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於人文濟川 ,作者人文濟川
人文濟川
1、黨村務公開 2、便民通道 3、魅力濟川
日前,
從2020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論壇
暨中國最美村鎮頒獎典禮上傳來消息,
石蒼鄉濟川村榮獲
「2020中國最美村鎮」
治理有效成就獎,
是全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鄉村。
據了解,最美村鎮評選活動已舉辦八年,是在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化和旅遊部、中國社科院、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等部門引領下,由第一財經聯合全國80多家主流媒體及各地政府共同舉辦的「鄉村振興」系列活動之一。今年共有3500個特色小鎮參賽,濟川村脫穎而出,獲得 「2020中國最美村鎮」治理有效成就獎殊榮。
濟川村位於石蒼鄉東北部,古稱興泰裡漈坑,又名濟水,是一個漢代以來的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全村佔地面積27.5平方公裡,村中心海拔360米左右,耕地面積1871畝,林地面積35600畝,下轄6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35戶3654人。全村現有黨員115人,村兩委幹部11人。2014年3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12月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2015年12月被評為「首批福建省最美休閒鄉村」,2019年12月31日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國家森林鄉村,2019年獲得仙遊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近年來,濟川村積極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堅決拆除違章建築、與環境不協調的豬圈、雞圈、舊電桿等,徹底改變髒亂差面貌,綜合整治濟水溪流同時完善旅遊配套基礎設施,以旅遊帶動農村經濟發展。此外,還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建設萬畝油茶基地、千畝櫻花基地,促進村民增收致富。發展鄉村文旅及民宿經濟,積極培育和發展特色民居遊、青山綠水遊、傳統民俗遊和生態農業遊,吸引更多遊客來濟川觀光度假。
福建省最美休閒鄉村
莆田市仙遊縣石蒼鄉濟川村
基本情況:
濟川村位於仙遊縣石蒼鄉東北部,距石蒼鄉政府駐地16公裡,距仙遊縣城60公裡。古稱興泰裡漈坑,又名濟水,是一個漢代以來的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全村佔地面積27.5平方公裡,村中心海拔360米左右,耕地面積1871畝,林地面積35600畝,下轄6個自然村,2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35戶3654人。全村現有黨員115人,村兩委幹部11人。2014年3月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4年12月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2015年12月被評為「首批福建省最美休閒鄉村」,2019年12月31日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為國家森林鄉村,2019年獲得仙遊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石蒼鄉濟川村)
(濟川村總覽圖)
(濟川村古民居群)
主要景點
天堂宮
宮址與濟川原村部相鄰,坐北朝南,正面與筆架山對峙。天堂宮建於宋代,土木結構,為方形建築,宮址地形為五瓣蓮花形狀,遙望如一方印璽鎮住花心,古有「五瓣蓮花香濟水,三峰筆架映天堂」之柱聯。宮內有一塊「護國庇民」的木板匾額,系明代莆田名士林堯俞題寫。1989年11月,天堂宮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橋
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東西走向,跨架濟水,兩岸橋墩以由4條長條大石飛架鋪就。橋面寬2米,淨跨7米。橋兩邊豎立方形石欄,單孔等跨,拱卷平鋪,兩端鋪築石級。石橋風格古樸簡練、堅實牢固、粗獷自然。橋欄上刻有簡短橋銘,記載林澤等損資造橋簡況及建橋年月等。
屏山橋
屏山橋始建於漢代,離村中心三公裡之處,它是古代歷史上的交通驛道。左往石鼓孔子廳、右登興泰屏山營。橋頭一棵古桂、古桂主杆一條粗杆,從這邊附著石橋伸向那邊橋頭,好像有護橋之意,古稱為護橋古桂。
橋往左邊是石龍,右邊屏山寨石雞「石為龍,雞為鳳」作寫:護橋古桂龍鳳翔,桂古花香人讚揚。右往石鼓孔子廳,左登興泰屏山營。
青龍橋
青龍橋位於濟川水尾,是跨架濟水一座平石橋,橋頭巨石上有石刻「青龍橋」三個大字。青龍橋建於明萬曆甲寅年(萬曆42年公元1616年)是當時在京供職的濟川林於茂捐資興建。於茂還有巧的青龍劫的故事,別建玉皇上帝廟,後事化險為宜。
宋井
宋井距宋橋百米左右,與宋橋同年建築。井深4米,井沿有圓形欄杆,為整體大石穿鑿而成,內徑0.7米,外徑1.1米。宋井歷經千載,井泉常年不竭,依舊清澈,清甜爽口。1989年11月,宋橋與宋井同時被列為「仙遊縣文物保護單位」。
於茂故居
林柘,字於茂,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在京為官,官居戶部侍郎。其故居整體為「五間廂」石木結構,門牆面用「青頭石」浮雕刻有鹿、竹、松、鶴、花卉等圖案,雕工精細、雅致優美。內有大廳,中間是天井,兩旁有「過水」,門前的臺階和大埕皆以精磨青石板鋪設,屋旁有馬廄,呈現大戶人家的氣派,歷經數百年仍然保存完好,是濟川古民居群建築特色的代表。
拾德堂
拾德堂落居在大厝基點中心,會伯家居。坐北朝南,地理飛鳳朝陽。大門前留存對聯(西河忠孝無兩姓,南度衣冠第一家)西河忠孝無兩姓:說明濟川早期是從河南西河遷來此地落居。南度衣冠第一家:說明是晉朝皇帝賜他為晉安君王之稱。拾德堂可作為西晉八姓入閩遺址。
糧倉(林連伯故居)
糧倉原為林連伯故居,始建於民初,進深一進、面闊明五暗七計七開間,為穿鬥式木結構建築。有圍牆、前廳、正廳、天井,總進深21.16米,總面闊25.98米,佔地面積646平方米。地面為三合土地面,前廳為兩層夯土牆承重結構,大門門框、門額石構;正廳為二層穿鬥式幾個,梁架構件簡潔,整體外圍一圈為夯土結構,前座上廳作為戲臺,盡顯大戶生活習性。解放後,主人因為地主身份,此宅被政府收繳,分配給村裡的窮人居住,
解放後,濟川村作為石蒼鄉的餘糧區,村裡的公糧上繳後收納於此,調配供應老山、霞湖等貧困的革命老區,故命名為「糧倉」。五十年代,此處還曾辦過幼兒園,門口的大埕除了用於農閒時的民兵訓練外,每年的年關都會舉行村裡各個基點的拔河比賽、唱戲。
愛雲石碑
愛雲石碑明萬曆丁酉年,朝廷勒賜立碑(奉天勤命)為雲南布政司李生著先生所書。青石打造,工藝精美,書法蒼勁,現保存完好。碑文《徵仕郎府軍衛經歷司》、經歷碑文歷歷可數,自明代萬曆至今已有五百多年歷史。
墓道巍然立路旁,愛雲先生今名揚。
憐才扶腋土林重,縷縷書香日月長。
雲山書院
雲山書院位於雲潭基點,油籠壩之上,樟抱榕之下。雲山書院始建於宋代。為書院,明代重修為三教祠(三教合一),教主林兆恩(學號林龍江)開辦教學,內有壁畫教學。會三氏精英滌通道統,開莆陽光例遠播德音。
碗山槍樓
該土樓長8米,寬11米,建築面積約276平方米,明間為正廳,左右次間為廂房,廂房用木隔斷為前後廂房,古槍樓除明間三層為木結構,其餘為夯土承重,外牆開窗,窗寬13公分,以防盜賊。原設計4層四層土木結構,後因頂層受風雨侵毀,改為三層,窗戶外窄內寬,牆壁設有天眼,第2層、3層東面設有走廊,每層4間房間,共12間房。
樟抱榕
「樟抱榕」是一種樟榕共生的植物奇觀。古樟約植於唐宋時期,樹幹一分為二,中間夾生著一株清代的榕樹,約有一百多歲。樟抱榕總胸圍18米,腰圍10多人合抱,高32米。遠望其葉青綠相間,蔚為奇觀。現在,該樹已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對象,「樟抱榕」已編入《中國旅遊奇觀》一書。
筆架山
海拔700米,位於濟川之西、碧溪之畔、金鐘湖之上,其山三峰競出,中峰最高,左右峰稍低,形如三峰筆架,朝天屹立。往山頂之路曲曲折折,路旁山花爛漫,漈水三瀑布、滴水觀音洞、狀元門......瀑布懸泉,溪澗幽幽,奇洞怪巖,姿態萬千。在頂峰環視,四周美景盡收眼底。金鐘如鏡,群峰矗矗,山村臥伏,公路盤旋,令人心曠神怡。
金鐘湖
金鐘湖即金鐘水庫,是改革開放後福建省一座大型集供水、灌溉功能於一身的公益性水利樞紐工程。總投資近8億元,2006年3月開始動工,2014年12月全部完工並開始通水、供水。壩高97.5米、總庫容1.06億m3,年均來水量2億m3,是一座具有多種調節性能的大型水庫,從金鐘湖引水到莆田市區,解決莆田市一百多萬人的用水問題。水庫四周群山環繞,蒼松翠柏,岸線優美,湖水清澈,猶如仙境一般。粗溪金鐘地熱能(溫泉)水溫65度,據專家測定,日可採熱水500多噸。
三級浪
是一處氣勢磅礡的多級瀑布巖。濟水經青龍橋下流至此處跌下層巖,反覆奔湧,自成"三級浪"之景,亦有"十八浪"之名。旺水季節,巨幅水簾奔瀉而下,發出巨大的轟鳴聲,聲聞數裡。至澗底,可見形態各異之巖層,如巨人之足跡,若蓄水之深缸,不一而足。兩岸三春時光,山花爛漫,引蜂招蝶,別有一番情趣。澗水奔流,向著遠方,雲橫峰嶺,霧鎖山頭,這樣的景致,極似海市蜃樓,又像蓬萊仙境,讓人流連忘返。此地建有一亭,名為「上林亭」,亭柱上一楹聯——「濟水奔騰三級浪,上林蒼鬱四時春」,甚是應景。
濟水活石景觀
濟水活石:位於村水尾,青龍橋之下。前期兩石相約80公分左右,後移動相距約15釐米,專家到此結論。活石的移動是特定自然環境,由於重力用作產生,不是新的構造運動的產物,更不是地震的前兆。
東有日出明珠石鼓巖
西有文筆如緣筆架山
南有天坑飛瀑將軍城
北有奇觀禹門三級浪
交通及最佳休閒時間
乘車及行車路線
自駕車:
廈門(漳州)——甬莞高速——菜溪收費站——鍾石線——濟川村;
福州——瀋海高速——莆炎高速——菜溪收費站——鍾石線——濟川村;
最佳休閒時間
全年
·End·
作者:今報記者 黃劍普 文/圖
美編:李婷婷
原標題:《美翻了!隱藏仙遊大山的「桃花源」,再獲國家級殊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