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流小記者引爆政壇大醜聞,且看「水門」案如何讓尼克森四面楚歌

2021-01-13 凱撒觀天下

1973年11月12日,毛主席在會見基辛格博士時曾半開玩笑的問到:為什麼你們國內對『水門事件』這個屁事那麼在乎?當時的中方翻譯唐聞生愣了一下,她說她不能直譯「屁事兒」一詞,因為此語意為放屁話,此時毛主席以及參加會見的周總理和姬鵬飛外長都笑了。 中方事後解釋說,屁事兒在這裡只是個比喻,意為「那只不過是小事一樁」。

而被中方視為「屁事兒」的「水門事件」,為何最終演變為美國法治史上前所未有驚心動魄的大案?這一切,都要從兩個三流報社小記者說起。

三流小記者引爆美國政壇世紀大醜聞!

「水門事件」爆發的1972年6月17日,本是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六。那天《華盛頓郵報》的大牌記者們都紛紛外出度假去了。實在沒人,值班編輯便抓了兩個初出茅廬的三流小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讓他們周末加點班,調查和採訪這起當時還被視為「三流盜竊未遂案」的小案子。

這兩個三流小記者,都是二十郎當歲,伍德沃德當過海軍軍官,頭腦敏銳。而伯恩斯坦才華橫溢,文字能力極強,卻長髮披肩,終日漫無紀律,吊兒郎當。「水門「案發前報社老闆已在考慮炒他的魷魚了。

圖:小人物鮑勃·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

然而正是這兩個不起眼的小人物憑藉偵探般的毅力和天生的冒險精神,發現並挖掘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政治醜聞。

案發當天下午,幾名被抓嫌犯在法院接受預審,百無聊賴的伍德沃德心不在焉的前去旁聽。

當法官詢問其中的一名嫌犯麥克德的職業是什麼時?此君小聲回答:安全顧問!

法官又問哪個政府的,此君用蚊子才能聽到的聲音憋出了一句話:中央情報局!

一聽這個答覆,原本已經昏昏欲睡的伍德沃德一下從旁聽席上驚醒,他敏銳地感到一不留神碰到了一件可以揚名立萬的大案子。第二天,兩個記者通過警察局的內線,偶然得知從嫌犯身上搜出的通訊錄中,旁邊赫然寫有英文縮寫"W.H", "W.H"意思可能是妓院(Whore House),也可能是白宮(White House),而在美國50個州中,當時賣淫業僅在西部的內華達州合法。

兩人商量後,覺得白宮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兩個鬼馬小記者接著通過查找電話記錄,發現涉案的一個嫌犯曾打過很多電話給尼克森的一個競選辦公室,在那裡辦公的是兩個律師,其中一個名叫利迪,於是6月20日的《華盛頓郵報》頭版以極其醒目的標題曝出新聞:「白宮顧問與水門竊賊有染」,同時還附帶一副漫畫,兩個警察在調查腳印,而腳印一步接一步的最終引向白宮。

神秘線人「深喉'推波瀾,白宮眾人慌手腳

兩位小記者摩拳擦掌,經過一番艱苦的調查,再加上一位尼克森政府中身居要職的神秘人物提供線索,面授機宜,案情又獲得了重大發現。

他們發現有一筆私人競選捐款先以洗錢的方式轉到墨西哥一家銀行,然後又存入到涉嫌案犯的銀行帳戶,這無疑表明尼克森的白宮幕僚與「水門事件」脫不掉干係。

「水門事件」的瓜眼瞅著越來越大了!!

而在「水門事件」中向這兩位記者提供線索的這位神秘人物,有史以來一直是美國新聞史上最大的謎團。為了保護消息來源,《華盛頓郵報》總編輯決定借用色情電影《深喉》作為此人的代號。並且根據雙方的君子協議,只有當此君百年之後,他的真實身份才能被公之於眾。

作為本案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告密者,此君提供的情報準確而又極其致命,幫助兩位小記者抽絲剝繭,一步步揭開了「水門事件」的神秘面紗。

2005年5月31日,原聯邦調查局第2號人物,副局長馬克·費爾特,公開宣布他本人就是「水門事件」中大名鼎鼎的「深喉」,一時間如晴天霹靂,震驚白宮。

真相大白後,很多人讚譽他是不懼權貴,勇於擔當,公正執法的美國英雄,也有媒體批評說,當年他之所以洩露機密,全是因為尼克森沒有任命他出任聯邦調查局局長。

此乃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禍起「三流未遂盜竊案」,五個蟊賊給大總統埋下深坑

讓我們把視線移回到案發當天的水門大廈。

水門大廈地處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波託馬克河畔。他由一家五星級飯店,一座高級辦公樓和兩座豪華公寓樓組成。大廈正門口有一個水花飄舞的小型人工瀑布從高處飛落,故而得名水門大廈。

水門大廈是美國上層權勢社會的象徵之一,白宮,國會大廈,國務院和五角大樓都近在咫尺,而公寓內的住戶非富即貴,國務院高官和參眾兩院議員比比皆是。而辦公樓的六樓正是當時美國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的總部所在。

1972年6月17日凌晨,大廈的保安偶然發現地庫通往主樓的門鎖被膠布貼住,他隨即報警。巧合的是,當時附近巡邏的警車恰好要去別處加油,因此警方只得呼叫兩名便衣警察前來現場支援。陰錯陽差,便衣警察沒有引起盜竊望風人的注意。結果警方當場抓獲5名潛入民主黨總部安裝竊聽器和拍照文件的蟊賊。

之後經過審問。其中一位被捕嫌犯詹姆斯·麥克德竟然是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競選班子的安全顧問,而其他4人全部是反卡斯楚的古巴流亡分子。進一步的調查證明,負責遙控指揮這次行動的人物居然也是尼克森的白宮高級幕僚。

一時間矛頭直指尼克森這位美國總統,多年之後,尼克森一直都在納悶:這幫傢伙怎麼會對這個毫無情報價值的目標搞竊聽,想必這位大總統想要為之吐槽的槽點有以下三條:

槽點一:對美國政治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在美國政治體系中的政黨,只是一種極為鬆散的組織,而所謂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不過是一個負責對外公關的事務性部門,絕非領導中樞所在。在水門大廈的總部,民主黨的競選班子從未召開過任何與競選戰略有關的會議,也不會將絕密文件存放在這裡,選擇在這裡下手,純粹是傻到了極點。

槽點二:你既然要潛入戒備森嚴的水門大廈搞政治竊聽,那起碼就應該派出一位像詹姆斯·邦德那樣的007特工吧。誰曾想,策劃者竟然派出了5位新兵蛋子組成的龐大隊伍,不僅撬門扭鎖的功夫很差,甚至還玩出了用膠布粘門鎖的騷操作。當兩個便衣把他們堵在門口後,這5位更是驚慌失措,雙手抱頭乖乖就範,一點江洋大盜的範兒都沒有。

槽點三:既然是進行如此絕密的竊聽活動,策劃者好歹要想個萬全之策,絕對不能在東窗事發後露出白宮幕僚的馬甲。可是事後在兩位嫌犯身上,不僅搜出了白宮助理的私人電話號碼。案發之時,另兩位遙控指揮者就在對面的酒店,見勢不妙拔腿就跑,文件箱和現場的連號百元大鈔都棄之不顧。最後被小記者們根據百元大鈔的線索,一路順藤摸瓜,最終發現這些錢都是源自共和黨的政治捐款和競選經費,事情由此敗露。

總而言之,當我們現在回頭審視「水門事件」時,這簡直就是一群智商感人且又膽大妄為的白宮豬隊友犯下的一連串超低級失誤,最終將他們的總統閣下拖下水,徹底涼涼。

「帝王總統」尼克森的艱辛從政路,說來都是淚

而要想徹底撥開「水門事件」的重重迷霧,我想還是有必要先去了解下最主要當事人,尼克森,從他傳奇的個人經歷和性格養成中去尋找這一切匪夷所思的蛛絲馬跡。

理察·尼克森,1913年生於加尼福利亞州,家境貧寒,父親是個小雜貨店店主,這位望子成龍的老爹別出心裁的用歐洲歷史上四個著名的英國國王和一個法國國王的名字給他的5個兒子起名。老尼克森做夢都沒想到,他的二兒子理察最後果真成為了權傾一時的美國大總統。

看來起個好名字,對人生開掛真的很重要啊!

尼克森小時候的全家福

雖然出身貧寒,但是尼克森天資聰穎,再加上極其刻苦。高中畢業時,他便被哈佛和耶魯大學錄取,並獲得全額獎學金,免交學費。然而卻因家境實在太窮,付不起交通費和食宿費,加上家中還有哥哥患病需要照顧,尼克森最後只得委身於家門口的一所三流學府,惠蒂爾學院。

大學畢業後,尼克森又就讀於杜克大學,並以前三名的優異成績畢業,獲得法學博士學位。可當躊躇滿志的尼克森申請華爾街幾家律師事務所和聯邦調查局的職位時,卻吃了一連串閉門羹。說來也巧,林肯總統當年也有過類似的尷尬經歷。

這些大人物應聘不起眼的小職位屢戰屢敗,最後卻一不留神當上了美國總統。

而當年聯邦調查局人事檔案中,對尼克森的評語卻讓人看了無語,竟然是「缺乏進取心」,實際上尼克森恰恰是一個毅力極其驚人,永不言敗的狠角色。

尼克森年僅三歲時,有一天乘坐家裡的四輪馬車外出,在一個拐彎處馬車急轉彎。一不留神,坐在家人懷裡的尼克森被甩出車外,頓時血流滿面。他母親拼命喝住馬車,回頭望去,只見小尼克森不哭不鬧,一聲不吭的從地上爬了起來,跌跌撞撞的向馬車和母親跑了過來。

後來尼克森回憶此事,說這是他一生中最早的記憶,跌倒之後,他的第一個反應,不是在痛苦中絕望哭喊,而是重新站起來,努力向降臨在頭上的命運挑戰,這也正是尼克森起伏跌宕,毀譽參半一生的真實寫照。

1952年,年僅39歲的尼克森贏得國會共和黨提名,出任艾森豪爾將軍的競選搭檔。1953年,尼克森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年輕的副總統。在8年的副總統生涯中,尼克森先後出訪53個國家,獲得了極為豐富的國際事務和外交政策方面的經驗。1953年,他出訪莫斯科時,與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進行了著名的「廚房辯論」,頓時名聲大震,聲名鵲起。

據尼克森的白宮幕僚霍爾德曼後來回憶說,「尼克森有一種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心理,當寒門子弟一旦進入到有權有勢的上流社會圈子時,自然會處處提防」。因此對於即將來臨的1972年總統選舉大戰,尼克森疑神疑鬼,焦躁不安,一方面他極想連任總統,以美國歷史上首位幹滿兩屆副總統和兩屆總統的國家元首身份,主持1976年美國獨立200年周年大慶典,另一方面他又缺乏戰而勝之的信心,對競選連任的前景忐忑不安。

為了確保獲勝,經尼克森秘密批准,他的競選班子制定了收集政治情報的計劃,決心不惜任何代價尋找能夠擊中民主黨候選人要害的重磅炸彈,以求增加競選勝利的保險係數。

「水門事件」的隱患也就此埋下!

聯邦法官「極刑約翰」重拳出擊,「水門事件」乾坤扭轉!

「水門事件」發生後,整個白宮亂成了一鍋粥。尼克森深感竊聽案荒謬無比,卻又不得不親自插手過問,因為涉案人員不僅與白宮幕僚和競選班子直接有關,而且曾親自參與其中的非法行動,所以必須掩蓋案情真相,把消極影響降到最低。

於是他的白宮幕僚進行了一系列掩蓋行動,包括銷毀證據,向聯邦調查局施壓,要求停止調查。而有人向尼克森建議,讓其中一位幕僚認罪並承擔全部責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頂包」。這樣才能限制深入調查,使其他白宮高級幕僚安全上岸。

事發之初,尼克森有點掉以輕心,因為他從政這麼多年來,看慣了形形色色的陰謀詭計和鬼魅魍魎。然而尼克森沒想到的是,這次他遇到了一個硬茬子,出審本案的法官不是別人,正是聯邦地區法院的主審法官約翰·希瑞卡。

此君年輕時是位職業拳擊手,以勾拳出手極重而在拳壇小有名氣。在當上聯邦法官後,他對罪犯毫不留情,動輒判處最重刑罰,被人戲稱為「極刑約翰」。

和很多人一樣,希瑞卡根本不相信嫌犯的一面之詞,當時,美國各家主流媒體都加入了報導行列,電視臺也開始在黃金時段報導水門醜聞,此案已成為萬人矚目的大案,如果就此草草收場,他作為聯邦法官的聲譽將大打折扣。

圖:主審法官約翰·希瑞卡

希瑞卡知道,就像重賞之下必出勇夫的道理,僅靠正常刑罰,絕對無法逼迫「水門」案的案犯從實招來。因此他一方面設法拖延判刑日期,另一方面漫不經心地放出口風,即有可能給「水門案」的案犯判處20年以上的重刑。

重壓之下,被抓的白宮安全顧問麥克德,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決定坦白交代,爭取從寬。

1973年3月23日,希瑞卡法官開庭宣布罪犯刑期。在法庭上,他首先宣讀了麥克德的認罪信,一時間引起旁聽席軒然大波。接下來希瑞卡法官嚴厲地宣布判處白宮涉事幕僚利迪,20年有期徒刑!!

刑期宣布後,媒體記者大驚失色,白宮幕僚人人膽寒,退庭時麥克德臉色蒼白,跟隨希瑞卡法官來到國會「水門案」調查委員會,向民主黨參議員歐文坦白交代了全部內幕,就此正式揭開了美國國會調查「水門事件"的序幕!

而當年美國《時代》雜誌的「年度全球風雲人物」,正是這位出手狠辣的聯邦法官,約翰·希瑞卡!

國會強勢介入,「白宮錄音帶」天機洩露!

在美國的司法體制中,妨礙司法調查,隱瞞真相,銷毀證據作偽證,均是破壞法律程序的刑事重罪,其後果遠比最初的竊聽案嚴重很多。隨著案情的進一步深入,美國國會「水門」調查委員會決定舉行調查聽證會,傳喚涉嫌的白宮幕僚,深入調查水門事件真相。

而對尼克森極為不利的是,在「水門事件」中,美國國會調查與美國黨派鬥爭相互攪和大大增強了它的威懾力和殺傷力。這一次尼克森真的是倒黴到了極點。

1973年5月17日,參議院「水門事件」聽證會首日,調查委員會主席歐文一上來就咄咄逼人,把「水門」竊聽案這個「屁事兒」上升到憲法高度,讓總統大人極為震驚和惱怒。隨著調查深入,白宮本來與此案無關的錄音系統又讓四面楚歌的尼克森雪上加霜。

原來自尼克森上臺後,他在1971年2月下令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內閣會議室,行政辦公大樓辦公室和戴維營等處安裝了日本索尼公司出產,由語音自動啟發的錄音系統,這套系統每天24小時運轉,一旦有人講話或打電話,錄音機就自動開始錄音,到1973年7月為止,一共錄製了長達5000小時的工作談話。

圖:白宮使用的日本索尼公司出產,由語音自動啟發的錄音系統

至於他為什麼要在白宮安裝如此先進的錄音系統,尼克森在他的回憶錄中解釋到,「從一開始我就決定我的這屆政府應成為歷史上記錄最全的政府」,「我想以後在寫書或者寫回憶錄的時候,可能要參考這些錄音帶」。

也許尼克森打算用錄音記錄自己執政時期的輝煌成就,但他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將錄音機改成了聲控啟動,一說話就自動錄音。白宮錄音帶不但沒有幫助尼克森寫作回憶錄,反而成了日後尼克森妨礙司法的如山鐵證,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事後一位白宮幕僚感嘆說:「忘記安裝一個按鈕,結果丟失了總統大位」。

「星期六之夜大屠殺」,成為壓倒尼克森的最後一根稻草

1973年7月23日,特別檢察官考克斯和國會「水門」調查委員會,同時發出傳票,要求總統交出9盤錄音帶。在美國歷史上,這是總統首次接到這種要求出示證據的強制性命令。

同年8月29日,希瑞卡法官判定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索取錄音帶的要求合法,下令總統交出錄音帶,但是尼克森置若罔聞。考克斯別無選擇,將此案上訴到聯邦上訴法院。

面對國會和特別檢察官的步步緊逼,尼克森黔驢技窮,情急之下昏招迭出。他強行命令美國聯邦首席檢察官羅伯特·博克籤署命令,讓特別檢察官考克斯捲鋪蓋走人,官大一級壓死人,據博克在回憶錄中透露,尼克森還當面向他封官許願,一旦聯邦最高法院出缺,就將提名他出任大法官。

隨著聯邦首席檢察官的命令生效,聯邦調查局迅速查封了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辦公室,並且扣押了全部調查文件,消息公布之時,恰好是10月20日星期六晚上,美國的新聞媒媒體也絲毫不講客氣,立刻搶發新聞,並且使用了「星期六之夜大屠殺」這樣聳人聽聞的大標題。

司法部長理查森驚呼:一個法治政府已經瀕臨淪為寡頭獨裁政府!

而針對尼克森的莽撞冒險,新聞媒體口誅筆伐,國會兩院怒不可遏,全美吃瓜群眾群情激憤,據粗略統計,總數超300萬的電報,電話,信件如潮水般湧向白宮和國會,強烈譴責尼克森的胡作非為,要求國會立即啟動憲法程序,彈劾這位無法無天的大總統。

就這樣,「水門事件」從最初一樁毛主席眼中的「屁事兒」最終發酵演變為一場震驚全美的政治危機,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

1974年7月24日,最高法院以8對0票判決尼克森敗訴。

7月20日至3日,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先後通過了彈劾總統的三條動議,尼克森的下臺已無可挽回。

1974年8月9日,尼克森正式宣布辭職,黯然下野。副總統傑拉德·福特接任總統,隨後他提名紐約州州長納爾遜·洛克菲勒出任副總統,在美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第一次,總統副總統竟然皆非選舉產生。

揭秘「水門事件"爆發的深層原因和背景

眾人想不通,尼克森為何放著聯邦調查局中央情報局這些現成的專業特工不用,偏要另起爐灶,靠自己麾下的幕僚班子去從事竊聽這些見不得光的事情呢?主要原因是尼克森雖然貴為總統,卻無法超越美國法治程序和法律法規。

根據1974年美國《國家安全法》規定,國會嚴禁中央情報局進行國內情報活動和幹涉國內事務,而聯邦調查局的行動必須遵循聯邦法律的程序和法規。在此背景下,為了繼續總統大選所需的非法調查和秘密竊聽,尼克森唯一信賴的就是他麾下的那群幕僚班子了。

說起白宮班子,在美利堅建國之初,總統的幕僚只是白宮裡的辦事和勤雜人員。一戰時期的總統威爾遜總共也只有三位行政助手,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羅斯福新政之後,歷屆總統都利用行政命令和立法,不斷擴大幕僚班子的規模和權限。而到了尼克森執政時期,白宮班子的規模擴充到5395人,比羅斯福新政時代增加了將近20倍,白宮幕僚的地位和權勢已到登峰造極之勢。

第二個背景是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下,內閣部長的提名和任命往往受到黨派政治,利益集團等錯綜複雜因素的制約,以致內閣機構龐雜,官僚主義盛行,決策效率低下,使總統望而生畏。

曾有一則趣聞,1971年10月,基辛格訪華時曾向周總理提出一個特別要求,即尼克森總統希望在中美首腦高峰會談期間,任何有實質意義的會議都不要讓國務卿羅傑斯參加。但是有必要安排羅傑斯與較低級別的中國領導人進行一些諸如科技問題之類的次要會談,讓他有事可做,以保顏面。

而在1972年尼克森首次訪華時,美國國務院有三位精通漢語的高級翻譯隨行。臨了卻沒有派上用場,在最高首腦會談之前,尼克森心事重重,專門向周總理提出要求首腦會談的翻譯由」貴方指派「,尼克森擔心美方翻譯即使不洩密給新聞媒體,也有可能洩密給國務院和五角大樓的高級官員。可見當時的尼克森,對內閣官員的不信任到了何等程度。

尼克森上臺後,白宮幕僚不但成為總統的心腹智囊和高層決策高參,而且通常直接處理行政工作,角色地位之高,權勢之大,令人咋舌。

在尼克森執政時期,他的權力日益擴張,已出現了從外交和軍事領域蔓延和擴展到國內政策的趨勢,比如擅自撤銷經濟機會辦公室,以攔截國會撥款的手段脅迫國會,採取各種非法手段打擊國內政敵。這種與美國所一直宣揚的法治精神背道而馳的反常現象,引起了當時美國國會和媒體的極大不安和警覺。

恰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水門事件」爆發了,是偶然,也是必然!

拓展1:「水門事件」的深遠影響

在美國國內,「水門事件」徹底改變了媒體和民眾對政治人物的看法,帶門(gate)的英文詞尾,從此成為政治醜聞的代名詞。從裡根政府非法向伊朗秘密出售軍火的"伊朗門",到柯林頓的性醜聞"拉鏈門",再到駐伊美軍虐俘事件的「虐俘門」。

而為了遏制白宮幕僚的巨大權力,卡特和福特總統曾一度取消白宮辦公廳主任一職。總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亦不復當年」外交牛仔「基辛格權傾朝野,炙手可熱的超級地位。

北越也是「水門事件」的主要受益者,強硬派尼克森下臺後的1975年,北越利用「水門後遺症」的千載難逢之機,衝破大國政治的束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向南越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南越政權隨之土崩瓦解,灰飛煙滅。

客觀的說,「水門事件」既可視為美國的創傷和醜聞,亦可視為美國人驕傲的資本,他揭示了美國政治制度的缺陷和弱點,同時也體現出了美國的監督制衡,自我揭短和自我糾錯的功能,這也正是美國100多年成為世界強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拓展2:下臺後的尼克森,晚景並不悽涼

「水門事件」下臺之後,尼克森深居簡出,閉門讀書。先後出版了《尼克森回憶錄》等多本著作,幾乎每一部都成為國際暢銷書,而「水門事件」對他的精神上也造成了極大打擊。

1986年,在舊金山的一處高級社交場合,尼克森與《華盛頓郵報》的女老闆狹路相逢,前總統心平氣和的與對手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是尼克森總統圖書館至今不允許《華盛頓郵報》那兩位記者,鮑勃·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踏入半步,並嚴詞拒絕他們入館查閱歷史資料。

圖:晚年的鮑勃·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

而在外交領域,尼克森以外交戰略權威專家的身份繼續發揮餘熱,經常應邀為裡根,老布希和柯林頓總統出謀劃策,1989年,他肩負修復中美關係的重大使命,第六次訪問中國大陸。1994年,臨終前不到一個月,他抱病出訪莫斯科,為美國調整對俄外交提供政策評估。

作為一個悲劇人物,尼克森在晚年依然對美國外交作出了重大貢獻,贏得了各界人士的尊重和好評。

圖:尼克森晚年近照

1994年4月21日,尼克森因中風在紐約去世,享年81歲。他去世之後,時任總統柯林頓和離任總統福特,卡特,裡根,老布希以及美國朝野的眾多高官傾巢而出,為這位屈辱下臺的前總統舉行了極為隆重的葬禮。而在這個時候,所謂的「水門事件」,仿佛又重新變成了一樁不起眼的「屁事兒」。

真乃是:「古今多少事,皆付笑談中!」

結束語

位於加州老家的尼克森墓地,簡陋樸素,毫不起眼,墓碑上只刻著一句引自1969年1月尼克森總統就職典禮上的一句話:「歷史能夠賦予人的最高榮譽是和平締造者」。

在「水門案件」中,各種機緣巧合,陰差陽錯,實在太多,案件本身更是波詭雲譎,一波三折,大起大落,尼克森和他的白宮幕僚一步錯步步錯,最終釀成巨案,而這其中更是有很多歷史細節值得我們去回味,去深思。

相關焦點

  • 美國政壇驚天醜聞「水門事件」的來龍去脈,其實也是源於大選作弊
    在1968年的美國大選中,第三次參加總統競選尼克森終於戰勝對手當選美國第36任總統。在任期內,他取得了斐然的成就:對外實現了美國總統的首次訪華,結束了讓美國損失慘重的越南戰爭,對內遏制通脹,提振經濟,將失業率降到歷史最低水平。有這些成績做背書,尼克森當然對第二個任期志在必得。
  • 水門事件中,尼克森做了哪些「神操作」?讓全美人憤怒趕他下臺
    可這一年,因為一樁極大的政治醜聞,將頗有作為的尼克森,拖入了人們非議的泥潭中,這就是「水門事件」。 層層信息爆炸下,造就美國歷史最大的政治醜聞 「水門事件」名字的來源,是因為這件事情,發生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水門大廈。
  • 小小的水門事件,是如何一步步地讓尼克森總統陷入絕境的?
    這裡面看似很複雜,實際上很簡單,那就是尼克森壞了美國政治的規矩!  政治講規矩,哪裡都一樣,號稱民主的美國也逃不過,所以在講政治規矩方面,都不用發牢騷,牢騷滿腹防腸斷,分分鐘讓你下臺滾蛋。  那麼導致尼克森黯然下臺的"水門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演變到讓尼克森不得不辭職的地步呢?
  • 「水門事件」究竟觸碰了美國人哪根神經,竟然導致尼克森直接下臺
    毫無疑問,「水門事件」本來與尼克森本人無太大關係,但他企圖用行政權幹預司法權,這讓「三權分立」基本架構的美國體制受到嚴重威脅,所以儘管尼克森在任上政績突出,但最終仍然落得個下臺的結局。另外,從越南撤兵,與中國進行了正常邦交化,推翻了之前詹森總統的東亞政策,民主黨對其多有不滿。
  • 「水門事件」後,成為全民公敵的尼克森,為何還能東山再起?
    1974年8月9日,尼克森因「水門事件「黯然下臺,成為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迫辭職的總統。「水門事件「是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政治醜聞之一,引發了美國民眾的空前憤怒。尼克森辭職後,社會輿論對他的口誅筆伐依然歇斯底裡,許多人希望對這位全民公敵進行徹底清算。
  • 水門事件——美國總統的權力到底有「多大」?
    不過儘管如此,在權力的誘惑下還是有「勇士」敢以身試法,比如說美國三權分立制度的史上最大挑戰者——尼克森。說起尼克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就是那個在新中國建國後最早訪華的總統,打破了中美的外交僵局。雖然功績很大,但是他最後的總統生涯卻並不順暢。而這一切都與「水門事件」密不可分。
  • 川普這一通電話,比「水門事件」玩得更直接
    CNN記者爆料稱,在通話後,拉芬斯佩格出於憤怒,曝光了這段電話錄音。不過拉芬斯佩格還沒有承認,只是稱有可能「曝光真相」。━━━━━拿兩個參議員席位作要挾川普選擇給喬治亞州州務卿打電話,與美東時間1月5日兩個國會參議員席位將在喬治亞州選出有關。這是美國大選的最後一個懸念,也是川普能夠顯示政治影響力的最後戰場。
  • 把美國總統拉下水,上世紀的水門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發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大選期間的水門事件,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森的滑鐵盧,其直接導致了尼克森的辭職。一般我們認為水門事件是尼克森出於競選目的,指使手下的人闖入民主黨總部搞竊聽,責任難逃,最終導致下臺,然而事實真相卻完全不是這麼回事。水門事件之所以能讓尼克森下臺,關鍵不在於其本身的竊聽行為,而是在於尼克森對於總統權力的濫用。
  • 1974年8月8日 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辭職
    當因「水門事件」而辭職的尼克森登上直升機,向送行的人們揮別時,他臉上的笑容難掩心中的痛苦。   美國的第三十七屆總統理察·尼克森因「水門事件」,於1974年8月8日被迫宣布辭職。 所謂「水門事件」,是指1972年6月17日,在華盛頓水門公寓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查獲的竊聽事件。當時(6月17日凌晨2點30分)有5人被捕,他們帶著手套、電筒、複雜的偷聽工具和電子竊聽器。
  • 1976年,毛主席為何邀請下臺的尼克森訪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華,開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世人稱之為「破冰之旅」。那麼,時隔4年之後,1976年尼克森受毛澤東邀請訪華就較鮮為人知了。當時,尼克森已經因為「水門事件」辭職,在美國聲名狼藉,是一位「很不光彩」的總統,這時候毛澤東為什麼還要邀請他訪華,其中有何背景和意義?
  • 「蝴蝶效應」:「陳同佳案」攪動臺灣政壇
    李雯心涉嫌在臺北殺害女友潘曉穎並棄屍,且觸發《逃犯條例》修訂爭議的香港居民陳同佳,因洗黑錢罪被判入獄已於10月23日刑滿出獄。10月18日獲釋前夕,陳曾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致信提出願意到臺灣地區自首,引爆臺灣地區的政治風暴。
  • 美白人女教師誘姦黑人小男生 被指引爆種族歧視風暴
    美白人女教師誘姦黑人小男生 被指引爆種族歧視風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2日 23:14 來源: 來源:中國日報網37歲的白人已婚女教師施魏克特。
  • 川普逼要選票令美譁然 美記者:比「水門事件」還惡劣
    當地時間3日,川普被曝光的一段電話錄音引爆美國輿論。在這段長達1個小時的通話中,川普敦促喬治亞州州務卿拉芬斯伯格「找到」足夠數量的選票來推翻大選結果,並以否則面臨「刑事後果」相威脅。川普版「水門事件」,對民主的可恥攻擊,與「通烏門」如出一轍……美國媒體和民主黨政客用各種措辭表達震驚和憤怒。此時距當選總統拜登1月20日宣誓就職還剩最後兩周。
  • 川普逼要選票令美譁然,美記者:比「水門事件」還...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當地時間3日,川普被曝光的一段電話錄音引爆美國輿論。在這段長達1個小時的通話中,川普敦促喬治亞州州務卿拉芬斯伯格「找到」足夠數量的選票來推翻大選結果,並以否則面臨「刑事後果」相威脅。川普版「水門事件」,對民主的可恥攻擊,與「通烏門」如出一轍……美國媒體和民主黨政客用各種措辭表達震驚和憤怒。此時距當選總統拜登1月20日宣誓就職還剩最後兩周。
  • 安倍「賞櫻會」醜聞再起 菅義偉壓力陡增
    新華社北京11月26日電(國際觀察)安倍醜聞再發酵考驗「繼承人」  新華社記者劉贊  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賞櫻會」醜聞近日不斷發酵。檢方及媒體最新調查表明,安倍涉嫌非法向支持者變相提供補貼並銷毀相關證據,安倍此前說辭被證明不實。在25日的國會質詢中,首相菅義偉因此事遭遇在野黨猛烈攻勢。
  • 1972年歡迎尼克森的神秘晚宴
    由於當時蠶豆的果子還比較小,於是工作組多次請當地有經驗的老農進行推算,預測在運輸當天,蠶豆可以長到多大?當得知運輸那天的蠶豆的豆肉已經可以入菜時,工作人員馬上向北京方面作了匯報。就這樣,經多方努力,這批新鮮蠶豆終於趕在尼克森抵達之前被送到了北京,錢倉小小的蠶豆準時上了國宴,在當時成為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