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儒家文化為根基的中國傳統喪葬禮儀已經傳承多年,死生大事,早已深入中國人的觀念,由此延伸出的「百善孝為先」、「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等千古名句更是被無數中華兒女奉為準則。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從儒家的角度,喪葬禮儀體現的是孝道,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一天,因此通過一定的形式追憶逝去的親人,讓生命以另一種形式延續,是十分必要的。
喪葬文化經過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冶煉,已經十分成熟,到了今天,各地都還有不同的祭祀習俗。
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墓碑上所刻之字的講究。
每年清明節掃墓的時候,相信不少人會注意到墓碑上一些常見的字樣,例如「故顯妣、故顯考」,然而,不少人只知道這幾個字是在講去世的人,卻不知道這幾個字的具體含義。
事實上,了解這些字是必要的,且也不難,這些字有些類似於我們古文中常說的異體字,古義和今義有著一定的聯繫,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意義。
先來說說最容易理解的「故」字,我們常說的故人、故國、故友,都有老去的、過去的含義,因此不難理解,在應用於祭奠的情景時,「故」所代表的,是去世的意思。
在古人看來,在祭祀用語上,直接用「亡」、「死」等字來形容去世之人是大不義的,所謂死者為大,因而便採用委婉的形式,使用「故」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敬意,但由於這個字用途比較廣泛,在墓碑上並不是必須存在的,因而有些墓碑上會省略這個字,直接刻著「顯考妣」或「先考妣」等字樣。
相對來說,「顯」這個字不如「先」字常用,顯字的使用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其性質更偏向於歌頌、讚揚,多指這個人生前品德高尚,做過許多有益的事情,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力,且一般而言,墓碑上用「顯」字的人,大都為這個家族輩分排行最高的長輩,這個長輩之上沒有其他可以記錄的人,除此之外,還得加上其後代人丁興旺的前提,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顯」這個字是頗有講究的,不可隨意使用。
而「先」的使用範圍就明顯比「顯」大很多了,「先」,如同字面意思,就是先人,對故去之人的尊稱,與「考妣」連用在一起時,就指代去世的父親、母親,表達對駕鶴西去的父母的無限思念、緬懷、追憶之情。
關於「考」和「妣」,則是墓碑上最常見的了,也是最為人知的兩個字,「考」這個字原指父親,而「妣」原指母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兩個字的使用方法逐漸形成了另一個約定俗成的規矩,統一指代去世的父母。
今天,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變化,對待去世的人大多數已經改為火化的方式,立墓碑已經不再是必須的選擇,但是身為炎黃子孫,我們還是要飲水思源,心中要有對逝去的先人長輩的敬畏,因此,對墓碑文化還是該有一定的了解,不要因為自己的無知,褻瀆故去的靈魂。
參考資料:《中國通史》、《中國古代文化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