先鑑識出西周甲骨文,出版《殷代地理簡論》等著作,極大地推動了甲骨學的發展,成為古文字學在當世的一大權威。
「多波段」治學,靈活雜變
博學者不為自己設限,他們求知的觸鬚樂於伸到每一個未知的角落。李學勤曾形象地把自己比喻為「多波段收音機」,一擰一個頻道,隨時騰挪切換。
甲骨文研究是他學術研究的起點。此後,他在歷史研究所協助侯外廬先生撰寫《中國思想通史》,在侯外廬先生的指導下,提升自己的理論修養。他的文獻工作勤勉紮實,往往為了搞清楚一個小問題而跑遍大大小小的書店和圖書館,鯨吞式閱讀中外典籍,做下的筆記如恆河沙數。
1996年起,他擔任「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首席科學家。根據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科技測年學等科學研究方法,制定出《夏商周年表》。
同時,他研究青銅器,推動西周金文歷譜的制定。他撰寫《周易溯源》,對《周易》的研究見解深邃。他整理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張家山漢簡和清華簡,出版了《簡帛佚籍和學術史》、《初識清華簡》等經典著述,從古代簡帛佚籍入手梳理學術史。他也是戰國文字研究的奠基者,率先提出綜合研究與「五系說」。他擔任清華大學漢學研究所所長,將巨大的心力付予方興未艾的海外漢學。
「我所致力的領域,常給人以雜多的印象,其實說起來也很單純,就是中國歷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體與《史記》的上下限差不多。」李學勤在《中國古代文明十講》的序言裡寫道。他將這個囊括了歷史學、考古學、文獻學、古文獻學、科技史、藝術史、思想史的龐雜場域,統稱為「中國古代文明研究」。
李學勤擁有自己獨到的學術理念。他在一篇談論「自學古文字學」的文章裡表示,科學從來不是「正統」的,論文要有新的創建。「在古文字學研究中,想建立新說,有時也得經過多年的論難,沒有決心和勇氣,便不易堅持下去。但是,有膽還必須有識,所謂識,我認為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明辨是非的能力。」
提攜後進,各方面都是楷模
「凡是接觸過李先生的人都對李先生讚不絕口,包括他的學識、他的為人,他的提攜後進,無論各方面都是楷模。」故宮博物院金石組館員熊長雲博士告訴南都記者。
熊長雲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王子今教授攻讀博士學位。2018年,他編著的《新見秦漢度量衡器集存》出版,80多歲高齡的李學勤披讀全書之後,覺得內容豐富精彩,慷慨為這後生小輩的著作撰寫序言,將該書稱為「空谷足音」,大力肯定其學術價值。
對於李學勤的鼓勵,熊長雲十分感動。他坦言:「度量衡在近幾十年來都被認為是一個非常窄的學問,研究的人非常少,老一輩的學者裡只有唐蘭等幾位先生在做。李先生認為我在繼續他們的工作,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也希望我繼續這方面的事業。」
著名青銅器專家、文物修復專家賈文忠出身於青銅器修復世家。他與李學勤相識30餘年。由於家裡存了一批民國時期青銅器照相的玻璃底片,李學勤經常來賈文忠家中觀看。「他自己就研究這個的,談論起青銅器來如數家珍。」賈文忠說。
「他是研究青銅器的泰鬥,在這方面有好幾十部著作。他的古文字考證特別強。有些青銅器銘文讀不出來,找先生問這字兒怎麼念、什麼意思。」賈文忠把自己當做李學勤的學生,遇到難題,會不失時機地請教。
在他的印象裡,李學勤特別注重學術研究。老先生日常到賈文忠辦公室或者到家裡來,無論見到一件什麼好東西,哪怕是沒見過的拓片,也會特別稀罕。先生老是說:「這件東西沒見過,我得寫篇文章介紹一下。」好像他走到哪兒都有新的發現。
「我每年春節都上他們家去,見他和他們家老太太。去年開始他就一直在協和醫院住院,春節也沒回家,沒有見成。」賈文忠告訴南都記者。
千萬字《李學勤文集》將出版
據統計,在近半個世紀的學術生涯裡,李學勤筆耕不輟,出版著作40多部,發表論文1000多篇,超越常人的精力和學術熱情,普通人難望其項背。2016年,江蘇教育出版社與李學勤先生籤訂協議,先生的全部治學成果將集結為千萬言的《李學勤文集》出版。
江蘇教育出版社編輯李延告訴南都記者,李學勤先生的文集專業艱深、博洽浩繁,共分3 2卷,總計約有1000萬字。
李延透露,李學勤臥病期間,對文集的編輯工作也非常關注。全部書稿均由他認可,書稿的編輯過程也是按照他的意願、在他的指導下完成的。「這些文字目前是沒有公開發表的,是非常珍貴和有分量的。」
據悉,目前《李學勤文集》的編輯工作已基本完成。江蘇教育出版社社長廖曉勇告訴南都記者,先生的離世十分突然,「我們還在震驚當中。」準備了近三年、凝集先生一生心血的《李學勤文集》尚未付梓,「很遺憾先生沒能看到。」
出品:
南都採編指揮中心
統籌:
南都人物新聞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採寫:南都記者 黃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