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年新舊輪迴、物質生產的間歇時間,不斷播種希望、消解困惑,節日中都有對來年的祈願和設計,有儀式、有神聖感
◎本刊記者 華南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特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稱守歲。蘇軾有《守歲》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除夕最早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除「疫癘之鬼」,來年才會無病無災。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據稱,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千香百美團圓飯
中國的春節,「吃」往往會成為大部分人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就是透著那麼一股喜慶熱鬧勁兒,這可以算是中國民間過年的最大特點了。「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似乎在春節這個傳統佳節更加顯得入情入理。
全家人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是除夕的重要習俗。民俗專家、南京大學民俗藝術研究室主任陳竟表示,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是全家團圓的好機會,特別是隨著很多人工作變得越來越忙碌,春節團圓的意義更大。因而,對於身在遠方的子女們來說,利用除夕夜的機會,與父母們一起吃頓團圓飯顯得尤為重要。家人的團聚能夠令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一家大小互敬互愛、共敘天倫,圍坐餐桌旁是一種幸福的時光。
陳竟說,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團圓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飯,千香百美,必須有魚,取「年年有餘」、「吉慶有餘」之意。年夜飯的特點是家人要齊,這是全家人大團圓的宴會,如果屆時有人外出未歸,對全家來說是一個憾事,對父母來說是一件心事,餐桌上要給未歸的人留一個空位,擺一副碗筷,以示全家團聚。
明清以來,除夕和元旦的食俗,南方和北方已有明顯的差別。北方除夕夜多包餃子吃,以諧音取「更歲交子」的意思。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糰子」「圓子」,中間包糖為多,取全家團圓美滿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直到今天,北方過年包餃子、南方過年做湯圓的習俗仍然極為普遍。
年夜飯又稱「分歲」,因為這頓飯以後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年了。據說這頓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吃了年飯旺,小鬼不敢撞」,正因為年夜飯如此重要,所以才有「說一千,道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的說法。
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動手,在家做上一頓豐盛的晚餐。如今,一些家庭為了避免麻煩,就直接將年夜飯的地點放到了飯店,不過,無論在哪裡吃,團圓的主題是不會變的。
難忘今宵話春晚
春晚,春節聯歡晚會的簡稱,本特指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1983年的春晚首次現場直播,被視為第一屆央視春晚。
隨著電視傳媒的普及,除夕夜除了傳統的年俗活動之外,全家人一起看春晚已經變成了中國人過年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以其雅俗共賞的節目、傳承民族文化的宗旨、反映人民生活的內容,被廣大人民所接受。30多年後的今天,現在這臺晚會已經成為中國人每年除夕夜必看的電視大餐,看春晚已經成了新的全家團聚的象徵。
30多年來的「與民同樂」使春晚成為一道「民亦樂其樂」的文化景觀。春晚成為新的年俗,有人或許會將原因歸結為當時娛樂匱乏,在人們的娛樂方式和內容極其有限時,壟斷最優質文化資源的央視春晚自然能夠一枝獨秀。但即使如此,春晚能夠進入人們內心,還是有其值得珍惜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讓春晚真正成為人們不能捨棄的文化大餐。具體地說,春晚的文化內涵至少包括這樣的兩個方面——聯歡和表達。所謂聯歡,一定是各個群體的互動;所謂表達,一定是群體自身的發生。如果忽視了這兩個文化內涵,則春晚就可能成為僅僅精彩節目的匯演。「歡樂,喜慶,團圓,祥和」,這是春晚一直遵循和追求的創作基調和原則。
春晚在節目內容上花樣百出、變化多端,但有幾個環節幾乎不曾有過太大的變化:如開場時刻,喜氣洋洋的歌舞、熱熱鬧鬧的鑼鼓聲、全體主持人共同表達新年祝福;轉場期間,邊防士兵、駐外使領館、留學生團體的拜年祝福;零點時刻的倒計時;結束曲《難忘今宵》等。這些重要的時刻以及其它元素構成了春晚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