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太極行功,功在調和陰陽,交合神氣,打坐即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猶應治髒,使內臟清虛,不著渣滓,則神斂氣聚,其息自調。
進而吐納,使陰陽交感,渾然成為太極之象,然後再行運各處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慮,絕情慾,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盤膝曲股,足根緊抵命門,以固精氣,此身功也。
兩手緊掩耳門,疊指背彈耳根骨,以祛風池邪氣,此首功也。
兩手擦面待其熱,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緊合其睫,睛珠內轉,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張其口,以舌攪口,以手鳴天鼓,以治其熱,此口功也。
舌抵上顎,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潤其內,此舌功也。
叩齒三十六,閉緊齒關,可集元神,此齒功也。
兩手大指擦熱揩鼻,左右三十六,以鎮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奧竅,還須正心誠意,冥心絕欲,從頭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證悟大道。長生不老之基,即胎於此。
若才得此太極拳法,不知形功之奧妙,挈置不顧,此無異煉丹不採藥,採藥不煉丹。莫道不能登長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絕不能成就。
必須功拳並練,蓋功屬柔而拳屬剛,拳屬動而功屬靜,剛柔互濟,動靜相間,始成太極之象,相輔而行,方足致用。此練太極拳者所以必先知形功之妙用,形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極之妙道也。
附: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精神能提的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意氣須換的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變動虛實也。發勁須沉著松靜,專主一方,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氣遍身軀之謂也。
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形如捕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似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力由脊發,步隨身換。
收即是放,斷而復連。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極柔軟然後極堅硬,能呼吸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先求開展,後為緊湊,乃可臻於縝密矣。
又曰:先在心,後在身。腹鬆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往來,氣貼背,斂入骨。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神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