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的大辮子公交,承載著鄭州的城市記憶。
車內環境
2021年1月1日,大家惦念已久的鄭州「大辮子」公交真的回來了。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寧田甜實習生張洪瑞通訊員白晶文圖
B2區間具體情況
首末站:上行西三環化工路——中州大道站
下行中州大道站——西三環站運營時間:6:00~21:30單程:12.5公裡發車形式:對發票價:1元IC卡適用範圍:A、B、C、D惠民措施:BRT站臺同臺雙向免費換乘沿途站點設置:
上行:西三環化工路、西三環西流湖路、西三環站、電廠路站、冉屯東路站、嵩山北路站、天明路站、東三街站、文化路站、博物院站、花園路站、政七街站、經三路站、東明路站、中州大道站
下行:中州大道站、東明路站、經三路站、政七街站、花園路站、博物院站、文化路站、東三街站、天明路站、嵩山北路站、冉屯東路站、電廠路站、西三環站
闊別十一年,今又回歸。
2021年1月1日,大家惦念已久的鄭州大辮子公交真的回來了。
兩條長長的大辮子,穿梭在鄭州市內的繁華街道,相信不少人對十多年前鄭州街頭遍布的無軌電車都有深刻印象。
或是兒時上下學的必備選擇,或是年輕時奮鬥出行的首選公交,從1979年的正式開通,到2010年的暫時闊別,無軌電車成為了不少人對於那個時代的記憶。
這個元旦,闊別了11年之久的無軌電車以一種嶄新的姿態重回大家的視野,「雙源無軌」的新型運營模式,讓記憶中的「大辮子」在性能與舒適性上又有了質的飛躍。
帶著久違的情懷,承載著無數的期待,全新的「大辮子」向我們緩緩駛來。元旦當天上午,鄭州雙源無軌電車B2區間公交正式開通試運營。
據鄭州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將來,農業路這條外觀靚麗的新型公交車道將成為鄭州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更能體現鄭州的城市品位。
現場:50輛雙源無軌電車整齊待發,「大辮子」公交正式回歸
1月1日上午9時許,在鄭州市西三環農業路場區,鄭州市農業路雙源無軌電車(B2區間車)試運營開通儀式舉行。
50輛大辮子公交列隊整齊,「賀B2區間開通試運營」的大紅條幅很是醒目。
鄭州市公共運輸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自鄭州第一條電車線路開通以來,不僅開創了公交服務新模式,更打造了首條「巾幗線路」等一系列優秀的「電車品牌」,在服務市民出行的同時更與綠城市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上午9時10分,鄭州市交通局局長翟政正式宣布「鄭州雙源無軌電車B2區間開通試運營」。
隨後,首臺雙源無軌電車懸掛喜慶的大紅色條幅,緩緩駛出農業路西三環公交場站。
自此,新舊交替,情懷再續。
12米長的車身、流線運動型的設計,給人以動感與活力的視覺衝擊力。
在現場,記者還看到一輛黃色的搶險車,上寫「工程搶險,隨時停車」。
體驗1:座位多,手機充電口多,顛簸感和噪音微乎其微
在開通儀式上,記者乘坐B2區間新型「大辮子」公交車發現,這種車型的車廂緊湊精緻,座位數量比現行B2普通公交車多出3個,也就是總共有座位23個。
最細節的地方是,車廂前排座位旁邊有個小臺子,老年乘客上下車可扶可握,年輕人可隨手放一些小物品。更為方便的是,全新「大辮子」公交的車廂內共設有8個手機充電插口,供乘客為手機應急充電。這些接口分別設置在車廂前部和中部的兩側,非常顯眼方便。
車廂較普通B2公交車約高出20~30釐米,能夠充分滿足身材較高大的市民需求。
記者跟隨一輛B2路「大辮子」電車全程體驗發現,新車型在行車速度上與普通公交保持一致,約在30~40km/h,運行期間的顛簸感與行車噪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體驗2:運營三天情況如何?乘客有何意見和建議?
1月3日,大河報記者再次乘車體驗,同時採訪乘客的乘車感受。
當天,搭乘「大辮子」公交的乘客數量正常,車廂內站立的乘客並不擁擠,行車較穩。
愛心座椅較好滿足了市民需求。對此,六十多歲的劉女士稱:「新『大辮子』公交車挺不錯,它的愛心座位比普通的多,對我們老年人挺友好。這車子走起來感覺更穩當,噪音小,空調暖風也很足,真好。」
不過,也有節假日需要通勤或參加學習班的年輕人提出意見,剛開通運行的B2區間「大辮子」比普通B2路車經停站少,這就需要中途換乘到普通的B2車,不夠方便。比如許多要到南陽路站上課的學生需要在天明路站就下車換乘,對此他們表示「有點浪費時間。」
針對這一問題,司機師傅解釋說:「像這種情況我們都會提前提醒乘客,儘可能減少乘客麻煩。不停的站點是因為站臺還沒有修好,這種新『大辮子』沒法停,不過站臺都會陸續修建好,到時候都能正常停靠。」
情懷:那時的電車條件艱苦,卻也美好
曾擔任鄭州舊式「大辮子」公交車乘務員的王曉花是鄭州第一代電車駕駛員。
她回憶,以前電車的條件非常艱苦,車頂上連接車身與線網的線杆並不像如今全自動這麼方便,需要人工拉起來才可以。如果車輛出現故障,需要兩個售票員下車拉著「辮子」跟著車在後面跑,才可以讓車重新行動起來,有時候甚至需要跑上百米,非常辛苦。
對於乘坐體驗,王曉花也同樣用艱苦來概括。當時不僅座位是硬板塑料座,車廂中間的帆布篷還會漏風,冬天跑起來冷風會直接灌進車裡。即使司機和票務員每年都會買棉鞋抵禦寒冷,但腿和腳還是會被凍得麻木。到了夏天又非常炎熱,「衣服可以說是幹了溼、溼了幹」。
不過,王曉花也非常懷念以前親如一家的司乘關係:「雖然以前條件艱苦、故障頻發,但只要遇到路壞了、車子走不動的情況,全車的同志都會下車幫忙。有困難的時候都是大家一起團結起來克服,特別美好。」
同樣是老鄭州人的王保喜對電車也印象深刻。他回憶,上世紀80年代,電車是三個門的大通道電車,那時的電車有人賣票。兩個門的電車是在90年代後期才開始啟用,是無人售票車。
「1983年我12歲,那時鄭州電車是三個門的車,每個門各有一人賣票。當年,我姐姐在前門賣票,我在她後面報站。那時報站是人工的,話筒摁一下,聲音傳到車廂外。再摁一下,聲音在車廂裡。」王保喜回憶說,「1979年那會,俺們蜜蜂張村去了一百多個人到電車公司上班。俺大姐和俺二姐夫是鄭州第一批電車駕駛員,都有首批駕駛證。俺二姐在電車上賣票,俺大姐夫是線路隊的,就是架上面電線的。」
提及鄭州的老電車,老鄭州人郭山林老先生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速度快,乾淨。」
「因為幾十年前坐的普通公交車,發動機不好的時候,滿車廂都是汽油味。那時還沒有環保的概念,因此當年坐個普通的電車就覺得很幸福。」他說。
好奇:駕駛過老電車的車長們,再駕駛新電車是何感受?
大辮子公交的回歸,最期待的除了情懷綿長的老鄭州人外,還有曾經駕駛過老電車的車長們。
今年45歲的萬利霞便是其中之一。萬利霞曾經駕駛了近9年的無軌電車,後轉為駕駛普通公交車。
此次新型雙源無軌電車的開通,她作為首批入選的公交車長,激動之餘,也較之普通人有著更加深刻的感受。
「以前想要駕駛無軌電車,必須要先學會搭線,這也是當時技術比武中很重要的一項。」據萬利霞介紹,之前的無軌電車脫線後無法再繼續行駛,在變道、轉彎、併線、分線的時候車速或者路面情況不好時很容易掉線,必須馬上進行搭線操作。路上如果遇到障礙物也不能變道繞行,要麼等待,要麼「甩線」,這些都是經常會遇到的問題。而現在的雙源無軌電車方便多了,一鍵搭線收線,並且可以脫線行駛,對車輛的靈活性與運營組織都有很大的便利。
另一位有著深刻感受的車長是今年44歲的李豔秋。李豔秋在2003年進入公交行業開始就駕駛無軌電車,此次雙源無軌電車的回歸,給她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輕」。操控性能輕,相較於老式電車沉重的方向盤,新式雙源無軌電車方向盤輕便許多,再也不會出現之前那種「如果是力氣小的女生就必須要站起來才能拉得動方向盤」的情況。
其次就是工作量輕,智能化的升級操控,免去了許多複雜的整理環節,「感覺就像駕駛私家車一樣,輕巧便利,還非常節能環保。」
八問新型「大辮子」公交
問題1:此次試運營共投入多少輛車?如何運營的?乘客候車時長與普通公交相比是否不同?
鄭州市公共運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鄭州公交集團)運營部負責人李志陽介紹,作為鄭州快速公交系統的補充力量,此次共計50臺雙源無軌電車投入使用。線路設置從農業路西三環沿農業路快速公交專用道行駛至農業路中州大道,沿途進入農業路快速公交站臺停靠,乘客可在站內實現同臺雙向免費換乘。
鄭州市公交集團快速公交公司運營副經理申磊說,整條線路單程耗時35~40分鐘。試運營結束後,B2路全線公交車都將會升級成雙源無軌電車,屆時,在沒有電網的路段,將靠電車自身攜帶的電池組驅動行駛,「電車在休息當中,會在場站對電池進行充電」。屆時,乘客候車時間也將進一步縮短。
問題2:新型「大辮子」公交車較以往老式電車有何升級?
李志陽介紹,此次無軌電車採用的交通運行模式為「雙源無軌」,即:「動力電池+線網」的雙源動力系統。車輛在運行過程中利用線網供電進行行駛,在無線網路段可利用自身配備的鋰電池組進行動力供給,脫線行駛可達百餘公裡。車輛還配備有二代隔離DCDC變換器,實現線網高壓系統和整車高壓系統的物理隔離,整車安全性能顯著提高。
除了科技化的智能升級,新型雙源無軌電車在人性化、便捷性方面也秉持了純電動公交車的優良特性。零汙染零排放,靜音平穩,車內的手機充電接口以及安全逃生窗、無障礙踏板等設備一應俱全。減震舒適度、空調冷暖風力等多個方面都有大飛躍,和以前的電車相比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問題3:線網對於高溫、嚴寒、大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應對能力如何?
李志陽說,備受關注的B2區間雙源無軌電車中的「大辮子」也是此次升級中的最大亮點之一。車身頂部的集電桿裝置(俗稱「大辮子」)採用最前沿技術,具有一鍵自動升降功能和自動捕捉線網及脫網自動快降的功能,一鍵自動捕捉系統具有圖像識別功能,能夠在雨、雪、霧、沙等惡劣天氣及夜間依然靈敏有效。並且在駕駛室內,駕駛員可以直接從屏幕中觀察到集電桿狀態,並進行升降操作,再也不用走出駕駛室進行人工脫線復位。
據介紹,針對「大辮子」車,專門建有搶修隊伍和供電所,如果線路出現故障,會立刻派遣專人前往故障點進行搶修。同時,線網、變電站等一整套設施都有專人做日常維護。
「在十年前,我們的供電所都已經發展得非常不錯了,現在重操舊業當然也是輕車熟路。」李志陽說。
問題4:除了農業路,鄭州是否還有其他類似雙源無軌電車線路的規劃?
李志陽說,暫時沒有。首先,開設雙源無軌電車線路的資金投入非常大;其次,它也是政府的一項惠民工程,道路條件各方面要求都非常高,需要多方評估。再一個,目前鄭州的公交車百分百都已經是新能源公交,其中包括純電動和加氣加氫車輛,都能實現零排放,無汙染。
問題5:農業路雙源無軌電車對鄭州交通起什麼作用?對於鄭州來說有何意義?
李志陽介紹,純電動的能源供給,真正做到了零汙染零排放,成為城市環保攻堅的又一強大助力。它也成為農業路東西向的一個客流走廊,相當於通過電車的元素把公交系統的層次豐富了一下。
原來的汽油車全部更新換代成了現在的電車,電車又分為氣電混合、純電驅動以及新運營的雙源無軌電車,鄭州公交的車輛類型更豐富了。這種公交系統配置水平在全國範圍來看,不敢說唯一,但應該是少見的。
此次雙源無軌電車的開通試運營,不僅為市民的出行增添有益助力,更是推進鄭州城市全局發展,精準落實國家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的實踐之舉。
問題6:鄭州為何不弄成南京那種地下線網、公交站臺接觸充電的線路?據了解,南京主城區已經不具備開通大辮子公交(空中架線)的條件,但我們卻可以,有什麼技術優勢嗎?
南京市目前有兩條有軌電車線路(河西和麒麟),採用的是線纜入地,公交車輛接觸站臺充電的模式。
此前,記者就曾諮詢過鄭州電車模式和南京模式的區別。
鄭州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獨家告訴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鄭州的電車模式和南京的不同,不同之處在於技術路線,「我們的技術更成熟可靠」。
而據李志陽介紹,該試運營線路全程線網設置在農業路高架橋下,在不影響城市上空美觀的前提下,也進一步增強了線網的安全性與穩定性。邊行邊充的能源供給方式,大大節省了公交場站建設充電樁的程序。只要運營需要,隨時都可上線行駛,極大地增強了公交線網運轉速率的靈活性。
「這種電車模式是依託本地汽車產業技術而生,也算是因地制宜,全國範圍內應該少見。」李志陽說。
問題7:放眼全國公交行業,鄭州的雙源無軌電車此舉有何示範意義?
李志陽說,電車的歷史有一百年左右,目前,在北京、上海都有電車,「大辮子」電車就像一件歷史文物,承載了一方水土與一方人的記憶。如果一座城市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還有電車在運行就更體現了多元化發展的理念,它代表了城市的一種品位和層次。現在科技很發達,電車到處都是,但帶著「辮子」的電車卻很少見。對鄭州來說,四十年前電車開通,許許多多的鄭州人都對電車有著深刻的記憶,所以這次重新開通「大辮子」公交更像是一個彰顯城市品位的舉措。
問題8:「大辮子」回歸的原因是啥?
李志陽說,重新啟用「大辮子」一方面想提升城市的品位與格調,另一方面是想利用公共運輸服務質量的提升來引導市民綠色出行。隨著城市的發展,小汽車、電動車都越來越多,城市要想進步,公共運輸必須先行。我們必須用公共運輸的發展引導城市的發展,否則一個城市遲早會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堵車問題。倡導全體市民儘量使用公共運輸出行、綠色出行,這是大城市交通在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