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孫子兵法·謀攻》,其全句是:「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其翻譯過來就是:百戰百勝,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過交戰就降服全體敵人,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軍事行動是用謀略挫敗敵方的戰略意圖或戰爭行為,其次就是用外交戰勝敵人,再次是用武力擊敗敵軍,最下之策是攻打敵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這句話既適用於孫子當時的春秋末年的諸侯國與城池,也適用於當今世界;從實行的目的而言,孫子強調的是「全勝」,即「必以全策爭於天下」。「安國全軍之道」是孫子所認為的至高無上的戰略原則。 以「威加於敵」作為達到目標的心理戰術。 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它給我們的啟示是:要想達到某一目的,可以有很多種方法,最聰明的就是不費一兵一卒,從而取得勝利 你是怎麼認為的呢? 孫子說的「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