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的吳文俊人工智慧科學技術獎名單正式出爐。
「吳文俊獎」被譽為「中國智能科學技術最高獎」,旨在獎勵在智能科學研究中取得重要發現,著力實現原始創新與突破,或在人工智慧領域攻克關鍵技術,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取得重大進展,創造巨大經濟社會效益或者生態環境效益的單位或個人。
「吳文俊獎」迄今已成功召開九屆評審及表彰活動,今年已經迎來第十屆。
在這十年中,有一家年輕的AI企業兩次攬獲獎項:2018年獲得科技進步獎(企業技術創新工程項目)、2020年獲得人工智慧專項獎晶片項目一等獎。
這家AI企業就是雲天勵飛。
雲天勵飛成立於2014年,雲天勵飛成長的六年,也是人工智慧行業高速發展的六年,這六年間AI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技術發展也突飛猛進,雲天勵飛憑何能在短短六年間,突出重圍,兩次獲得行業頂尖大獎?
其成功的經驗,可以總結為「三板斧」,這「三板斧」不僅是雲天勵飛過去快速發展的秘訣,也是它未來披荊斬棘的利器。
第一板斧:抓對技術,自研晶片攻克核心難關
強大的技術是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算法、晶片、大數據被稱為拉動AI發展的「三駕馬車」,處理器又是晶片設計「皇冠上的明珠」,其研發之難,讓不少企業望而卻步。
一直到2018年「中興事件」後,國內掀起了一股「造芯熱」;加上5G技術逐漸普及,未來智能終端的數量將達到萬億級,每個智能終端的背後都需要晶片的支持,「造芯」也是大勢所趨,不少廠商紛紛揚言要投身晶片研發工作。
但云天勵飛自創立之初就布局了算法、晶片、大數據三大領域,並且十分重視這三大領域的交叉融合與跨界創新。尤其是在晶片技術研發方面,雲天勵飛更是不遺餘力。
早在2017年,雲天勵飛就推出了第一代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神經網絡處理器,這顆處理器依託「深目」系統,在雲天勵飛DeepEye200 PCle FPGA加速卡以及IFBOX邊緣計算盒子上應用,主要用於目標識別特徵提取。這顆晶片雖然沒有實現獨立對外銷售,但卻是雲天勵飛「深目」系統的核心支撐技術之一,同時也為後續的晶片研發工作奠定了基礎。
2018年,雲天勵飛的第一款可直接對外銷售的晶片DeepEye1000於流片成功,2019年正式獨立對外銷售並實現商用。
得益於在晶片技術上積累的實力,雲天勵飛獲得了科技部、發改委、工信部三大部委人工智慧專項,在人工智慧晶片領域實現了國家層面項目「大滿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雲天勵飛還獲得了「吳文俊人工智慧專項獎晶片項目一等獎」。
在風口之上,近年來投身「造芯」的企業很多,但為何雲天勵飛的晶片能脫穎而出?這與雲天勵飛堅持「算法晶片化」的技術路線密不可分。
根據云天勵飛董事長兼CEO陳寧的解釋,「算法晶片化」不是「算法+晶片」,而是一種晶片設計的方法與流程,能夠基於對算法關鍵計算任務在應用場景中的量化分析,通過處理器指令集、架構及工具鏈的協同設計,提升晶片在實際應用中的高效性、靈活性和易用性。
通俗地說,「算法晶片化」是一種面向場景,打造「軟硬一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雖然AI已經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但我們目前仍處於「弱人工智慧」時代,AI在技術上還有很多的局限性,要推動AI實現大規模商用,讓AI變成實用的工具而非展示的「黑科技」,就需要面向場景打磨技術,而不是在現階段就追求「通用型」的技術或硬體平臺。
憑藉「算法晶片化」的核心能力,雲天勵飛用晶片技術的持續突破構築公司算法技術的壁壘,同時用算法技術的持續演進,引導和助推晶片技術的發展。
更重要的是,由於打造出了能夠在實際場景中應用的產品和解決方案,雲天勵飛的算法能夠在實戰中訓練和迭代,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形成了完整的閉環,這為雲天勵飛技術的沉澱打下堅實的地基。
從創立之初就堅定攻下最難「啃」的骨頭——晶片,並且利用「算法晶片化」的能力,在實戰中持續迭代技術,這是雲天勵飛成功的「第一板斧」。
第二板斧:找對市場,抓住智慧城市建設機遇
2016年,AlphaGo戰勝人類棋手李世石,自那時起,大家開始認識到,AI是一項強大的技術,它甚至能夠比人更「聰明」。但是,這項神奇的技術究竟對人們的日常生活有何影響,它又將以何種形式走進人們的生活?當時業內還莫衷一是。
有人選擇進軍金融,有人選擇醫療,有人選擇教育……而雲天勵飛則在一開始就選擇了深耕「安防」這一賽道。
對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站在當下,回顧過去,安防是最適合人工智慧落地的土壤。
新技術在應用初期都有相似的缺點:部署價格昂貴、精度不高。AI在初期也有一樣的「毛病」,這意味著AI無法在普通商家和大眾的生活中落地。這時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為AI提供一個練兵場。
但為什麼偏偏是安防?
首先,天網工程、雪亮工程為公安奠定了良好的信息化和數位化基礎,這為AI落地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其次,公安對新技術有著強需求。公安擁有龐大的以視頻和圖像為主的非機構化數據,他們迫切需要技術的力量,改變依靠人力搜索視頻信息、分析人員關係的傳統辦案方式。
更重要的是,公共安全這一場景對新技術有很強的包容性。比如,對於自動駕駛而言,技術的疏漏會直接對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但對於公安而言,公安允許通過不斷地調試,讓技術在這一場景中達到更優的表現,這為人工智慧落地提供了非常寬鬆的場景。
雲天勵飛在創立之初,就確定了深耕安防這一賽道。2015年雲天勵飛推出首套動態人像識別系統——「深目」;到2016年,深圳大部分地區都部署了「深目」。此後,雲天勵飛又相繼推出了視頻結構化系統「深視」、人像人體聚類分析服務平臺「天圖」、城市多維大數據軟體系統「深海」等產品。
憑藉在安防方面的技術優勢和豐富的市場經驗,雲天勵飛相繼成功服務了2016年杭州 G20峰會、全國雙創周主會場、2018年博鰲論壇、青島上合組織峰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大型國家級重要活動。目前,雲天勵飛的智慧安防AI解決方案已部署到深圳、東莞、青島、成都、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產品已在多個省級公安單位得到應用。
安防是「對的開始」,不僅僅是因為安防是AI的最佳「練兵場」,更重要的是它極具延展性,是整個智慧城市的基礎。
大數據是智慧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目前城市數據中有八成均為視頻數據,換句話說,安防視頻監控收集到的數據,為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意味著率先參與到安防行業智慧化建設的企業,自然而然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搶佔了先機。雲天勵飛能夠從單一的安防領域,逐漸將業務拓展到整個數字城市建設領域,也正是這個道理。
在智慧安防業務取得階段性成績後,雲天勵飛逐漸將業務拓展到整個數字城市建設中,發展出了城市治理AI解決方案、突發疫情防控AI解決方案等。隨後,雲天勵飛又在數字城市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包括智慧社區解決方案、智慧園區AI解決方案等在內的「人居生活」板塊的業務。
TO G、TO B再到TO C,無論是晶片還是網際網路,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應用的過程中,幾乎都遵循了這樣的規律,AI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AI技術迭代需要大量的數據作為「養料」,而由政府支持的城市級場景,為AI提供了天然的「試驗田」,能夠讓AI技術快速迭代升級,加速AI產業化進程。
雲天勵飛在創立之初,就找對了行業、踩準了節奏:從安防到智慧城市,再逐漸發展到人居生活,這是雲天勵飛成功的「第二板斧」。
第三板斧:看對趨勢,端雲協同構建閉環生態
今年初,阿里巴巴達摩院發布了《2020十大科技趨勢》,其中一個趨勢是「機器間大規模協作成為可能」。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人工智慧發展迎來新一輪高峰,越來越多智能設備將參與到人類日常生產活動中,未來人類將進入「萬物互聯」時代,大量智能設備將被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智能設備網絡,實現信息共享、統一控制。
機器設備的智能化,離不開晶片;而機器設備之間能夠形成大規模協作,則離不開雲端的高效調度。所以,未來我們要實現機器間大規模協作,就離不開「端雲協同」。而「端雲協同」正是雲天勵飛堅持的技術路線。
在端側,雲天勵飛自研AI晶片DeepEye 1000可實現數據的高效採集和前端處理;在雲側,雲天勵飛的自有算法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能夠與前端設備的功能實現高度適配,從而讓前端可根據不同業務場景需求進行靈活調整,真正實現數據的前端智能採集和雲端處理。
如果將終端比作人的手,雲端比作人的大腦,做到「端雲協同」,就是讓人能夠根據需要定義手的功能和用途。比如,在口渴的時候,大腦會控制手拿起水杯;在工作時,手又可以打字、書寫。
「端雲協同」不是簡單地將終端和雲端都變得「智能」,而是在智能化的基礎上,二者能夠實現有機的交互,實現算力算法在端側與雲側的動態分配。
一直以來,雲天勵飛都堅持「端雲協同」的技術路線,正是因為看到了未來機器間大規模協作的趨勢,也看到了圍繞場景打造技術閉環的重要性,如果不能打造「端雲協同」的閉環生態,機器間的大規模協作就無法順利完成。這就好比假肢無論做得多麼仿真,人在操縱時都無法像控制自己的手一樣控制假肢完成任務,假肢也無法及時將各種觸覺反饋給大腦。
放在城市場景中,如果不能做到「端雲協同」,各種解決方案在實際落地的過程當中,就會受到各種各樣的阻礙,或算法精度不夠、或系統反應遲緩……總而言之,給客戶帶來的體驗就是:產品「不好用」。
可以說,「端雲協同」不僅是未來機器實現大規模協作的保證,也是當前AI產品和解決方案能夠順利落地的基礎。為了實現「端雲協同」,雲天勵飛提出了「1+1+N」的自進化城市智能體系統框架,即一張泛在感知網絡、一個城市超腦、N個智能化場景應用。
通過算力前置實現終端分布式算力與雲端中心算力的動態平衡,通過在終端設備中部署雲天勵飛的可重定義晶片,實現雲端業務系統與終端設備的動態適配,大幅提升AI解決方案整體的動態適應能力和靈活處理能力,降低解決方案的落地成本,加速AI決方案的推廣與落地。打造「端雲協同」的能力,是雲天勵飛成功的「第三板斧」。
總結:手握「三板斧」,未來誠可期
面向場景、算法晶片化、端雲協同,這是雲天勵飛成功的「三板斧」。面向應用場景打磨算法,用算法定義晶片,最終讓解決方案能夠高效、低成本落地,推動AI在更大規模的場景落地,這是雲天勵飛以「三板斧」為基礎,打造的算法、晶片、大數據和應用場景「四位一體」的閉環。
AI產業的競爭已經從「拼技術精度」轉變為「比落地能力」,過去只要成為「特長生」就能脫穎而出,而現在講究的是「綜合素質」。要提升「綜合素質」,就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這新一輪的競爭中,雲天勵飛正努力成為這個全面發展的優等生。手握「三板斧」的它,未來將開闢出一條怎樣的AI落地之路,值得期待。
本文來源:大眾新聞 責任編輯: 陳體強_NB6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