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盧義傑 實習生 姚曉嵐 張帆
7月8日6時20分,85歲老人左昌魯在家人陪同下,乘坐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從北京到義烏的CA1879航班回家。由於各種原因,飛機備降杭州。其間,老人發生意外死亡。
老人之死引發爭議。死者家屬認為,老人出現病症後,由於飛機上缺乏急救藥品和設備,延誤了救治時間,國航應該對老人死亡擔責。國航則稱,家屬並未事先說明老人身體狀況,且國航事發後一直在積極組織救治。
連日來,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對此事展開調查。
備降航班上的緊急救援
頭等艙乘客周曉光回憶,當時她坐在頭等艙第一排靠通道位置,當看到老人坐著輪椅進來,主動起來讓座,讓老夫婦坐在第一排,她坐第二排。
周曉光是浙江新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任全國人大代表。
周曉光看到老人被他的妻子照顧得很好,「喝粥、喝水之後,用白毛巾幫他擦乾淨,老人身體狀態也不錯,老先生會說再吃一點或者不吃,狀態很正常」。
CA1879航班並沒有在義烏機場順利落地。
據一位乘客回憶,飛機在義烏機場上空已降到樓房高度,突然又重新拉起。最後,該航班被通知到蕭山機場備降。
據左昌魯妻子王愛華回憶,飛機突然拉升時,老伴就感覺到身體很難受。
上述乘客稱,飛機在蕭山機場降落後,乘客們意見很大,紛紛擠到頭等艙投訴,現場秩序混亂。有人要求下飛機,有人要求賠償……當時機艙內非常悶熱。
另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乘客介紹,因為是早班飛機,很多人4時就起床趕飛機。計劃兩個小時的航程,實際花了近10個小時。飛機降落到杭州蕭山機場後,還在機艙內等那麼久才下飛機,乘客們意見很大。
周曉光回憶,飛機停下來後,感覺空調被關了,機艙內很快熱起來。當時,有很多乘客都擠到頭等艙向機組人員要說法。「頭等艙一共只有8個位置,後面的人都擠到頭等艙來,機組人員還將乘客是否要下飛機的登記點,設在了頭等艙的前部位置。」
王愛華說,投訴的乘客都擠在頭等艙,就在老伴身旁。
在乘客擁簇中,王愛華發現丈夫有異常:「頭低下來,臉色發青,口唇發白,全身大汗淋漓,一摸額頭與手腳冰涼,看他想嘔吐並全身抽搐,喚他沒有反應。」
周曉光下飛機離開前,看到國航工作人員忙著登記信息,還沒顧上老人。
直到家屬向機組人員求助,國航的機組人員才開始廣播。
坐在經濟艙的乘客劉翠香,與老人相隔四五排,她出身醫學世家,獲得過中西醫專業文憑,是一位退休醫生,聽到廣播「有醫生、護士嗎,有位病人需要你們」時,她來到頭等艙。
「機艙內非常悶熱。」劉翠香感覺悶得透不過氣來,很多乘客擠在頭等艙裡吵鬧,「缺氧,空調似乎也不管用。」
乘客稱機組人員不會使用氧氣袋
機艙內沒有血壓計,當劉翠香摸老人脈搏時,發現脈搏已很微弱,「病人很危險,立刻就地就近搶救最好。」
劉翠香提醒機組人員叫救護車,「他們問能不能等飛機飛到義烏再叫,我說絕對到不了義烏,得馬上就地就近搶救,越早越好。」
劉翠香趕緊給老人喝糖水。「老人面色蒼白,沒有一點力氣,看起來眼皮都不想睜了,身上都是汗,整個胳膊上都有汗,應該是虛脫了。」
老人喝完糖水,劉翠香摸到脈搏好多了。回到座位後,劉翠香不放心,返回時發現老人脈搏再次變得微弱。
當時,機組人員還忙著應付乘客,「亂得要命」。劉翠香說,她到了頭等艙一段時間後,機組人員才找出氧氣袋。
劉翠香說,遇到危重病人,飛機上如果有搶救措施,應該先上氧氣,再廣播尋找醫生、護士,「不能在我到了之後再上氧,這樣肯定會延誤搶救時間」。
讓劉翠香詫異的是,除了氧氣袋,機組人員沒有再提供其他急救設備。
「氧氣袋和醫院的不太一樣,他們竟然不會使用,氧氣袋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氧氣,裡面既沒有溼化瓶,也沒有吸氧裝置,拔開氧氣袋後還戴不上。」劉翠香原以為機組人員受過專業訓練。
劉翠香發現飛機上急救措施、設備嚴重不足,起碼要有血壓計、給氧裝置和急救藥品,「最後,他們都在等待救護車」。
好不容易叫來地面救護車,老人血壓顯示:低壓40,高壓80。
「血壓嚴重偏低。」劉翠香說,低壓30以下,人就會休克,從40降到30隻需要幾分鐘,「快點快點,馬上就要休克了,人快不行了。」
當救護人員抬起老人時,劉翠香看到老人的腦袋咯噔一下垂下來,「那時候感覺老人不行了。」
從飛機上抬下來沒幾分鐘,家屬就發現點滴不動了,救護人員說,血不流了。
左昌魯的「死亡通知單」顯示,診斷和死亡原因都是「呼吸心跳驟停」。
王愛華說,杭州武警總醫院醫生告訴他們,死亡原因有可能是中暑,也可能是窒息。
劉翠香後來才得知老人死亡的消息,她對機組人員的不專業表示質疑。
她說,乘客扎堆兒到前艙登記信息,艙內會形成一個低氧環境,對身體虛弱且年邁的老人而言,又吵又鬧又缺氧,這是一個微環境。「老人缺氧會導致意外發生」。她認為,飛機上處理糾紛應避開頭等艙,在機艙尾部登記,或者由機組人員到每個乘客座位上登記信息。
航空公司認為家屬瞞報病情
7月19日,國航宣傳部徐姓部長稱,訂票時,家屬沒有提出特殊要求,只申請了輪椅,並未說明身體狀況。事發後,國航方面一直在積極組織救治,包括聯繫醫護人員和救護車,並且有專人陪同到醫院,在乘客出現身體不適等情況時,機組成員首先廣播找專業醫生,然後聯繫救護車。
他表示,機組成員提供應急氧氣瓶,機組人員受過專業訓練。
「按理說,像他這種情況,是不應上飛機的。」徐部長說,國航後來了解到,老人在北京做過手術,這一次做完手術回老家。「老人好像做了支架手術」。
左昌魯的女兒稱,年初時父親診斷食道腫瘤,因年紀大,沒有選擇做手術,只做保守治療,「在食道內放了個支架,一直進行身體調養,平時吃營養液和中藥。」這次離京時,他們專門諮詢3個醫生,醫生們都表示老人可以乘坐飛機。為此,她專門給父母訂了頭等艙。
買機票前,左昌魯的家屬特意和國航聯繫,並說明老人年邁需特殊照顧。當時答覆可以提供方便,但對方並未要求登記老人疾病信息。
7月17日,左昌魯的北京主治醫師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老人食道內放了支架,只是吃東西比較困難,心臟沒有問題,身體也達到坐飛機的條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一位副教授認為,左昌魯的家屬可以向法院起訴請求航空公司進行賠償。他認為,目前爭論的焦點在於,究竟旅客的自身健康狀況有沒有問題,或者在這個事件中起了多大作用。
《民用航空法》規定:「因發生在民用航空器上或者在旅客上、下民用航空器過程中的事件,造成旅客人身傷亡的,承運人應當承擔責任;但是,旅客的人身傷亡完全是由於旅客本人的健康狀況造成的,承運人不承擔責任。」
對於患有哪些疾病的乘客不能乘坐飛機,目前,民航部門還沒有統一規定。
中國航空法律服務中心首席專家、北京藍鵬律師事務所主任張起淮說,10多年前,各航空公司規定,對於危及生命安全的疾病乘客,需要開具縣級以上醫院證明。
「實際上,很多乘客都不知道該規定,該規定也沒有具體執行標準。」張起淮認為,無論是否需要證明,老人死亡都與乘機中飛機出現的特殊原因有關。
張起淮認為,85歲老人身體虛弱,自身肯定有原因,但不至於死亡,在這件事情上國航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航空公司的過錯原因造成死亡,航空公司承擔全部責任。」
專家稱飛機上所有證據由航空公司舉證
據徐部長介紹,航班備降杭州停了大概1小時。「飛機只是備降,空調是不可能停的。」針對眾多乘客擁擠在頭等艙吵鬧、登記的情況,徐部長表示不知情。
國航官網顯示,該航班機型為波音737機型。
張起淮說,波音737機型在落地以後空調可能會關閉,因為該機型在地面進行供電和供氧,主要依靠位於尾翼上的小發動機,小發動機在飛機降落停泊後一般會關閉。其他大的發動機則是作為推進器,保證航空器的起飛和飛停。「如果在地面上停放時間長,就有可能出現空調無法正常使用的情況。」
張起淮認為,航空公司涉及幾個方面的責任,第一,是備降到杭州蕭山機場後,是否及時打開了艙門。
張起淮解釋,飛機落地未打開艙門,加上空調不工作,不開艙門就沒有自然氧,只有人工氧。這與飛機改變航線備降蕭山機場、與機組人員沒有及時打開艙門讓乘客下飛機有關。另外,飛機上氧氣準備嚴重不足,「不管飛機上有沒有病號,飛機上的氧氣應該保證充足。」
張起淮說,在美國,乘客坐上飛機20分鐘,如果不能起飛,就應該讓乘客下飛機。否則,將對航空公司罰款1萬美元以上,而且會對航空公司通報,甚至取消飛行資格。
第二,機上秩序是否混亂。機艙內的秩序比較亂,與機組人員安排不當有關,「應該走到每個座位跟前去登記,而不能讓人湧向頭等艙。」
第三,是否及時讓地面醫護人員來進行搶救,機組人員是否安排妥當,是否存在延誤搶救行為。
第四,是機上的應急設備是否完好,機組人員是否能夠熟練操作。
左昌魯的家屬稱,他們曾向航空公司索要事發時機艙內的視頻資料未果。
張起淮說,按照民航法有關規定,在飛機上的所有證據和責任都由航空公司來舉證,來證明自己沒有責任。如果證明不了,乘客不需要去證明航空公司有責任。
「乘客在飛機上本來就是弱者,航空公司的飛機飛得有多高、天氣如何、落地時間長不長、空調開得對不對、艙壓調得多高、機組人員是不是及時搶救、有沒有馬上通知地面人員來解決問題,這些問題都需由航空公司來證明。」張起淮說。
張起淮表示,機長選擇備降本身沒有錯誤。但機長到了杭州蕭山機場後,有沒有向地面及時請示協調、是否及時打開艙門,都是機長的責任。並且機長還有責任、有義務及時詢問這位老人的身體狀況,然後讓地面工作人員上來搶救,「如果搶救不及時,那麼機長肯定有責任。」
「這些問題都是容易控制不當的地方。在這次事件中,我認為有處理不當的地方,和地面方面的協調也有問題,多種原因造成老人死亡。」張起淮說。
左昌魯的家屬說,截至7月20日中午,國航沒有派出工作人員聯繫他們,「哪怕是小小的慰問都沒有。」
本報北京7月20日電